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正确把握人文经济学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进路

2024-03-31李扬陈清华

唯实 2024年2期
关键词:经济学人文高质量

李扬 陈清华

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杭都是在经济发展上走在前列的城市。文化很发达的地方,经济照样走在前面。可以研究一下这里面的人文经济学。”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苏州时指出,“苏州在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上做得很好,这里不仅有历史文化的传承,而且有高科技创新和高质量发展,代表未来的发展方向。”人文经济学这一重要论断,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是习近平经济思想与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菁华,为推进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系统视角和崭新路径。我们要深刻认识传统与现代的结合、文化与经济的融合,以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历史主动和战略主动构建中国特色的新型人文经济形态,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强力赋能。

准确理解人文经济学的丰富内涵

人文经济学是一种全新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学理论。首先需要甄别与厘清的是,这里关注的“人文经济”不完全等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文化经济学,不是简单延续西方经济学的所谓人性或人文的指向,更不是西方人本主义经济学的再版或翻版。作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话语范畴之一,“人文经济学”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原创性贡献,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在识变应变求变的实践中不断创新、不断被映证并不断释放成效的一种新发展理念的集中凝练表达。如何以人文经济整饬发展的旧惯性、激活发展新动能、开辟发展新境界,是一个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整体而言,人文经济是一个发展共同体的理念,其精髓要义在于不能立足“人文”说经济,也不是着眼“经济”观人文,更非“人文”和“经济”的拼盘、物理连接,而是化学反应:要将人文经济的思考跳出文化学或经济学的单一视域,将人文和经济辩证整合、双向辐合、同频共振、相向而行。正所谓人文与经济的合璧双美、美美与共,是努力创造人文与经济的深度融合,人文中有经济、经济中有人文,进而一体化地凝结萃取而形成新发展型态或新社会样态。这是一种发于文化思维和文明思维,内嵌于经济社会发展进程,并在建设中华现代文明的价值追求意义上实现人文经济发展的新目标、新逻辑、新范式、新作为。

人文经济不仅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也是基于区域资源禀赋存量实现更大增量的发展定力。尽管西方古典经济学承认物质世界中根本的力量是经济,精神世界中最高的力量是宗教,似乎解釋并关注了文化、精神、伦理等要素之于经济发展中的存在,但是诸要素的作用是有限的也是狭窄的,事实上也是有先天缺陷和天生局限。所以,我们注意到,20世纪初马克斯·韦伯在其著作《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所分析的新教伦理所造就的“资本主义精神”,所阐述的新教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所提供的文化动力。韦伯之流的理论旨归多少已经接近人文与经济一体化的愿景。而丹尼尔·贝尔在其著作《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中发现,当代资本主义世界最重要的矛盾不是经济矛盾、政治矛盾,而是文化矛盾。这其实又揭示出西方经济学、西方资本主义生产所面临的人文与经济相割裂的某种困境。即便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里论及文化经济学的相关议题,但依然是把道德屈尊于资本之下作为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进行研究的。相形之下,新时代人文经济的出场,首先提供了一种崭新的、科学的经济社会发展思维框架:以人民为中心,以人民福祉为归宿,促进人文与经济交融互生,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物质和精神的双重驱动、混合推动、一体联动、全息运动。在这个意义上,人文经济和人文经济学,是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在社会主义大国解决现代化发展难题的新思路、超越西方经济学局限并开辟区域发展新境界、探索高质量发展新路径的觉悟之果,是以文化与经济的关系为基础向人类文明贡献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以人文经济推动发展,既解决文化与经济的发展不平衡问题,又寻绎到文化与经济的共生共荣的相生之道,从而真正为经济发展提供合理而充沛的文化驱动力、文化引领力,让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每一步成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过程。诚如《之江新语》的一段精辟论述所言,即“文化赋予经济发展以极高的组织效能,促进社会主体间的相互沟通和社会凝聚力的形成”。归根结底,人文经济是以文化为关键动力源泉的经济形态,强调文化对经济的能动性力量,借助文化的经验智慧和工具优势为经济活动提供坚实的动力支撑。

准确理解人文经济和人文经济学,必须始终自觉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如果说,西方经济学囿于“理性经济人”假设和“投入—产出”资本逻辑,那么,人文经济学则牢牢基于人民的中心地位,紧紧锚定人文价值的引领地位,深深融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时时追问经济发展的价值取向和财富增殖的终端旨归。只有站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高度,突破西方经济学的既定藩篱和天然局限,摒弃资本拜物教、金钱至上的人文惯性,彻底走出唯以经济利益效用驱动的发展轨迹,让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成为经济舞台的主角。可以说,新时代人文经济学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原创性、标识性理论贡献。

人文经济学保障高质量发展有效实现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坚持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必须从高质量发展的视阈科学认知人文与经济之间的互动关系,推动高质量发展有效实现。

人文与经济交相辉映是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创新成为第一动力、协调成为内生特点、绿色成为普遍形态、开放成为必由之路、共享成为根本目的的发展。”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既包括物质生活需要,也包括精神生活需要。人文与经济融合发展、交相辉映作为物质产品生产和精神产品生产协同共进的根本路径,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必要条件,与高质量发展在目标维度上的要求完全契合。高质量发展是关于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一系列发展观的深刻变革和全面升级,其本身具有鲜明的文化属性。人文与经济融合发展是在经济社会领域完整准确全面践行新发展理念的集中体现,创新发展所必需的企业家精神、科学家精神、工匠精神都是人文精神的范畴,协调发展离不开系统观念和合作共赢理念,绿色发展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思想为基础,开放发展强调制度型开放和文明交流互鉴,共享发展归依“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人文价值追求。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化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点。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高质量发展不只是一个经济要求,而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的总要求;不只是对经济发达地区的要求,而是所有地区发展都必须贯彻的要求;不是一时一事的要求,而是必须长期坚持的要求。”人文与经济深度融合是高质量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只有人文和经济二者相互赋能、交相辉映,经济高质量发展才不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文化高质量发展才不会成为空中楼阁、镜花水月。循此,只有人文与经济融合互动,各地区才能充分激发创新动力,突破资源要素瓶颈约束,不断推动结构优化和效益提升,步入高质量发展的轨道;只有人文与经济相互促进,各地区才能打破对短期利益、局部利益的偏好以及对传统发展模式的路径依赖,从而以长期视角、共赢思维持续推动高质量发展。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化内嵌于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体系。

人文与经济交融共生是高质量发展的实践样态。人文作为人类文化中的先进的、科学的、优秀的、健康的部分,是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精神动力支撑,而经济作为人们为获取物质和精神资料而开展的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总称,是人类文化生成不可脱离的客观实践基础。统筹“物质富足、精神富有”的目标诉求,追求“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正是人文与经济交融共生的内涵与价值所在。

以苏州和杭州为代表的城市发展启示在于:人文精神和文化底蕴全方位浸润到科技创新、经济建设、城乡发展、基层治理的方方面面,形成个性鲜明的城市品质,由此文化基因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充盈浓浓地方人文情的城市样态油然而生。人文与经济相融,核心在于见“数”见“物”更见“人”。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更加重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注重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才能既保障高质量发展的正确方向,又厚植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人文与经济相融的每一步,都是人的观念迭代更新的进程。在促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落地生根的同时,逐步推动形成了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根、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新,与新时代高质量发展要求相适应的财富观、政绩观、劳动观、义利观等。

人文与经济协同互促是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从要素供给、载体支撑、政策集成等维度协同发力,激活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日臻达到“文化赋予经济发展以深厚的人文价值”“文化赋予经济发展以极高的组织效能”“文化赋予经济发展以更强的竞争力”的发展新境界。一是进一步强化要素供给,夯实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条件。深度挖掘各地区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中契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元素,通过对区域特色历史文物的活化利用,与时俱进地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凝练具有标识意义的区域精神,增强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的精神动力。进一步发挥文化的聚合效应、联系效应、乘数效应,吸引集聚高端创新要素,打造区域性高端要素集聚高地,优化资源要素配置效率,夯实高质量发展的物质基础。二是强化载体支撑,优化高质量发展的组织效率。不囿于“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思路,依托区域特色文化资源,培育打造多领域、多层次、多功能的优质文化活动品牌,创新“文化+”和“+文化”的运营模式,推动文化交流与经济交往协同共进,实现人文底色强的高质量发展。加强以科技为核心的全面创新,为经济和文化插上科技的翅膀,不断培育新的文化经济业态,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激发经济增长新动能。三是强化政策集成,增创高质量发展的竞争优势。瞄准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节点和重点任务,集成设计文化政策与经济政策,加强文化和经济不同部门之间的政策配套,形成文化与经济协同互促的政策合力。坚持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协同推进,加强政策类型、政策功能、政策边界、政策周期的协同配合,以政策合力、部门合力保障文化赋能高质量发展的有效实现。

全面提升人文经济学的江苏“显示度”

习近平总书记在对江苏工作的重要讲话中提出的“人文经济学”,是我们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要高度重视和研究的重大命题,其思想理论含量高、实践创新容量大。江苏必须以更高政治站位充分认识提出新时代人文经济学的重大战略意义,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学在先、做在前,营造“思与行”的浓厚社会氛围,在江苏产生更广泛、更厚实、更有影响、更具示范的“显示度”。

强化研究支撑,着力打造人文经济学理论阐释的“江苏高地”。人文经济学的理论阐释研究工作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经济学知识体系的重要任务,也是彰显江苏学理化研究、学术化阐释习近平经济思想和习近平文化思想能力和水平的重要考题。作为社科大省,江苏要占得人文经济学术命题、学术思想、学术观点、学术标准、学术话语上的制高点,努力推出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人文经济学研究成果。要集聚最优力量、集中攻关重点课题,加强对研究方向、难点突破的指导,加强系统性、整体性研究,有组织、有序有力地开展人文经济学的系列理论研究,开展体系化、学理化的研究,阐释好蕴含其中的学理道理哲理。

强化舆论支持,着力打造人文经济学学习宣传的“江苏高地”。唱好人文经济学的“弦歌之治”,媒体的舆论宣传是重要力量。聚焦江苏人文经济发展的生动实践,通过主流媒体的全媒体矩阵,以理论和舆论同频共振,推出更多、更鲜活的新闻产品,让人文经济学的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把江苏大地上践行人文经济发展理念的好故事讲出来,聚共识、增信心。加大人文经济学宣传的频度和力度,在内容建设、栏目打造、传播推广等方面全方位推进,强化社会文化认同,发挥全媒优势、实现“破圈”传播,打造一系列彰显人文经济学江苏实践特點的新闻报道产品,展现江苏高质量发展的“人文气象”,让人文经济学的江苏实践为更多人所感、所念、所认同。

强化资政育人,着力打造人文经济学干部培训的“江苏高地”。知为行之始。只有全省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多懂一些人文经济学,才能在高质量发展的实践中自觉运用人文经济学的新理念新思路,使我们的经济建设和文化发展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使我们的发展更好地结合传统和现代、符合未来方向。要把人文经济学有关知识理论教育嵌入干部教育培训课程,更好满足干部思想需求和岗位需求。发挥好各级党校(行政学院)、社会主义学院干部教育培训主渠道、主阵地作用,抓好人文经济学相关师资库建设,让懂理论的人讲理论,会方法的人教方法,有经验的人谈经验,不断增强人文经济学理论教育培训的系统性、针对性、有效性。

强化凝练总结,着力打造人文经济学实践样本的“江苏高地”。人文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的经济形态,正处于从自发向自觉转型的过程中,人们普遍认同又可感可知的实践样本相对较少,使人文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引领效应差强人意。从调研情况来看,当前各地区自主推荐的人文经济案例存在诸多错误倾向,主要集中在文化创意产业项目,并未全面契合人文经济的理念和逻辑,容易产生误导。所以,认真提炼和总结江苏“过去完成时”和“现在进行时”的实践成果。不局限于苏州一地,放眼全省,考察苏南、苏中、苏北各区域发展机理,探索凝练出多样多元的人文经济学案例,提供不同人文资源共生驱动的类型样本。许多地方以不同的“打开方式”创新利用文化资源,推动人文与经济相互融合。比如,苏州是传统与现代、文化与科技的结合驱动;南京是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深融驱动;无锡是传统文化与民族工商业资本的并育驱动;盐城是红色革命文化与绿色生态文明的相济驱动;南通是企业家实业文化与开放文化的偕行驱动;等等。力求以一城一品牌、一域一特色,呈现江苏人文经济发展的全景图和动态图,更有效、有力地促进人文经济学的深化实践与深耕研究。

(作者为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省社科院基地研究员)

责任编辑:张蔚菊

猜你喜欢

经济学人文高质量
人文
移民与健康经济学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简明经济学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