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西上饶广丰白花岩明代二十四诸天壁画初探

2024-04-01刘慧栋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4年5期
关键词:白花壁画

刘慧栋

(江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江西南昌 330000)

江西省,赣鄱大地。古有 “吴头楚尾,粤户闽庭”的说法。现有网络流行语意指存在感很低的 “阿卡林省” 及自嘲经济落后的 “环江西经济圈” 等言论。无论古代的头、尾、户、庭,还是当下的无存在感、经济落后,江西省反而凭借地处亚热带长江中下游南岸、江南鱼米之乡的自然环境造就了当下令人献艳的“天地有大美”。庄子曾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立一山能望三省,便是在上饶市广丰区的铜钹山脉。铜钹山区有白花岩,岩下广福寺,寺内有两铺 “不言” 美的古代壁画。

1 壁画的古今人文和自然环境

铜钹山位于江西省上饶市广丰县南部,面积为312.4 km2,约占广丰全区面积的1/4。铜钹山常被说起是因山川之秀丽,虽然海拔只有1000 多m,看上去并不算高,却能是东南丘陵地貌中独树一帜,故铜钹山又被称为 “东南第一峰”。安史之乱时,唐朝藩镇割据,该地地处三省交界,因此,铜钹山就成为一个“三不管” 地带。传言历史上著名的黄巢起义军也曾据山反抗,历代均有起义者效仿。朝廷在尝试几次围剿失败后,便不再采取强攻的方式,改为下令封山围困铜钹山。“凡封禁之地不得开垦围猎、不得居家行走”。政府的封禁保护了铜钹山的自然之美,也为 “深山藏古寺” 提供了条件。

白花岩是现广丰著名的 “三岩” 之一,是全国丹霞地貌面积最大的森林公园——铜钹山的 “五景” 之一,有着 “一眼观三省” 的特殊地理位置。当地白花岩岩体硕大,高耸危峻,远望如大瓮斜立,岩形又似吐蕊花瓣,因形似而得名。岩穴面积2 500 m2,岩高约64 m。登顶视野开阔,方圆之内丹霞石海、峡谷深幽尽可收眼底。石峰珠圆玉润,山川草木清秀,自然揉合。山寺北行,蜿蜒小路步行约十分钟,便是霞客峰。明崇祯三年(1630 年)夏秋之际,徐霞客访铜钹山,亲临白花岩并撰文。查阅徐霞客游记,在闽游日记盛赞其:“石痕竹影,白花岩正得其具体,而峰恋环列,此真独胜。”

白花岩在古代赣闽间,当属是有名声的。畅怀山水之间,是文人墨客的喜好。活动早于徐霞客近百年的嘉靖十一年(1532 年)进士吕怀,便与白花岩秀美山石同留名后世。吕怀(1492—1573 年)字汝德,号巾石,永丰(今上饶广丰)人,明代理学家、音乐家、诗人。师从湛若水,“得甘泉学之一隅”[1],官至南京太仆少卿。吕怀与老师湛若水合著《古乐经传全书》,另撰《律吕古义》三卷。在现今的白花岩崖壁上,遒劲有力的 “白花岩” 三个大字乃吕怀所书。明嘉靖年间,吕怀同友人到此游访并题诗一首,后亦镌刻于石壁之上。诗曰:幽兴冯黎仗,寻真问白云。过门穿石罅,入境讶天分。崖木悬虚见,檐花堕竹闻。直疑身世外,此夕对诸君。

白花岩岩石南北走向,岩下有广丰县文物管理所于1989 年6 月25 日立的“白花岩文物简介” 石碑。碑文为:

白花岩为广丰著名三岩之一,一九八七年十二月列为省文物保护单位九仙山城堡文物保护点之一。岩首有明代文学家吕怀(字汝德,号巾石,广丰梧桐坞人,明嘉靖壬辰进士)题刻的 “白花岩” 三字和五言诗一首,岩旁有清康熙年间知县傳而保题 “别一洞天” 石刻以及历代文人留下的 “界外福地”“今到真佛仙岩” 等题墨,均具有一定的历史和书法艺术价值。岩内有广福寺,始建于元代,正殿毁于 “文革”。仅存偏殿名曰:“地藏殿”,该殿保留有明代建筑特色和风格。壁画有二十四诸仙,人物神态不一,造型生动,有一定的艺术价值[2-3]。

碑文简介有两处与网络上流传的说法抵牾:一是建寺时间,百度百科公布是唐代,碑文刻是元代;二是寺内壁画,网络上有传为元代,也有传为明代,碑文未明确。

查阅《广丰县志》[4],其卷二《山川志》记载:“白华岩在县治南六十里,为邑洞穴之绝胜,岩前有石,稍近则清风袭人,名曰清风峡。岩背一石窦,陡悬不可迹,岩之中夜或陨石,则明旦当有事,其事之大小,则以所陨之石大小占之。” 可见,白花岩自古传说就有占卜问事的神迹显现。其县志卷三《寺观》目录下也有记载 “广福寺即白花岩,康熙间邑侯傅题曰别一洞天”。查阅文献记载,发现都缺失对寺内两铺壁画的提及,当下所见文字也均未有对寺内壁画二十四诸天详细的识别。故本文试图通过梳理文献与图像的比较,尝试推断两铺壁画年代,并对两铺壁画内容,做具体识别。

两铺古代壁画的具体位置,在白花岩下广福寺的大雄宝殿内。重修的大雄宝殿,梁上有墨迹:“中华人民共和国岁次甲戍年六月廿十日 建寺僧印道各位师僧”,到现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甲戍年只有1994年,可确定大雄宝殿的具体重修时间为1994 年。

大雄宝殿坐西朝东,入大殿,正面相迎三世佛塑像。中间释迦牟尼佛像,有二胁侍阿难、迦叶像,释迦牟尼佛右侧是阿弥陀佛,左侧是药师佛。大殿南北两侧,各9 位罗汉塑像,合计18 罗汉。与两排罗汉并排的,更向西的岩下壁上,即是两铺古代壁画。

大殿主供释迦牟尼佛像后,释迦牟尼右侧是骑大象的普贤菩萨像,释迦牟尼左侧为骑狮子的文殊菩萨像。释迦牟尼像背后是千手观音像。与千手观音像正对乃卧龙洞,洞内有两条相对而视的龙塑像。观音像右前方相对处岩下有三尊塑像,中间者怀抱童子,膝前童子,其右手像执丰饶角,左手像执王牌,应与送子神祗有关。

白花岩广福寺的造像特点与其壁画特点完全不同。造像质朴,土味儿浓厚。据寺内尼师傅言,她们均到寺不过几年,这些造像系 “文革” 后当地人重修。问及壁画内容,尼师傅不识,只谈及听说20 世纪80 年代有重新修复过,画的是神仙,年久墙壁灰泥掉落,缺了两个人物画。

2 壁画中 “诸天” 的推断

大雄宝殿内两铺壁画,分居岩下北壁、南壁。其中,北壁缺失两位人物画。完整的南壁全长4.26 m,宽1.10 m。两铺所绘人物高在0.80—0.95 m,宽约0.3—0.4 m,现存22 位人物,色彩以黑、红、蓝为主。

笔者将北壁自东向西用罗马数字编号,如图1所示,从右到左,遗失空缺的两位编排为Ⅰ、Ⅱ,后为Ⅲ、Ⅳ、Ⅴ、Ⅵ、Ⅶ、Ⅷ、Ⅸ、Ⅹ、Ⅺ、Ⅻ。

图1 白花岩广福寺壁画北壁

笔者将南壁自东向西用阿拉伯数字编号,如图2 所示,从左至右,依次编排为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1○、12○。

图2 白花岩广福寺壁画南壁

两铺壁画无文献记载,无题榜落款。图像看去,人物都无背光、无头光、无坐骑、无胁侍、无台座及脚踩物,同时还坏掉了两位人物画。这为识别带来极大的困难,产生错误的可能性增加。笔者试图将图像志与文献结合,在此推断出白花岩两铺壁画二十四诸天的具体识别。推断步骤共分八步。

“诸天” 在中国的发展,是不断增加的一个过程。演变过程大致为十二、十四、十六、二十、二十四、二十八诸天。以南宋行霆《重编诸天传》[5]中的二十诸天为始定为标准点,传列二十诸天为:大梵天、帝释天、北方多闻天、东方持国天、南方增长天、西方广目天、金刚密迹、摩醯首罗(大自在天)、散脂大将、辩才天、功德天、韦驮天、坚牢地神、菩提树神、鬼子母、摩利支天、日天、月天、娑竭罗龙王、阎摩罗王。二十四诸天,是在二十诸天组合的基础上,衍生四位神祇而来。增加者多数情况是:紧那罗、紫微大帝、东岳大帝及雷神。其中后三者是汉地本土神祇,属道教神祇。据现存相关遗存判断,明代早期已有部分地区流行二十四诸天[6]。本文依据以上二十四位诸天神祗,对白花岩广福寺的二十四诸天做具体对应确认。

2.1 两位天王及缺少的两位神祗猜测

二十四诸天中,世人最为人们所熟悉者应是四大天王。南北两壁两铺图像中,符合四大天王特征最明显者,系南壁②号神祗。南壁②号神祗武将形象,身披铠甲,头戴双翼兜鏊,兜鍪两侧绘有两根弯曲的禽翎。面庞方正,眉毛上扬,双目大而灵动,两鼻翼厚实,嘴角微微含笑,两腮辅以肉色。左手上扶、右手托举四弦琵琶,手指晕染有层次,肤色黄,体积感强。下身内着铠甲外披天衣,腰系飘带,足蹬似云头战靴。孔武有力的形象及手持琵琶,是典型的东方持国天王。

传统的四大天王,东方持国天王持琵琶,南方增长天王持宝剑,西方广目天王持蛇或龙,北方多闻天王持伞幢或塔。纵观两铺壁画,只有南壁①号、④号两位武将装扮的神祗持剑,而南壁③号非武将打扮并手持金刚铃。如此南壁前四位便不是四大天王。而南壁①号一手持剑一手持环,故笔者断南壁①号为南方增长天,南壁①号也正好对应南壁所处的南方。北壁与南壁两铺壁画自东向西观看,人物分布上基本上有文对文、武对武、王对王的特点,故将北壁遗失的两位神祗其Ⅰ号定为北方多闻天,北壁Ⅰ号也正好对应北壁所处的北方。遗失的北壁Ⅱ号定为西方广目天。

2.2 日天与月天

中国传统中的日、月神图像,例如,湖南马王堆出土的汉代帛画中,红色的日轮中可见金乌站立,白色的弯月旁绘有蟾蜍与白兔。日神图像的元素一般包含有金乌、日轮等,月神图像的元素通常包含有兔子、蟾蜍、桂树、月轮等[7]。并且日神有男性气质,月神有女性气质。南壁⑤号女性神祗双手托白色圆盘,北壁Ⅴ号男性神祗双手托少半是黑色多半是白色的圆盘。

南壁⑤号女性神祗发束高髻,配有饰物。面若秋月,鹅卵形脸。弯眉花眼,鼻子小巧,双唇含敛。手指纤柔,指甲细长,双手戴手镯,托举白色圆盘状物于肩际。身披璎珞,飘带飞舞,侧身配吊坠。上身淡绿色天衣边缘有回字形纹,内衬衣上有八边形花样图案,下身白色长裙多点缀红绿间色花瓣。手托的白色圆盘状物像极了皎洁的满月。故南壁⑤号可定为月天。

北壁Ⅴ号男性神祗头束高髻戴冠,冠正前方伸出四折或五折的 “笔立”。大额头,椭圆形面庞,面相庄重,耳垂硕大,浓眉大眼,髭须黑长。上身披橘色天衣,内衬如青色花纹衬衣,着白色衣裙。双手捧一少半是黑色多半是白色的圆盘。日神图像一般是日轮内有金乌,而本幅作品,可能是将金乌简化为黑色,或是后来修复者看不清原图上黑色金乌,干脆全部涂黑了罢。故北壁Ⅴ号可断定为日天。

2.3 娑竭罗龙王、阎摩罗王、紧罗那王

娑竭罗龙王意为 “大海、咸海龙王”,故娑竭罗龙王实为大海之中龙王。白花岩广福寺南壁⑨号神祗面像为明显的龙首人身。南壁⑨号神祗秃顶长长角,头戴帝王冕旒,冠冕正前方伸出四折或五折的“笔立”。头两侧焰发赤立,左右眉毛赤色并如毛笔尖状分四绺,瞪目龇牙,鼻侧两端各长有一白色长须,脖颈上焰色胡须似雄狮鬃毛。双手于胸前托举一柄如意。身着天衣,上身衣饰花纹,下身衣饰褶皱处晕染淡红色,足蹬云靴。南壁⑨号定为娑竭罗龙王。

南壁⑧号男性老者神祗,头戴进贤冠,画中冠有六梁,一般为五梁或七梁。进贤冠左侧伸出一柄 “笔立”。老者须眉皆白,白须长飘于胸前,白眉之长几若耷至眼角。皱纹满面却笑颜如花,双目传神嘴角媚笑,可爱至极。双臂交插于胸前大袖下,怀抱卷轴。上身着蓝色大团花天衣,下身外罩多边形花纹罗裙,足蹬云靴。典型的老年文王形象,结合怀抱之卷轴,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视范仲淹为阎王爷的说法。故南壁⑧号定为阎摩罗王。

紧那罗是 “天龙八部” 之一,头上有角,又名人非人。他是帝释天部下,专门负责演奏音乐。其形象有男有女,男性马首人身,女性端庄美丽。男性擅长演奏,女性擅长歌唱[8]。南壁⑨号神祗头顶若长有两个小角,发如波浪披散,脸颊鼓起,双目圆睁,双眉悦动,笑容可掬。上身披白色天衣,下身着红色裤子,脚着皂靴。右手似若持剑于背后,左手虚握于胸前,腰系蓝色飘带。故南壁⑨号定为紧罗那王。

2.4 摩利支天、辩才天

南壁⑥号与北壁Ⅵ号人物形象非常相似且特殊,两尊均女相六臂、姿态相似。南壁⑥号三面,主面面相沉寂,眉弯目垂,形象壮实。主面左右两侧,各绘一扁而小的面孔,右面平常相,左面可能是因为头的倾斜挤压成忿怒相。主尊六臂,主二臂双手合十于胸前,右上手捏宝珠如说法手印,右下手持蓝色宝瓶。左上手持剑,左下手持金刚杵。头束高髻,上有饰物如日迸火焰。上身穿着坎肩,腰间系花裙,下身罗裙。身侧配玉饰。摩利支天摩利支原意为光线、阳焰,常常是多面多臂乘猪形象并常有一面为猪首。

北壁Ⅵ号神祗一面,高髻配花冠。面含微笑,面庞丰腴。六臂主二臂右手覆左手抱拳,两臂上横置一柄宝剑。右上手如期克印持戟,右下手持箭。左上手似持宝珠,左下手持弓。穿着、姿态与南壁⑥号非常相似。

综上特点,南壁⑥号定为摩利支天,北壁Ⅵ号定为常与摩利支天对应的辩才天。

2.5 坚牢地神、菩提树神、散脂大将、韦陀

南壁⑦号定为坚牢地神。坚牢地神主要司掌的是田畴沃壤、药草丛林、诸树谷米等自然万物,可以看出其大地之神的尊格。南壁⑦号女性神祗,右手托举盆钵,左手扶着盆内的是植物或山石,非常符合坚牢地神的神格。故南壁⑦号定为坚牢地神。并正好与北壁Ⅶ号对应。

北壁Ⅶ号定为菩提树神。女性神祗束髻戴冠,耳饰圆环,面容寂静略含微笑,身着天衣配饰飘带。左手顺身势下垂并持拂尘,右手指若拈花状捏着带叶子的树枝。

北壁Ⅹ号定为散脂大将,武将装束的同时,手持兵器与传统形象的持物相同,右手持一长柄的龙首宽刃斧头,左手高举的手指似乎捏着什么,现已漫漶。主尊怒目圆睁龇牙咧嘴,长发散落脑后,头束发箍,发箍顶端伸出四折或五折的 “笔立”。上身着淡红色天衣,下身着线条刚硬的披裙,脚蹬黑靴。

北壁Ⅳ号定为韦驮天。主尊身着铠甲外披天衣,头戴火焰似的两翼兜鏊,盔顶伸出的饰物涣散,不似“笔立”,可能是红缨。头盔两侧弯出长长的禽鸟翎毛。面相坚定沉稳,左手叉腰,右手竖持特点鲜明的韦驮杵。但常见韦驮杵是横置于他的双臂上。

2.6 东岳大帝、紫微大帝

北壁Ⅷ号、Ⅸ号神祗非常相似。两主尊均头倾向彼此,均着大袖长衣,衣饰花纹均华丽富贵,均抱双手于胸前衣服下,均左臂弯夹着一柄如意,均头顶冠冕伸出四折或五折的 “笔立”。面相上北壁Ⅷ号年轻且善意微笑,头戴冠。北壁Ⅸ号年老瞪目,头戴冕旒。据年纪大小、王者造像的特点,北壁Ⅷ号年轻相定为东岳大帝,北壁Ⅸ年老相定为紫微大帝。

2.7 摩醯首罗(大自在天)、大梵天、帝释天、功德天

后秦鸠摩罗什译《大智度论》记:摩醯首罗天,秦言 “大自在”,八臂,三眼,骑白牛”[9]。其臂通常持金刚杵、铃等物。白花岩广福寺共两尊神祗为六臂,前文已经暂时断定为摩利支天与辩才天。而南壁③号男性秃顶,颅骨崎岖,面相不似汉人。头两侧焰发上扬,怒目撇嘴,右手胸前张开,左手高举持金刚铃,神态私有毁灭之意。金刚铃与毁灭气质均符合大自在天神格,故南壁③号断定为摩醯首罗(大自在天)。

大梵天在佛经里出现的频率很高,例如在佛传中,佛陀诞生或是佛陀涅槃梵天均守护在旁边。唐代以后梵天形象常被汉化为中年帝王形象,服饰冠冕显得雍容华贵[10]。北壁Ⅻ号帝王形象,束发髻戴高冠,面容安静,左手若禅定印斜放身前,右手托举一小莲台,莲台上端坐小小的金刚跏趺坐并双手合十的小像。似乎有表佛陀诞生之意,故定北壁Ⅻ号为大梵天。

通常,与大梵天对应的是帝释天,帝释天的形象也屡经汉化,通常为后妃形象或青年帝王像。南壁12○号与南壁1○号均为女性神祗,造像也颇为相似。神态、衣着、姿态如同镜像,面相和蔼,视若清风拂面。南壁12○号双手捧无忧树枝定为帝释天,则南壁1○号右手后置,左手执拂尘可定为功德天,端正姝妙,吉祥天女也。

2.8 密迹金刚、雷神、鬼子母

密迹金刚传统造像瞪目张口,呈忿怒相。一般上身袒露,左手握拳上举,右手持金刚杵触地。密迹金刚又称金刚手、执金刚。因手中执金刚杵而得名。北壁Ⅲ号神祗上半身多为后来修补,少发面丑,两手姿态稍显别扭。左手似半握拳期克印,右手执弯钩挂的幡。北壁Ⅲ号疑定为密迹金刚。

雷神是我国古代神话中传说的司雷之神,原本为龙头人身,持锤鼓其腹。被道教吸收后人形化。常身着铠甲面有髭须。左手结印,右手举锤。南壁④号武将装扮,全身铠甲,面有黑色髭须,怒目睁视脸型古怪,头戴兜鍪,头顶弯出两翼似飘带。右手扶腰带,左手姿势别扭地持剑。南壁④号暂断为雷神。

鬼子母造像基本都以儿童围绕的天女形象出现,或者是在佛前揭钵,少有为手持仙药。而白花岩广福寺所有神祗均无胁侍、无眷属。北壁Ⅺ号温文尔雅的女性神祗,束高髻戴花冠,面含微笑,双手托举花盆,内有植物并盛开鲜花或药材。女神上着淡紫色天衣,下着罗裙,肩披飘带。南壁1○号断为功德天,习惯性其对向神祗即鬼子母,故北壁Ⅺ号暂断为鬼子母。

笔者按断定的白花岩广福寺二十四诸天相互对应的方式,绘制表1、表2。

表1 白花岩广福寺二十四诸天相互对应表(北壁)

表2 白花岩广福寺二十四诸天相互对应表(南壁)

3 诸天壁画创作时间、特点探究

将白花岩广福寺二十四诸天各位神祗确定后,这两铺古代壁画究竟创作于何时? 笔者通过三个方面,将其创作时代断为明代中后期。

首先,从中国佛教二十四诸天形成的时间来看,前文已提及有关学者根据美术遗存判断,明代早期有部分地区开始流行二十四诸天。这之前流行以二十诸天为主,并不包含后来加入的四天。那么,从诸天组合变化的角度看,白花岩二十四诸天大概率是明代作品。

其次,白花岩广福寺壁画上,清晰可辩有6 位神祗头顶有 “笔立”,并且多数 “笔立” 的折弯明显有四折或五折(如图3—图5 所示)。对比清代画家焦秉贞《王阳明先生真像》(如图6)与余姚文物保护管理所馆藏的《王文成公朝服像》(如图7)两幅有 “笔立”的画像,这种明代显贵配饰 “笔立” 的肖像绘画传统相非常明显。

图3 北壁Ⅹ号细节

图4 南壁⑧号细节

图5 北壁Ⅷ号细节

图6 《王阳明先生真像》(源于网络)

图7 《王文成公朝服像》(源于网络)

“笔立” 其实是古代的一种 “簪笔” 制度,最早是官员上朝用来记言的毛笔,后来演化为冠饰。其有秉笔直书、秉公执法的美意。最早有记载簪笔的是《史记》,从汉到三国、两晋,簪笔逐渐由实用向礼仪转变,并且制度化。唐朝时,簪笔仍被作为冠上的饰物制度化。至宋代,簪笔制度仍保留,名称和形制发生变化。元朝未见有簪笔记载,可能和元朝的统治阶级是少数民族有关。明朝恢复汉族礼仪,采用唐宋服饰制度。明代的立笔形制与宋代有异,将笔杆弯成数折,折数越高,爵位越高。清朝时,统治者强令汉族男子剃出额发,簪笔这种礼仪形式消失[11]。明代 “笔立”笔杆弯折的特点与白花岩壁画极其吻合,而在清代“笔立” 这种传统仪式又消失了,由此可见,白花岩二十四诸天壁画断定为明代最为稳妥。

最后,明代进士吕怀作为广丰人,其诗文也未曾提及广福寺的壁画。在明代 “朝士半江西” 的背景下,一位喜好音律的文人雅士,在如此艺术氛围浓厚的情境下,竟然未提及他游览白花岩见到 “前朝” 或是“古代” 的绘画 “古迹”。从吕怀写于白花岩的诗来看,对白花岩风景的描述为重,可见当时吕怀游览的白花岩,未见得有壁画存在,甚至当时的广福寺,也未见得有香火。

综上所述,笔者判定白花岩广福寺壁画创作年代在明代中后期,并可能在吕怀所处年代之后。

白花岩广福寺壁画创作的艺术表达上很有特点。其线条粗壮如 “钢筋线条”,人物造像无论男女均结实有力。人物造型汉化明显,高度比例多数符合头身1:7 的造型美比例。两位六臂神祗的造型,画家显然有点陌生。色彩的主色调有红、黑、蓝,部分头像及双手有明暗体积感。两铺构图简单,一字排列。但每排12 位人物均三人、二人相互侧倾成组,构造成每铺十二人分为3-2-2-2-3 人的群组稳定。对比北京法海寺壁画的二十诸天图像,大同善化寺的二十四诸天造像,白花岩的二十四诸天壁画,其造像画家发挥了很大的主观能动性,极可能画家是依据文本创作,而不是依据粉本。两幅壁画组合样式对称又有变化,审美情趣在神化与人化间相协统一,服饰冠冕印证了传统民族文化,是古代遗存的单纯简练、生动传神的民间风格特点的二十四诸天图像[12]。

4 结束语

白花岩的明代二十四诸天壁画,没有严格按照度量经及造像依据,这反而给了艺术家自己发挥的空间。但很明显,艺术家也还是保守的。在有限的范畴内发挥想象,既遵循传统又贴近现实生活。这两铺二十四诸天的造像充分的展现了释道融合、汉化明显、呈世俗化的特点。古代能够保存完好的壁画并不多见,现有的二十四诸天壁画历史遗存也不多。而江西省上饶市广丰区白花岩广福寺的明代壁画,迄今还暴露在外,在此呼吁多些研究与保护,也为中国二十四诸天图像志,增加一处留存久远的实例。

猜你喜欢

白花壁画
敦煌壁画中的消暑妙招
敦煌壁画中的消暑妙招
壁画上的数学
我在敦煌修壁画
北朝、隋唐壁画
白花败酱草总皂苷提取纯化工艺的优化
焦虑
还会睡在爸爸妈妈房间里呢!
帮壁画“治病”
一种新的花柱多态现象——白花丹科植物细裂补血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