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楼翠阜出霜晓

2024-04-02王雄

中国铁路文艺 2024年3期
关键词:海市登州蓬莱

作者简介:王雄,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汉水文化学者。现任西南交通大学、苏州科技大学兼职教授。著有小说、散文、报告文学、学术论著多部(篇),共计720万字。多篇作品被《人民日报》《人民文学》《中国作家》《青年文学》《小说选刊》《中篇小说选刊》等报刊刊登或转载。代表作有“汉水文化三部曲”——长篇小说《阴阳碑》《传世古》《金匮银楼》及长篇报告文学《中国速度——中国高速铁路發展纪实》《丝路大通道——中欧班列纪行》《中国力量——高铁正在改变中国》等。作品被译为英、法、德、西、俄、阿、日、罗、波等文字。

蓬莱,古称登州,自唐至清一千多年,一直为中国东方的门户。这里依山傍海,以“山海名邦”著称于世,山光水色堪称一绝。据史料记载,隋唐时期,来自日本和朝鲜的遣唐使多由登州港登陆前往长安,足见这座小城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蓬莱阁,高踞于丹崖极顶,其下断崖峭壁,仿佛倒挂在碧波之上。林木青葱、海淮幽静。丹崖顶酷似龙首,山脊起伏盘蜒,形同巨龙伸展。偶有海雾飘来,层层叠叠,裹缠山腰,直欲乘风飞去。脚下云烟浮动,有天无地,一派空灵。

因特殊的地理位置,蓬莱成为海市多发区,其天象之美令人叫绝。蓬莱云海是一种独特的海面自然景观,怪景愈怪,云峰奇海。云海上升到一定高度,偶尔会在空中出现楼台、城郭、树木等幻景。时隐时现于波涛之上,云雾烘托,扑朔迷离,令人神思飞越、浮想联翩,仿佛进入梦幻世界。

一个初冬的清晨,北宋大文豪苏轼兴致勃勃地登顶蓬莱阁。正值朝阳升起之时,一眼望去,水天一色,霜晓中的长山列岛,如坠仙境。突然而至的海市,一会儿分明,一会儿虚无,瞬息万变。苏轼目睹仙景、仙人在缥缈中出没,联想起人生沉浮,一股冲动的情绪跃然而起,写下了流芳千古的《海市诗》。

一代文豪与一座名楼在此产生交集,留下佳话一段。《海市诗》堪称千古绝唱,成为供世人品味千年而不厌的词作名篇。随着诗作的流传,蓬莱阁及蓬莱海市名扬天下。

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的诗词、散文、书画等都独树一帜,享有盛誉。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他善书画,书法绝佳,画风飘逸,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几经沧桑,几经兴废,苏轼的《海市诗》早已湮灭于历史长河中。出于对苏轼诗文书法的喜爱和重视,后人先后三次对《海市诗》进行镌刻。如今,三方古代碑刻静静地矗立在蓬莱阁卧碑亭和苏公祠内,被人们欣赏和传诵。

1987年,邮电部发行了《中国历代名楼》纪念邮票,蓬莱阁与岳阳楼、黄鹤楼、滕王阁并列为四大名楼。蓬莱阁也是“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楼”之一,世称“江北第一阁”。

写诗、书画,是苏轼的天赋与兴趣。

对苏轼来说,诗歌就是一把双刃剑,成也在诗,败也在诗。他喜欢写诗,也喜欢在诗里发牢骚,他不懂“墙里秋千墙外道”的道理,说到底,是因为他的天真与不成熟。苏轼的直言不讳,给了小人可乘之机,导致他饱受囹圄之苦。

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苏轼在湖州知州任上被抓,罪名是“讥讪朝政”。

事实上,作为一个激情四射、放荡不羁的诗人,从他的诗集中找出一些模棱两可、不置可否的句子,然后陷他于“大不敬”之罪,十分容易。

苏轼不会想到,自己的才华与政绩,终究还是给朝廷上的小人提供了“合作”的理由。始作俑者就是写《梦溪笔谈》的沈括。他是一位享有盛名的当朝科学家、政治家,可惜人品极为低下。

史书上说的“乌台诗案”,就是为苏轼定制的。“乌台”即御史台,为朝廷的监察机构。把御台称为乌台,以颜色命名这个机构,直接道明了其黑暗本质。“诗”当然是指苏轼那些“惹是生非”的诗了。

人间所得容力取,世外无物谁为雄。

率然有请不我拒,信我人厄非天穷。

苏轼在《海市诗》中抱怨道,人间所能得到的东西,不允许人们用力去取得,何况海市是世外的幻影,并无实物,谁能占有它称雄呢?我向东海龙王发出请求,他却没有拒绝我,可见我在人世间所受的挫折,是遭到人为的打击,并不是天意让我穷困。

从海市的出现,想到天意,再想到人生的困境,可见苏轼对“乌台诗案”一直耿耿于怀。

朝廷中的小人想置苏轼于死地。副相王珪屡次向皇帝力陈“苏轼有谋反之意”。朝臣李定则上奏建议,应对苏轼“特行废绝,以释天下之惑”。

有人想苏轼死,也有人替苏轼说情。

太皇太后病情严重,神宗要大赦天下为太皇太后求寿,太皇太后说:“不须赦天下凶恶,放了苏轼就够了。”连苏轼的政治对手、曾经的宰相王安石也上书皇帝:“岂有圣世而杀才士者乎?”

元丰二年的腊月,苏轼踏着残雪走出了监狱。至此,他在乌台监狱里被折磨了整整一百三十天。“乌台诗案”,让他领教了那个朝代的黑暗。

黄州慷慨地收留了他,给了他一个喘息的机会。

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神宗去世,哲宗继位。十月十五日,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的苏轼,在宜兴新家才待了一个月,就得以“复朝奉郎,‘起知登州军州事”,到登州上任。仅仅到任五天,苏轼便接到圣旨,调回京城任礼部郎中,故被称为“五日太守”。

苏轼赴任登州期间,经历了人生中一段难得的惬意时光。从湖州知州到登州主官,其间的坎坷磨难,毕竟得到了平反昭雪的结果,此乃幸事也。蓬莱的水光天色,辽阔的大海,雄壮的涛声,更是舒畅了苏轼的内心,让他的心境愈发明朗。

苏轼被派到登州,出任知登州军州事,相当于行政及军事主官。

到任第五天,即十月二十日,苏轼登蓬莱阁观海,尽管不见海市,仍然写下了《蓬莱阁记所见》。十月二十九日,他再次登上蓬莱阁,终于有幸看到了令人神往的海市奇观,欣喜之余,成就了著名的《海市诗》。

苏轼在《海市诗》序文中写道:“父老云:‘常见于春夏,今岁晚不复出也。予到官五日崐而去,以不见为恨,祷于海神广德王之庙,明日见焉。乃作此诗。”

序文讲得很清楚,苏轼对登州海市无限憧憬,到任五天后就前往,因为没见到海市,感到很遗憾。在海神广德王庙祈祷后,第二天就在蓬莱阁上目睹了令人神往的海市奇观。他欣喜地写道:

东方云海空复空,群仙出沒空明中。

荡摇浮世生万象,岂有贝阙藏珠宫。

心知所见皆幻影,敢以耳目烦神工。

苏轼眼前的海市是多么迷人。苏轼以兴奋的心情和豪迈超脱的笔触,描写了如梦似幻的海市蜃楼景象,既有未见海市前对海市的想象,又有见到海市后的感想,以及海市消失后的景色描写。看着这繁华的海市倏然而来,又变幻而去,苏轼仿佛顿悟了人世间无常的本质。他继续写道:

岁寒水冷天地闭,为我起蛰鞭鱼龙。

重楼翠阜出霜晓,异事惊倒百岁翁。

明知是虚幻的,苏轼却深感荣幸。东海龙王把天寒水冷时蛰伏的蛇虫唤起来,又鞭打鱼龙,让它们呈现出海市美景。于是,竟然在初冬时节看到了登州海市,就连百岁老翁都未见过这样的异事。

蓬莱阁的灵气,漾起苏轼心中的涟漪,写下锦绣文章,描绘了人们心中向往的仙境。《海市诗》韵采飞扬,寓意深邃,翰墨流传,成为古今鉴赏的名篇。自此以后,在人们心中,蓬莱阁仿佛就是天上宫阙,碧波的海湾就是仙界瑶池,登州海市、丹崖仙阁,也从此声震遐迩,名重天下。

据《东坡志林》卷六记载,东坡居士移守文登,五日而去官,眷恋山水之胜,与同僚饮酒“宾日楼”上,酒酣作此木石一纸,投笔而叹,自谓此来之绝。

据考证,在这次酒桌上,苏轼将两件国宝级作品赠予了客居登州的史全叔。一件是《枯木竹石图》,另一件是《海市诗》,都是苏轼在登州亲手所作。“乌台诗案”后,有些话不能说、不敢说,他就藏在怪石、枯木、瘦竹中。《海市诗》末尾题注“书呈全叔承议”。全叔即《书吴道子画后》中提到的史全叔。苏轼对客居登州的史全叔为何如此重礼,史书没有记载。

苏轼西行,路过史全叔家。全叔以礼相待,拿出家中珍藏的吴道子人物画请苏轼鉴赏。苏轼认定此画为稀世珍品,兴奋地提笔尾跋《书吴道子画后》。

苏轼笔下的海市蜃楼,终究也只是时隐时现,一时之景观。我认为,苏轼到底是在借喻海市谈人生、谈理想。人生在世,什么荣华富贵,什么宠辱得失,不过都是梦幻泡影,过眼烟云罢了。

正是怀着这样一种平静、超然的心情,苏轼踏上了回京的路途。

蓬莱阁创建于嘉祐六年(公元1061年),距今已有960余年的历史。

当年经登州知府朱处约提议,在丹崖极顶修建了一座用来观海景的楼阁。后经宋、明、清三代屡加修葺,逐渐形成了眼下的六个建筑单体,古朴典雅,独有千秋,组成了庙宇和园林交错的古建筑群。亭台楼阁因山就势,依海而建,蔚为壮观,至今仍保持着北宋建筑的原貌。

万历十七年(公元1589年),巡抚李戴于其旁增建了一批建筑,嘉庆二十四年(公元1819年),知府杨丰昌和总兵刘清和主持扩建,使其大具规模。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又在蓬莱阁上修了灯楼,为海船导航,也为凌空仙阁增加了不少神韵。

蓬莱阁为双层歇山顶式建筑,坐北朝南,高15米,重檐八角,四周环以明廊,精巧明朗。楼台殿阁分布得宜,画栋雕梁,珠帘卷雨。向东看,澄波沧海,峥嵘万里;向南看,城中人户,烟雨万家。虎踞丹崖,云拥浪坡,远远望去,海雾飘绕,恍如神话中的仙宫。

蓬莱阁建筑群由蓬莱阁、三清殿、吕祖殿、苏公祠、天后宫、龙王宫、弥陀寺等组成,总建筑面积达18960平方米。蓬莱阁的西侧有座建于明代的避风亭,东南西三面无窗,北面为海,亭外用短墙包围,即使海面狂风呼啸,亭里也依然能燃烛不灭……

这里自古为文人学士雅集之地,阁内各处楹联碑文琳琅满目,为仙阁增色不少。今留存观海述景题刻达二百余石,翰墨流芳,海山增色。蓬莱阁二楼北侧,悬挂着“蓬莱阁”金字匾额,乃清代书法家铁保书写。这块匾额是蓬莱阁历代匾额中唯一存世的。卧碑亭中,有一块长217厘米、高92厘米的卧碑,正面刻的是《书吴道子画后》和《跋吴道子地狱变相》两文的节录,背面刻的是《海市诗》,碑文为苏轼真迹。

蓬莱阁的入口处,有一座四柱三间冲天式的单檐牌坊,装饰着海浪纹的蓝底金字的牌匾,上书“人间蓬莱”四个大字,正是从苏轼“人间饮酒未须嫌,归去蓬莱却无吃”的诗句中缀辑得来。

登蓬莱阁远眺,山海风光尽收眼底,可望见远处的长岛,也能遥望蓬莱城。站在山顶,伸手可触及云层,前方又与海浪同框,空灵飘逸,变幻莫测——这种好似仙境的体验,只有身在其中才能感悟。

蓬莱盛产海市蜃楼。

据记载,海市蜃楼在山东半岛的蓬莱和雷州半岛较为常见,但是出现海市蜃楼次数最多的地方还是蓬莱。

先秦时期的《山海经·海内北经》有记载:“蓬莱山在海中,大人之市在海中。”战国时期的《列子·汤问》中也有表达:“渤海之东……其中有五山焉……五曰蓬莱。”到了宋代,人们逐渐认识到海市蜃楼是一种自然现象,但对此仍然充满好奇,争相去蓬莱观看。

蓬莱地处山东半岛最北端,濒临渤海、黄海,景色秀丽。这里不仅一年四季景色有异,就连一日之间景色也会变幻无穷。因独特的地理位置,每年春夏、夏秋之交,蓬莱北边的海面上常会出现海市奇观:海面、天边呈现出宫室、楼台、城池、人物、车马等形状。

自古以来,蓬莱阁以八仙过海的传说和海市蜃楼名扬天下,被历代文人墨客视为仙境。海市蜃楼是一种大气光学现象,当光线经过不同密度的空气层时,就会发生显著的折射或者全反射效应,由此将远处的景物映射在海面上或者空中,从而形成一种自然奇观。

沈括曾在《梦溪笔谈》中记载:“登州海中,时有云气,如宫室、台观、城堞、人物、车马、冠盖,历历可见,谓之海市。”

海市蜃楼美轮美奂,有时奇峰突起,有时琼楼迭现,虚无缥缈,变幻莫测;有的像雨伞,有的像旗帜,有的像佛塔;有时如人窃窃私语,有时如闹市车水马龙,树木住屋,错落有致,远近不一。桥梁和岛屿,断断续续连在一起,时而分离,时而结合,一会儿显形,一会儿隐身,就是画工也难以用画笔描绘出这巧夺天工的奇特景象。

近年来,海市蜃楼在蓬莱频繁显现。站在蓬莱阁上,可在蓬莱的海滨浴场目睹这一奇景,在长岛地区却无法见到。海市蜃楼宛若一面神秘之镜,人们仅能从正面欣赏到它的壮丽,而背面的长岛则被排除在这一视觉盛宴之外。历经千百年,无数文人墨客慕名而至蓬莱阁,以期一睹海市蜃楼的风采,然而有幸亲眼见证这一自然奇观的人不过十之一二。

据记载,蓬莱的海市蜃楼最长可持续四至五个小时,但大多数情况下,这一迷人景象仅能维持半个小时至一个小时便悄然消散。

站在蓬莱阁之巅,放眼望去,历史的长河似在足下滚滚向前。

海市蜃楼,如诗如画,非常美丽壮观,并且很快消失,显得十分神秘。但它能激发起人们的想象,总让人臆想出这是海上的仙山,联想到虚无缥缈的神仙世界。

由于认识的局限性,古人不能解释这种神奇的自然现象,于是就编造出很多神话故事,说海中有蓬莱神山,那里是神仙的世界。

曾经沧海难为水,身到蓬莱即是仙。

传说蓬莱、瀛洲、方丈是海中的三座神山,是中国古代民间和道教传说中神仙的住所、人间仙境。而蓬莱更是东方神仙文化的发源地。秦始皇访仙救药的历史故事和八仙过海的神话传说,给蓬莱阁抹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东巡来到胶东,他站在渤海边的山崖上观海,只见大海一望无际,却不见神山的踪影。忽然,他在波浪中发现一片红色,便问身边的徐福:“那是什么?”徐福答道:“是仙岛。”秦始皇又问:“仙岛叫什么名字?”徐福仓促之间,无法应答。突然见水中海草随波漂动,灵机一动,就答道:“那叫蓬莱。”

然后,就有了徐福东渡的故事,秦始皇派他带领童男童女来到蓬莱仙岛,寻找长生不老的神药。

汉武帝也曾不辞辛劳寻访蓬莱神山,以祈求得道成仙。据唐人李吉甫的《元和郡县图志》一书记载:“昔汉武帝于此望蓬莱山,因筑城,以蓬莱名之,在黄县东北五十里。”秦始皇、汉武帝等帝王在蓬莱祈求长生,主要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在古人寻仙、长生不老的愿景中,蓬莱愈发仙气十足、传“仙”于天下。后来,历代朝廷陆续在这里修建了许多宫观,蓬莱阁就是其中之一。

读史得知,在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神话中,有两个重要的通道:一个是昆仑神话通道,一个是蓬莱神话通道。昆仑神话通道发源于西部高原地区,它那瑰丽的故事传到东部以后,与浩瀚的大海这一自然条件结合起来,形成了蓬莱神话通道。蓬莱是中国东方神话的策源地。

蓬莱阁的神话传说众多,其中最著名的是八仙过海的传说。一个艳阳高照的日子,刚刚得道升仙的吕洞宾、铁拐李、张果老、汉钟离、曹国舅、何仙姑、蓝采和、韩湘子八位神仙,齐聚蓬莱阁。为了庆祝升仙,他们欢聚一堂,开怀畅饮,觥筹交错,好不热闹。

酒至酣时,铁拐李抱着酒葫芦对众仙说:“久闻蓬莱阁对面长岛风景优美,瓜果飘香,我们不如乘兴去游玩一下,顺便品尝一下鲜果。”众神仙一致赞成。

这时,手摇芭蕉扇的汉钟离提议:“既然都是神仙了,我们就不乘船了,用各自的法器渡海,你们觉得如何?”众神仙都觉得这个提议好,纷纷起身,兴高采烈地来到海边。汉钟离率先行动,他把手里的芭蕉扇扔向大海,扇子瞬间成为一只“大船”。

汉钟离跳上芭蕉扇,向大海深处漂去。何仙姑紧随其后,将手中的荷花轻轻放到海里,顿时,荷花也变得大如磨盘。何仙姑轻轻一跃,站在荷花中央,跟随汉钟离而去。其他众神仙也不甘示弱,纷纷将随身法器投于海面,然后立于法宝之上,乘风逐浪而渡,悠然自得地奔向蓬莱阁对面的长岛。

我认为,八仙过海的传说演绎了各显神通的神仙表达,但更重要的是体现了社会和谐包容的人文精神。

登蓬莱阁,随处可见八仙的身影。一楼室内墙壁上装饰着八仙故事壁画;二楼的梁、檩等处均有八仙图彩绘,正中设八仙塑像,再现八仙过海之前在蓬莱阁上开怀畅饮的精彩瞬间。他们或坐或卧,或立或倾,神态各异。神通广大的八仙,在中国人的心中占据着重要位置,人们甚至将一些生活用品也以八仙命名,比如八仙桌、八仙椅。可见,八仙文化已经深入人心,深受百姓欢迎。

毫无疑问,蓬莱是我国古代神话故事的载体,虚实结合,从实到虚,再用虚映实,呈现出最浓墨重彩的一笔。一城文化半城神仙,是蓬莱独有的内涵,铸就了特有的浪漫气质。

苏轼见没见到过海市,这似乎是一件历史公案。

自古以来,苏轼的《海市诗》在文坛上得到高度赞赏,很多人认同海市系苏公亲睹真见。然而,也有质疑者:在那“岁寒水冷天地闭”的严冬,蓬莱海面上能有海市蜃楼出现吗?

他们认为,苏轼诗末注明的写作时间为“元丰八年十月”,因为这个季节不可能出现海市,从而断定苏轼的诗,其实是虚构幻想的产物,或讽之为信笔画鬼。在他们看来,苏轼的《海市诗》,是在仕途跌宕、感恩皇帝、祈祷苍天等矛盾心境下的产物,借虚景、抒真情,写的是“恩”“恨”叠加的人间海市,是另外一个意义上的海市再现。

我认为,《海市诗》属于咏物写景记游之作。这类作品的写作,一个基本原则就是,作者笔下的所经、所見、所感,必须是真实的。如果违背了真实性原则,《海市诗》的艺术价值不仅大大降低,而且对苏轼的人格也是一种贬抑。这是一个致命的问题。

苏轼是个性情率真之人,他曾《游金山寺》、咏《百步洪》,写有美堂暴雨,都是实有其事,实有其景,实有其物。很难设想,威震诗坛的苏轼,没见海市却硬是说“明日见焉,乃作此诗”,并且在诗中声言“心知所见皆幻影”“重楼翠阜出霜晓”,把登州海市写得活灵活现,岂不笑话?自言正直的一代名贤苏轼,岂能做出这等欺世盗名的蠢事?

再者,苏轼的《海市诗》是在诸多朋友相聚的酒桌上一挥而就的,并将墨宝当场赠予史全叔。这种奇景,古时候的文人墨客看到了,往往忍不住要高声咏叹。苏轼当场作诗,必定要当众吟诵一遍。这也就是前几日的事,登州有没有海市,大家都很清楚,能容你当众撒谎?

数日还朝后,苏轼在写给同乡诗友王庆源的信中写道:“登州下临涨海,枕簟之下,天水相连,蓬莱三山,仿佛可见。春夏间常见海市,状如烟云,为楼观人物之象。数日前偶见之,有一诗录呈为笑也。”苏轼还将《海市诗》抄寄给王庆源,并请他转呈史三儒长老。

苏轼在信中不但再次描绘了海市景象,而且特别说明是“数日前偶见之”,为此而写了《海市诗》。从这些实录和苏轼一贯严谨认真的写作态度看,这诗绝非虚拟戏作。

如果说,人们对十月出现海市不免有些疑点的话,那么对苏轼信中所说的“偶见之”,当不会存疑吧?当然,十月初冬,毕竟不是海市正常出现的季节。但是,大自然的反常现象人们见的还少吗?近年来,所闻夏季飞雪的事实,便是很好的例证。

其实,早在明末清初的大思想家黄宗羲笔下,就已承认苏轼的确见到了海市。他在《海市赋》的序文中写道:“东坡在登州,以岁晚得见为奇,然霜晓雾后,往往遇之,亦不必拘拘于春夏也。”这最后一句,分明是针对《海市诗》序文“父老云:‘常见于春夏,今岁晚不复出也。”而言。

当代著名学者周振甫先生显然也注意到了这一点,他在鉴赏苏轼此诗的时候,着眼于不同的季节形成的海市景象有所差异,做出这样的解释:“原来海市常见于春夏,景象最美,到歲晚时出现的海市大为逊色,所看到的只有‘重楼翠阜,所以只用一句来写,这正是写实。”承认苏轼见到海市,肯定诗人是写实的,这一点很重要。可以说,这是《海市诗》的艺术价值的根基。

作家余光中说:“旅行,我不想跟李白,因为他不负责任,没有现实感;我也不想跟杜甫,因为他太苦,恐怕太严肃;而苏东坡就很好,他很有趣,我们可以做很好的朋友。”

苏轼的有趣在于他乐观豁达,待人真诚。他一面是才华高超,一面是命运低谷。两个极端,让苏轼对命运感到了惶恐或放松。仕途的坎坷,世态的炎凉,生活的贫苦,这一切都没有令苏轼颓废丧志,反而让他乐此不疲地游山玩水,写诗作画。他的诗词书画,不动则已,一动就是一片水响声。

“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苏轼的诗画自然、天工、无雕琢迹,达到清新纯朗的艺术意境。他的书法造诣位列宋代四大家“苏黄米蔡”之首,《寒食帖》被认为是宋人美学的最佳范例。就在同一年,他写下《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和《后赤壁赋》,成为中国艺术史上的不朽文学经典。而且,《枯木怪石图》更是体现了苏轼的人生哲学,气势雄强,成为传世之作。

百姓是水,苏轼是鱼。他一次次受贬,却能将苦难的人生活得极其精彩。他是一条鲜活的鱼,只要有水,他就会活得很滋润。百姓是泥土,苏轼也是泥土,泥土与泥土一体,让苏轼拥有了浓厚的泥土芳香和更多的人生感悟。

苏轼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无官可做了,就找百姓说说话,这样心里才踏实。万籁俱寂时,或漫步于修竹古木之间,听草丛中的虫鸣声;或来到江边,捡一堆小石子,独自在江面上打水漂。唯有与农夫、渔夫、樵夫围坐一团,他才会精神百倍,谈天说地,其乐融融。

在黄州时,苏轼携妻儿一同开垦了一块荒地。这本是一块无名高地,因它位于城东,苏轼干脆将这块地称为“东坡”。从此,自称“东坡居士”。风吹日晒,劳其筋骨,这位麦田里的忠实守望者,身体越来越强壮,精神越来越充实,情绪也由屈辱、悲愤,转变为平淡,甚至喜悦。

登州之任,为官五日,苏轼不可能有更显著的建树。但是,在登州的二十余日里,他深入民间,了解民情,视察海防,创作了二十余篇诗作。他以卓越的文学才华和对登州的深情厚爱,歌颂咏赞了登州的名胜古迹、山川风物,给后世留下了不可多得的艺术财富。

史籍记载,苏轼从蓬莱回京后,向皇帝连上两个奏折。一是《登州召还议水军状》,针对登州“地近北虏,号为极边”的险要形势,建议加强海防,反对轻易抽调兵力差往别处屯驻的麻痹轻敌做法;二是《乞罢登莱榷盐状》,建议废除当地的食盐官营专卖制度,减轻百姓负担。这两个奏折都被皇帝昭准,体现了苏轼忧国忧民的崇高精神,更表现出一代名臣关注民生、勤于政事的赤诚之心。

《乞罢登莱榷盐状》昭准后,食盐由沿海盐民(灶户)直接卖与地方百姓,官府只收盐税,这样既保护了盐民的生产积极性,又方便了百姓生活,而且交易价格大幅下降,减轻了百姓负担。登州百姓自然感激不尽,纷纷立石以志,并且建起了供后人纪念瞻仰的苏公祠。罢榷盐政策在登州一带一直沿用到清代,至今在蓬莱民间还流传着“五日登州府,千年苏公祠”的美谈。

说到《海市诗》,就不得不提袁可立的《观海市诗》。

《观海市诗》是明代万历年间登州军事首脑袁可立的杰作,由同朝著名书法家董其昌刻石,诗计九方,镶嵌于山东蓬莱阁避风亭内。

袁可立曾经在登州任职三年,却从来没有见到过海市。天启四年(公元1624年)五月二十一日,就在袁可立即将离任之时,他竟看到了数年难得一遇的海市蜃楼,诗兴大发,写下了长篇叙事诗,惟妙惟肖地把登州海市的神奇景象记录了下来,留下了千古不朽的名篇《观海市诗》,成为中国古代珍贵的海市实录。

登楼推窗北眺望,天高碧水色互溶。

云海滔滔望不尽,豁然开朗吹长风。

蛟龙倒海吐云雾,寻常岛屿失故形。

…………

诗中这样描述——这天,我登上巡抚公署的顶楼,推开窗子向北眺望,平日里苍苍茫茫一望无际的海面上,突然出现一座雄伟的城堡。再看那平日里的岛屿,都和原来的形状不一样,低矮的立了起来,高突的变得平坦,许许多多的宫殿楼台出现在其中。再仔细看,楼栋瓦檐,色彩鲜明,形形色色的都有……

由此可见,在众多的海市诗中,袁可立的诗是最为真实得体的一首,活灵活现,身临其境,这无疑是记录登州海市最重要的诗文实录和文献瑰宝。

袁可立是万历十七年(公元1589年)进士,官至兵部尚书太子少保,经历了明万历、泰昌、天启、崇祯四朝,为“四朝元老”之臣,著名的抗金名臣和清官廉吏,在明末天翻地覆的历史上,留下了波澜壮阔、可歌可泣的一笔。

尤其要提及的是,《观海市诗》代书人是作者的挚友、著名书画家董其昌,刻工是刻过《肃府阁帖》的一代高手温如玉。石末留有董、温跋语及“天启甲子冬吴郡温如玉摹勒上石”隶书长款一行。董在跋中称颂袁可立的“大作雄奇”,说自己的字用的是“米家法”书写,更加上“勒石得法”,因之“可敌长公之笔”。他的自我評价如此,便可知是珠联璧合之珍品了。

董其昌也是万历十七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官至南京礼部尚书。董其昌比袁可立大七岁,但董其昌总是对袁可立谦称为“弟”。二人的家乡相距千里,袁十四岁时,董得知袁家贫,便将其带回家中亲自课读。至袁可立二十余岁时,共同赴考,双双中榜。

行走于江湖中,当风雨袭来的时候,我们看到了一对目光如炬、顶天立地、不离不弃的好兄弟。在文学的长河里,若读海市诗,《海市诗》与《观海市诗》应是不分伯仲、等量齐观的姊妹篇。

从蓬莱阁下来,就是蓬莱水城。

蓬莱水城又称备倭城,原为宋代边防水寨,是防御契丹入侵的刀鱼寨旧址。水城周长约2200米,面积约27万平方米,整个城池只有南北两门,南宽北窄,呈不规则长方形。北门叫水门,门上建有栅闸,设有两座炮台,分列东西,控制附近海面船只出入;南门为振阳门,与陆地相连,供车马行人出入。进可攻,退可守,形成一套严密的海上防御体系。水城沿着丹崖绝壁向南筑起,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水军基地。

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为防倭寇修建水城,依山势构筑城墙,引海水入内,停泊船舰,操练水师。抗倭名将戚继光曾镇守于此。其水门、防浪堤、平浪台、码头、灯塔、城墙、敌台、炮台、护城河等海港建筑和海防建筑保存完好。

蓬莱水城在我国海港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

蓬莱阁历经风雨沧桑,如今已发展成为以古建筑群为中轴,蓬莱水城和田横山为两翼,神仙文化、精武文化、港口文化、海洋文化四种文化为底蕴,山、海、城、阁为格局,20余处景点为点缀的风景名胜区和休闲度假胜地。

久负盛名的登州古港,是中国古代北方重要的对外贸易口岸和军港,与我国东南沿海的泉州、明州(今宁波)和扬州,并称为中国四大通商口岸,是我国目前保存最完好的古代海军基地。

穿梭于蓬莱水城,浓郁的仙风海韵文化气息扑面而来,水巷、炮台、城墙似乎都在讲述登州古港不老的传说……仿佛让人置身于历史与现实交错的时空里,心灵也被历史震撼。

猜你喜欢

海市登州蓬莱
雾岛
明朝时期朝鲜使节纪行诗中的登州诗
蓬莱迎曦
烟台 身在蓬莱就是仙
一起见证与成长,威粉修炼手册
临海市中小学教师作品选登
蓬莱凝翠
岱山五云缥缈隔蓬莱
海防古所解宋营与明代登州海防
由“登州贾者马行余”故事管窥唐与新罗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