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语篇分析的德译汉笔译策略

2024-04-02任晓宇彭倩玉

秀江南 2024年1期
关键词:箴言尼采上帝

任晓宇 彭倩玉

“韩素音国际翻译大赛”(原名“韩素音青年翻译奖竞赛”,以下简称“韩赛”)是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浪潮而诞生的,是当前中国翻译界组织时间最长、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专业翻译竞赛。第33届“韩赛”赛题原文为“Der Glaube an Gott und der Glaube an seinen Tod”,是Werner Stegmaier对尼采文本的评析,属于哲学类文本。本文借助德国功能翻译理论的创始人卡特琳娜·莱斯的文本类型学以及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翻译理论对第33届“韩赛”德译汉赛题及译文进行分析,总结出哲学类文本的普遍特点,以期能指导之后的译者根据不同的篇章类型适当调整翻译策略,最终达到提高翻译质量的目的。

翻译的宏观策略

第33届“韩赛”德译汉原文标题为“Der Glaube an Gott und der Glaube an seinen Tod(信仰上帝与上帝之死)”,原文作者为Werner Stegmaier(维尔纳·施特格迈尔)。原文选自德古意特出版社于2010年出版的由卡洛·根蒂利和凯瑟琳·尼尔森编撰的论文集《Der Tod Gottes und die Wissenschaft-Zur Wissenschaft Nitzsches(上帝之死与科学)》。这一论文集主要围绕德国伟大哲学家尼采的名言“上帝已死”开展思辨—这正是本书的作用所在,因为他们明确地将现代科学的特定知识类型与其本体论、神学和公理的空洞性相互联系起来。此论文集主要研究两个问题:一方面,如何理解“上帝之死”这一概念与现代科学所推崇的对形而上学的摒弃不谋而合?另一方面,什么能取代死亡的上帝,或者相反,尼采关于上帝已死的基本经验的激进性是否会被包括在科学史在内的历史改变甚至过时?

文章除了一开始就提到尼采所著《快乐的科学》中第125节箴言,还提到了《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情节。作者希望通过引用这两部分内容向读者传达这样一个观念,即上帝已死不是一个宗教信仰上的问题,上帝更多地代表人类社会道德标准,即秩序的化身。上帝只是人们信念的化身,其存在性不能被证明。人们害怕的是,如果查拉图斯特拉口中的“灾难”发生了,即上帝死了,就会引发虚无主义,带来混乱。因此,作者想要传达给读者的信息是,尼采的箴言“上帝已死”其实是关于可信度的一个问题。

翻译并不是简单的语言转换,还包含语言学(主要是心理语言学和对比语言学)问题、语篇学问题、社会文化问题和语用学问题。译者进行翻译,首先需要对其所接受的源语语篇进行彻底的认识和理解。在进行对源语语篇的整体认知理解时,译者需要充分发挥调研和查阅资料的能力。查阅调研并不只是为了填补词汇上的空白,更是为了弥补有关翻译领域的知识,寻找符合译语文化特点的表述。作为源语语篇的总结和主旨,语篇最后一句话“Der Aphorismus Nr.125 der Froehlichen Wissenschaft stellt das Plausibilitaets Problem schlechthin”中的“Plausibilitaet”一词应该翻译为“可信度”,因为作者在前文就说到“ueber die Glaubwuerdigkeit oder, modern gesprochen, Plausibilitaet, also die Zustimmungsfaehigkeit der Geschichten……”,从这里就可以看出,作者谈论的是人们对历史的认同感以及历史的可信度问题。

翻譯的微观策略

对译者而言,翻译的微观策略也是在翻译过程中需要考虑的方面。翻译的微观策略涉及文章的词、句层面的翻译,具体包括文化专有项的翻译、一词多义的翻译、句与句之间衔接方式的翻译等。哲学类文本的特点之一是文化专有项及专有名词较多,其中,文化专有项以宗教文化专有项和社会文化专有项为主,专有名词包括人名、地名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考验了译者的翻译过程。例:

原文:Der Aphorismus Nr.125 der Fr?hlichen Wissenschaft bietet eine Geschichte in der Geschichte: Er erz?hlt eine Geschichte von einem tollen Menschen, der einmal, wie wir wissen, Zarathustra sein sollte.

参考译文:《快乐的科学》第125节箴言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故事中的故事:这节箴言讲述了一个疯子的故事,我们知道这个疯子应该就是查拉图斯特拉。

我们知道,“Geschichte”一词在德语中既可以表示“历史”,也可以表示“故事”。有的译者将此处翻译为“历史中的故事”,而有的译者翻译为“故事中的故事”或“故事的‘套中套”。同理,“toll”在德语中有多个义项,既可以表示“极好的、伟大的”,也可以表示“发疯的”。有的译者将此处翻译为“一个疯子的故事”,而有的译者翻译为“一个伟人的故事”,意思截然不同。如果译者调研原文,则可以清楚地知道,此处是一个“故事中的故事”,尼采借“疯子”来讲述上帝之死的故事。笔者认为,译者在翻译一词多义词时,选择义项之前,进行原文调研是不可缺少的步骤。

另外,哲学类文本中涉及具体词义和逻辑关系的翻译,如指示代词的翻译以及句与句之间衔接方式的翻译,需要译者根据上下文语境判断义项的具体所指。

笔者认为,源语是传统翻译理论重点关注的对象,这一理论认为,译文应忠实于原文。传统翻译理论追求语义和形式上的统一对等,创译等翻译方式不属于翻译的层面。功能翻译理论则更加注重译文,关注的是目的语的表达习惯和特点,重点在于使读者理解译文所表达的内容。赖斯的文本分类及其翻译方法不仅关注词和句的微观层面,还试图呈现适当的宏观层面的功能效果,以达到交际的目的。本文结合上述两种理论和例句分析并归纳了哲学类文本的特点和翻译策略,希望译者从篇章类型出发,从微观和宏观两个视角对翻译过程和译文进行考量。同时,希望本文能为日后哲学类文本的翻译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作者简介:任晓宇,男,汉族,山西忻州人,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德语翻译理论与实践。

彭倩玉,女,汉族,河北邯郸人,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德语翻译理论与实践。

猜你喜欢

箴言尼采上帝
虚无与轮回:《悲痛往事》的尼采之维
箴言
生活家箴言
120秒的“上帝”
画中的箴言
当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请你为自己打开一扇窗
当上帝给你关上一扇门,请你自己打开一扇窗
一个作为音乐家的尼采——尼采音乐思想探析
是否气人
箴言·读书(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