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种植中的减肥增效技术
2024-04-01黄晓伟
黄晓伟
(宁阳县农业农村局,山东 泰安 271400)
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农作物种植面积相对较大,粮食产量长年位居前列。农业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产业,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对提升国民身体素质以及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玉米作为我国基础性粮食作物,在种植过程中应用有机肥、无机肥和复合肥,有效提高了玉米产量和质量。虽然肥料在玉米生长过程中不可或缺,但过量施用肥料造成了土壤板结、养分分布不均衡等多种问题,同样也会阻碍玉米种植业的高质量、长远发展。
1 玉米种植技术要点
玉米由于生长周期较长,因此更应重视玉米选种工作。优质的玉米品种必须具备良好的抗病性,可有效抵抗外界各种病虫害的侵染。种植人员应以种植区域的土壤和气候条件为基础,通过开展对比试验,科学选择适宜本地区种植玉米品种,以提高玉米的产量和质量。
选好玉米品种后,需要进一步处理种子,使其含水量达到播种标准。如果外界环境较为湿润,种子晾晒2~4 d,并且需要定期翻晒种子,保证玉米种子出苗率能够明显提高[1]。此外,玉米种子也可在清水中浸泡9~11 h,进一步提高玉米的出苗率。土壤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玉米种子的成活率,若土壤中湿度过高或土体颗粒较大、土质过于松软都会影响种子出苗率。
此外,种植人员需要结合种植区域的温度、土壤湿度、光照条件等环境因素,科学选择播种时间。因为玉米生长周期相对较长,春玉米通常会在4—5月播种;秋玉米在7月播种,并在10月进行收割,以保证玉米产量稳定。
在玉米种植管理过程中,水肥管理十分重要。因此,种植人员要科学把控浇灌水量和施肥量,保证玉米健康生长。在灌溉过程中,及时关注天气变化,避免因为过量灌溉造成玉米根部腐烂,阻碍玉米吸收养分,影响玉米正常生长。科学施用化肥有助于玉米茁壮生长,提高其产量,但过量施用肥料会严重污染生态环境。在玉米种植过程中,种植人员可以合理搭配施用肥料,避免长期施用单一肥料而破坏土壤养分结构。
2 玉米种植中应用减肥增效技术存在的问题
2.1 品种选择不恰当
减肥增效作为玉米种植业追求的核心目标,与优质品种的选择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也是提高玉米产量的核心和关键所在。应遵循因地适宜的选种原则,要求种植人员结合种植区域的土壤以及气候条件科学地选择优良的玉米品种。
部分种植人员尤其是农民群体,在选择玉米品种时会存在较为明显的主观盲目性以及经验性倾向,只关注种子的生产日期,但并未对其质量进行检查[2]。如果玉米品种与当地的气候环境匹配性较差,再加之玉米种子自身质量存在问题,将会造成玉米产量降低。
此外,部分厂家为追求高利润,片面认为农民群体文化水平相对较低,通常会出现以次充好的现象,致使市场上玉米种子质量参差不齐,严重影响玉米产量。
2.2 种植技术问题
种植技术的选择与玉米的产量和质量之间同样有着密切的联系。在玉米播种之前,要求种植人员测定土壤肥力和养分结构,并进行精细化整地,配合各种科学的种植方法,全面提高玉米种苗的成活率以及最终产量。但部分种植人员对玉米种植技术了解不够全面,在玉米种植过程中,种植操作缺乏科学性,再加之后续的田间管理工作落实不到位,造成病虫害的发生概率明显增加,直接造成玉米产量下降,降低种植人员收益。
2.3 病虫害防治问题
病虫害是玉米生长过程中最为常见的影响因素,直接影响玉米最终产量和质量,锈病和螟虫是玉米较为常见的病虫害。部分种植人员未在玉米播种前提前预防,或者是种植人员并未针对种植区域可能出现的病虫害制订科学的防治策略,在病虫害发生之后,会以较快的速度蔓延到其他健康植株上,造成病虫害暴发。在玉米种植过程中,种植人员过度依赖施用化学药剂防治病虫害,不仅会污染环境还会对玉米健康生长产生影响,导致玉米产量大幅下降。
2.4 肥料施用问题
施肥管理是田间管理的重要内容,随着科技水平的快速提高,肥料施用也出现了机械化发展倾向。应用机械化施肥技术,施肥效率明显提高,但由于未严格控制化肥施用量,造成环境污染和玉米生长受阻。在玉米生长过程中,其不同生长阶段对养分的需求量也存在明显差异,因此,需要开展针对性的化肥减量工作[3]。
3 玉米种植中应用减肥增效技术的要点
3.1 根据玉米生长阶段施用肥料
玉米的不同生长阶段对养分的需求存在明显的差异,因此,种植人员需要结合玉米不同的生长周期,开展减肥增效工作。在玉米种植前,需要施入底肥600 kg/hm2,在提高肥料利用率的同时,保障土壤养分能够始终保持较为充足的状态。玉米种植区域施用的底肥一般是以玉米专用缓效性肥料为主,虽然肥效发挥较慢,但却能够为玉米生长提供充足的养分。如果种植人员选择施用速效肥,很有可能会造成土壤环境富营养化。
不同的肥料在玉米生长过程中也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氮肥、钾肥和磷肥能够促进玉米健康生长,增加粒重和干物质积累量。在玉米进入苗期之后,因为茎秆细胞处于快速分裂生长的状态,对于养分的需求量明显增加。在玉米拔节期前施用氮肥600 kg/hm2,保障玉米秸秆韧性较强,如果为早熟品种,则需要施用壮秆肥,能够显著提高玉米植株的抗倒伏性[4]。在玉米进入攻苞期之后,需要施用速效氮肥675 kg/hm2,保障玉米的单穗质量能有明显提高,这也是提高玉米产量的有效方法。在速效氮肥施用的过程中,要求种植人员结合土壤的理化性质以及玉米的真实生长状况,科学调整肥料施用量。如果种植区域的土壤理化性质较为良好,则速效氮肥的施用量可以适当减少,如果玉米长势十分旺盛,并且土壤状况较为良好,可不施速效氮肥。
3.2 依据土壤肥力水平施用肥料
肥料施用量与玉米种植区域的土壤条件之间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如果土壤肥力越高,则肥料施用量可以适当减少。正因如此,在玉米播种前,要求种植人员针对种植区域的土壤肥力进行调查研究,如果目标种植区域的土壤条件较差,也可以使用相应的改良技术进行调整。
土壤改良技术的应用能够明显提高土壤中N、P、K 等元素的含量,有助于将肥料施用量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有效地降低玉米种植的成本投入,并且也能够避免生态环境的污染[5]。
在提升土壤肥力的过程中,通常都会应用玉米秸秆碎屑填埋的方法,也就是秸秆还田技术。在玉米收割工作结束之后需要进行秸秆粉碎处理,并倾撒在田间,也可以在水源附近位置挖1.5 m 深的坑,可根据实际需求调整坑的深度,并填满玉米秸秆,注入一定量的水和腐熟肥5 kg 以及适量的尿素,在混合之后,在坑的表面上遮盖不透明的塑料布,并且在静置10 d之后便能够完成发酵,可有效提高土壤肥力水平。秸秆还田技术不仅能够明显提高玉米的产量,并且能够有效地回收和利用玉米秸秆,避免出现肥料过度施用的现象,有效地控制了玉米种植对生态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
3.3 施肥方法的合理选择
在玉米种植过程中,肥料的施用方法同样也会影响肥料总用量。在现代化农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肥料施用方法也更加多样化,种植人员需要结合玉米种植实际需求恰当选择施肥方法,以实现玉米生长过程中减肥增效的目标。总体看来,目前在玉米种植过程中的施肥方法可以分为以下3 种。
3.3.1 玉米种肥同播技术
在玉米种植过程中,应用机播化肥技术较为普遍,但该技术通常会造成土壤中盐含量过高的问题,导致农作物缺水现象较为明显。因此,玉米种肥同播技术成为当前玉米种植过程中常用的肥料施用技术,种植人员需要选择颗粒较为均匀的肥料,并且在种肥同播的过程中,需要综合分析不同肥料对于玉米生长带来的负面影响,碳酸氢铵、尚未完全腐熟的农家肥以及尿素等肥料对玉米幼苗的生长会产生明显的负面影响,不适宜作为种肥同播的主要肥料。种肥同播需要选择N、P、K 元素含量较为均衡且营养物质较为丰富的复合肥料,氮素含量过高很容易出现烧根烧苗的问题。同时,种肥同播技术需要在保水保肥性能较为良好的种植区使用。
考虑到玉米作物根系具备明显的向地性特点,在肥料施用前需要进行耧播,耧播深度需要高于种子播种深度5 cm 以上,如果应用平行施肥方法,则肥料和种子的间隔也需要控制在5 cm 以上。
3.3.2 水肥一体化技术
水肥一体化技术也是目前玉米种植减肥增效要求下应用效果最为显著的肥料施用技术,能够有效地减少水肥用量。该项技术作为典型的液态施肥技术,以喷洒的方式将肥料施入土壤中,并且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灌溉土壤的作用,能有效结合田间灌溉和肥料施用。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需要先在灌溉管道内注入一定量的肥料,确保肥料能够随水分喷洒到田间,施肥更加均匀[6]。水肥一体化技术不仅能够有效降低人力成本,同时能明显提高作业效率。此外,应用水肥一体化技术也可以与杀虫剂和除草剂进行混合作业,需要在生产区域布置管道,使得整体系统组成较为复杂、前期成本投入较高,但却能够实现玉米田间灌溉、施肥、杀虫一体化管理目标,有效提高经济效益。
3.3.3 扎穴追肥技术
扎穴追肥技术是以扎穴追肥设备、回转设备作为主要的机械设备,并且在运行过程中会通过反复扎穴,扩大肥料施用的空间。因为设备在运行过程中安装了对应的传感器,在扎穴的位置、大小等方面都较为精准,并且能够对玉米植株进行全方位感应和探测,结合其生长需求,真正做到定量施肥。在玉米生长后期,由于土壤硬度明显增加,机械设备工作效率会受到影响,并且穴深无法满足标准,该技术的应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3.4 病虫害的合理防治
在玉米生长期间,病虫害是直接影响其产量的主要因素,同时也与肥料的施用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简而言之,如果肥料施用未能得到有效的管控,病虫害的发生概率就会增加。
目前,螟虫是玉米生长过程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害虫,以尚未成熟的果实为食,直接造成玉米产量下降。在玉米生长中期阶段,螟虫的防治难度明显增加,尤其是玉米秸秆逐渐长高,且叶子较为旺盛的状况下,防治工作难度进一步增加,要求种植人员提前开展药物防治工作。通常情况下,颗粒和乳剂2 种药物形态在玉米螟虫防治过程中都有着较为普遍的应用,可以结合螟虫实际发生的程度,合理地控制药物施用量。如果种植人员选择利用颗粒状药品进行防治,可以将药粒撒施到玉米芯中。此外,乳剂兑水喷雾也是较为有效的螟虫防治方法。
玉米叶枯萎病发生概率较高,发病之后,玉米叶的顶端和玉米秸秆都会出现枯萎现象,并且该病害的发生速度较快。在发病的初期阶段,叶片上分布有淡褐色的斑块,并逐渐向着秸秆方向蔓延,最终发展到果实部位,从而造成玉米植株死亡,一般可以选择粉锈宁可湿性粉剂,按照规定用量施用。对于已经感染病害的植株,需要集中进行收割以及焚烧,避免出现病害持续扩散的现象。
4 结束语
农业粗放型发展模式使得玉米种植过程中肥料用量未能得到有效的管控,造成了土壤板结以及土壤养分分布不均衡等问题,直接影响到玉米的长势以及最终的产量。
在现代农业发展背景下,减肥增效已经成为玉米种植过程中最为重要的目标,要求种植人员在玉米不同生长阶段做好针对性施肥,并科学地选择施肥方法,配合秸秆还田等土壤改善技术的应用,保障土壤养分有明显提高,以有效控制肥料的施用量。同时,要针对玉米叶枯萎病以及玉米螟虫进行全面防治,避免影响玉米产量,推动我国玉米种植业健康、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