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不移走好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
2024-03-31孙晓琳
孙晓琳
2023年10月末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是我国金融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次重要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在會上明确指出要“坚持把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作为根本宗旨”,强调金融领域要更加聚焦于服务实体经济、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以及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关键战略引领,彰显了中国金融领域迈向更高水平发展的决心。学习贯彻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是金融系统当前最重要的政治任务,要从政治的高度认识新时代我国金融工作,深化对“服务实体经济、防范金融风险”的理解,增进对“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认同。
一、深刻理解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根本宗旨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根植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整体金融观。“如何认识和看待经济与金融的关系”是经济学的一个重大理论问题,并存在较大分歧。西方古典经济学认为货币因素不会对储蓄、投资、就业、产出等实际经济变量产生影响,把金融及其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排除在宏观经济分析之外。古典经济学的假定显然与实际相去甚远。随后西方经济学出现了金融中介论和金融功能论两大流派,前者认为储蓄要通过金融中介转化为投资,金融中介不仅影响储蓄和投资的流量,而且影响储蓄和投资的配置及其效率;后者认为任何金融体系的基本功能都是促进经济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利用。但无论是金融中介论还是金融功能论,都不是建立在透视经济—金融整体联系的基础上的,未能把握金融本质及其与实体经济的内在联系。
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整体金融观看来,金融并非独立于以产业资本为核心的实体经济,而是产业资本总体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服从、服务于产业资本总体运动。金融的基本功能就在于把产业资本运动中游离出来的货币或货币资本以及社会上一切可用的甚至可能的、尚未积极发挥作用的资本集中起来,通过借贷货币和虚拟资本的渠道重新配置到生产部门。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整体金融观,才能正确认识和把握经济与金融的关系,才能科学地认识金融的本质和规律。离开整体金融观,把二者割裂开来,基于金融过程的表象或某些所谓的金融事实,不可能得出科学的结论。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是防范风险、维护金融安全的根本要求。随着近现代金融创新和金融化的发展,生息资本(借贷货币资本)和虚拟资本快速膨胀,独立性不断加强,形成了新形式的金融资本,即金融化资本。不仅能够分享产业资本创造的剩余价值,而且能够通过社会范围内资本和收入的再分配攫取高额金融利润。金融化资本主导下的金融繁荣并非建立在经济繁荣基础上,反而可能同经济不景气相联系。金融化资本的独立性终究是相对的,一旦全面突破由现实资本积累和收入能够支撑的范围和界限,就会造成金融风险的累积,形成系统性金融风险,最终使正常的金融活动难以为继,全球化发展进程中,中国也出现了金融体系自我循环、资本“脱实向虚”等现象。因此,正确认识和处理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关系,解决资本驱动下的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失衡问题,实现金融发展与实体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必须解决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关键是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金融工作做出一系列重要论述,系统地阐明了金融理论和金融实践的根本性战略性问题,形成推进金融业高质量发展的中国方略,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金融问题的重要创新成果,构成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新时代新征程金融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行动指南。其中总书记强调最多的就是,服务实体经济是金融的天职和宗旨。不能“就金融谈金融”,更不能搞脱实向虚的过度衍生交易。要始终把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放在第一位,摆正金融工作位置,促进经济和金融良性循环健康发展。
在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再次强调,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体现了我们党保持稳中求进的坚定信心和应对复杂形势的战略定力。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到江苏的考察进一步凸显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导向。
本次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延续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对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基本原则的强调,并进一步明确了优质金融服务应聚焦的“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要求把更多金融资源用于“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绿色发展和中小微企业”,大力支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确保国家“粮食和能源安全”等,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上述要求均是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具体体现。
新发展理念回答了关于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明确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指导原则。金融高质量发展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机组成与必要条件,应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国家重大战略与国家重大需求为牵引驱动新时代金融高质量发展,坚持与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同成长、共命运,准确把握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引致的大规模、多层次、多样化金融服务需求,形成以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高水平动态平衡,推进金融体系与现代化产业体系互利共赢。
二、深刻理解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安全底线
维护金融安全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金融是国家重要的核心竞争力,金融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制度是经济社会发展中重要的基础性制度。维护金融安全,是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一件带有战略性、根本性的大事。
为有效维护国家金融安全,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果断作出“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的决策部署,采取一系列措施深化金融改革,加强金融监管,整治金融乱象,积极稳妥应对宏观风险,坚决遏制金融领域资本无序扩张,有序处置各类信用风险,全面清理整顿金融秩序,有效应对外部冲击风险,一体推进金融反腐和处置金融风险,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但与此同时,中国金融体系仍然存在行业结构不够均衡、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完善、市场机制不够成熟等问题。金融“大而不强”的状况和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发展规模不相匹配。本次中央金融工作会议首次提出“加快建设金融强国”目标,将金融工作上升到更高战略高度,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愈加重要。
当前,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在存量风险尚未完全出清的基础上,国际形势日趋复杂严峻,影响金融安全的外部风险因素明显增多;国内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下,经济金融领域一些长期累积的问题“水落石出”,可能诱发新的增量风险。立足新发展阶段,必须站在维护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以更加主动的态度应对各类金融风险隐患,避免出现严重集中的“大震”,切实维护经济金融安全和社会稳定,保障中国式现代化顺利推进。
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是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强调明确把强化监管、提高防范化解金融风险能力作为做好金融工作的重要原则之一,强调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特别是防止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是金融工作的根本性任务和永恒主题。
党的二十大报告在充分肯定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同时,也深刻指出“防范金融风险还须解决许多重大问题”。本次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上,“风险”仍是高频词,并罕见地出现了“问题突出、隐患较多、质效不高、屡禁不止、能力薄弱”等诸多批评用词,突出反映了党中央强烈的问题导向和忧患意识。会议要求“以全面加强监管、防范化解风险为重点,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发展和安全,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并列明了五大风险领域: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地方债务风险、房地产市场风险、金融市场风险和外汇市场风险,较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三大风险防范领域(房地产风险、金融风险、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有了进一步扩充。
金融风险往往表现为动态的、变化的。随着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程度的提升,金融开放的不断深化,在不同区域、不同市场、境内外间形成了更为复杂的、相互影响的金融传导链条。本次金融工作会议新增了“防范风险跨区域、跨市场、跨境传递共振”的表述,体现了坚持早识别、早预警、早发现、早处置的动态检测要求和与时俱进防范风险的永恒主题。
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关键是建立健全中国特色金融监管体系。2023年是国内金融监管体系全面深化改革之年。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后的3月,在金融领域进行了近十年幅度最大的监管机构调整。其一,组建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与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一起形成“一行一局一会”的全覆盖、全流程、全行为金融监管新格局,从根本上理顺了机构监管和功能监管、宏观审慎和微观审慎、审慎监管和行为监管之间的关系。其二,深化地方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强化“建立以中央金融管理部门地方派出机构为主的地方金融监管体制”,体现了党中央对金融监管工作的“垂直管理”导向,确立了金融工作的中央事权重心;明确“地方政府设立的金融监管机构专司监管职责”,压实了地方政府防范和化解地方金融风险责任。其三,将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由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调整为国务院直属机构,强化资本市場监管职责。上述调整释放了党中央加大金融风险防范力度的重要信号。
本次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明确要求切实加强金融监管有效性,依法将所有金融活动全部纳入监管,全面强化机构监管、行为监管、功能监管、穿透式监管、持续监管,消除监管空白和盲区,健全具有硬约束的金融风险早期纠正机制。在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方面,进一步完善了党中央对金融工作集中统一领导的体制机制,明确了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是做好金融工作的根本保证,将金融监管协调的重心上移到中央金融委员会和中央金融工作委员会,强调要发挥好中央金融委员会统筹协调把关的作用,发挥好中央金融工作委员会切实加强金融系统党的建设的作用,发挥好地方党委金融委员会和金融工作委员会落实属地责任的作用。在微观层面,提出通过完善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企业制度、健全法人治理、推进金融机构改革、加强金融机构内控体系建设等路径,提升金融机构的风险防控能力。同时明确了党管金融的金融队伍纯洁性、专业性、战斗力建设标准,并首次提出了党管金融的金融文化建设标准:要在金融系统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诚实守信、以义取利、稳健审慎、守正创新、依法合规。会议强调“把握好权和责的关系”和“把握好快和稳的关系”,既有防风险的先手,也有应对和化解风险挑战的实招,体现了全盘考虑、统筹安排的系统思维。
三、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
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发展金融业需要学习借鉴外国有益经验,但必须立足国情,从我国实际出发,准确把握我国金融发展特点和规律,不能照抄照搬。”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支撑”。何为“中国特色”?此次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系统阐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本质特征,强调“八个坚持”,笔者认为最重要的是以下四点:
一是中国金融发展道路的本质是坚持党的领导。这是中国金融发展有别于欧美国家的根本特征。坚持党对金融工作的领导,金融改革发展才能确保正确方向,才能真正促进经济健康发展,保障国家的金融安全与金融法治。因此,建立健全党管金融的体制机制,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根本保证,是金融定位愈发重要且金融安全成为国家安全战略重要组成部分的必然要求,更是落实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的必然要求。
二是中国金融的核心是为实体经济服务。金融回归服务实体经济,是新时代新征程从国家持续崛起的角度看待金融在国民经济、民族振兴中支撑作用的必然要求,也是我们区别于发达国家对金融本质理解的显著特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理念,要求中国金融业以推动产业发展和转型为主要任务,充分发挥金融业务对于中国产业在融资、投资、增值等各方面的金融支持作用,体现为产业与金融融合发展的形态。同时,随着服务业、数字技术对社会经济的贡献日益增长,对“实体经济”的定义也需进一步延伸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物质产品、服务产品的生产过程以及为这些生产过程提供支撑的行业集合,包括农业、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以及为居民生活服务的行业,同时也包括数字技术发展下产生的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
三是中国金融的底线是确保不发生系统性风险。中国充分认识到,在网络化与全球化双重加速运行的时代,防范金融风险是永恒的主题,绝不允许每十年一次金融危机的美国式周期性规律在中国上演。在过去四十年,中国是全球唯一没有发生过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大国,也是唯一将金融监管的重要性置于国家发展战略顶层设计的大国。从长期来看,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特别是防止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将是我国金融工作的关键任务。
四是中国金融的方向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对应的是西方以有效需求不足作为假定前提的宏观调控,其理论基础主要是凯恩斯经济学。但这种干预夹杂着各种利益——其中不乏套利、寻租空间,且“软预算约束”和“重复建设”病症时常卷土重来、变本加厉。与从需求端出发的宏观调控思维不同,供给侧的结构改革侧重于以市场化方式来鼓励创新、增进效率和释放生产力。为贯彻好新发展理念,中国金融要更注重在存量重组、增量优化、动能转换上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欧美国家上百年的金融监管机制演变基于市场自由逻辑下的监管后置理念,往往只在金融危机后才有逼迫监管改革的动力。中国金融发展的时代背景更加复杂与多元,金融改革的任务兼具防风险与稳增长的双重使命,唯有以永不停歇的自我革命,直面现实,才能找到改革的突破口与立足点。
(作者系中共江苏省委党校第48期县处级干部进修班学员,江苏华文融资租赁有限公司总经理)
责任编辑:梁曙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