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病虫害综合防治
2024-04-01李倩
李 倩
(天津市武清区农业发展服务中心,天津 301700)
小麦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种植面积和产量在全球范围内都处于领先地位。但是,病虫害问题一直是限制小麦产量和质量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深入研究小麦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对于提高小麦产量和质量、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1 小麦的主要病虫害
1.1 小麦赤霉病
小麦赤霉病是一种以真菌侵染为特征的小麦病害,属于典型的气候型病害。我国小麦生产中,小麦赤霉病是一种经常发生的病害,一旦发生就会严重影响小麦产量和质量。在我国发生的小麦赤霉病主要有两个发病高峰,一个是在灌浆前期,另一个是在灌浆后期。在这两个发病高峰中,灌浆后期的发病较为严重。如果不能有效控制和预防该病害,将会造成小麦减产10%~30%,甚至更多。小麦赤霉病的发生还会影响小麦品质和产量。赤霉病会导致小麦籽粒表面出现一层灰白色霉层,导致小麦籽粒发臭变质,失去食用价值。同时,该病害还会影响小麦种子的发芽率和出苗率,降低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1.2 小麦白粉病
小麦白粉病在小麦整个生育期都可能发病。病害主要发生于叶片表面,也可发生于叶鞘、穗部、茎秆,形成白色粉末状霉层。病害部分先呈白色丝状霉斑,然后逐渐扩大并联合形成大霉斑,严重时霉层厚度可达2 mm 左右,直至叶片早枯;霉层逐渐由白色渐变为灰色,产生黑色颗粒。白粉病传播性强、发病快、为害大,小麦发生病害后,养分会被掠夺,叶片光合作用效率降低,严重影响小麦生长发育,导致小麦叶片早枯、分蘖减少、成穗率降低等不良后果,如果防治不及时会严重影响小麦产量。
1.3 小麦纹枯病
小麦纹枯病又称麦茎点枯病、麦穗枯、花叶病,是小麦的主要病害之一,主要为害小麦的茎基部,初发病时,在茎秆基部形成褐色病斑,然后向上部叶鞘、穗下节等处扩展,严重时可蔓延至茎秆或叶鞘以上的所有部位,引起小麦全株枯死。发病严重时可造成小麦减产20%~30%,甚至绝收。
1.4 小麦蚜虫
蚜虫是小麦生产中的主要害虫之一,以卵或幼虫在麦叶背或茎、秆缝间越冬。翌年4月中下旬,越冬的卵孵化为蚜虫,此时正值小麦生长旺盛期。5月中旬至6月上旬是小麦蚜虫发生高峰,这一时期正是小麦抽穗扬花期,也是小麦蚜虫为害最严重的时期。蚜虫以刺吸麦株汁液为食,受害植株生长缓慢,叶片卷缩、发黄,严重时会引起大量植株死亡。小麦蚜虫会造成植株萎蔫、枯干甚至死亡,为害时会产生大量蜜露和病菌孢子,影响光合作用的进行,造成小麦减产。
2 病虫害发生原因和特点
2.1 病虫害发生原因
2.1.1 气候因素
气候因素是指气温、土壤和湿度等综合作用而形成的各种条件,如温度、降水、光照等。在小麦栽培过程中,气候因素是影响病虫害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小麦是喜温作物,其生长发育与温度、湿度密切相关,当温度适宜、降水充足时,小麦生长速度快,病虫害发生程度低;当温度适宜、降水少时,小麦生长速度缓慢,病虫害发生程度高。气温和降水直接影响小麦的生长发育情况。一般情况下,小麦在春季播种后需要5~7 d 才能出苗。如果温度适宜、降水充足,出苗时间将缩短至3~5 d;如果气温较低和降水较少,小麦播种后需要10~15 d 才能出苗。
2.1.2 土壤条件
土壤是病虫害发生的主要因素之一。土壤中的微生物通过新陈代谢,能将有害物质分解为无毒或低毒的物质,同时对植物也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可以增强植物的抗病能力。但是,如果土壤中有机质过多、分解过快,导致土壤中缺乏养分,会影响微生物活动和代谢过程;如果土壤中水分太多或太少,会使微生物生长受到限制,也会降低小麦的抗病虫害能力。另外,土壤中的盐分过多或过少都会影响小麦正常生长,进而影响病虫害的发生。例如,小麦苗期容易发生立枯病、白粉病、纹枯病等病害;抽穗后容易发生赤霉病、锈病等病害。这些病害发生的根本原因是小麦苗期缺少N、P、K 等营养元素[1]。
2.2 病虫害种类和特点
小麦播种后,如果遇到合适的气候条件,会迅速长出大量子叶、真叶,之后就会长出许多根系,为病虫害的发生和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主要病虫害有赤霉病、白粉病、纹枯病、蚜虫等。
赤霉病主要是由病菌侵染引起,在小麦生长过程中,由于环境温度较高、湿度较大,有利于病害发生和发展,导致小麦幼苗根部腐烂,叶片变黄;在小麦开花之前,小麦植株就会被病菌侵染,导致开花后死亡。
白粉病是由病菌侵染引起的病害,一般是在气温较低时发生,会导致小麦叶片上出现白色斑点或者斑块,当这些斑块出现在小麦叶片的背面时,就会出现灰褐色或黄褐色斑块。白粉病主要是由蚜虫、麦叶蜂等害虫分泌的蜜露造成的,会导致小麦叶片变黄,影响小麦的生长和发育
纹枯病的发生和当地的温度湿度有一定的关系。纹枯病的病原菌为禾谷丝核菌以及立枯丝核菌,前者适合在5~35 ℃的环境下生长,最适温度为20~25 ℃,后者适合的生长温度为15~35 ℃,最适温度为25~30 ℃。当温度超过15 ℃,有助于病情发展,20~25 ℃病情发展迅速。5月上旬日平均温度超过30 ℃是发病的高峰时期,30 ℃以上病害为害减轻。
蚜虫是一种常见的害虫,适应性强,为害时间长,立春温度回升到7 ℃即会为害叶片,最适宜的温度为12~30 ℃,相对湿度30%~70%。高温干旱或低温干燥的气候条件对蚜虫生存不利。麦田气温超过30 ℃时会影响其繁殖从而导致数量减少。小麦抽穗期至灌浆期,温度20 ℃以上降水偏少时,蚜虫繁殖速度加快,进入了暴发期[2]。
3 小麦病虫害综合防治措施
3.1 物理防治
小麦播种前进行种子包衣或药物拌种,可有效防治小麦锈病、赤霉病、白粉病等病害,降低病虫害对小麦的为害程度。目前常用的药剂有戊唑醇、苯醚甲环唑、咯菌腈等。拌种时要将药物均匀地洒在种子上,并且用手将种子轻轻捏住,不要让种子和药剂发生反应。如果小麦播种前没有拌种,可以在小麦播种前撒施相应的药土。药土一般是在干土中加入适量农药、肥料和水充分搅拌而成。为了提高药效和防治效果,可以选择一些颗粒较小、流动性较强的药土撒播。
3.2 化学防治
小麦在种植的过程中,常会受到多种病虫害的威胁,因此必须对小麦进行化学防治,控制病虫害。化学防治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需要多种技术结合起来。在实际防治过程中,要具体分析病害、虫害、杂草、鼠害情况,有针对性地防治。通常情况下,可以选择2 种或2 种以上的化学药剂混合使用,也可以选择农药和化肥混合使用。例如,小麦播种前可以在土壤中喷洒化学药剂,消灭土壤中的病虫害;在小麦种植时可以喷洒化学药剂,消灭杂草;在小麦生长过程中喷洒化学药剂,控制杂草和病虫害的发生。白粉病药剂防治可选择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5 kg/hm2,兑适量水喷雾,5~7 d 施用1 次,连续2~3 次。赤霉病药剂防治可选择43%戊唑醇悬浮剂225 mL/hm2,兑水450 kg/hm2均匀喷雾。纹枯病药剂防治可选择25%丙环唑乳油525 g/hm2+水750 kg/hm2,选择在晴天无风天气下,对准小麦茎基部均匀喷雾。蚜虫药剂防治可选择40%中毒氧乐果乳油1 500 mL/hm2+80%敌敌畏乳油750 mL/hm2,兑水450 kg/hm2喷雾防治,效果良好。
3.3 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是指采用天敌、有益微生物等生物因素来防治病虫害,可以采用以下生物防治措施。
3.3.1 利用昆虫天敌
利用昆虫天敌技术是将特定的性信息素通过各种途径释放到田间,使雄虫能准确找到雌虫并与之交配,达到控制害虫数量的目的。该技术已在农业生产中应用多年,效果好,对天敌影响较小,且具有无污染、无残留的特点。但该技术在应用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1)在田间应用时,性信息素的释放量要达到一定水平才能有效控制害虫数量,若释放量过少或过多,仍旧会造成害虫大量繁殖。2)由于该技术具有生物活性,因此在使用过程中应避免和杀虫剂混合使用。如果将磷化锌、杀虫单、阿维菌素等杀虫剂和该技术混合使用,会降低其防治效果。因此,要根据当地害虫的发生情况合理选择使用该技术。此外,还可以选择利用小麦生长过程中的害虫天敌防治病虫害[3]。例如,在小麦种植时可以利用蜘蛛和蚂蚁等天敌对蚜虫进行控制;在虫害发生前采取人工捕捉害虫;在小麦生长过程中采取药物防治虫害。
3.3.2 利用有益微生物
可以利用一些有益微生物控制小麦赤霉病和小麦纹枯病等病害的发生和为害。该类微生物杀虫剂主要包括苏云金杆菌(Bt)、多杀霉素(Pcr)、农用链霉素(Pyrominatin)和新型生物杀虫剂农用链霉素等。苏云金杆菌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一种微生物杀虫剂,具有毒性低、持效期长、环境污染小等优点。同时,还有其他优点:可与其他农药混用,提高防治效果;不产生抗性;能通过植物的气孔进入植株体内,起到“内吸”作用;对人、畜、禽安全等。在我国,苏云金杆菌已被广泛用于防治多种农作物病虫害,主要用于防治小麦锈病和赤霉病等。在使用时,可将该制剂稀释成300~400 倍液后喷施叶面。
3.4 农业措施
在小麦播种前,对小麦的种子进行严格处理,杜绝带病种子进入田间,保证种子的质量;在小麦播种后,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控制和减少各种病虫害的发生;在小麦生长期间,对病虫害进行综合防治,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3.4.1 选用抗病品种
抗病品种是防治小麦病虫害最经济、最有效的方法之一。目前推广的优质小麦品种主要有周麦系列、郑麦系列和济麦系列等。选用抗病品种可以有效防治病虫害,保证小麦品质和产量[4]。
3.4.2 种子包衣
目前,种子包衣是防治小麦病虫害的一项有效措施。种子包衣是指用药剂对种子进行处理,使种子表面附着一层药剂,从而起到防治病虫害的目的。
3.4.3 合理轮作与间作
合理轮作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对作物实行轮作换茬,减少病虫源。间作是指在同一块地上同时种植2 种或2 种以上作物,这样可以改变土壤的生态环境条件,使土壤中的病虫源减少或者不能大量繁殖和传播。此外,间作可以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和地力,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3.4.4 合理密植和播种量
合理密植是指根据品种特性和土壤肥力水平确定适宜播量;播种量是指根据品种特性确定适宜播量,一般播种量为450 kg/hm2。
3.4.5 控制播期
小麦播期是影响小麦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科学控制播期,可以有效减少病虫害发生,保证小麦生长所需养分和水分供应,从而达到提高产量、降低成本的目的。
3.4.6 科学管理
小麦生产要充分考虑气候、土壤、耕作制度等因素对其产量和质量的影响;同时要开展科学合理的施肥、灌溉等措施;科学的田间管理可以减少病虫源数量、缩小病虫害发生面积、提高小麦产量和质量、提高土地利用率等。
3.4.7 科学运用防治技术
科学运用综合防治技术,可以有效控制病虫害,提高小麦的产量和质量。在小麦播种前,普查越冬期病虫害基数,做好病虫害预测预报,进行科学合理的防治[5]。
3.4.8 以预防为主,减少农药使用次数
在小麦播种前要做好田间消毒工作,这是预防病虫害、减少农药使用量和使用次数的有效手段。还可以利用一些物理手段进行防治,如利用黄板诱杀害虫、灯光诱杀害虫等。
3.4.9 科学安排播种期
科学安排播种期是防治小麦病虫害的关键措施之一。小麦在不同地区播种时间是不同的,因此要根据小麦具体的生长情况来确定最佳播种期。如果播种过早,在出苗后容易遭受病虫害侵染;如果播种过晚,会影响小麦的生长发育情况,降低产量和质量。
3.4.10 统防统治
统防统治是一种科学、先进、经济、环保的病虫害防治方法。该方法通过专业化防治服务组织统一进行病虫害防治,能够有效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和发展,并且能够显著降低病虫害造成的损失,具有节约农药、减少生产成本、提高效益等优点。
4 结束语
病虫害综合防治是保障小麦产量的重要措施之一。通过采取物理防治、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和农业措施等手段,能够有效控制小麦病虫害,提高小麦产量和质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但是,目前小麦的病虫害综合防治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通过加大科研力度、健全防治体系和加强联防联控等措施来提高综合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