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域文化下工程管理课程教学融合路径探索

2024-04-01王靖男

工程管理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融合工程专业

王靖男,解 海

(哈尔滨科学技术职业学院 工程技术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399,E-mail:530225558@qq.com)

中国城市化加速使地标性建筑高度陆续刷新。城镇在建筑高效一体化过程中聚集扩张使更大的区域走向城市化[1]。城市面临地域危机现象日益加剧,城市文脉、地域文化视角下的建筑具有可持续性发展空间。城市化扩张导致城市空间形态与结构重新组合,统一与多面诸多不确定因素使矛盾愈加激化,城市特征认知困惑不断加大,城市地域性格索然无味。基于地域文化视角统筹布局整体城市空间十分必要。

我国工程管理学科设立于20世纪80年代,工程管理的实践历经久远并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以三峡工程、北京新机场工程、港珠澳大桥工程到国家新区建设发展为代表[2],大批重大建设工程不断深入推进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成为国家发展战略实施标准性工程的重要抓手。全球一体化背景下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国际影响力受强劲内部动力驱动,日益增多的大型工程项目亟需具有国际视野的管理人才。工程管理学科人才培养备受关注并积累了大量的实践教学经验。学术界依据西方项目管理知识体系提出了许多工程管理理论及其相关学科发展的建议及方法。工程管理教育专家何伯森提出构建国际工程管理人才培养体系,实践于天津大学国际工程管理专业20多年并出版多部著作教材,丰富的国内外实践经历与强烈的中国情怀是形成何伯森教育理念的来源,他认为国际化工程管理教育需要具有国家情怀[3,4]。面对大量国际工程管理实践,探索尊重各国现代化理念,汲取他国先进理念经验基础上更需要新样态的自主创造[5]。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引领世界现代话语权既需要具备各国现代化共同特征,更要基于本土特色[6]。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是实践“中国现代化”道路、制度、理念首要考虑的因素。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人民长期实践探索的成果[7]。新工科工程管理教育根植于中国文化,在教育全过程中挖掘贯穿地域本色,有助于提升拓展学生的文化认知维度。

STEM(Science,Technology,Engineering,and Mathematics,STEM)教育理念最早提出于美国创新人才的培养,形成应用于世界各国的教学改革,是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的简称。STEM教育理论在全球范围实践得到不断地丰富与拓展,多所美国大学以STEM教育理念为重要载体实现跨科融合教育,国外大量教学研究表明,STEM教育理念是构建跨学科课程的重要途径。我国为解决工科高校学生普遍缺乏综合创新能力的现状,关注研究STEM教育并取得显著成效。STEM教育内涵与工程管理专业培养的教学目标贴合一致,认为专业人才培养教学改革中需注重跨学科知识培养与融合性培养[8,9]。随着STEM教育不断深入,教育研究者发现理工科层面的STEM教育存在局限,美国弗吉尼理工学院暨州立大学在STEM教育基础上融入A(其中A代表艺术与创新),形成STEAM教育。学者认为通过艺术人文拓展技术层面是平衡STEM教育实现创新改革的关键。艺术人文使课程内容更丰富,开拓培养学生新思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是不断创新的源泉。将艺术文化与STEM领域相结合,更广泛地涵盖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的同时也强调人文艺术等方面的能力。STEAM教育对中国高等教育技术规划与决策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工程管理专业融入STEM教育是基于数字智能建造与新工科背景下的教学改革,课程通过综合性工程项目培养学生的跨学科素养[9]。在STEM教育基础上注重融入艺术人文精神构成STEAM教育理念,是培养未来科技发展创新型人才的必要条件。基于工程管理集工程技术、项目管理、信息化实践等复合创新人才的培养需求,融入地域人文因素,培养具有STEAM素养的创新能力。

1 地域文化下的创新人才培养

1.1 现代化工程管理特色创新人才培养

坚持创新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核心,创新人才是实施强化现代建设人才的支撑[6]。在科技创新型人才强烈需求驱动背景下,大力推动交叉学科人才培养,增设优化交叉学科设置,使教育发展方向愈加明确。学科系统复杂综合性表现为技术集成性与产业性相结合的特征,融合工程技术的管理策略方法,对特定产业环境实行技术集成管理,发挥工程决策、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作用,使交叉复合型工程管理人才在项目建设中肩负重大责任[2]。学科跨界融合培养是实现复合创新应用型人才的关键。学界对交叉学科人才培养在相关理论、存在问题、案例与对策等方面展开研究,发现教育主体和教育方法呈单一化,培养过程与实际预期存在错位现象,未能充分体现学科的交叉属性[10]。发挥文化育人功能,重视工程文化引领与融入是培养工程人才专业教育的关键途径[11],挖掘专业内在的文化累积有助于提高学科核心竞争力,摆脱教育模式脱节现象。地域文化营造的外部环境是影响地方经济的主要因素,潜在影响人的思维方式及行为模式[12]。居民在社会习惯、生活行为、思想观念等方面历经不同的文化碰撞、融合、创新等过程中形成地域行为,适应区域发展并推进社会发展。融入地域文化有助于营建工程管理创新人才的德育氛围,延展创新视野,提供精神引领。

1.2 数字信息创新人才培养

互联网时代教学信息间存在既联系又制约的关系,数字化教学赋能高校教育新常态,课程转向智能精准化、场景混合化,实现资源共享互联。教育学者们从教学实践、教学改革、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信息模型技术等方面对智慧教学及理论展开系列研究,提出现阶段数字信息技术教育与人才结合的创新应用是教育发展新趋势[13~16]。

国家十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加快推动新技术与建筑工业化技术协同发展,加大BIM、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移动通信、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的集成与创新应用。未来建筑行业会继续加大对BIM技术人才的需求。数字化信息人才培养展现出智能教学新形态,也迎来教与学的挑战。学生过分依赖智能信息技术,异化在虚拟客体中缺少知识信息背后的文化辨析力,导致学生元认知能力下降[14]。工科特色的现代创新人才需具备获取新技术与价值的思辨能力。工程文化下的教育理念及价值判断,规范和引领工程人才培养发展的方向[11]。突破唯技术创新的限制,重视与文化的融合应用,贯通交叉学科优势,强化隐性地域力量,培养满足多元文化融合型创新人才。

2 城市地域本质分析

2.1 保护地域基因

城市化扩张成为当今世界各领域关注的焦点,世界城市乡镇与村庄犹如网络节点遍及联结全球各地。全域发展使城市空间不断突破城乡边界,面对激烈扩张,新兴的城市肌理愈加不确定,城市特征认知变得模糊。国内外专家加强边界划分,注重城市空间要素与空间法则的运用[1]。城市辨识度是地域形态本质长期积淀形成的结果。城市特征的缺失是地域全域性的失调,分析地域空间发现,任何场域性城市特征都是通过历史性与社会性的空间表达而实现,面对世界性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不断聚集与扩张,不同的城市场所在相互作用影响中形成特殊的城市异质性环境[1]。专家教育学者们分别从各自领域积极研究探索城市问题,认为城市问题本质是意识形态问题。张岱年等[17]认为文化形态是多层次多方面形成的统一体系,价值观念与思维方式尤为重要,文物层不仅仅是文学艺术物,也包括科学技术物化形态的人工产物,制度风俗是在特定的思想观点下形成的条例规矩。地域产物具有与生俱来的本土属性,传承地域基因是发展可持续性创新的途径[1,18]。

2.2 传承地域形态

城市地域连续性是历史性与社会性空间延续协调的结果,所形成的空间秩序性使城市具有地域特征。历史文化街区、文化古城属于地域秩序的形式范畴,蕴含城市自然智慧,是地域意识形态的显现。地域文化元素融入课程中是融通教学的关键,结合建筑研习地域空间形态,培养学生的自然秩序感,提高地域精神领悟力,通过地域意识链接不同专业,拓展文化认知范围提升专业认知层次,如图1所示。

图1 城市地域本质挖掘与地域意识构建路径

3 地域文化融合工程管理课程教学

3.1 地域理念与工程管理学科的融合分析

为解决地方高校工程人才培养出现的专业单一化、素养形式化等问题,工程文化融入专业教育培养提供了新探索路径,适应新时代社会工程人才的需求[11]。地域教育融合是将地域性文化融入延展至工程管理学科专业单元中,基于学科不同特点,归类确定地域理念融合的侧重方向,形成地域经济、地域文化创新、地域适应性、信息技术表达等框架,通过具体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数字技术手段进行地域探索,大数据分析地域动态,验证地域认知与客体相协调性,拓思多种创新路径提高创新融通能力。如图2和表1所示。

表1 地域理念融合学科侧重分析

图2 地域理念与学科单元模块划分框架

3.2 提取融入地域元素

结合历史、人文、生态、气候等因素,分析哈尔滨的建筑风格、城市空间发展等地域特色,提取金源文化、中华巴洛克、冰雪经济、龙江四大精神等地域元素作为教学目标培养地域文化意识,专业复合性从价值意识、思维方式、物态文化三方面融合教学。以冰雪经济作为地域元素为例,一是通过理论学习深入了解哈尔滨冰雪资源背景,建立直观物态文化观;二是冰雪经济元素作为教学目标体现在教学内容设计中,在工程项目管理课程中设置研究主题,“分析思考冰雪产业与哈尔滨经济的关系”,目的是强化学生的价值观念;“面对哈尔滨地域工程项目遇到的诸多不利影响时,管理者如何应对挑战”,目的是在找寻答案过程中培养学生主动分析解决问题,形成自我思辨能力;三是课程实践环节中,设置冰雪旅游项目的规划与管理,组织学生参与地域实践活动与案例研究,鼓励学生与其他专业学生进行跨学科合作完成综合性项目,如与校内交通旅游专业、体育冰雪专业的学生交流或合作制定冰雪旅游项目规划和管理方案。如图3和图4所示。

图3 哈尔滨城市地域文化分析框架

图4 地域文化下学科交叉融合教学分析

3.3 学科专业融合路径

探索地域项目融合路径主要通过提取地域元素形成地域文化教学主线,围绕教学核心元素展开分类实践探索,配合主要教育理念,灵活设置子项目地域主题构成网络支系,运用专业软件融合数字信息技术手段输出地域性成果。以“工程技术类课程主线”为例,选取某地方性建设发展类项目工程作为地域元素形成教学脉络,结合具体地域项目单体丰富支线课程如表2所示。

表2 以工程技术课程主线的地域表达课程融合分析

地域教学是技术人文相融合的教育,地域概念建立采用两种基本教学融合方式,一是将地域性理念安排到各门课程里,二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融入地域主题课程。地域元素融入课程的效果取决于地域文化功能作用的发挥,体现在整体教学阶段中地域认知体系的持续性影响。

教学计划根据专业方向灵活融入相关地域元素,设计相应教学内容。如开设与金源文化相关的主题课程,介绍其历史背景、文化内涵和艺术表现形式;探讨中华巴洛克建筑的设计原则和艺术特色;研究冰雪经济对哈尔滨经济发展与旅游业的影响;讲解龙江精神内涵及社会发展影响等。拓展地域教学融入范围,广度上从公共、专业、选修、实训实操等全周期阶段地域文化知识的学习,到专业深度上借助数字化手段的地域技术表达,整体设计营造地域文化课堂环境氛围。

地域文化理念贯通于工程管理专业课程培养目标全阶段的人才培养方案体系中,具体专业课程结合工程技术、经济、管理、法规、数字信息、通识公共类等不同课程特点衔接贯通。第一学年夯实专业基础学科,牢固基础理论学习阶段,侧重培养建立地域精神;第二学年拓展专业技能的深度与广度阶段,灵活运用各科知识融通技能,主要培养学生跨域融合能力;第三学年是学生专业技能及素养应用阶段,培养提升学生地域文化表达能力;第四学年是创新复合型能力提升阶段,各学年阶段在与学校平台融合中逐渐培养学生现代特色创新能力。具体设置课程计划依照地域精神的建立、跨学科的融合、地域沟通与表达、特色创新能力4个阶段进阶构成课程培养目标。如图5所示。

图5 地域课程融合框架

3.4 教学融合实践环节

3.4.1 课程教学融合路径实践

具体课程融合,一是结合地域文化学习理论知识展开,案例基于地域背景分析近几年建筑领域的热点话题;二是通过围绕地域元素选取项目,挖掘融合点展开学习,实现跨门融科的知识贯通实践;三是分阶段提交地域作业表达反馈;四是形成可持续性地域创新思维。如房屋建筑学大致包括设计原理篇与构造篇,结合时势围绕数字化热点引入省“数字龙江”发展规划新要求保障国家国防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能源安全、产业安全的重大责任。引导学生基于建筑角度考虑生态安全、能源安全的可持续性发展。确定“哈尔滨江岛景观建设”“严寒地区节能”为地域元素,结合具体章节教学目标学习地域案例通过技术手段实践表达,学生实践中分享家乡案例,表达出故乡自豪感,激发起团队地域认同情怀同时碰撞出多种技术创意,如表3所示。

表3 地域元素融入房屋建筑学课程教学的部分举例

技术手段的地域表达是深化地域价值、提升思辨能力的关键,落实到每次地域作业中,启导学生借助跨域知识拓宽思维实践,激励多元化成果展示。如运用计算机大数据技术收集哈尔滨地形地貌、气候数据、人口流动等因素,运用提取结果分析具体地域景观建设节能设计的影响;通过虚拟现实或航测直观体验江岛景观建设情境,数据抓取建筑布局、植被规划等方面细节;研究装配式建筑通过数字技术从外观、内部布局、装饰构造细节展示出可视化的地域适应性;运用建筑节能软件分析优化建筑材料选择、保温措施等数字技术细化分析;再通过建模和仿真软件从节能或景观生态角度对三维模型构建优化,完成特色创新地域表达。

3.4.2 综合平台教学融通实践

哈尔滨某高校,地域文化结合百年校史办学特色,坚持“传承+创新”原则,在产业研究、人才培养、服务、展示示范等方面构建七大综合平台。地域教育主题在平台专业群项目引领下,结合区域大背景,以不同专业服务定位主体文化教育拓宽路径,开展多向平台跨域教学融通。如通过平台服务实现教育培养与服务展示双重功能,以文化基点融合各专业优势,不断探索加大理论通道、实践通道的开放度和共享度。金源文化研究平台多次邀请资深学术专家来校做学术交流讲座,学校最近成立的金溪书院已开展弘扬东北抗联精神、历久弥新的北大荒精神等大学生文化浸润工程系列讲座活动;在教学实践中运用学校搭建的综合产业展示平台,与相关企业合作设立实验或实习基地,开展深度合作形成实践教学循环,让学生参与地域景观设计、地域活动策划等产业实践;再通过平台展示学生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的地域项目。如江岛景观、冰雪冰雕、巴洛克主题的地域作品;最后鼓励并引导师生对哈尔滨地域特质展开深入主题研究,有效避免专业同质化、教学模式化现象如表4和图6所示。

表4 七大平台与工程管理专业教学融合趋势分析

图6 地域文化下工程管理专业与多学科平台融合应用

基于工程管理特色培养,拓展专业性文化视野,适应数字智能教育变革,教学需要持续关注区域新形势与热点,以地域融合作为教学单元,共享多专业平台资源,不断深化专业文化教育实践中培养数字化技能与创新能力。

4 结语

传承优秀地域文化是践行中国特色现代化的表达途径,是影响工程管理人才质量培养的潜在因素。地域文化视角开启了工程管理特色创新的新视野。通过挖掘地域特质资源,能够丰富拓展本土教学资源并促进区域特色经济发展。区别于传统教学路径模式,地域文化意识形成于以地域为基点的多学科融通实践中,地域单元融合于学科专业群并全面链接平台资源,组成完整的教学路径。深化拓展学生的思维多向性形成特色创新能力,有助于高质量工科人才的培养。

猜你喜欢

融合工程专业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子午工程
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