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地理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2024-04-02张希连

天津教育·上 2024年1期
关键词:环境教师教学

张希连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教育的关键目标,不仅涉及对地理知识的掌握,更重要的是通过地理學习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地理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涵盖自然、社会、文化和经济等多方面内容,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理解世界和思考问题的平台。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地理教学引导学生发现并探究地理现象,不仅增加了学生的知识储备,还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初中地理教学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深入探究初中地理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旨在提升教学质量。

在当今迅速变化的世界中,初中地理教学不仅是对地球表面的特征和现象的学习,更是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人地协调观强调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和谐共存,教会学生理解和尊重自然,同时识别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综合思维则培养学生将不同的地理信息和知识综合起来,形成全面的理解能力;区域认知使学生能够理解不同地域的特点和相互关系,不仅限于地理位置,还包括文化、经济和政治等方面;地理实践力的培养使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解决实际问题。这些核心素养对学生理解复杂的世界和形成全球责任意识至关重要。因此,初中地理教学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核心素养的提升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一、初中地理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意义

(一)培育学生的全球视野

初中地理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至关重要。地理教学通过介绍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自然环境、文化、社会和经济特点,帮助学生理解全球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不仅让学生了解世界各地的地理现象,还促进了其对全球问题如气候变化、资源分配和可持续发展的深入理解。通过学习,学生能够建立起对地球作为一个整体的认识,增强他们作为地球公民的责任感和参与感。

(二)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

地理课程中的问题探究、数据分析和案例研究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审视地理问题。在分析人类活动影响自然环境或自然灾害影响社会发展等问题时,学生要运用批判性的思维去评估信息、论证观点,并提出解决方案,这种思维训练有助于学生在面对复杂问题时进行深入分析并做出合理判断。

(三)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

通过学习不同地区的环境问题、社会冲突和文化差异,学生能够加深对社会公正、环境保护和文化多样性的认识,这种认识有助于学生形成积极的社会参与态度,激发学生为创造更加和谐的世界而努力的意愿。地理教学强调个人行为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促使学生思考作为负责任社会成员的行为。

(四)发展实际应用能力

地理课程中的地图阅读、地理信息系统操作以及实地考察等活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地理技能,还锻炼了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有助于学生在未来的学习和职业生涯中有效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适应快速变化的世界。

二、初中地理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策略

(一)构建和谐互动理念,促进人地协调观的形成

培养初中生的人地协调观,是指引导学生理解和尊重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和谐共存。这要求地理教师不仅要传授地理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对环境的影响,并学会在日常生活中付诸行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地理事件中的环境问题,思考如何在保护环境与促进社会发展之间找到平衡。此外,分析不同地区的环境保护措施,使学生学习如何评估并提出可行的环境改善方案。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会了地理知识,而且增强了对环境的责任感和保护意识。

以《工业》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讲述工业发展的历史,引导学生理解工业与地理环境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包括工业对自然资源的依赖、工业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以及人类如何调整工业活动以减少环境损害。通过这种历史视角的探讨,学生能够认识到工业不仅是经济发展的动力,也是地理环境变化的重要因素。同时,教师可以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工业活动对特定地区的影响,可以是某个地区工业污染问题的案例,也可以是某种工业技术对环境保护的积极作用的研究,使学生具体看到工业活动如何与地理环境相互作用,以及人类如何通过科技创新和政策调整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此外,教师可以安排一些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自调查他们所在地区的工业活动及其环境影响,这种亲身体验能够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工业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紧密联系,以及如何在实际中寻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之道。教师应当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探讨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平衡,包括不同的工业政策如何影响环境,以及如何在保证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地理环境。通过这些讨论,学生能够深入理解人地协调观不仅是理论上的概念,更是指导现实世界决策的重要原则,从而有效构建和谐互动理念,促进人地协调观的形成,提高了地理知识水平,培养了环境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二)融合多元知识视角,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

综合思维能力的培养能够促进学生对地理环境及人地关系的全面认识,涉及从多个角度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将地理知识与历史、政治、经济等领域的知识相结合,分析地理现象背后的多重因素。例如,在讨论一个地区的气候变化时,不仅要考虑自然因素,还要考虑人类活动的影响。通过这种跨学科的学习方式,学生能够更全面地理解问题,培养解决问题的综合思维能力。

以《交通运输》的教学为例,本单元涉及经济、社会、技术和环境等多个领域,将这些多元知识视角融入教学,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第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索交通运输的地理要素,如地形、气候对交通运输方式和路径的影响。学生将学习到地形和气候条件如何决定某一地区交通运输的选择和发展,从而深入理解地理环境对交通运输的基础性影响。

第二,教师可以引入经济学视角,探讨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经济效益和成本效果。如分析高速铁路、公路、航空和水运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成本,让学生理解在进行交通规划时需要考虑的经济因素,有利于学生了解交通运输的经济学原理,培养学生站在经济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第三,社会学视角同样重要。教师可以让学生研究交通运输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如城市化、人口流动和社会结构的变化。学生将学习到交通运输如何影响社会发展和人类活动,如何在保证交通便捷的同时,照顾到社会公平和文化的多样性。

第四,技术发展视角不容忽视。教师可以介绍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技术发展历史和未来趋势,让学生了解科技创新如何推动交通运输的进步和转型。这种学习有助于学生理解技术创新在解决交通运输问题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科技创新的兴趣。

第五,环境视角不可或缺。讨论交通运输对环境的影响,如污染和生态破坏,以及如何通过绿色交通解决这些问题,可以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这样的讨论有助于学生理解交通运输决策中需要平衡的环境因素。

通过上述方法,融合地理、经济、社会、技术和环境等多元知识视角,初中地理教学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三)深化对地域特性的认识,加强区域认知理解

区域认知是指让学生深入了解并评价不同地域的自然和人文特征。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对不同地区地理环境的深入探究,帮助学生构建对各地域特性的全面认知,可以通过图表、地图和多媒体资料展示不同地区的地理特征、经济发展和文化差异,引导学生分析这些差异产生的原因及其对当地居民生活的影响。这种深入的区域认知不仅拓展了学生的地理知识,而且帮助学生建立起对世界多样性的理解和尊重。

以《地形和地势》教学为例,教师可以通过图像、地图和模型等直观教具向学生展示不同地区的地形和地势特点,这样的视觉呈现有助于学生形成对地形地势多样性的直观认识。例如,展示高山、平原、盆地、河谷等地形的特点,让学生理解不同地形对当地气候、水文、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影响。

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索地形和地势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通过分析不同地形地势对农业、城市建设、交通运输等方面的影响,学生可以理解人类如何适应和利用地形地势,这种分析有助于学生认识到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其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历史的角度来讨论地形地势对人类历史和文化的影响。不同的地形地勢孕育了不同的文化和历史发展路径,通过研究历史上的重要城市、战役等,学生可以了解地形地势如何影响历史进程和文化的形成。

再次,教师可以利用现代技术,如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卫星地图,让学生进行实际的地形地势分析。学生应用这些工具研究不同地区的地形地势特征,进行比较和分析,这种实践活动不仅提升了学生的技术能力,而且加深了学生对地形地势复杂性的理解。

最后,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讨论地形地势对环境问题的影响,如土壤侵蚀、洪水、山体滑坡等,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让学生理解地形地势对自然灾害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合理的地理规划来减少这些灾害的影响。

上述方法可以有效深化学生对地域特性的认识,加深学生对区域认知的理解。这样的教学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地理知识,还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历史意识和环境责任感。

(四)强化学生实践操作,提升学生地理实践能力

实践操作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吸收地理知识,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首先,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校外的地理考察活动,如参观地质公园、观察河流地貌、研究城市规划等,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直接观察地理现象,这种亲身经历能够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其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开展以地理问题为主题的研究项目,如气候变化对本地区的影响、城市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等。学生在项目中需要收集和分析数据,提出假设并进行验证,最终形成研究报告。这种项目研究方法能够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

最后,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其他地理分析工具进行实践操作也是培养学生地理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使用GIS软件进行数据收集、处理和分析,如制作地图、分析人口分布、研究环境变化等。这些技能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了地理信息技术,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以《农业》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农场、农田或者农业科技展览,让学生亲眼见到不同类型的农业活动。在实地考察中,学生不仅能够直接观察农作物的生长状况和农业生产过程,还能了解农业技术的应用和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等问题。通过亲身体验,学生可以更直观地理解教科书中的理论知识。

然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开展以农业为主题的研究项目。学生进行农业类型的调查研究,分析不同地区农业的特点和发展现状,自行设计调查问卷、收集数据、撰写报告。这种项目式学习不仅锻炼了学生的研究能力,还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使用GIS软件分析农业分布、土地利用等数据,帮助学生在数字化环境中进行地理学习,这种技能的培养有助于学生理解农业地理的空间分布,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三、结语

初中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全面了解和评价世界的工具,而且为学生将来的职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通过人地协调观的学习,学生学会了如何更加负责任、可持续地与地球互动。综合思维的培养使学生面对复杂问题时展现出更强的判断力和决策能力;区域认知的提升加深了学生对自己所在地区的了解,拓展了学生对全球不同地区的认识,开阔了学生的国际视野;地理实践力的锻炼则直接提高了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能力。总之,这些核心素养的提升为学生未来在社会中的有效参与和贡献创造了前提条件,同时为学生成为终身学习者和全球公民做好了铺垫。

(宋行军)

猜你喜欢

环境教师教学
最美教师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教师如何说课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环境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