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稻秆“七十二变”
2024-04-01贝贝
不少同学都知道,稻谷脱粒后,剩下的稻秆一般用来当肥料,或做牛羊的粗饲料。但在崇左市扶绥县新宁镇吉阳小学,学生们却可以将一根根稻秆拼贴成一幅幅精美的画作。今天就跟着贝贝一起到吉阳小学稻秆画实验室,看看稻秆是如何大变身的吧!
位于左江流域的扶绥县是稻作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那里的壮族祖先在漫长的农耕岁月中,形成了以“稻”崇拜为核心的独具特色的稻作文化体系,稻秆艺术画便是其中之一。吉阳小学按照“一校一特色,一校多特色”的建设思路,立足校园阵地,传承乡土文化,请卢志辉大师到校指导,于2019年建立了稻秆画实验室,让稻作文化走进校园,让学生了解稻作文化的魅力。经过师生们的努力,2022年,吉阳小学稻秆画荣获广西第七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艺术工作坊类一等奖;2023年,吉阳小学稻秆画实验室获评2023年广西中小学创新特色实验室优秀案例。
一根根稻秆是如何变为艺术精品呢?来听听学校的美术教师韦晓燕怎么说。“一幅稻秆画的完成,从选材到加热、装裱,需要经过20多道工序。首先要收集稻秆,并从收集来的稻秆挑选出适合用来作画的又粗又长的优质稻秆,然后按稻秆的粗细进行分类,接着通过裁剪、清洗、晾晒、蒸煮去糖(可防止霉变)、烙色、放置退火、上胶等一系列复杂工序,把分好类的优质稻秆制成作画的原材料。经过处理的稻秆大致分为三种颜色,以便模仿国画中的墨色——焦、黑、浓、淡、清。作画的时候,先用刀具把稻秆裁出合适的形状,然后用熨斗将稻秆上面的胶熔化。熨斗可以调节稻秆的颜色,熨烫的时间越长,稻秆的颜色越深。将熨烫好的稻秆按由深到浅的颜色分类,再选择自己需要的颜色,用刻刀裁好形状后,将其拼贴成画。画作贴好后,还需要用刷子清理多余的碎屑,并对画作进行装裱。稻秆画的制作工艺烦琐,需要创作者有足够的耐心才能完成。”
韦晓燕老师还说,稻秆画主要反映壮乡人民希望生活幸福安康的美好愿望,取材范围十分广泛,如花鸟鱼虫、山水、人物、二十四节气等皆可入画。学校还将红色教育、清廉校园等主题融入稻秆画创作中。学生通过学习稻秆画的制作,不仅提升了综合素质,培养了审美能力和动手能力,还激发了对传统优秀文化的热爱。
学校通过课后服务特色课开展稻秆画教学,每周两个学时,以让学生熟练掌握稻秆画的制作技巧。稻秆画课开设后,大受同学们的欢迎。为此,学校稻秆画实验室全天候开放,以便学生更好地创作稻秆画。在浓郁的创作氛围中,一幅幅精美的稻秆画就此诞生。这些画作构图精致,每个细节都透露出学生们对稻作文化的热爱。
知识链接:
稻秆画最早出现在隋代,是我国古代的一门艺术,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扶绥县民间艺人卢志辉经过多年研究,根据稻秆的自然光泽、纹理和质感,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和工艺,将稻秆放入特制的药水中进行浸泡后,经熏、蒸、剖、压、剪、裁、印、编、雕等多道工序,推陈出新,制作出一批栩栩如生、精妙绝伦的艺术作品,为传承和发展中华传统艺术作出了突出的贡献。稻稈画被誉为“中国民间艺术一绝”。
194班陆柳羽:“学习稻秆画,让我更好地认识了壮族的稻作文化,同时也锻炼我的动手能力。”
196班梁晓军:“稻秆画是家乡的艺术。壮族人有稻崇拜,认为稻有灵魂。而‘稻魂也是稻秆画的创作核心,我们就是要通过稻秆画让稻秆焕发新的生命力,成为会‘说话的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