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极端气候的水稻品种选择与育种技术对策
2024-04-01华淑惠
华淑惠,杨 琳,董 琳,寇 宇
(1.东辽县气象局,吉林 辽源 136600;2.永吉县气象局,吉林 吉林 132100;3.蛟河市气象局,吉林 吉林 132500;4.图们市气象局,吉林 延边 137200)
在极端气候频发的趋势下,我国农作物受灾面积日益增加,受灾农作物的占比也逐渐增加。因此,需要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否则会破坏农业生产结构,导致生产能力下降。吉林省气候资源多样,气候灾害较多,干旱、洪涝、高温等气象灾害频繁发生,强度越来越大,破坏性极强,并且具有突发性的特点。极端气候会对农作物种植造成较大的挑战,如果秋季发生连续降水,会导致水稻大面积倒伏,对水稻产量造成较大影响,使生产品质下降;如果夏季持续高温,会导致中稻、早熟晚稻结实率降低,抽穗期延迟,造成水稻减产[1]。为了降低极端气候对水稻等农作物造成的损失,需要对灾害性气候特点进行分析,加强育种选种工作,沉着应对多变的天气状况,提高种植效益。
1 气候变化产生的影响
对当前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进行分析发现,气候变化与自然、人为因素有关,气候变化的总趋势为大气中的CO2质量浓度持续增加,紫外线辐射强度增强;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极端气候事件频繁发生;温室气体排放量增多,加快了气候变化速度。水稻作为重要的粮食作物,种植区域广泛。我国是最大的水稻生产国,无论是种植面积还是产量都位居世界前列。通过对气候异常变化的研究,可以了解气候变化对水稻种植工作的影响,从而提前做好应对方案,保证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极端气候事件会对水稻生长造成影响,如果长期干旱少雨,会导致土壤干旱,水稻无法正常生长发育;洪涝灾害、强降雨会导致稻田被淹没,损伤植株;台风天气带来的强风暴雨会导致水稻发生倒伏;冰雹会砸伤水稻,影响水稻产量。
1.1 温度升高对水稻的影响
温度升高会让冷凉地带的农作物生长周期延长,北半球中纬度的热量会向北方移动,海平面上升。对于水稻来说,在高温影响下,水稻生育期明显缩短,会提前成熟。但是,在抽穗期遇到高温,会导致粒谷减产。按照当前CO2质量浓度增长速率,预计每年温度升高0.8 ℃。根据水稻影响模型分析,高温下我国南方水稻会出现明显减产,北方水稻结实率会明显下滑。因此,需要选择营养生长及生殖生长期对高温耐受性较高的品种,避免高温导致营养生长期缩短。
1.2 灾害性天气频繁发生
据计算,我国沿海地区的台风强度会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逐渐增大,热带区域发生高温灾害频率上升,影响范围越来越大,北方地区也会受到影响。降水量增加会导致一部分地区洪涝危害性增加,因此,所选水稻品种需要具有较高的抗旱、抗洪涝、抗倒伏以及抗病害特性。
1.3 气候变暖导致病虫害频发
气候变暖会导致病虫害频繁发生,研究发现,气温升高会让一些受温度限制较大的害虫活动范围扩大,繁殖率增加。大多数病虫害在气候温暖的环境下会严重为害水稻。依据冰岛的情况估算,气温每升高4 ℃,会导致病虫害为害程度增加15%。因此,在品种选择上,要选择抗病虫害能力强的品种。
1.4 紫外线对农作物的影响
紫外线会对农作物产生很大影响,大多数农作物的蛋白质、脂类合成都对紫外线有一定需求,但吸收过多紫外线会让植株结构发生变化,使农作物茎秆变矮,叶片面积减小,影响光合作用的进行,导致农作物减产,影响农作物质量。因此,需要选择具有较高耐紫外线伤害能力的品种。
2 影响水稻生产的灾害性气候
对吉林省水稻种植产生影响的原因进行分析可知,主要与温度、降水等因素有关。1)温度。水稻需要在适宜的温度下生长,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对其生长造成影响,而且温度变化也会影响水稻生长周期,温度升高,水稻生长周期会缩短;温度降低,则会延长水稻生长周期。2)降水。水稻生长过程中需要足够的水分,如果降水量较少,会影响生长情况。降水量的变化也导致了灌溉方式的改变。如果降水量少,则需要增加灌溉次数以及水量。如果降水过多,需要做好防涝管理,通过调整灌溉方式,让土壤湿度维持在合适的水平。
根据种植品种的不同,极端气候对吉林省水稻生产的影响也不相同。早稻品种面临的极端气候主要是苗期低温、孕穗期高温以及连续降水。晚稻品种的生长周期最长,一般生长期在5—11月,在7—8月可能会遭遇高温,8—10月可能会受到暴雨、降温等,10—11月主要面对的灾害性气候为降温以及连阴雨。连作晚稻品种的生育期为6—11月,面对的灾害气候与单季晚稻类似,但是低温导致的影响更大。
2.1 低温
在水稻生长过程中,温度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在不同的生长阶段,水稻可接受的温度范围不同,一旦适宜温度与实际温度相差较大,低于极限值,就会影响水稻生长,甚至导致水稻暂停生长。对于早稻品种来说,低温灾害主要集中在水稻芽期、苗期。对于晚稻品种,低温灾害主要集中在水稻的抽穗期以及灌浆期[2]。对于早稻品种来说,种子萌发的最低温度为12 ℃,最适宜温度为28~36 ℃。早稻生长的温度在20 ℃以下时,会影响水稻发芽,出现发芽率降低以及生长势差等情况,而且低温条件下的水稻很容易受到病菌感染,导致水稻烂芽。适宜早稻幼苗生长的温度为25~35 ℃,当气温下降到20 ℃,会导致水稻植株的生长势头弱,出现植株萎缩等情况。早春低温灾害的主要表现是温度忽高忽低,对水稻生长极其不利。
在水稻抽穗期以及灌浆期水稻易受到低温冷害,受胁迫的品种主要有连作晚稻以及单季晚稻。在水稻抽穗期,气温低于20 ℃,会发生冷害,水稻的主要受害表现为:水稻植株茎秆矮小,抽穗期延迟,严重时,会导致结实率下降以及水稻粒空瘪。在水稻灌浆期受到冷害后,会导致水稻叶片枯萎,叶片变为赤红色,灌浆期延迟,水稻籽粒不饱满,甚至会导致水稻品质下降。如果是杂交水稻品种,会造成种子活力下降,发芽率也随之降低。
2.2 高温热害
水稻喜温,整个生长周期需要在较高的温度环境中生长,但是,如果温度超过水稻最高承受范围,就会造成高温热害。水稻孕穗期、灌浆期正处于高温季节,如果遇到极端高温气候影响,会导致水稻发生大面积减产。高温对水稻的主要灾害表现为:影响花粉发育,花粉活力严重下降,甚至会导致水稻花药基部散粉,最终造成花粉受精情况不佳,影响水稻籽粒的灌浆速率,水稻粒重降低,水稻质量下降。此外,高温也会改变晚稻生育期,而且高温会让水分大量蒸腾,最终导致旱灾。
当出现连续高温天气后,如果早中熟水稻在扬花期受到高温热害,会导致花粉散粉度降低,影响受精,产量减少。对于单季中熟水稻来说,在孕穗期以及抽穗期受到高温影响后,会导致结实率降低。对于迟熟的晚稻,高温天气会导致生长迟缓,生育期发生不同程度的延迟。
2.3 干旱
水稻需要充足的水分以维持正常生长发育,如果降水过少,或者温度过高,都会导致水稻种植受到干旱影响。气象干旱与降水量、气候温度以及蒸腾速率等因素相关。在干旱影响下,水稻的生长发育会受到抑制,导致水稻叶片缩小,植株变矮,产量及质量下降。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下,吉林省夏季温度越来越高,时常出现干旱炎热气候,而农业灌溉用水量较为有限,在出现旱灾时,甚至会发生水稻减产绝收的情况。
2.4 突发性气象灾害
常见的突发性气象灾害有暴雨、台风、冰雹等,8—10月经常有台风登陆,虽然临海区域为主要受灾区域,但还是会出现台风上岸的情况。台风带来的暴雨以及强风会导致水稻出现大面积倒伏,使水稻生长受到严重威胁,水稻产量、质量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而且水稻的收获成本也随之增加。8—10月,水稻正处于抽穗扬花期,是水稻的关键生长周期。如果在水稻抽穗扬花期发生倒伏,就会导致水稻植株畸形,甚至发生病害、虫害。水稻乳熟期茎秆还没有木质化,较为脆弱,更容易发生倒伏,导致水稻减产,甚至绝收。此时,如果温度过高,或者降水量较多,甚至会影响水稻生穗发芽。若水稻成熟期发生倒伏,会导致粒重下降,水稻质量也会降低[3]。
3 极端气候的应对措施
为提高对极端气候的抗性,需要从水稻本身着手,培养具有较强抗逆性的品种,通过遗传育种技术,选择对气候有着较强适应性的品种,提高种植比例。从水稻种植技术上来看,根据极端气候变化,需要对水稻的播种时间进行适当调整,减少极端气候对水稻的影响。
3.1 加强新技术研究,调整农业生产结构
为应对极端气候增多的趋势,需要合理利用水稻产业链的各项资源,及时开展灾害工作。种植户作为水稻种植的主体,也是极端气候应对的主要应对者。农业行业消灾行动应当得到种植户的密切配合。科技部门要积极创新技术,提高种植户应对灾害的能力。通过对吉林省进行实地调研,分析种植户的应对特点发现,应对干旱灾害,种植户的主要应对策略是种植耐干旱的品种,极少部分种植户选择改变灌溉方式。由此可见,目前种植抗逆性强的品种是应对气象灾害的主要措施。
调整农业结构,并且加强新技术推广,能够有效提升抗灾水平。在推行抗灾措施时,应当充分考虑地域特点以及经济学规律,合理规避气候灾害,实现种植户增收。根据气候特征以及农业生物特征,调整水稻生产模式,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实现农业规模化生产。
3.2 运用生物育种技术,提高抗灾害能力
更换水稻品种是应对灾害性气候的主要选择,农业部门应不断研发生物育种新技术,提高水稻的抗气候灾害能力。此外,应不断推进水稻品种更新换代,引导种植户种植优势品种,实现稳产、高产。
3.3 改良单季水稻的耐热性,应对高温热害
水稻孕穗期及扬花期都处于高温季节,因此高温热害会持续影响水稻正常生长。近年来,中熟水稻已经成为主要的研究方向,其孕穗期一般在8月,此时正值温度最高的时期,水稻面临较大的热害风险。通过田间测点试验,在高温天气下,水稻结实率下降,而且大多数水稻品种的结实率在65%以下。与常温状态下相比,高温天气的结实率下降明显。按照国家相关规定,水稻耐热性试验是在水稻抽穗扬花期,在自然高温以及室温2 种环境下,对水稻材料的结实率进行测定。田间自然高温需要均温在32 ℃以上,并且在35 ℃的环境中持续接受日照5 d。对比结实率,然后计算相对耐热系数的平均值,将其作为评价指标,选择耐热性良好的品种进行种植。
3.4 检测杂交水稻的耐受性,制种规避热灾害易发生季节
在杂交水稻制种过程中,孕穗、扬花期多集中在8月,此时正处于高温季节,高温会严重威胁制种安全。在高温环境下,会导致父本的花粉生育性下降、扬花不畅等问题,导致大面积制种减产。对此,应通过合理安排制种孕穗扬花期,规避种植区域的高温时节。恢复系耐热性弱的品种制种一定要避开高温,也可以通过调整播种时间,让恢复系的孕穗扬花期推迟到9月。
3.5 提高苗期耐寒性,增强水稻抵御冷害的能力
对于中熟杂交水稻,最适宜的播种时间为3月,在幼苗期很有可能受到低温冷害,影响水稻生长速度,导致水稻生育期被推迟,严重时,甚至会出现枯黄致死。
选择水稻品种时,应当做好耐寒性鉴定,鉴定方式:让处于3 叶龄的水稻秧苗在常温环境下放置在12 ℃的冷水池中处理10 d,之后在5 ℃的人工气候箱中处理2 d,再在自然条件下处理5 d。观察水稻的叶片赤枯程度,按照耐冷性检测分级表的标准,确定品种的耐寒等级。
3.6 提高水稻的抗倒伏性
提高水稻品种的抗倒伏能力,是实现水稻高产的重要保障。随着水稻单产水平逐渐提升,受到极端天气影响,水稻经常会出现倒伏情况。因此,在水稻育种工作中,需要重点关注水稻抗倒伏能力的提升,倒伏虽然与极端气候有关,但根本原因是水稻的抗倒伏能力较差,而且种植户的化肥用量过多[4-5]。
通过对不同抗倒伏能力的品种进行测定发现,影响品种质量的关键点在于植株第3、第4 节间的抗折力。检测方式:在齐穗40 d 后,对单茎各节间的长度、粗度等指标进行测量,然后使用智取DS2-100N数显推拉力计测定品种的抗倒伏能力,选择抗倒伏能力优异的品种种植。
4 结束语
气候变暖直接影响生态环境,会导致严重干旱、冰冻以及暴雨等情况。对于极端天气事件,在加强自然科学研究的同时,还需要加大农业种植研究。对于区域水稻种植工作,也需要根据气候特点变化进行调整,培养适宜种植的新品种。根据当地的气候特点,选择抗热性、抗旱性、抗干旱性能力强的水稻品种,提高水稻的耐受力和对极端天气的抗性,提高水稻产量和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