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数字经济促进长三角地区产业链协同发展新模式
2024-03-31郑琼洁姜卫民
郑琼洁 姜卫民
在2023年11月30日召开的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有许多深层次问题有待进一步破解……产业链供应链分工协作水平有待提升”,同时强调:“长三角区域要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跨区域协同。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拓展发展新空间,培育发展新动能,更好联动长江经济带、辐射全国。”数字经济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引擎和动能,能够促进区域内要素流动、资源配置、产业互补、市场联通、政策协同,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和创新力,形成更高层次的改革开放新格局。
数字经济促进长三角一体化
产业链协同发展的理论逻辑
数字经济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以数据资源为核心,以创新为动力,以网络平台为载体,以智能化为特征,以提高效率和质量为目标,以促进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为使命。数字经济在全球范围内快速发展,对产业结构、竞争力、发展模式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长三角地区作为中国经济最发达、开放程度最高的区域之一,面临以数字经济加快推动产业链协同发展,从而提升区域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任务。
数字经济提升长三角地区产业链协同发展的效率和質量。一方面,数字经济降低产业链各环节成本、优化资源配置,推动长三角产业链高效运转。数字技术的网络化共享和集约化整合,可有效降低交易成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如利用数字平台和电子商务实现线上线下无缝对接,降低交易摩擦,拓展市场空间。通过工业互联网和物联网的应用实现上下游信息共享,降低协调成本,增强供应链灵活性。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应用降低信息成本,支持决策优化,提升竞争力。另一方面,数字经济发展智能制造、协同制造等新型制造业态,提高制造业科技含量,满足多元化消费需求。数字技术在社交、网购、金融等领域直接服务消费者,提高服务质量,提升用户体验。数字技术和管理技术的融合推动管理流程透明、规范、高效,提高管理质量,降低管理风险,增强管理竞争力。长三角地区通过协同效应,加强跨区域消费者服务,增强市场活力。
数字经济增强长三角地区产业链协同发展的均衡和韧性。一方面,数字经济促进产业链的区域协调、功能分工、优势互补,实现产业链的均衡发展。数字经济利用数字平台、工业互联网、区域协同等方式,实现产业链上下游的信息共享、资源整合、标准统一、政策协同,提高区域协调,形成产业链的一体化布局,增强产业链的整体效率和质量。利用数字技术、数字创新、数字转型等方式,实现产业链的功能划分、优势互补、错位竞争,降低同质化,提高差异化,形成产业链的多元化结构,增强产业链的内部活力和外部吸引力。数字经济还利用数字贸易、数字服务、数字消费等方式,实现产业链的市场拓展、模式创新、需求满足,降低供需矛盾,提高供需匹配,形成产业链的开放式发展,增强产业链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另一方面,数字经济提升产业链的抗冲击能力、应变能力,实现产业链的韧性发展。数字技术的应用使得信息能够更加迅速地传递,企业可以更及时地获取市场信息,更加准确预测市场趋势,从而制定相应战略灵活应对不同的市场冲击。同时,数字化的产业链更容易实现信息共享,形成更为紧密的产业生态圈,使得在面对外部冲击时,产业链中的企业能够更好地互相支持、协同应对。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数字经济的不断应用促进产业链协同发展,使产业链更具韧性,从而构建更为强大和灵活的现代经济体系。
数字经济拓展长三角地区产业链协同发展的空间和领域。一方面,数字经济助推长三角地区产业链空间优势的形成。长三角地区拥有多元化的产业结构、完善的交通网络和高密度的城市群,数字经济的发展为该区域提供了新的空间拓展方式,通过网络平台、数据资源、智能技术等,实现产业链的跨地域、跨领域、跨层级的连接和协同,提高产业链的集成度和灵活度。数字经济的发展也为这一区域带来了新的空间优化机遇,通过数字技术的应用,实现产业链的精细化管理、智能化升级、绿色化转型,提高产业链的效率和质量,降低产业链的成本和风险,优化产业链的结构和布局。另一方面,数字经济助力长三角地区多产业协同创新的实现。长三角地区拥有发达的制造业、金融业、信息技术业等多个产业领域,数字经济通过深度融合不同领域,一方面加速了传统产业的数字化转型,推动了多产业链的协同发展;另一方面推动各产业链各创新要素、创新主体、创新环节之间的有效衔接,催生出一系列跨产业的新业态、新模式、新产品,促使生产方式转变、发展动能增强、产业结构优化。
数字经济赋能长三角一体化
产业链协同发展的现实基础
长三角地区积极抢抓数字经济的发展机遇,深入推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努力打造数字长三角,为长三角一体化战略的实施提供了强大的支撑。
数字要素为长三角产业链协同发展提供坚实支撑。数字核心要素包括数据资源、数字技术、数字基础设施、数字人才和数字资金等,是数字经济及其核心产业发展的关键支撑。长三角地区在数字核心要素培育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一是数字基础设施建设领先。长三角地区以信息通信网络、数据中心和云计算平台、物联网和卫星导航等为代表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为产业链提供了高速、低时延、大容量的通信服务,弹性、可扩展、低成本的计算服务,智能、可靠、安全的感知服务,促进了产业链的信息化、智能化和融合化。例如,上海、杭州、南京等地都在适度超前地建设5G网络,实现了城区、县城、行政村的5G网络100%覆盖,5G吞吐率、终端接入成功率等指标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杭州已累计建成5G基站超过3.2万个,南京累计建成5G基站超过3万个;上海在国际数据港、数据交易所和国家算力枢纽节点方面的布局更是瞄准全球一流水平,为产业链协同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二是数字技术创新能力强劲。长三角地区以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物联网等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创新能力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为产业链提供了灵活、高效的创新服务,多维、深度的创新资源,透明、安全的创新机制,促进了产业链的创新化、价值化和市场化。例如,上海积极发展高端制造、智能制造,培育了一批数字化设计的领先企业,推动了一批数字化制造的创新应用。三是数字人才培养机制完善。长三角地区以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等为代表的数字人才培养机制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为产业链提供了高素质、高技能、高水平的数字人才,满足了产业链的人才需求,推动了产业链发展所需人才的专业化和国际化。数字产业的发展壮大吸引了大量的人才流入。无锡以“太湖人才计划”“新时代人才强市建设”等政策,连续多年荣获“中国年度最佳引才城市”和“中国年度最佳促进就业城市”称号。南京在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集成电路等领域快速崛起,并且高校众多,吸引了长三角地区的人才前来求学,毕业后又有很多人才回流到长三角其他城市。杭州凭借电商企业以及科创产业的迅猛发展,实现了人才净流入的持续增长。上海拥有高水平的薪酬和高附加值的信息和服务产业,致力于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这些都是上海吸引数字人才的独有优势。苏州多年来作为“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和“中国最佳引才城市”,在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方面优势显著,还不断推出“人到苏州必有为”“人才制度改革十五条”等人才政策。四是数字资金投入保障充足。长三角地区以政府支持、社会投资、金融服务等为代表的数字化转型资金投入保障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为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提供了充足、稳定、高效的资金。长三角获批《上海市、南京市、杭州市、合肥市、嘉兴市建设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着眼金融、科技和产业良性循环与互动,紧扣科技高水平供给和区域高质量发展,补齐科创金融辅助产业链,以金融赋能长三角协同创新体系建设。
数字产业化为长三角产业链协同发展提供创新动能。数字产业化通过数字技术和数据资源的创新、优化、升级和拓展,实现了数字产品的多样化、数字服务的智能化、数字技术的应用化、数字要素的驱动化,为产业链协同发展提供创新动力。一是人工智能为产业链提供了高效、精准、智慧的创新服务。人工智能的发展和应用,为产业链的智能设计、智能优化、智能决策等提供了高效、精准、智慧的创新服务,促进了产业链创新化。长三角地区在人工智能方面走在全国前沿,杭州、南京、苏州等城市都拥有一批人工智能的领军企业和创新团队,为地方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例如,杭州的阿里巴巴、南京的云问科技、苏州的旷视科技等,都在人工智能的各个领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为产业链协同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二是大数据为产业链提供了海量、多维、深度的创新资源。大数据的发展和应用,为产业链的数据采集、数据分析、数据价值等提供了海量、多维、深度的创新资源,促进了产业链价值化。长三角地区在大数据方面走在全国前沿,杭州、南京、苏州等城市都建设了一批大数据的基础设施和平台,为地方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例如,杭州的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创造了超过5000亿元的增加值,占GDP的27%以上,实现了1.6万亿元的营业收入;南京作为全国首个软件名城,拥有高端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明显优势,培育了新型显示、信息通信设备、物联网等三个“千亿级产业”,通过打造国家级软件和信息服务先进制造业集群,开展互联网关键技术的攻坚突破,推动了当地数字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三是区块链为产业链提供了透明、可信、安全的创新机制。区块链的发展和应用,为产业链的数据共享、数据交易、数据安全等提供了透明、可信、安全的创新机制。长三角地区在区块链方面走在全国前沿,杭州、南京、苏州等城市都探索了一批区块链的应用场景和模式,为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例如,杭州的蚂蚁集团、南京的星云链、苏州的京东数科等,都在区块链的金融、政务、供应链等领域实现了创新突破,为产业链协同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产业数字化为长三角产业链协同发展提供转型动力。数字经济在产业链设计研发、生产制造、市场营销等不同环节,通过数字技术和数据资源的应用,实现了信息共享、资源整合、效率提升、质量改善、模式创新、需求满足等多方面的转型和优化,促进了产业链的协同发展、竞争力提升和价值提升。一是设计数字化为产业链提供了灵活、高效、优质的创新支持。设计数字化的发展和应用,为产业链的产品设计、工艺设计、流程设计等提供了灵活、高效、优质的转型服务,促进了产业链品质化。长三角地区拥有一批数字化设计的领军企业和创新团队。例如,苏州市鼓励企业创新技改,推动制造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在长三角地区产业数字化转型中发挥引领作用;上海积极发展高端制造、智能制造,培育了一批数字化设计的领先企业。二是制造数字化为产业链提供了智能、精细、绿色的效率提升。制造数字化的发展和应用,为产业链的生产制造、生产管理、生产服务等提供了智能、精细、绿色的转型服务,促进了产业链效率化。长三角地区在数字化制造方面建设了一批数字化制造的基础设施和平台载体,为地方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例如,宁波率先实施“产业大脑+未来工厂”,打造了一批智能制造的示范项目;无锡构建“456”现代产业体系,推动了一批数字化制造的创新应用,如无锡华为云计算中心、无锡太湖智能制造产业园等。三是营销数字化为产业链提供了个性、互动、社交的市场拓展。营销数字化的发展和应用,为产业链的市场营销、客户关系、品牌形象等提供了个性、互动、社交的转型服务,促进了产业链市场化。例如,上海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孕育了哈啰出行、携程网、小红书、平安医保、叮咚买菜等一批生活服务类数字经济的领军企业;常州市加速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全面应用,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水平达到70%;盐城市致力于提高农业生产智能化水平,2022年,全市共建成数字农业农村基地231家,农业电商网站(店)达到3.4万个,农业电商年销售额突破250亿元。
数字经济推动長三角产业链协同的创新路径
探索数字技术创新协同模式,以更高水平增强长三角地区产业链基础能力。数字技术是产业链升级的关键驱动力,数字技术是产业链升级的关键驱动力,是产业链供应链的智能化、可视化、协同化、灵活化的保障。一是强化长三角产业链关键技术联合攻关。聚焦国家重大创新需求,联合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开展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联合攻关,推动重点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加快打造全国原始创新高地和高精尖产业承载区。联合构建跨学科、跨领域、跨区域的创新联合体,推进科研创新与产业需求双向对接,实现项目、人才、基地、资金一体化配置,促进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二是建立多元主体参与的投入机制。建立健全联合攻关管理平台,引导专业机构、平台共同参与资金投入。更好发挥财政资金带动作用,引导通过创新联合体、赛马制、揭榜挂帅等合作模式,支持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科研投入、成果转化的主体,促进区域创新主体高效协同、创新要素自由流动、创新成果加速落地。完善保险补偿等政策体系,加快原创产品的实际应用,通过长三角一体化公共服务平台、推介会等方式打造国有技术、产品与服务的应用场景,加大对国产化产品大规模生产的市场支撑。三是加速推动区域内数字人才联盟建设。加强数字技术的教育和培训,提高产业链各环节的数字化素养和能力,吸引和留住高端数字人才,为产业链的数字化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建立长三角地区数字人才联盟,遴选重点领域企业家,委托专业院校开设“企业领军人才”专题培训班。在长三角地区推行高端领军人才职称评审互认政策,着力解决人才工作生活痛点和难点问题。创新专业技术人才的订单式培养模式,通过校企共建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和人才培养基地等手段,开展“订单式教育”,为企业发展提供经过系统化培养的定制型科班人才。
探索“数字+产业”协同模式,以更高水平增强长三角地区产业链互补能力。“数字+产业”是产业链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产业链优化和升级的重要途径,是产业链增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的重要手段。一是加快推动长三角区域数字产业总体布局。面向量子信息、下一代人工智能等未来产业加快布局,以人工智能深度介入和优化产业链的智能设计、智能决策等环节,实现产业链创新化;以大数据应用发展推动产业链数据采集、数据分析、数据价值挖掘等,实现产业链价值化;以区块链的发展应用,为产业链的数据共享、数据交易、数据安全等提供透明、可信、安全的创新机制。二是加快推动长三角区域产业数字化。加强区域内产业内与产业间的数字化改造,依据各地科技突破重点领域和产业变革主攻方向,通过数字技术厘清产业链关键环节的整体情况及核心技术缺位情况,精准对接企业的创新需求,推动不同创新主体之间建立网络关系,相互嵌入、拓展合作。创新服务业内容、业务和商业模式,联合打造高水平高质量服务业集聚区。积极推进制造业全产业链协同创新能力建设,建立上中下游互融共生、分工合作、利益共享的一体化创新模式。三是加快构建产业链供应链协同生态体系。建立长三角数字经济创新区、长三角数字创意产业联盟、长三角数字经济圈等数字经济合作平台,推动数字技术的创新和应用,提升产业链的智能化、协同化、灵活化水平。建立长三角企业家联盟、长三角产业链发展联盟、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等产业合作平台,推动产业链的集聚和升级,提升产业链的效率和安全水平。全面推行产业链供应链“链长制”,加强区域内优势互补和上下游协同,形成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鼓励龙头企业利用自身规模和资源优势,系统布局新型基础设施、工业互联网平台、关键共性技术等资金需求大、建设周期长的领域,引领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间的协调与合作,在产业链建设中发挥协同整合作用。
探索数字治理服务协同模式,以更高水平推动长三角地区产业链转型升级。数字治理是产业链协同发展的重要保障,是提升区域内数字治理水平和质量的重要手段,是实现区域内社会治理智能化、精准化、绿色化的重要途径。一是建立区域内数据要素标准和规范体系。加快长三角区域内政务数据共享和开放,推进区域内政务服务一体化和便捷化,从而实现区域内社会治理智能化、精准化,公共服务均等化、高效化,以及生态环境数字化、绿色化,文化交流数字化、多元化,提升区域内数字治理水平和质量。促进区域内数据要素市场化和价值化,建立区域内数据要素流通和交易机制、数据要素权益和保护制度,以及数据要素评估和定价体系,完善区域内数据要素监管和协调机制,建立区域内数据要素标准和规范体系,激发区域内数据要素的创新活力和价值潜力。二是建立重点产业链安全风险管控体系。利用数字技术分产业、行业、产品、技术、工艺摸清重点产业链安全发展的底数,研究制定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风险摸底调查方案,全面增强产业链安全保障能力。组织开展产业链安全评估工作,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系统梳理产业链安全发展中可能出现的风险点,全面构建长三角重点产业链安全评估指标体系、监测体系和应急系统,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智能化、可视化、协同性、灵活性水平,实现产业链供应链的实时监测、动态调整、快速响应、有效防范。三是完善数字化转型配套服务供给。加快区域内信息高速公路、数字经济走廊、数字经济圈等空间布局,充分利用上海超算中心、无锡超算中心、乌镇之光(桐乡)超算中心及合肥先进计算中心等平台,实现区域内数字经济要素的高效流动和优化配置,提升区域内数字基础设施水平和质量。设立长三角地区数字化和绿色化专项基金,支持企业在进行数字化和绿色化转型初期给予一定投入补助和创新要素购置补助。对于搭建数字化转型公共服务平台或数据交易流转平台的企业发放一定财政补贴,与股权、债权等金融政策协同起来,引导社会资源向数字化转型工具开发领域优化配置。进一步落实企业“上云、用數、赋智”行动,重点采用向中小微企业发放“上云券”等数字化扶持方式,降低企业数字化技术门槛,激活各类云平台数字基础设施的建设应用。
探索数字贸易合作协同模式,以更高水平推动长三角地区产业链联通开放。数字贸易是产业链的重要延伸,是拓展区域内外市场的重要途径,是实现区域内外贸易平衡和优化的重要手段。一是推动“更加包容”的政策协调与创新。以数字技术和平台实现区域内政策的协调和创新,推进制度的整合和优化,推动更高水平的对内对外开放,增强区域内的包容性和吸引力,形成更具活力和竞争力的制度环境。建设长三角区域内数字贸易平台和载体创新,拓展区域内数字贸易和合作空间,推动区域内数字贸易规则和制度创新,促进区域内数字贸易模式和业态创新,加快区域内数字贸易服务和支撑创新,实现区域内数字贸易领域的对外开放和合作,促进产业链分工更加细化。二是推动“更加高效”的循环与流通。以双循环战略为支撑,支持长三角地区利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根据数字技术建立消费反馈机制,及时了解消费需求,鼓励企业及时弥补市场供给短板,促进产业链节点拓深延展,采取多种方式刺激消费需求,实现产业链稳定运转的新路径。通过数字技术助力企业调整经营发展战略,加强与供应商、客户等上下游企业的合作和协同,实现产业链的优化和升级,提升产品质量与性能。三是推动“更加平衡”的分工与合作。鼓励长三角地区积极参与全球分工体系,通过跨境电商改变布局全球价值链的传统经营方式,以更加平等性、网状化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以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为契机,打破地方保护、行业垄断和市场分割,打通产业链供应链中存在的“堵点”。鼓励长三角地区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加强与欧盟地区产业链、供应链联系,构建多层次、宽领域、高质量的国际合作链条,全面提升长三角地区在全球范围内产业链供需平衡能力。
参考文献:
[1]范合君,吴婷,何思锦.企业数字化的产业链联动效应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23(03).
[2]郭克莎,杨倜龙.中国产业数字化改造的机制和政策[J].经济学动态,2023(03).
[3]林玉妹,林善浪.区域一体化背景下跨区域产业协同发展研究——以长三角地区为例[J].中州学刊,2022(11).
[4]刘家国,许浩楠.双循环视角下我国全球供应链韧性体系建设研究[J].中国软科学,2023(09).
[5]王山,刘文斐,刘玉鑫.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水平测度及驱动机制——基于高质量发展视角[J].统计研究,2022(12).
[6]杨仁发,郑媛媛.数字经济发展对全球价值链分工演进及韧性影响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23(08).
[7]叶连广,何雄浪,邓菊秋.产业联动网络促进区域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效应研究——以长江经济带城市群为例[J].经济纵横,2023(01).
[8]张倩肖,段义学.数字赋能、产业链整合与全要素生产率[J].经济管理,2023(04).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数智赋能专精特新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机理与路径研究”(23BGL054)、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江苏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研究”(22EYC014)的阶段性成果〕
(郑琼洁:南京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江苏省扬子江创新型城市研究院专家;姜卫民:南京林业大学讲师,江苏省发展研究中心专家)
责任编辑:张蔚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