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容量换装大容量风电机组的基础升级改造分析
2024-04-02吴泽
吴 泽
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0 引言
力争2030年前碳达峰、努力争取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是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随着技术的发展,国内风电机组单机容量日渐大型化。对于陆上风电场,受制于当时的技术条件,首批建设的风电机组容量大多不超过2 MW,未能充分合理利用风资源,无论从风电场历年实际发电量还是理论发电量来看,大容量风机相较小容量风机均有明显优势。
考虑到风电机组大型化发展的趋势,上海临港某风电场决定将其早期投产的小容量风机换装成8 MW 大容量机组,并进行技术验证。为尽可能降低成本,拟对原小容量风机基础进行改造加固,以适应新的大容量风机。
1 项目概况
上海临港某风电场于2009年建成发电,安装数台单机容量为1.25 MW 及2 MW 的风力发电机组。目前来看,单机容量偏小,未能充分合理利用风资源。
本次改造工程将其中1 台机组拆除,换装1 台单机容量为8 MW 的机组。原风机基础为钢筋混凝土桩基承台基础,承台总高3.0 m,半径10.5 m,下设36根灌注桩,桩径0.8 m,分3圈布置。原基础布置见图1和图2。
图1 原风机基础立面图
图2 原风机基础桩位图
2 基本资料
2.1 设备资料
新风机采用8 MW机型,轮毂安装高度为125 m,叶轮直径230 m。各工况的基础设计荷载见表1。
表1 风机塔筒底部荷载标准值表
2.2 工程地质
场址内地表高程在3.6~4.5 m 左右,地势平坦,处于河口、沙嘴、沙岛地貌与潮坪地貌两种地貌类型的交会过渡地段。场址区域地层结构从上到下依次为:
第①1层填土,杂色,很湿,松散,高等压缩性。层厚约1.00~2.80 m。
第②3a层砂质粉土,灰色,饱和,松散至稍密,中等压缩性。层厚约3.30~4.30 m。
第②3b层砂质粉土,灰色,饱和,稍密至中密,中等压缩性。层厚约9.10~10.20 m。
第②层淤泥质黏土,灰色,饱和,流塑,高等压缩性。层厚约2.40~3.50 m。
第③1层粉质黏土,灰色,很湿,软塑,高等压缩性。层厚约3.20~4.30 m。
第④层淤泥质黏土,灰色,饱和,流塑,高等压缩性。层厚约2.40~3.50 m。
第⑤1层粉质黏土,灰色,很湿,软塑,高等压缩性。层厚约3.20~4.30 m。
第⑥层粉质黏土,暗绿至灰黄色,湿,可塑,中等偏高压缩性。层厚约3.60~3.90 m。
第⑦1层砂质粉土,灰黄色,饱和,密实状为主,中等偏低压缩性。层厚约2.90~3.00 m。
拟建场地内灌注桩的桩侧极限摩阻力标准值fs、桩端极限端阻力标准值fp、抗拔承载力系数λ、水平抗力系数的比例系数m见表2。
表2 桩基设计参数表
3 基础改造方案
3.1 方案拟定
本次改造技术路线为:将原基础承台拆除,保留原有桩基,通过增加桩基数量及扩大承台等措施,加强基础整体刚度,以符合8 MW 机组的安全运行要求。
拟定新建风机基础承台高度4.5 m,分为上、中、下三部分,上部为半径4.6 m、高0.8 m 的圆柱;中部为顶面半径4.6 m、底面半径12.2 m、高1.9 m的圆台;下部为半径12.2 m、高度为1.8 m的圆柱。
承台下均匀布置5 圈共60 根钻孔灌注桩。其中,三圈36 根灌注桩为原有,原有桩基须采用专用工具切割至指定标高,且保留主筋。在外侧及中间新增两圈24 根灌注桩,桩型与原有桩型一致,直径φ800 mm,桩长40 m。新建风机基础结构见图3和图4。
图3 新建风机基础立面图
图4 新建风机基础桩位图
3.2 桩基验算
3.2.1 桩顶效应
根据《陆上风电场工程风电机组基础设计规范》(NB/T 10311-2019)对需要设计的内容须首先进行各荷载工况的组合计算,同时需要考虑极端高、低水位情况。经计算,极端荷载工况为最不利荷载效应组合。桩顶荷载效应主要计算结果见表3。
表3 桩顶荷载效应组合计算结果
3.2.2 桩基承载力计算
单桩竖向承载力按《陆上风电场工程风电机组基础设计规范》(NB/T 10311-2019)中公式计算。
1)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
2)单桩抗拔极限承载力标准值
3)单桩水平承载力特征值
经计算,控制工况为极端荷载工况,计算结果见表4。
表4 基桩承载力计算结果汇总表
3.2.3 沉降变形验算
按《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 94-2008)中的公式5.5.6 计算桩基沉降。
计算结果见表5。
表5 风机基础变形计算结果汇总表
综上可知,桩基数量增加后,在大容量机组作用下的桩基承载力和变形均满足规范要求。后续仅需合理配置钢筋,满足桩基及承台的抗弯、裂缝控制标准即可。
4 施工
本次风机基础升级改造主体工程施工流程为:风机吊装平台加固→原风电机组拆除→原风电机组基础承台拆除→新增桩基施工→灌注桩桩头处理→新风电机组基础承台施工→新风电机组安装→调试及试运行。
需要注意的是,原基础承台的拆除不可采用爆破方式,以免损坏地下桩基,应根据现场情况将大体积混凝土分区、分层、对称区块凿除,凿除过程中施工机械不得坐于承台上,确保不损坏承台底下桩基。
5 效益
5.1 经济效益
该风机基础升级改造方案相较完全新建方案节省了36 根桩,节约造价约200 万元,工期也大幅缩短。
此外,风电机组基础占地在前期开发建设时已按单台500 m2计征,改造后的风电机组基础总占地面积467.6 m2,故本次无新增永久征地费。
目前,该基础改造工程已实施完成,新风机已并网发电,运行良好。
5.2 环境效益
工程改造后,新装的8 MW 风机年上网发电量2 326.65 万kWh,与相同发电量的火电相比,每年可为电网节约大约0.71 万tce,可减少排放SO23.72 t/a,氮氧化合物(NOx)4.16 t/a,烟尘0.74 t/a,减少排放温室效应气体二氧化碳(CO2)1.94 万t/a,同时还能减少相应的水力排灰废水和温排水等对水环境的污染。由此可见,换装大容量机组后具有明显的环境效益和节能效益。
6 结语
随着国内首批建设的风电场设备20 年使用年限越来越近,大批陆上风机需进行更换。而一般风机基础的设计使用年限为50 年,为风机设备的2 倍多,若全部另选机位新建基础,则会造成资源大量浪费。该基础改造方案在造价、工期、土地利用等方面均有较大优势,对后续类似工程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