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设节水型高校合同节水管理项目实践与思考
——以遵义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为例

2024-04-01何可

工程建设与设计 2024年5期
关键词:节水型节水供水

何可

(遵义医药高等专科学校,贵州 遵义 563006)

1 引言

贵州省水资源量较为丰富,但是具有年际变化大、年内分配不均、区域分布不平衡等特点,加上喀斯特地形地貌和工程性缺水的制约,“可用之水”并不丰富。创建节水型高校是节水型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人员数量多、用水规模大,受设施设备老化、节水器具不普及、用水习惯不好、管水供水粗放等不利因素影响,容易造成水资源浪费,节约用水的潜力巨大[1-2]。同时,高校肩负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应当以“爱水、惜水、节水、护水”的实际行动,示范引领节水新风尚。遵义市围绕《国家节水行动方案》和《贵州省节水行动实施方案》,着力节水型社会建设,选取遵义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作为试点单位,开展高校合同节水管理节水效益分享模式实践,取得了较好成效。自2020 年5 月项目实施以来,校园整体节水率达40%以上,节约用水约18 万t/a,节约水费80 万元/a;节约人员工资、运行耗材、应急抢修等费用约60 万元/a,并争取到财政奖补资金75 万元,服务方自筹150 万元投入学校节水基础技术改造,取得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节水节支效果突出,示范引领作用明显,2020 年12 月被贵州省水利厅评为 “省级节水型高校”。

2 学校用水概况

2.1 学校基本情况

2006 年经教育部批准,遵义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由原遵义市卫生学校和遵义市中医学校合并创建,是一所公办全日制医药卫生类高职高专学校。2013 年根据城市发展规划,整体搬迁到贵州省遵义市新蒲新区大学城新校址,总占地面积860 000 m2,各类建筑总面积59.79 万m2,绿化面积12.3 万m2,全日制在校生1.4 万余人,专任教师907 人,是贵州省高水平高职学校立项建设单位、贵州省优质高职院校、贵州省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全省文明校园、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学校。

2.2 用水基本情况

学校用水采用市政供水,自2013 年搬迁到新校址,随着办学规模和招生人数的增加,用水量逐年增长,在2018 年达到用水峰值94.6 万t,水费支出420 万元。究其原因,既有学生人数增多,正常用水量的增加;又有供水主管网破损未能及时发现维修,导致跑漏水量猛增。另外。建设时未考虑采用节水器具、节水终端,以及师生用水习惯不好、节水意识不强、查漏技术力量薄弱、供用水管理不到位等,粗放用水造成水资源浪费。

3 合同节水实践

3.1 模式选择

当前合同节水市场主要有节水效益分享型、节水效益保证型、节水效益托管型3 种管理模式[3-4]。经综合考虑项目资产使用寿命、经济生命周期、资金承受能力以及项目可操作性、管理难易程度等实际,按照《遵义市水务局关于遵义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合同节水管理模式示范学校项目实施方案的批复》要求,确定采用效益分享型模式,节水效益按学校20%、服务方80%的比例分配,合同期限12 年,由中标服务方自筹资金先期投入学校节水技术改造,待改造完成运行正常达到约定节水率后,按节约水费约定比例支付。合同期内,服务方投入不低于700 万元并接受相关审计,未达到约定投资金额则需补齐缴纳余下款项。同时,面对合同节水这一新生事物,为保证财政资金的安全有效和政府采购的可操作性,设定每年支付费用最高96 万元的限价。

3.2 技改措施

1)勘察摸底优化供水管网系统。完成全校供水管网系统的勘测普查,精准定位地下管线、控制阀门、计量装置等线路和节点,据实绘制总长约12.8 km 的供水管网系统图。使用供水压力监控仪对主、干、支管压力和流量计量节点进行全面测控,提供管网供水压力数据,建立供水系统压力平衡模型。结合校园地形落差大的实际,设置22 个供水压力优化平衡调控点,将供水压力控制在经济合理的范围内,增加用水舒适性,减少压力过高造成的爆管和漏损。

2)改造供水系统易漏易损点位。实施供水系统的全面漏损情况排查,采用无线传感测漏技术共修复漏水点25 个,累计查明漏水量298.77 m3/h。通过供水管网漏损隐患排查及处理,有效降低管网漏损量,提高了供水可靠性。

3)更新升级节水型用水终端。拆除原有破损、老化不节水的水龙头、冲水器等用水终端,更换新型节水设施器具。安装感应洗手龙头360 套,小便感应冲水器380 套,快开水嘴10 120 个,恒流恒压控制阀9 530 支,控制各楼层的水压和流量,实现节水型用水终端器具逐步全覆盖。

4)新建供水管网在线管理系统。建立供水管网远程监控与管理系统平台,构建实时供水用水分析模型,对供水管网进行DMA 分区监控与集中管理[5]。实时掌控用水动态,对异常用水及时报警处理;实现分类用水在线计量,制定学校内部用水消耗衡量指标,提供能耗审计、能源公示等,为完善相关用水管理制度提供数据支撑,提高管理效能。安装远传超声波流量计40 套,水控阀门91 只,修砌阀门表井40 座,所有数据在前端平台可视化展示。

5)建立完善长效节水运维机制。建立学校节水工作专班,服务方设立项目部,建立日常巡查、定期检测、维修维护、应急抢修等管理机制[6]。实施计划用水与定额管理、校园节水宣传教育,规范开展远程监控与管理系统的运行管理,日常管网漏损探测定位及修复。供水系统日常运行管理以及检测、维护、维修和更新工作,及时维修更换异常用水终端,供水运行符合国家规定标准,确保安全供水、健康用水。

3.3 效益评估

合同节水管理是一种全新的社会化、市场化服务模式。对学校而言,引进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开源节流减少水费和维修支出,降低办学成本;对企业而言,可以将先进技术和资金优势转化为经济效益,服务节能降耗,在市场需求中找到企业发展的利润点和增长点;对社会而言,在“节水优先”的国家战略层面,可以更好地节约水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具有较强的示范带动作用和宣传教育作用[7]。项目实施前后效益对比,如图1 所示。

图1 项目实施前后效益对比

4 对策建议

1)高校开展合同节水管理的内生动力不足,缺乏必要的激励措施引导,应进一步强化计划用水和节水考核,兑现奖惩,营造正向激励环境。水费支出均纳入财政预算,据实际报销支付,在办学成本中的占比较小,各单位重视程度不高;计划用水和用水定额落实不到位,节水考核执行和结果运用不严格,处罚和奖励没有形成有效的机制;高校节水工作点多面广,专业性强,投入精力多,大家积极参与的主观能动性不强。需要进一步严格节水监管机制,建立完善节水考核指标体系,强化节水的刚性约束,落实节水目标考核评价;制定激励政策,加大财政政策扶持力度,给予合同节水项目财政奖补支持,给予节水大户按比例返还部分水费;探索开展节水水权交易,让节约的水资源进入水权交易市场,提高节水的规模效应,体现节水的经济价值,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

2)规范开展合同节水的制度不健全,缺乏必要的刚性要求,应进一步细化各职能部门的工作任务、具体做法及流程,明确责任。虽然中国水利学会、中国教育后勤协会联合发布实施了T/CHES 32—2019《节水型高校评价标准》及T/CHES 33—2019《高校合同节水项目实施导则》两项团体标准,但在顶层设计上仍没有明确的法律、政策、文件依据。如何认识这一新生事物、项目如何落地、费用如何预算支出等问题,都是项目推进路上的“拦路虎”。具体操作时,政府各职能部门认识不统一,学校内部职能部门之间也看法不一,思想不解放,墨守成规,过多强调自身职能职责,均要求出示明文规定,导致项目推进阻力大,协调工作难度大,进退两难。

3)合同节水参与各方的技术力量不对等,缺乏必要的第三方监督,应进一步加强对项目参与各方的指导、培训、管理和审核。合同节水理念新、专业性强,项目方的技术力量普遍还停留在供水维修上,对物联网技术应用、在线监测系统建设、管网查漏补漏核价等方面知识储备不够,与服务方拥有的技术力量和市场经验不可同日而语,易导致一些重要技术指标的确定不科学、不合理、不准确。在节水方案制订、合同签订、费用计算上存在隐患和漏洞,易导致服务费用高、性价比低。同时,以学校为单位的合同节水项目规模较小,有条件的地区如大学城等集中连片区域,应整体实施合同节水,发挥规模效应,提高项目方议价能力,减少重复投入,降低节水成本。

4)对项目设计、实施、运营等操作层面研究不深入,缺乏必要的问题导向,应进一步加大合同节水实践研究,在出实招上下功夫。虽然合同节水已推行多年,相关的理论基础和模式体系基本建立,各地也开展了大胆的实践和探索,但面对节水效益预算管理、改造运维成本核算、参与各方权益保护、节水服务市场培育等问题,解决的政策措施依然不多,缺乏系统的理论支撑和成果推广。应当加大研究合同节水管理规范化、标准化、格式化的全流程内容,尤其是在节水指标、收益分配、风险控制、预算管理等方面,逐一细化完善,便于各方操作。同时,指导建立争议协商调整机制,解决合同期内争议问题。

5 结论及展望

建设节水型社会,作为用水大户的高校可以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合同节水管理模式在高校推行是实现学校、企业、社会多方共赢的市场化、专业化节水机制,具有较大的市场前景和节水潜力,值得大力推广应用。高校节水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虽然合同节水管理模式的应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高校节水的 “痛点”,但是在推进的过程中还需要更多的、必要的政策引导和制度保障作为支撑,还需要参与各方创新措施和办法,才能把政策用好,创造出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猜你喜欢

节水型节水供水
坚持节水
节水公益广告
节水公益广告
毗河供水一期工程
节水型抽水马桶
分区分压供水在雕鹗水厂供水中的应用
节水妙想
供水产销差的组成与管控建议
甘肃引洮供水二期工程年内开建
太湖流域:统筹兼顾 多管齐下 积极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