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模因理论-AHP的川东土家族文化主题民宿设计研究

2024-04-01周纹汐陈勇勇

家具与室内装饰 2024年2期
关键词:川东土家族民宿

■牟 彪,周纹汐,徐 鑫,陈勇勇

非物质文化遗产蕴藏着丰厚的中华民族文化元素,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保护中华民族的文化记忆因子[1]。位于四川东部的土家族拥有薅草锣鼓等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记载川东土家人生产生活记忆的活化石。但在高效快捷的现代文明推动下,延续千年的川东土家族传统技艺、风土民俗等文化面临着萎缩、断代,甚至消失的危机,在文化自信的时代背景下,对其传承和创新备受学界关注。有研究者从历史角度梳理土家族文化的发展脉络及特征[2],提出传承与保护路径[3];也有从文化内涵角度对土家族体育[4]、服饰图案[5]、图腾纹样[6]、民族舞蹈[7]等进行个案探析,挖掘其内涵。而面对日益兴起的乡村旅游、民族旅游、文旅融合的业态需求,将川东土家族文化与旅游民宿等融合创新的研究尚少。对此进行研究不仅可以传承民族文化,也有利于提升民宿品质,促进旅游经济发展。

基于此,本研究基于模因理论和AHP层次分析法,梳理文化特征,提取并筛选文化因子,采用形状文法对文化因子进行转译,生成新图形,并尝试应用于民宿空间设计实践中。旨在丰富土家族文化的传承与传播路径,为主题民宿设计提供参考。

1 相关理论与研究思路

1.1 模因理论与层次分析法

模因理论是达尔文进化论在文化演化领域的映射。1976年英国生物学家Richard Dawkins对应生物基因“gene”提出了“Mimeme”的概念[8],国内对其有“拟子、觅母、谜米、仿因”等多种对译词,其文化传递的基本单位“模因”,我国学者普遍认同类比生物基因的“文化基因”“文化因子”等概念,认为“模因”具有直接复制、间接模仿、携带信息、感染记忆与模仿进化等特性[9],模因理论为川东土家族文化的梳理与挖掘提供了切入点。层次分析法(AHP)是一种对选定目标分层次识别定性和定量结合分析的研究方法,本研究以此方法实现对川东土家族文化因子的筛选。

1.2 研究思路

基于模因理论梳理川东土家族文化特征、挖掘文化内涵;并通过分析、归纳、筛选出最具有代表性的显性及隐性文化因子,对因子进行抽象、凝练,并构建因子层次结构模型;同时采用层次分析法(AHP)结合专家对文化因子的重要性评价,构建两者比较判断矩阵,对因子进行权重排序;最后采用形状文法对权重较高的文化因子进行转译生成形式多样的新图形,并结合装饰材料与施工工艺,遵照形式美原则,艺术性应用于民宿空间造型、色彩搭配等软硬装设计中,实现文化传承与提升民宿品质之目的,研究框架如图1所示。

■图1 研究思路

2 研究过程

2.1 川东土家族文化梳理与文化因子构建

民族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10],物质文化是人类战胜自然所创造的物质产品,以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精神文化是人类所特有的意识形态集合,产生于物质文化的生产过程。本研究结合川东土家族的自然条件、生活习俗等文化特点,从物质文化(自然环境、生产生活、行为习俗)和精神文化两方面对其文化系统进行梳理和挖掘(表1),并基于文化的表现形态与内涵等识别特征构建出最具代表性的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建筑形式、服饰纹样等文化因子。

表1 川东土家族文化系统

(1)语言形式独特。川东土家族语言作为一种声调语言,语法结构简单,采用拉丁字母及其特殊符号作为音素;丰富的词汇词义主要来源于其传统文化、生活方式和自然环境等,少量的难以用普通话表达的特殊读音及词汇,反映出土家语的独特性。如今只有少数“梯玛”(当地对巫师的称呼)和哭过嫁的老太太知晓传统土家语,但使用者寥寥无几。

(2)民俗丰富多样。川东土家人崇尚自然,常在山水之间举行祭祀仪式,祈求丰收和平安;且家族观念强,多居住于关系紧密的世代同堂大家庭中;同时土家人重视民俗和节庆活动,形成了芦笙、薅草锣鼓、巴人舞等独特的歌舞娱乐形式,其中薅草锣鼓舞蹈于2008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3)建筑美观实用。为适应山地特征,川东土家族建筑融合四合院与干栏建筑精华,形成了木构吊脚楼围合成“回”字形的合院布局,其建筑主体多为三层,下层存放杂物和饲养牲畜,中上层作为居住或储藏粮食;建筑采用穿斗式结构,榫卯搭接,使其具有较强的抗震性和耐久性;屋顶为坡屋面歇山顶,覆盖小青瓦或石板,屋脊上通常雕刻有龙、凤、狮等精美装饰物,寓意吉祥。整体表现出美观实用的建筑特征。

(4)服饰特色鲜明。土家传统服饰多以彩色绣花装饰为主,素材包含动植物及几何造型,色彩鲜艳且对比强烈;对称式的服饰纹样中,几何图案(方格、菱形、三角形等)简洁有力,动植物纹样(龙、凤、鱼、花草等)寓意丰富,结合细腻的刺绣工艺制作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土家族服饰。

2.2 代表性因子的提取

如前所述,川东土家族丰富的物质和精神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建筑、服饰、民俗等文化。其中实用美观的“合院+吊脚楼”建筑形式是土家族最具造型特色的文化因子(表2);参照形式美法则对建筑的外形、结构等元素进行去繁就简,线性提取出因子图形(A1、A2、A3)。而色彩鲜艳、对比强烈的服饰则是最具代表性的土家族色彩,其服饰以蓝、黑、红、白为基调,配以绿、黄点缀,常用于女装绣花或花边的红色是最受钟爱的颜色(B1);其次象牙白、青蓝、普蓝等是土家族男性布衣的广泛用色(B2);红色象征喜庆,白色象征纯洁,黄褐色(B3)寓意大地与丰收,组合色系充分体现出民族性、实用性与时尚性的融合。

表2 川东土家族文化造型与色彩因子

表3 川东土家族文化纹样与语义因子

在飞禽走兽、花鸟鱼虫、神灵信仰等素材丰富的土家织锦纹样中,四十八勾纹最具代表性,也是“西兰卡普”原生纹样中构思最巧妙的图案;其以菱形和八个勾纹为中心,对称地向外缘逐渐推移递进,勾勾相连,层层变色,逐渐发展为十六勾、二十四勾和四十八勾纹样,形成最具特色的纹样因子(C2、C3)。而土家族丰富的语义系统蕴藏于语言、习俗、信仰等具体生产生活实践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祭祀和节庆活动中的薅草锣鼓、钱棍舞、摆手舞(D1、D2、D3)等民族歌舞,象征着土家人朴实无畏、忠实勇敢与勤劳耐苦的品质。随着乡村振兴政策的推进,土家传统村落迎来了乡村旅游的锲机,让这些源于祭祀祈福的宗教信仰转变成为特色的民族表演,也反映出民族地区生产生活的巨大变化。将以上因子提取并转译为现代设计语言,使之符合现代设计语境,以唤起传统意象的审美记忆,并产生共鸣[11]。

2.3 文化因子层次分析

在川东土家族代表性文化因子提取的基础上,采用AHP层次分析法进行量化分析[12],对显性和隐性因子的层级归纳出概念模型(图2),并对各因子进行权重计算排序。为保证其模型和计算结果的合理性,特邀请17名专家及相关人员对各层级指标进行9级标度比较评分,具体包括3名人类学教授、3名设计学方向教授、5名民宿空间设计师、6名旅游行业从业者,根据评价结果构建出各层级的判断矩阵,其运算公式及过程如下:

■图2 层次结构模型

构建各级判断矩阵权重值(准则层权重见表4):

表4 准则层权重

最大特征根:

式中:bki为向量bk第i分量;n为阶数。

一次性检验指标:

式中:n为对应阶数,IRI为一致性指标,ICR为一致性比值[13]。通常为判断一次性检验的合理性,在计算结果中当ICR<0.1时则通过一次性检验,>0.1则一次性检验不通过。经过对各层级的计算其ICR值均小于0.1,则通过一次性检验,>0.1则一次性检验不通过。经过对各层级的计算其ICR值均小于0.1(表5)。各文化因子判断矩阵的检验系数均<0.1,证明本次对川东土家族文化因子的重要性排序测试取得较为满意的结果且全部通过了一致性检验。

表5 川东土家族文化因子层次模型计算结果

据表5权重结果可知,一级指标的重要程度排序为:纹样因子C>造型因子A>色彩因子B>语义因子D,表明纹样因子在川东土家族文化因子中较为重要;纹样因子中的重要性排序为:C3>C2>C1>C4;造型因子的重要性排序为:A1>A3>A2;色彩因子的重要性排序为:B2>B3>B1;语义因子的重要性排序为:D4>D1>D3>D2。整体来看,纹样因子权重较高,其中纹样因子的四十八勾纹等最具代表性,造型因子上土家吊脚楼的斜屋面、穿斗结构等最受关注;色彩上青蓝、普蓝色系,以及黄褐色系是土家族的典型色彩因子;语义因子整体靠后,但薅草锣鼓等是其代表。

3 川东土家族文化因子的转译与设计应用

从设计学视角看,转译是以传统文化因子形状为初始模板,通过规律性推演形成新图形的过程[14]。这一过程通常采用形状文法实现,即将通用型符号的形状作为基本要素,以语法结构的组成要素为推演规则,生成新的图形符号[15]。基于模因理论的因子梳理和AHP层次分析结果可知,川东土家族中最具代表性和权重最高的为纹样因子C3、造型因子A1、色彩因子B2和语义因子D4,为实现研究目的,本文参照形状文法将川东土家族文化因子进行转译,生成新图形,并应用于主题民宿设计实践中[16-17]。

3.1 转译与应用准备

3.1.1 文化因子解构

文化因子解构是指在提取造型因子A1和纹样因子C3特征线的基础上,利用计算机绘图软件对其进行高度抽象、概括、简化,提炼出A1(坡屋顶和穿斗结构)和C3(边纹和角纹)的四种代表性符号,使其造型简练的同时,又不失原有文化特征,并且有抽象、简明的现代美感(表6)。

表6 抽象概括推演图

3.1.2 符号提炼再造

依据形状文法特定的演变方式,在延续四种代表性符号形态的基础上进行推演创新,以获取具有装饰性和创新性的图形式样。本文基于形状文法演变规则,设置推演规则为R1平移,R2增删,R3复制,R4垂直翻转,R5缩放组合,R6镜像,R7旋转,对代表性符号进行图形转译,演变出新的图形单元,具体推演过程如图3所示。

■图3 符号再造推演

首先,符号1执行平移命令一次,再执行增删命令两次后对新图形进行复制、增删,完成图形1的演变。其次,符号2依次执行平移、垂直翻转、复制命令形成图形2;符号2依次执行增删、镜像、复制命令形成图形3;符号2依次执行增删、镜像、垂直翻转、缩放组合、复制等命令形成图形4。符号3输入镜像两次后,再输入复制旋转、复制命令分别得到图形5和图形6;符号3执行复制、旋转命令后,再输入复制、旋转、复制命令得到图形7。最后,符号4依次执行镜像、复制、旋转、复制命令,完成图形8的演变。

3.2 转译与应用思路

为传播川东土家族文化、提升当地的民宿品质,在设计开发其主题文化民宿时,首先应满足民宿空间的居住功能需求;其次应综合考虑权重较高的语义因子、色彩因子,以及转译再造后的图形相融合,通过引形赋新、形随物变、旧形新构等方式,将其转化在民宿空间的界面分割、天花造型、门窗装饰以及软硬装装饰等设计实践上,其具体转化思路如下。

(1)引形赋新,装饰应用。即以图形为基础,融合材质与色彩应用于民宿软装的面层装饰上。川东土家族文化因子中四个代表性符号转译所生成的新图形,不仅形式简约、造型美观,更承载着深厚的土家族文化意蕴。在主题民宿设计中,可将其融合于民宿空间的色彩配置、装饰材料、施工工艺等设计手法,直接装饰运用于窗棂、隔断、窗帘、桌旗、床旗、抱枕和灯饰等软装饰品设计上,不改变饰品整体造型的状态下,赋予其土家族文化内涵,提升空间的主题文化感和民族氛围感。

(2)形随物变,造型应用。即以图形为参照,融合施工技术和材料应用于民宿空间的硬装造型上。在合理布局民宿空间功能的基础上,将川东土家族文化因子的代表性符号及转译所生成的图形结合现代装饰材质、灯光照明等创新运用于天花造型、地面材质、服务台、背景墙、艺术端景以及家具等硬装造型上;也可选择图形符号拓展应用于民宿的视觉识别设计,比如LOGO、建筑外立面、门头以及店面招牌造型等,以提升民宿的品牌形象,增加图形的立体层次感,也强化土家族文化的时代感,满足消费者对传统文化的时尚需求。

(3)旧形新构,组合应用。即以图形为载体,重点融合语义因子、色彩因子等组合应用。川东土家族文化因子中语义、色彩因子虽然权重较低,但在民宿空间中拥有着独一无二的特质,在相对原始的图形纹样和色彩加持下,配合语义因子能够衍生出比独立因子更为丰富的文化内涵。比如在民宿空间内开展与游客互动的薅草锣鼓歌舞表演,在保持文化原真性的特定语境下,实现与游客的深度互动,使其多维度体验土家人勇敢、朴实、勤劳的品质,拓展文化的传播路径,也强化民宿空间的土家族文化主题。

3.3 转译与应用实践

案例位于四川巴山大峡谷景区内,该地具有浓厚的土家族民俗风情,以及优美的自然环境。原建筑为三层民居,建筑面积350平方米,一层平面功能包括大厅、餐厅,二、三层设有各式客房8间。参照以上转译设计思路,以川东土家族文化为主题,对本民宿的大厅和客房进行优化设计,具体设计如下。

(1)民宿大厅设计。主题文化民宿是统一文化形象的系统工程,需要注重文化因子的连续性和整体性。按照以上转译与应用方法,完成某民宿大厅设计成果(图4),其中将图形1和色彩因子B3结合应用于民宿接待大厅的背景墙设计;天面与过道造型采用图形3和色彩因子B3,并将其作为贯穿全局的装饰元素反复应用;窗棂以图形2为主要装饰,表现出简洁与现代感。软装上采用图形6和图形7分别作为窗帘与沙发抱枕的装饰图案;色彩上以原木色+浅灰色系作为墙地面的背景色,以色彩因子B2的青、蓝色系为软装主体色,配合原木材质、植物绿化以及暖黄色灯光等形成和谐统一的视觉效果;空间充分运用纹样因子和色彩因子,形成整体色彩统一、造型沉稳、主题文化突出的环境氛围。

■图4 民宿大厅设计

民宿客房设计。客房空间采用质朴的色彩因子B3暖色系配合原木材质作为房间的主色调,在床头背景墙面选取图形2作为装饰,以延续大厅和餐厅的整体风格;天面采用图形1构建坡屋面造型,以图形2实木花格形式应用于墙面装饰,暗藏暖色灯带采用漫反射照明,强化客房土家族建筑特征,墙面以棉麻墙布材质铺贴,提升空间的整体质感;融合语义因子D4、图形1和色彩因子B3设计客房门牌,其形式和色彩统一,表达出浓厚的川东土家族文化韵味(图5)。

■图5 民宿客房设计

4 结语

川东土家族拥有薅草锣鼓等内涵丰富的民族文化,其传承和创新备受学界关注,尤其在乡村旅游等新业态的需求下,将其文化与旅游民宿进行融合创新研究十分必要。据此本研究采用模因理论和AHP层次分析法,梳理文化特征提取并筛选文化因子,建立因子模型;发现在土家族语言、民俗、服饰和建筑等几方面的文化因子中,“合院+吊脚楼”建筑造型因子、青蓝+红色系列的服饰色彩因子、四十八勾等纹样因子以及薅草锣鼓、钱棍舞、摆手舞等语义因子最具代表性;其中纹样因子权重较高,具体包括四十八勾纹、吊脚楼的斜屋面和穿斗结构造型以及青蓝、普蓝、黄褐色系是单项权重较高的因子;语义因子整体靠后,但薅草锣鼓是其代表;基于形状文法对文化因子进行解构、提炼等转译,生成出形式多样的新图形。

综合以上结果,提出了“引形赋新,造型应用、形随物变,创新应用、旧形新构,组合应用”等转译应用思路,并应用于民宿空间的界面分割、天花造型、门窗装饰以及软硬装装饰等具体设计中。实践证明,利用原木+浅灰色系作背景色,青、蓝色系为软装主体色,配合暖黄色灯光等形成和谐统一的视觉效果,原木穿斗造型作为装饰元素反复应用于空间,素色纹样肌理应用于饰品等方式,既实现了土家族文化的传承与传播,又可以强化民宿空间的土家族文化主题,提升民宿品质。

猜你喜欢

川东土家族民宿
孪生院子民宿
土家族情歌
土家族
选择民宿出行的你,真的了解“它”吗?
你是民宿达人吗
川东土家族薅草锣鼓
布瓦雄碉与川东碉楼
土家族“七”类药物考辩
川东含硫气田气井井下管柱腐蚀特征分析
川东石炭系气藏气井结垢预测及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