APP下载

太仓市东林村生态河道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2024-04-03毛华乾

江苏水利 2024年2期
关键词:东林太仓市河道

毛华乾

(太仓市水务局,江苏苏州 215400)

近年来,太仓市按照《江苏省农村生态河道建设标准》要求,大力推进农村生态河道治理工作,修编完成了《太仓市“十四五”农村生态河道建设规划》,致力打造“功能达标、水流通畅、水清岸洁、生态良好、管护到位”的高标准农村生态河道,为促进乡村振兴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目前,全市县乡级生态河道覆盖率突破64%,七浦塘成功入选全国“最美家乡河”,水生态文明建设步伐逐步加快。

1 东林村生态河道建设

1.1 基本情况

东林村位于太仓市城厢镇北部,区域内河网密布、纵横交错,现有市、镇、村三级河湖31 条,全部建成了生态河道,并完成幸福河湖创建16 条,其中4 条成为苏州市级示范幸福河湖,1条入选苏州市级幸福河湖。2010年,东林村成立合作农场,实行“大承包、小包干”责任机制。近年来,东林村积极推动乡村河道水生态环境改良升级,不断创新发展理念,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特征,探索具有现代农业绿色生态发展特征的东林之路。

1.2 治理模式

农村生态河道建设是推动乡村振兴,提高乡村水环境,改善农村居住环境,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美丽宜居乡村的重要任务和关键举措[1]。东林村生态河道治理以实现“水安全、水环境、水生态、水景观、水文化、水经济”多元化战略目标为导向,以展现太仓人水和谐的生态文明乡村形象为契机,利用生境改善、水体原位强化过滤、景观性拦截处理、生态系统构建等技术手段(如图1),创新东林村生态河道“三合一”治理模式(党建创新引领+体制机制保障+产学研合作),使得农村生态河道“水净、水活、水美”,从而带动乡村振兴发展。

1.3 治理措施

坚持以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综合治理的生态保护修复理念开展“水岸同治”,促进河道“标本兼治”。通过补齐污水治理、垃圾处理等环境基础设施短板,统筹生态保护修复和水土保持治理,有机融合水文化,综合施策,着力实施生态河道治理。

(1)生境修复改善。在原河道清杂、清淤和岸坡整治的基础上,利用专业底质、水质改良剂对河道基础环境进行整改,打造健康的水体和基底环境,实现“鱼翔浅底、白鹭齐飞”的美丽景象。

(2)水体拦污过滤。通过截污管、生态缓冲等拦污手段,再利用多功能净化生态漂浮湿地、生态滤墙,对外围周边来水及河道内水体进行强化过滤处理,削减面源污染。

(3)景观拦截处理。在水流交汇口布置生物拦截带,拦截漂浮垃圾,利用多色观赏性挺水浮叶植物构建岸线拦截带,净化过滤地表径流。同时,定点布置喷泉型原位修复一体化设备,配套水文化长廊,动静结合打造河道景观空间。

(4)生态系统构建。以生态恢复学为基础,以稳态转换理论为指导,以生物操纵为方向,优选本土生物,通过水生植物、动物、微生物品种的优化改良,进行科学配置,构建功能完善的水生态系统。

1.4 建设成效

东林村对生态河道治理进行探索创新,使河道功能得到有效恢复,防洪除涝能力有所提高,长效管护机制有效开展,河道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2-3],产生的综合效益日益凸显,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共同提升,有力助推乡村振兴发展。

1.4.1 经济效益

经济效益是衡量生态河道治理成效的重要指标。农村生态河道治理,助力优化乡村营商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两园一街”“十大农企”助推了东林村经济高质量发展。农村生态河道治理,有效提升了河道水质,让农作物喝上“好水”,促进了农业绿色发展,东林的富硒大米、翠冠梨等畅销品成为富民强村的重要源泉。农村生态河道治理,全面改善了水环境质量,使河道面貌焕然一新,带动了东林村旅游业发展,经济效益显著。

1.4.2 社会效益

河道生态修复工程属于社会公益性水利建设项目。东林村生态河道治理后,提高了河道的过流能力和防汛能力,增强了区域防洪排涝减灾整体功能,确保了周边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水美乡村建设、群众安居乐业、社会繁荣稳定提供良好的基础,有利于促进地区可持续发展,营造人水和谐的社会环境。通过生态河道治理,完善了水资源调度体系,提升了区域水环境质量,使民众更亲水、河道更亲民,提高了民众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通过挖掘沿河人文历史及地方民风民俗,活用历史名人典故,打造集生产、生态、农旅于一体的沉浸式情景文化水街,充分展示水利先贤治水、传统江南农耕文化,丰富河道的文化环境和艺术美感[4],让民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近年来,东林村的人居环境、民生保障、发展速度等得以全面提升,先后荣获“江苏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先进村”“江苏省最美乡村”“江苏省生态村”“苏州市十大幸福乡村”“太仓首批乡村振兴示范村”等多项荣誉称号。

1.4.3 生态环境效益

生态环境是生存之本、发展之源。通过生态河道建设,东林村地表径流污染、农业面源污染、灌溉尾水污染、外河道水污染、落叶及水生动植物腐烂污染等水环境污染源得以消纳、降解和净化,提高了水体自净能力,改善了水生态环境质量。东林村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通过构建生境多样性,丰富了生物多样性,通过科学配置物种,延长了河道食物链,构建了多级食物网,增强了水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经过多年积极探索实践,东林村生态河道更好地发挥了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美化环境等多种生态效能,实现了水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奠定了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基础。东林村生态治水作为农村生态河道治理的实践,以生态优势赋能乡村振兴,成功获评2021年全国农业绿色发展典型案例,入选全国乡村振兴典型案例。

2 主要经验和启示

2.1 强化党建引领,凝聚共治合力

太仓市积极探索开展市、镇、村三级党支部结对共建活动,成立9 个水环境整治党建联盟,运用“共融共建、共治共享”理念,构建治水利益共同体,打破区域壁垒和条块分割,充分发挥协同效应。积极探索“支部建在河上”治水路径,全市成立18 个“党建+河湖长制”行动支部,构建党组织引领、党员带头、群众志愿者参与的“党建+河长制”治水新模式。深入村(居)开展“跟着河长去巡河”“河小青共建幸福河”等志愿活动,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持续巩固生态河道治理成果。

2.2 坚持规划先行,明确治水目标

根据2021年江苏省乡村振兴实绩考核要求,农村生态河道覆盖率被纳入市县推进乡村振兴实绩考核指标,太仓市按照相关规划建设139 条(段)共327.29 km 县乡两级生态河道。为切实强化规划的主导地位和引领作用,太仓市严格落实年度实施计划,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加快推进农村生态河道建设。在《太仓市“十四五”农村生态河道建设规划》的基础上,根据乡村振兴考核要求和太仓市水利发展实际,科学指导年度任务实施,整合各方项目资源,农村生态河道建设全面提速。在着力提升县乡级农村生态河道覆盖率的同时,兼顾农村宅前屋后河道建设,积极打造农村生态河道示范村,加快推进科教新城生态河道全域覆盖示范区建设。

2.3 夯实体制保障,攻坚护水难题

构建河道长效巡查体系,加强河道长效管理。以河长制为抓手,以落实责任体系、机构队伍、资金保障、巡查考核为重点,实现河湖管护常态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完善河道问题“早发现、早处理、早解决”机制,按照“全员参与、任务相当、就近管理、区划清晰”原则,启动“河常清”行动。结合太仓城区及周边各河道生态现状,划定重点巡查区域,将区域内126条共190 km河道划分18个网格,分格分段开展巡查。重点巡查河面、水体、河坡、排口是否异常,是否存在涉河违规问题。对于发现的问题,能立即整改的立即整改,不能立即整改的实行“清单制+销号制+责任制”,深入查找根源、分析原因,逐条逐项建立整改台账,制定整改措施、明确整改时限、压实整改责任,确保问题及时整改。通过各部门(单位)协同联动,实现各部门、各区镇良性互动,攻克岸坡乱垦乱种、河边违搭违建等难题,切实增强河道长效管理体制的整体性、系统性、协调性,不断提升水环境质量。

2.4 创新举措活水,实现兴水富民

与科研院校开展合作,通过生态沟渠、生态滤地、水质净化等生态工程措施,构建地表径流污染、农业面源污染、灌溉尾水污染等污染源生态处理系统,修复河道生态,提升自净能力,使得“河畅、水清、岸绿、景美”。以集中连片成群为原则,稳步推进农村河道连片整治,对整体水环境进行提档升级,修建亲水平台、花架长廊、名人铜像等配套服务设施,提升水岸“颜值”。围绕乡村产业振兴做足文章,依托优质水环境优势,让水稻喝上“好水”,提升品质。推出“娄东稻米游”“娄东研学游”“娄东田园游”,进一步扩大旅游收入来源。成立村集体劳务合作社,让农民参与农村生态河道建设,开辟农民与集体收益双增收新路径。同时聚焦重点项目,开展周边精品河湖示范治理,吸引游客前来观光,促进产业融合互动发展,为村民就业提供更多选择。

3 结 语

有机融合水利多重功能与乡村产业发展模式,构建乡村振兴发展与水利设施互联互通互动的乡村水利生态共同体,从治水角度推进乡村生态振兴[5]。东林村实施生态河道治理,实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有力助推了新时代乡村振兴发展,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支撑保障。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加强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治水兴水建设步伐,科学总结并推广生态治水成功经验,从而更好地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

猜你喜欢

东林太仓市河道
太仓市摸清底数管风险 带着问题去执法
东林古运河人那些幸福味儿
东林古运河人那些幸福味儿
大爱有光
太仓市服装定制职业技能竞赛举行
Functions of Etymology in Vocabulary learning
河道里的垃圾
山溪性河道植物选择与应用
南京市鼓楼区黑臭河道的治理
某河河道演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