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州区马驹桥镇非道路用地条件下农村等外公路提升建设的新思路
2024-04-01张理培
张理培
(北京特希达交通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北京 100000)
1 农村等外公路提升建设的必要性
“要想富,先修路”“乡村振兴、交通先行”,乡村公路建设是村镇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驹桥镇经济发展、拉动内需的重要举措,是增加村镇收入的有效途径,是美丽乡村建设总体布局的需要,是完善通州区马驹桥镇交通基础设施、增加区域路网密度、构建便捷、高效、畅通、安全的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是公路交通大发展阶段,农村公路建设也被赋予了新的使命。
1.1 完善村镇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区域路网密度
马驹桥镇正秉持“西提东进,双轮驱动”的发展理念,西部区域积极推动与亦庄协同高速发展,建设创新产业新城区,打造高精尖产业主阵地,东部地区以美丽乡村建设助推乡村振兴,核心区域打造“公园式产业社区”。按照市、区两级要求,马驹桥镇落实减量任务,全力推动“疏整促”、平原造林、大棚房整治等专项工作,目前共腾退土地938 宗,拆腾集体土地663 hm2,腾退地上物总建筑面积657 万m2,实现平原造林22.67 km2(其中腾退地造林1.33 km2),战略留白10.33 hm2。按照“拆五还一”政策要求,拆腾部分20%作为集体产业用地,80%用于还绿,马驹桥镇拆腾集体土地663 hm2,规划62 hm2集体产业用地。通过产业结构调整,紧抓协同发展机遇,夯实经济建设根基。
农村等外公路提升改造,与周边道路串联起来形成路网,从根本上解决居民出行难的问题,进一步加大村镇网的通达深度和连接程度,为区域经济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提供更加便捷的交通环境和道路条件。村镇公路的提升建设,完善村镇路网结构,实现区域“微循环”,缓解交通拥堵,保障通行安全,是构建便捷、高效、畅通、安全的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内容。
1.2 拉动村镇经济发展,提高居民生活水平
村镇地区经济欠发达,群众生活水平低,缺医少药,文化、教育、卫生、科技十分落后,信息不灵、生产力不发达。以“疏整促”、平原造林、大棚房整治等专项行动为依托,农村等外公路提升建设,促进村镇人流、物流、信息流的快速发展,资源优势得到了合理开发利用,城郊型农业逐渐形成,带动农村旅游、矿产资源、绿色食品的加工利用,使农家乐住宿与餐饮服务业协同发展壮大,实现居民增收致富的目标,提高生活水平。村镇公路的建设、提升,是广大农民群众的期盼,能让广大村镇居民真实感受到党和政府对村镇和居民的关心,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拥护,对提高村镇居民生活水平起到了重要作用。
1.3 助推“美丽乡村”建设,促进“四好农村路”发展
2013 年,中央一号文件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指出进一步推进生态文明和美丽乡村建设。通州区马驹桥镇坚持以方案规划引领乡村建设,目前第一批美丽乡村建设的6个村庄已经施工完成,剩余7 个村已启动招标工作。持续推进“散乱污”企业腾退,目前共腾退985 户,534 万m2。开展城乡接合部重点地区环境整治工作,对村内街道、牌匾、民房外立面等进行整体打造,各村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我国“美丽乡村”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广大村镇地区基础设施薄弱,脏乱差问题突出,通州区马驹桥镇以“疏整促”、平原造林、大棚房整治等专项行动为契机,对农村等外公路进行提升建设,并同步完善排水、交通、照明、绿化等附属设施,带动周边村庄发展,打造交通出行畅通、生态环境优美、村容村貌整洁、居民生活幸福的村镇,助推通州区“美丽乡村”建设。
1.4 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实现区域城市化建设
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6—2035 年)中指出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体系,大幅提升镇村交通及市政基础设施服务水平,建设美丽乡村,构建和谐共生的城乡关系。完善城乡公路网络,高标准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进一步提升农村客运服务水平。疏导过境交通,净化镇村交通环境,逐步引导镇村慢行系统建设,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档升级,实现城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
农村等外公路的提升建设,不仅能满足于村庄、林地、湿地公园、耕地及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之间的交通需求,村镇公路还与外部干线路网有效衔接、贯通,加强村镇与城市发达地区的联系,充分拉动农村经济发展,为促进城乡一体化和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交通保障。
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农村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和农民生活的水平提高,村镇地区对出行和运输的需求量持续增长,需求层次也逐步升级。抓好村镇公路建设、提升、养护,对推进村镇经济发展,加快区域城市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切合了中央的发展战略方向。
2 目前存在的问题
2.1 交通基础设施不足
近年来,随着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加快建设和亦庄新城的发展辐射,马枸桥镇已建乡道90.8 km、村道32.7 km,已形成较为便利的路网体系,但整体“西密东疏”,西部城镇中心地区路网密集,出行便利,东部乡村区域多以田间土路连接,交通基础设施不足(见图1),村民出行困难,部分村与村之间、林地、湿地公园、耕地及产业园周边无连接道路,只能通过田间自然的土路出行,雨天泥泞、晴天扬尘,路窄弯多,且无排水、交通、照明及绿化等设施,影响通行安全及沿途景观。
图1 田间土路设施不足
2.2 用地性质
根据马驹桥镇及各村级规划,平原造林、大棚房整治等项目拆迁、腾退的用地周边无新增规划道路,用地性质为非道路用地;现状田间土路也是自然车压产生,用地性质也非道路用地。新建道路或直接将现状土路提升建设不满足远期发展规划,但近中期的发展和交通需求又不得不将非道路用地条件下的农村等外公路提升建设,为解决各发展阶段的不同需求之间的矛盾,需提出新的建设思路。
3 农村等外公路提升建设的新思路
3.1 设计方面
3.1.1 设计对象、特点、依据及标准
对象:主要针对马驹桥镇拆改、腾退用地周边非道路用地条件下的农村等外公路进行提升建设。
特点:总量规模大、单体工程小、项目分散、等级较低,不适合全部按照基本建设程序实施。
依据:JTG B01—2014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2111—2019《小交通量农村公路工程技术标准》、GB/T 51224—2017《乡村道路工程技术规范》、CJ/T 486—2015《土壤固化外加剂》等。
标准:四级公路I 类标准,路面宽不小于5 m,路基宽不小于6 m。
3.1.2 方案设计
传统沥青路面、混凝土路面及砂石路面特点:筑路材料本身易出现扬尘,且道路施工扬尘引起大气重复污染,对周边群众及施工人员健康带来极大危害;炸山碎石、挖河采砂,造成资源枯竭,植被减少、水土流失、环境恶化;长距离运输,筑路成本高。
结合以上传统路面结构弊端,在不改变用地性质的情况下,采用环保型高强固化材料铺筑道路,作为改善和提高土壤工程技术性能的复合材料,能克服石灰、水泥和粉煤灰等单一材料的缺点,作用于土,将土固结成板体。而土分布广泛、廉价、可就地取材,与传统的路面材料相比可降低成本约50%。固化土的固化原理:中和土颗粒表面的电荷,减薄双电层的厚度;加强混合料的化学和物理反应过程,使混合料生成稳定的结晶-缩合结构;对土质的固化效果既有物理吸附和缠绕又有化学反应;在物理和化学两方面的作用下,提高土质的固化效果。相对于传统的路面材料固化土有以下优势。
1)易存储、环保:不易燃、不爆炸、室温下可存3 年以上;无刺激性气,无毒性挥发性有机物,重金属含量低。
2)生产工艺简单:操作简便,采用绿色节能技术。
3)路用性能好:固化速度快,早期强度高,抗压强度、抗弯拉强度、抗渗性能、抗干缩、抗冻稳定性能显著提高。
4)使用寿命长:提高路面基层的抗压强度、抗弯拉强度和减少路面低温缩裂作用明显,耐久性好,使用寿命长。
5)施工成本低:同比降低筑路成本约50%,一般情况下用量只占被固化素土重量的0.1‰~0.3‰。
6)适用范围广:用于各种类型土壤的固化,还具有抗压强度大、万能兼容、高斥水性等特点。
固化土可用于路面基层及路面,针对本次农村等外公路提升建设,路面结构组成如下。
面层:10 cm 外购土(水泥4%+石灰6%+固化剂0.02%);
基层:20 cm 原状土(水泥4%+石灰6%+固化剂0.02%);
底基层:15 cm 原状土掺灰12%。
固化土结构施工工艺:挖机清除表面→碾压表面→摊铺水泥→初次拌和→喷洒固化剂→再拌和→压路机夯实→养护。
道路路基路面提升建设的同时,完善排水、交通、照明及绿化设施,构建便捷、高效、畅通、安全、美观的村镇道路,并与周边道路连接形成路网,从根本上解决居民出行难的问题,进一步加大村镇网的通达深度和连接程度,为区域经济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提供更加便捷的交通环境和道路条件。
3.1.3 经济社会效益与造价分析
传统路面铺筑常采用水泥或二灰稳定碎石基层、水泥混凝土或沥青面层施工,要消耗大量的石灰、二灰碎石、水泥等,使大量的青山被毁,植物遭到破坏,从而不再生长;如果全国每年筑路减少30%的碎石用量,能够使2000 hm2的植被得到保护;每减少1 万t 的石灰用量,可减少0.8 万t CO2气体的排放量;每减少1 万t 水泥的用量,将减少0.52 万t CO2气体的排放量。此外,减少传统材料开发、施工、运输过程中CO2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环境效益十分明显。施工过程中,浪费大量建材且后期场地恢复困难。通过使用固化剂硬化路面,形成了完全原生态地面,绿色环保且节省材料、简化施工工序,降低成本约50%,缩短工期超过50%。
四级公路常用结构造价对比分析如表1 所示。
3.2 建设方面
3.2.1 建设原则及标准
村镇道路存在总量规模大、单体工程小、项目分散、等级较低、交通量小等特点,应采用具有针对性的建设理念,按照“因地制宜、经济适用、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原则,达到“实、安、绿、美”的建设标准。
实:因地制宜,路肩整洁、路面平整、排水设施完整、公示牌、里程牌规范齐全;安:安防设施齐全、标志规范完好、限高限宽合理且满足通行要求、护栏无隐患;绿:宜林段全覆盖、宜林则林宜花草则花草、保证视距良好与环境协调;美:道路整洁、无杂物、无违建,路田分家、路宅分家,宣传氛围浓厚、突出文化特色。
3.2.2 建设形式
农村等外公路提升建设工程由市、区、镇三级政府共同投资建设,乡镇为实施主体,区公路分局监管,上报市交通主管部门备案。遵循政府主导、分级负责、安全至上、确保质量、生态环保、因地制宜的原则,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交通运输方式发展规划相协调,切实把农村等外公路“建好、管好、护好、运营好”。
乡镇政府作为本行政区域内农村等外公路提升建设质量管理的责任主体,负责建立符合本地实际的农村公路质量管理机制,落实农村公路建设质量管理要求,加强和规范农村公路建设质量管理。乡镇政府,即项目业主对农村等外公路提升建设工程质量管理负总责,应当制定工程项目管理制度,明确质量目标,落实专人负责质量管理,选择具有相应资质等级条件的勘察、设计、施工等单位,加强对关键人员、施工设备等履约管理,组织开展质量检查,督促有关单位及时整改质量问题。
区公路分局全面履行农村等外公路提升建设质量监管主体责任,贯彻落实质量管理制度和技术政策,制定本区内农村等外公路提升建设质量监管工作要点,落实责任部门,开展质量监督检查,规范从业单位质量行为,加强质量管理人员业务培训,组织项目验收。
建立农村等外公路提升建设项目库,实行动态管理,根据需要定期调整。立足乡镇,面向全区,分期实施、分类处理。提升建设后的公路项目,经竣工验收合格的,纳入区公路分局路网,独立命名、编号,便于后期养护。
3.3 养护管理方面
3.3.1 原则及方针
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持续关注以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提出,近年来,农村公路的建设、管理、养护和运营越来越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为了更好地指导农村公路的养护管理,农村等外公路提升建设后需建立“乡镇主体、行业指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养护工作机制。
3.3.2 管理办法
养护工程是对影响农村公路及其所属设施正常使用的功能性和结构性病害进行的修复。包括日常巡查、日常保养、大中小修。
日常巡查是为及时发现农村公路及其所属设施损坏、污染及其他影响正常通行的情况,开展的日常检查、查看工作;日常保养是对农村公路及其所属设施经常进行清洁、整理等维护保养的作业;小修是对农村公路及其所属设施的轻微损坏进行的修补;大中修工程是对公路及其设备的较大损坏的修理,或在原有的公路技术等级内的添建或局部改善。
农村公路日常巡查及日常保养工作宜以乡镇公路管理站为主导,群众性养护为主;小修宜以与业化养护为主,具备条件的,也可采用群众性养护;大中修工程应以区公路分局为主导,实行专业化养护。农村等外公路提升建设后,纳入区公路分局路网独立命名、编号,养护工作应公开养护路线名称及里程、养护单位、养护责任人及联系方式、监督管理单位及联系方式等信息。
4 结语
非道路用地条件下农村等外公路的提升建设对于完善村镇基础设施、增加区域路网密度、拉动村镇经济发展、提高居民生活水平有重要的意义。通过从施工工艺、建设成本、运营管理、社会效益等方面论证,与传统路面相比,固化土路面更适合农村等外公路的提升建设,同时能更有效地解决近中期发展和交通需求与用地条件之间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