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行走于野,一本走出来的厚重文学作品

2024-04-02赵元梓

中国铁路文艺 2024年3期
关键词:纽带报告文学铁路

赵元梓

由作家王雄创作的长篇报告文学《纽带——中老铁路纪行》(简称《纽带》)研讨会,在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阎晶明、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长徐剑、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梁鸿鹰、中国作家协会创作研究部主任何向阳等40余名专家学者、作家代表、新闻媒体记者出席了会议,大家对作品的意义和社会反响进行了研讨发言。

举世瞩目的中老铁路,是我国第一条全面输出“中国标准”的国际铁路,承载着友谊、科技、绿色与开放,实现了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与老挝从“陆锁国”变为“陆联国”战略的完美对接,它如同一条长长的友谊纽带,将中老两国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纽带》一书由云南省委宣传部、国铁集团宣传部共同策划,云南出版集团、云南教育出版社精心打造,于2022年12月中老铁路开通一周年之际隆重推出。该书全景式展现了中老铁路艰辛的建设历程,以及通车后所取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王雄继长篇报告文学“中国高铁三部曲”后,推出的又一力作。作品出版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多次重印。

这次研讨会由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云南出版集团、国铁集团宣传部主办,云南教育出版社承办。会议由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梁鸿鹰主持。会上,与会领导和专家对《纽带》一书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该书采取行走的方式,通过移动的视角,向读者呈现出一幅幅清新优美的画面,展示了中老铁路建设的宏观背景,追述了中老铁路艰苦卓绝的建设历程,多视角讲述了中老两国建设者和运营者的精彩故事,展现了中老铁路造福两国人民的丰硕成果,打造了讲好中国故事的精彩样本。

阎晶明(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这部报告文学,书名就是它的主题。它的题材、写作对象是中老铁路的建设,这是一部非常具有新时代特色的好作品。无论从“一带一路”倡议的角度,还是从中老关系、中国和邻近国家长久的友谊,以及中国铁路建设者所付出的辛勤劳动等方面看,这部作品都具有很好的意义和价值。

中国和老挝之间的友谊源远流长。但是老挝作为中国的邻国,我们对老挝的认识还不是很多。通过王雄的书写,我们了解了很多鲜为人知的故事。中老铁路的建成,大大拉近了中国和老挝之间的关系,无论是经贸还是人员,包括我们所从事的文化事业的交流都越来越密切。

《纽带》着眼于党的十八大以来的重大成就,紧扣中老铁路建设这一重大事件,進行了真实的、全程的、翔实的、深度的记录。这部作品在诸多方面都能给我们带来很高的认识价值和启示价值。也特别祝贺云南出版集团、云南教育出版社出版这部非常精美的作品,从内容到形式,包括图片,都是相得益彰、互相出

彩的。

徐剑(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长):这是一部优质报告文学,它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行走于野。看一部报告文学是不是好的报告文学,要看作家走多远,走得越远他会写得越厚重、越有深度、越饱满。像王雄这样的行走,一翻开书就知道,他抓的故事是珍珠般的细节,历历再现。

第二,记史于书。国家发展中大的历史事件、大的国家工程,要通过作家的笔记录下来。王雄做的是有功德的事情,他先后出版了《中国速度》《中国智慧》《中国力量》《纽带》等,这些记述中国高铁变化的好书,将来肯定会被历史留下来的。五十年、一百年、两百年之后,当后人要验证这段历史的时候,一定会找像《纽带》这样有温度、有故事、有情感、有细节的书。

第三,落点于人。好的报告文学一定要紧贴着人来写,贴着人物命运情感、爱恨情愁、荣誉尊严、牺牲奉献、生和死来写。这本书里有很多故事,真实生动,栩栩如生。

第四,感动于心。这是一本有温度的书,这本书里有很多让人感动,甚至是泪流满面的故事,令人过目不忘。

第五,美载于文。我们看《纽带》,从结构、叙述语言乃至叙述姿态,都是美妙的。这本书是云南出版集团的一个重大收获。

田大余(云南出版集团党委委员、总编辑):近年来,云南出版集团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云南三大定位的指示,主动融入和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紧紧围绕具有云南区域特色的历史牌、民族牌、深刻牌、开放牌、发展牌五大品牌,实施编版“精品工程”,着力做大做强主题出版。《纽带》是云南出版集团、云南教育出版社精心打造出版的滇版精品图书的重点工程项目。在《纽带》中,王雄先生全景式展现了中老铁路的建设历程,记叙了中老两国的奋斗故事,十分感人,意义重大,为“一带一路”倡议增添了一幅浓墨重彩的画卷。本书已入选中宣部2022年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获得国家出版基金项目的扶持,列入2022年滇版精品项目。

厉于(国铁集团党组宣传部副部长):《纽带》已经出版一年了,该书在200万铁路干部职工中引发了热烈反响,成为国铁集团宣传部2023年向全路职工隆重推荐阅读的“书香铁路·我喜爱的好书”,深受广大读者欢迎。我想,这本书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纽带》是铁路题材报告文学领域的重要成果。中国铁路人心怀“国之大者”,高标准、高质量地建设了中老铁路;出版机构和作家心怀“国之大者”,精准把握时代脉搏,选取了中老铁路这一重大题材,这是双向奔赴。

其次,《纽带》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是中老铁路建设运营的铁路史诗。《纽带》既是一部中老铁路建设运营的大事记,也是为中老铁路建设运营付出血汗的铁路人的英雄谱,展现了铁路人乃至中国人报国为民、开拓创新、敢为人先的精神和意志。这本书堪称为历史立传,为人民画像,为时代放歌。

第三,《纽带》体现了作家走一线的扎实作风,是铁路文艺工作者好作风、好文风的精彩呈现。为写好这本书,王雄不仅查阅了大量资料,而且冒着酷暑行走中老铁路实地采访。这是一本走出来的好书,是铁路题材文艺作品的典范之作,让我们看到了铁路作家的那颗赤子之心,感受到了文学隽永的魅力。

胡平(云南教育出版社社长):早在2019年中老铁路建设推进的时候,我们就开始着手遴选作者和约稿的工作,直到2022年初我们荣幸地联系到了王雄先生,《纽带》这本书才正式立项启动。这本书是行走出来的。2022年8月,经过多方努力,我们的责任编辑陪同王雄先生沿着中老铁路行走,王雄先生在这本书上倾注了全力,洋洋洒洒25万字的《纽带》终于在中老铁路通车一周年之际得以隆重推出。

本书出版后,《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网、光明网、中国新闻网、中国青年网、中国作家网等30余家媒体相继刊发新闻,新华社客户端的视频新闻阅读量超过百万,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强烈的反响。

目前,云南教育出版社已经与老挝国家印刷出版社签订了《纽带》这本书版权的输出合作出版合同,相信它必定能够将“一带一路”倡议的广阔前景,以及中国与邻近国家真诚合作的善意传递给更多的海内外读者。

何向阳(中国作家协会创作研究部主任):这么多年来,王雄著作等身。改革开放后的中国铁路快速发展,王雄是第一见证者,而且是一个真诚的、忠实的记录者,是一个时代的速记员。他紧跟中国铁路发展的中国速度,可以说是中国铁路文学第一人。他的“中国高铁三部曲”在文学史、报告文学史上都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纽带》这个书名起得非常好,作为重大题材主题创作,它的意义非常重大,站位非常高远,视野宏阔,聚焦精准。中老铁路的价值,远超过一条铁路线。这条铁路在商贸、文旅,乃至历史、地理、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都蕴含着深远的意义。它不仅是中老两国悠久友谊的象征,也是这一友谊不断深化与发展的象征。这部书从各个层面,对人类、对国家、对不同国度之间的交流、不同民族之间的交往,都有着文明互鉴的意义。

除了一些宏大的叙事之外,书里有很多精彩的细节,主要集中在第七章,就是王雄行走的部分,写到了当地的饮食、文化风俗、日常生活,非常吸引人,我非常喜欢这部书。

刘颋(《文艺报》副总编辑):我特别喜欢《纽带》这本书,今天才看到纸质书,之前一直看的是电子版。我能将电子版的报告文学从头看到尾的,这是第一部。

第一,这是一部宏观全景式描述中老铁路建设始末及其影响意义的优秀作品。全方位的宏观布局、全景描写,再加上一些非常有意思的细节支撑,让这部作品的骨骼非常端正,同时血肉又非常丰盈。书中有许多吸引我的细节,比如,谈到隧道施工时,掌子面极易出现溜坍现象,地质应力高达14.36兆帕,相当于每平方厘米承受140公斤压力,就像一个指甲上站了两个人。比喻非常生动形象。还有30对跨国婚姻、怎样寻找中国泥土等,如果没有足够行走的时间和深度,这些细节是写不出来的。

第二,这部作品是“纽带”,不仅仅是商贸和文旅之路,事實上它也是一条科技之路,全方位展现了中国基建,尤其在铁路建设方面科技飞速发展的成就。这是一条经济之路,更是一条文明之路。这本书把我们中华文明,从人文、科技等各个方面,通过这样一条铁路全方位展现出来。对历史的、当地民俗风情全方位的展示,如礼让亚洲象、对原始森林的保护、一边建设一边修复等,体现了中国的人文精神。事实上,最终的落点,即它是一条大国崛起之路,它最终呈现的是一个整体,以一条铁路的建设带动两个国家,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第三,报告文学的文学性问题。王雄老师的语言是非常有特点的,朴实、简洁、明快,该生动时生动,该严谨时严谨,语言非常有张力、有味道。阅读这部作品,很有节奏感,语言雅正、大气,但同时又很灵,是充满了人间烟火味的。这样一部作品是值得反复阅读的。

李朝全(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中老铁路这条纽带,是最应该讲好的中国故事,是最生动的中国故事,也是最应该讲给世界听的故事,它是具有人类普遍价值的好题材。《纽带》表面上看是“一带一路”的故事,或者是中国制造的新成果的纪实,但实际上它所体现的是人类之间相互扶持、携手同行的关系,因此非常好地体现了地球是个大家庭,人类应该文明互鉴,应该是相互扶持共进的关系。

第一,《纽带》体现的主题意义和价值远远超出了“一带一路”的内涵,可以说它是新时代的一部交响曲,是新时代中国铁路建设、外交领域进展、“一带一路”倡议、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一部交响曲。

第二,作为一名创作经验丰富的作家,王雄很擅长写报告文学,特别注重写出它的曲折和一波三折。他很好地抓住中老铁路建设所遇到的特殊困难,写得曲折有致、生动可读,是这部作品很显著的一个特征。

第三,这部作品非常好地体现了生态文明。我们修筑这条铁路不是一种破坏性的修建,而是一种自然和谐、生态和谐的建设。书中专门有一章写了礼让亚洲象,我把这部分内容选发在了《鄂尔多斯》杂志中,这个是非常独特的。王雄这本书为中老关系增添了光彩,使中老友谊在这本书里得到了很好的展现。

张子影(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秘书长):《纽带》这本书,我是反复看的,从电子版看到纸质版,又从纸质版看回电子版。坐地铁时,车厢里比较挤,我看得很入迷,有个小伙子问我看啥呢,我就给他翻了一下。年轻人看了一眼说:“好看吗?”我当时有一个疑问,在读者心里,什么样的书才叫好书。好看肯定是特别重要的一个标准,我觉得《纽带》从外到内都是一本好书。

中老铁路的修建,可以想象其中有许多难以言说的艰辛,但作者整体的文本呈现并没有愁眉惨目,也没有过度的抒情渲染。王雄老师极其冷静,全书从头到尾很平和,没有特别强烈的情绪跌宕起伏,保持了一种高超的掌控力。他始终保持平和淡定,方正端庄,点到为止,由读者自行品读其中的荣耀与悲壮。

作者像一个设计师,悉心地由起点到终点,一段段、一截截地调查研究,又像一名开山辟路的施工员,努力挖掘、构造和连接,形成了一条心中的国际铁路,实现了文学意义上的真实还原和文学意义上的奇迹再现。他不仅仅是还原了物理意义上的铁路、政治意义上的铁路,更是超越了物理与现实,进行了重建和升华。

在看似以时间为推进线的叙述结构中,作者很机智地把一些时间和空间折叠起来、屏蔽起来,因为他不可能用一本书从头到尾去叙述整个过程,所以有的地方举重若轻,有的地方举轻若重。比如,他写道:“在平直的轨道上,‘复兴号‘澜沧号动车组以160公里的时速运行,快速而平顺。有位旅客将一枚硬币竖立在窗台上,1秒、2秒、3秒……20秒过去了,硬币一直稳稳地站立着,纹丝不动。”他又写道:“在未来的历史书上,我们完全可以写下这样一段话:截至2022年1月1日,中国在老挝留下了418公里的铁路,而美国、法国等侵略者则留下了数十万吨未爆的炸弹。”

王雄的眼睛上似乎戴着一个过滤器,他过滤掉了沮丧、悲苦、狭隘和低俗,过滤掉了一切蝇营狗苟和曲里拐弯,他有意识地把一些太过沉重和灰色的东西过滤了,作品的调子就像高铁一样锃亮,像钢轨一般坚韧、明快、鲜艳、直率,体现出大气、达观、端庄、豪迈的主旋律品格。

图文并茂是这部作品的另一大看点,非常夺人眼球。作者说,中老铁路这条钢铁巨龙承载着中老两国人民的梦想,人在车中坐,车在画中行。阅读的过程就是与车同行画中的过程。关于中老铁路的书写,就这样在画中徐徐展开。

陈亮(国铁集团宣传部文化处处长、文学博士):《纽带》是王雄在铁路这块文学自留地上的新收成,彰显了他在铁路领域的文学创作优势,而且再一次被巩固和强化了。

第一,这本书的立意非常高。第一章《澜沧江,中老同饮一江水》,从澜沧江开始了中老两国人民交往史的追溯、老挝国家历史的追溯,讲了中老铁路建设的一些经济、人文历史等方面的背景。他是在这种大背景下,也是在历史发展和地缘政治坐标系中凸显中老铁路的。写完这一章,中老铁路就不得不出现了,呼之欲出,这个时候,中老铁路的意义在他抽丝剥繭的叙述下就出来了。我就想到了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书中讲陈景润攻克哥德巴赫猜想,不只说他攻克难题,而是讲中国的数学史,讲两百多年来一代代数学家都在追寻这个猜想,《纽带》这本书的写法也是这样。如果《哥德巴赫猜想》是报告文学的好传统,《纽带》这本书就是很好地继承和发扬了这一好传统。立意写背景不显其大,写细节不显其小,这是这本书很大的优势。

第二,从结构上,既是一个时间的逻辑,也是从规划、建设、运营、社会、经济效益各个方面,全方位展示中老铁路。《纽带》整个结构就体现了作者对中老铁路整体的把握和深刻的洞见。同时,《纽带》这本书既有刚健的骨架,又有丰满的肌理,这种肌理就是其中的人物和故事。《纽带》塑造了中老铁路人物的群像,里面的人物非常丰满和深刻。粗粗地来看,每一个章节就是一幅中老铁路的大写意画;细细地翻看,又仿佛是中老铁路的一幅工笔画,细笔描出,栩栩如生。

第三,在取材和用材方面,这本书让我震撼的一点就是对材料的使用。比如,他用一些技术材料讲工程难度。比如,讲水豆腐,用了很多数据,这些数据看起来是枯燥的,但是最后形象地说这段工程建设就像在水豆腐中打隧道,铁路建设者如何创造工程奇迹的故事就彰显出来了。创作报告文学,材料是基础,正是活用材料最终让报告成了文学。报告文学是时代的号角,越是充分挖掘反映时代发展的大事件,越是能敏感地捕捉到历史变迁中的时代精神,报告文学就越能获得共鸣。

李木马(中国铁路书协副主席、著名诗人):细读《纽带》,我感触颇深。

第一,题材重大。作为“一带一路”的重要成果之一,中老铁路是“中国标准”的第一次全面输出。正是因为题材重大,云南省委宣传部、云南出版集团、中国报告文学学会搭桥引线,国铁集团宣传部高度重视,从选题策划到亮点萃选、采风、采访,强强联合,推出了这部力作。可以说,这是铁路和地方联手推出精品力作、讲好中国故事的一个典范。从《纽带》可以看出,中国发展的任何成就和成果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要在面临挑战时锲而不舍、攻坚克难,才能走向成功。

第二,情系铁路。干铁路、爱铁路、写铁路,这是王雄多年的追求。几十年以饱含深情之笔记录铁路发展历程,讴歌铁路人的奋进风采,他在文学的道路上和他开的机车一样不断前进。可以说,他是中国作家中写铁路故事最多和写得最好的作家之一。

第三,语言明快。在朴实严谨的语言逻辑中抵达深度,是王雄的报告文学的特点,他没有华丽的语言,都是以高度简洁的讲述,娓娓道来,引人入胜。把复杂的铁路专业技术以朴素而紧贴实际的语言讲通透、讲明白,是他的独家本领。

第四,可品可读。前进中的中国从不缺少故事,无数读者渴望读到中国好故事。一名好作家是懂得讲什么故事和如何讲好故事的人。众所周知,经过多年努力,中国铁路已经走在世界前列,中国高铁已经领跑世界,很多人都渴望看到中国铁路好故事,而深耕铁路厚积薄发的作家王雄把握住了这个时代赋予的机遇。

杨天祥(《中国铁路文艺》原执行主编):《纽带》的特点表现为以下几点。

第一,清晰的背景交代。作者将中老铁路建设的前因后果讲得非常明白,这条跨国铁路的开通,不仅巩固了两国人民的友谊,建成了两国交通的纽带,而且有了第二代小宝宝出生。一对对异国恋人,情定中老铁路,当火车开通的时候,一群可爱的小宝宝也诞生了。从庙堂到民间,王雄把这条铁路的背景交代得清清楚楚。

第二,精巧的结构安排。《纽带》总共八章,每章有十几个小节,王雄的聪明之处就是把他要表达的东西,按章节一部分一部分陈列出来,我们一看标题就知道他要写什么。这种结构最起码是我们写长篇报告文学的一个点,而且小标题非常精致,妙趣横生,让读者爱读想读,读起来回味无穷。

第三,鲜活的人文故事。王雄把报告文学当成一种行走的文学,他在讲故事当中注重细节,整本书都是由一个个精彩的小故事组成的。王雄之所以能写出这么多铁路故事,与他的出身有关。王雄二十岁就在襄阳一个偏远机务段的蒸汽机车上当司炉,他见证了中国铁路从蒸汽机车时代走向内燃机车、电力机车、复兴号动车组的演变。他长期在铁路宣传部门工作,熟悉铁路生活,熟悉铁路发展,而且对铁路满怀深深的爱。可以说,他对中国铁路的书写都是在用心用力用情书写。

猜你喜欢

纽带报告文学铁路
充实中国报告文学的理论一翼
洁白的哈达是万物的纽带
沿着中老铁路一路向南
小学班主任如何发挥纽带作用
灵动的词串,写话的纽带
巧用字母当“纽带”
中国青年报告文学作家创作会举行
铁路通信线路维护体制改革探索与实践
阵痛与激情:1979—1989年的灾难报告文学
无人机在铁路工程建设中的应用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