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汾河中游底泥重金属分布特征与来源解析

2024-03-31任晶晶付兴涛

人民黄河 2024年3期
关键词:汾河底泥来源

任晶晶 付兴涛

摘 要:为了解汾河中游底泥重金属污染分布现状、揭示其污染物来源,选择中游磁窑河入汾口至文峪河入汾口以下2 km 河段为研究对象,采集5 个断面上共35 个底泥柱状样( 底泥深度0~ 70 cm),分析重金属垂向及沿河道分布特征,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PCA)和正定矩阵因子分析法(PMF) 揭示其污染物来源。结果表明:Hg、Cu、Pb、Cr、Ni 整体表现为在40~ 70 cm 深处底泥富集,40~70 cm 深处含量为0~40 cm 深处的1.02~2.82 倍,其垂向分布规律可能与当地历史工业污染有关;分析0~40 cm 深处底泥沿河道分布特征及来源发现,5 种重金属沿河道分布趋势相似,其含量均在磁窑河入汾口、文峪河入汾口出现较大值,Pb、Hg 含量严重超标,分别为当地土壤背景值的1.94、3.91 倍,在文峪河入汾口出现最大值;重金属Pb、Cr 及Ni 主要来源于工业生产,Cu 主要来源于工业生产、部分来源于藻类堆积,Hg 主要来源于藻类堆积、部分来源于工业生产。

:底泥;重金属;垂向分布;沿河道分布;来源;汾河中游

中图分类号:X824 文献标志码:A doi:10.3969/ j.issn.1000-1379.2024.03.015

引用格式:任晶晶,付興涛.汾河中游底泥重金属分布特征与来源解析[J].人民黄河,2024,46(3):80-84.

底泥是河流生态系统中重金属等污染物的重要蓄积库[1] ,可间接反映水体污染情况[2] 。当外源污染物负荷超过河道自净能力时[3] ,将对河道底泥产生严重污染[4] 。近些年,国内外学者对河流湖泊底泥重金属的研究颇多,如:李志清等[5] 对长荡湖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分布特征及来源进行了分析,李梁等[6] 对滇池外海底泥重金属污染生态风险进行了评价,韩金龙等[7]对北京通惠河底泥重金属进行了风险评价与溯源分析,夏建东等[8] 使用PCA 和PMF 模型对星云湖底泥重金属进行了溯源分析与风险评价。

汾河是黄河第二大支流,汾河流域是山西省工农业发达地区和人口集中分布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率高达80%,上游水质良好,中下游分布众多工矿企业和灌区,降水少而集中,进入水体的污染物沉积在底泥,河流污染问题严重。目前针对汾河底泥污染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重金属污染形态[9] 、化学特征[10] 及底泥好氧速率[11-13] 等方面,关于重金属污染物分布特征与来源的研究较少。因此,本文结合实地调研结果,选择汾河中游磁窑河入汾口至文峪河入汾口以下2 km河段为研究对象,分析底泥重金属垂向与沿河道分布特征,揭示底泥重金属污染物来源,以期为河流底泥污染防治及生态风险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品采集

2021 年7 月,根据河流水质、水动力及潜在污染源地理位置特征[14] ,在研究河段设置A、B、C、D、E 采样断面,A 断面位于磁窑河入汾口,E 断面位于文峪河入汾口以下2 km 处,研究河段集水区有农田分布。磁窑河为汾河一级支流,是山西省河流污染重点治理对象;B、C 断面河道较窄,流速较快,无排污口等直接污染源;D 断面位于文屿河入汾口,文峪河为汾河最大一级支流,入汾口附近分布众多工矿企业、畜禽养殖业等,面源污染严重,污染物主要通过地表径流、排水和地下渗流等方式进入水体;支流汇入使A、D 断面河道变宽、流速变缓;E 断面周围草类植物丰富,常有居民放牧。在每个采样断面横向间隔2~3 m 设置3 个采样点取样,作为该断面的平行样。用GPS 定位并记录周围环境情况,利用柱状采泥器在河道中央及靠近河岸河床出露部位采集底泥柱状样(靠近河岸的采样点应距河岸2~3 m,以确保底泥具有代表性),采样时尽量避开河道中央水流湍急的地方,并且保证采样点未被疏浚过,控制采泥器下沉与提起的速度,以确保采集底泥成型。受试验条件限制,采样深度为70 cm,每10 cm深采样一次,将样品依次装进聚乙烯自封袋,每层样品质量大于500 g,带回实验室后立即放入冷藏箱4 ℃保存,再经冷冻干燥后取出,除去样品中的沙石和动植物残体,用玛瑙研钵充分研磨后过100 目筛,用四分法分取其中一份放入自封袋,置于干燥阴冷处备用。

1.2 重金属检测方法

底泥重金属分析指标有汞(Hg)、铜(Cu)、铅(Pb)、铬(Cr)、镍(Ni)。采用《土壤和沉积物铜、锌、铅、镍、铬的测定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HJ491—2019)测定重金属Cu、Pb、Cr、Ni 含量,采用《土壤和沉积物汞、砷、硒、铋、锑的测定微波消解/ 原子荧光法》(HJ 680—2013)测定重金属Hg 含量。为确保检测质量合格,抽取10%的样品进行平行双样检测,结果显示,所有样品检测结果相对偏差均在允许偏差±25%内,符合检测方法规定质量要求。

1.3 重金属来源分析方法

采用PCA 和PMF 两种受体模型探究底泥重金属污染物来源。PCA 是采用数学降维或特征提取方法,对具有一定相关性的原始变量进行线性变换[15] ,提取有代表性的因子。PMF 是Paatero 等[16] 提出的用于源解析的改进受体模型,其基于加权最小二乘法进行限定和迭代计算,不断分解原始变量矩阵得到最优解,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Xij为第i 个样本中第j 种重金属的含量,gik为第i个样本的第k 个源因子的贡献,fkj 为第k 个源因子的第j 种重金属含量的特征值源,eij 为第i 个样本中第j种重金属的残值。

使用PMF 模型之前须进行各重金属含量不确定度的计算,如果重金属含量不超过重金属检测方法规定限值(SMDL),则不确定度uij为5SMDL /6;相反,不确定度表达式如下:

式中:ERSD为误差分数,c 为重金属含量。PCA 法无法避免出现负值结果,但能识别不同成分的主次顺序,而PMF 法可较好处理确定及不确定的数据,结果不会出现负值。因此,结合两种模型探究底泥重金属污染来源,使底泥污染源分析结果更加精确。

2 结果与讨论

2.1 底泥重金属垂向分布特征

分析底泥柱状样的物理特性发现,0~40 cm 深处与40~70 cm 深处底泥颜色、气味及形态有较大区别。0~40 cm 深处底泥多为浅黄色,无明显恶臭气味,呈液态流塑状;40~70 cm 深处底泥颜色较深,多为黑色,有恶臭气味,呈流塑状。底泥重金属垂向分布特征见图1。Hg 和Cu 在A、B、C、E 断面40~70 cm 深处底泥富集,其含量分别是0 ~ 40 cm 深处的1. 12 ~ 2. 82、1.02~1.15倍;Hg 和Cu 在D 断面0~40 cm 深处底泥富集,含量分别是40~70 cm 深处的1.12、1.08 倍;Pb、Cr 和Ni 在A~E 断面40~70 cm深处底泥富集,含量分别是0~40 cm 深处的1.07 ~ 1.22、1.03 ~ 1.29、1.03 ~1.09倍。

D 断面位于文峪河入汾口,已有研究显示,夏季温度升高使文峪河水库藻类密度增大[17] ,同时文峪河中Hg、Cu 含量超标[9] ,文峪河汇入汾河后流速变缓,使得大量藻类堆积在D 断面,而藻类富集多种重金属[18] ,流入汾河的藻类会携带大量Hg 和Cu,若不及时对河流藻类进行清理,大量老化死亡藻类将沉积在底泥,因此Hg 和Cu 在0~40 cm 深處底泥富集可能与藻类富集有关[19] 。另外,柱状底泥样品不仅能够反映不同深度底泥重金属污染程度,而且可提供重金属历史污染信息[20] 。研究区位于太原盆地下游,根据研究河段实测数据,计算得到研究区底泥沉积速率为2.64 cm/ a[9] ,15 a 内底泥沉积约40 cm,因此依据0~40 cm 底泥重金属含量可估算近15 a 河道底泥重金属污染状况,依据40~70 cm 深处底泥重金属含量可估算20 世纪90 年代至21 世纪初的河道污染状况,而20世纪80 年代初至21 世纪初期是汾河流域大型煤矿以及太原钢铁业的迅速发展期[21] ,当时污水处理厂的处理能力较低,大部分污水排入汾河,Cu、Pb、Cr 及Ni 是钢铁废水中的污染物[15] ,Pb 和Hg 是煤炭燃烧的产物[22] ,最终通过吸附沉积使污染物累积在河流底泥,40~70 cm 深处底泥多呈黑色,加之周围存在较多工矿企业,结合由底泥沉积速率计算的底泥沉积结果,推测40~70 cm 深处底泥重金属污染可能与底泥重金属历史污染有关[23] 。

2.2 底泥重金属沿河道分布特征

分析图1 可知,汾河中游底泥重金属含量变化多在40 cm 深处发生转折,根据采样区底泥沉积速率2.64 cm/ a,推算0~40 cm 深处底泥污染情况可代表近15 a 在汾河实行相关治理措施及周围小型工矿企业相继关闭背景下的河道污染情况,因此选取0~40 cm 深处底泥分析重金属沿河道分布特征,进而探讨近年来汾河底泥重金属污染来源,结果见表1。0~40 cm 深处底泥中Hg、Cu、Pb、Cr、Ni 含量的变异系数分别是33%、14%、9%、7%、5%,说明Hg 含量沿河道变幅最大,Ni 含量沿河道变幅最小。

将5 种重金属含量平均值与当地土壤背景值比较(土壤背景值取山西省土壤重金属环境背景值,Hg 为0.023 mg/ kg、Cu 为22.9 mg/ kg、Pb 为14.7 mg/ kg、Cr为55.3 mg/ kg、Ni 为29.9 mg/ kg),Hg、Cu、Pb、Cr、Ni含量平均值分别为当地土壤背景值的3.91、0.71、1.94、0.94、0.95 倍,表明该区域底泥已经受到Pb 和Hg污染。

重金属含量沿河道变化情况见图2。5 种重金属含量沿河道变化特征总体相似,从A 断面至E 断面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均在B 断面出现极小值;Hg、Cu及Pb 含量均在D 断面出现极大值,分别为其他各断面含量平均值的2.00、1.34、1.17 倍;Cr 含量在E 断面出现极大值,为其他各断面含量平均值的1.10 倍;Ni含量在A 断面出现极大值,为其他各断面含量平均值的1.10倍。总体上断面A、D 的重金属含量较断面B、C、E 的偏高,原因可能是磁窑河与文峪河汇入汾河后,河道变宽、流速变缓,最终使大部分悬移质沉积在河床,主要污染物Pb 和Hg 在D 断面的含量为A、B、C、E 断面的1.03~1.84 倍。除与支流汇入有关外,还与上覆水污染以及藻类污染有关,D 断面水样分析结果显示Pb 含量严重超标,在河道底泥大量沉积[3] ,而文峪河入汾带来的藻类污染进一步加速了底泥中Hg的累积[18] 。

2.3 底泥重金属来源解析

底泥重金属Hg、Cu、Pb、Cr 和Ni 含量受矿物等沉积母质的影响以及人为因素的干扰[24] 。重金属间的相关性可一定程度上反映其来源[24] ,重金属间相关关系越显著,同源性越好[14] 。重金属含量间的相关系数见表2,除Hg 外,Cu、Pb、Cr 及Ni 两两之间均存在显著相关性(p <0.01),相关系数为0.567 ~ 0.706,表明Cu、Pb、Cr 及Ni 可能具有相似的来源;Hg 与Cu 之间具有较显著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486(p<0.01),说明Hg 与Cu 之间可能具有相似的来源。

为探究Hg、Cu、Pb、Cr、Ni 重金属的污染来源,采用PCA 法和PMF 法进行污染源解析。在进行PCA 分析之前,应用KMO 和Bartlett 球形度检验对实测数据进行适用性分析,一般地,KMO(检验统计量)>0.7 且p<0.05 时数据适合因子分析[15] 。本研究KMO 值为0.771且显著性水平为0.00,表明研究区重金属元素之间相关性显著且适合进行因子分析。根据主成分分析中旋转值大于1 的原则,筛选出1 个主成分因子即重金属的主要污染来源。计算可得,Cu、Pb、Cr 及Ni 均与筛选出的主成分因子有显著相关性(相关系数均在0.800以上),Hg 的相关系数较低(为0.573)。调研发现采样区周围存在较多工矿企业,如洗煤厂、钢铁冶炼厂等,煤炭燃烧与钢铁冶炼产生的废气、废水、废物中含大量重金属Hg、Cu、Pb、Cr 及Ni[25] ,降雨径流会挟带地表土壤、大气中的污染物一同进入水体,造成水体污染,污染物最终聚集在底泥。由PCA 法分析可知,采样区重金属主要来源于工业生产,工业生产贡献率为62.71%,其是Cu、Pb、Cr 及Ni 的主要来源,Hg 的部分来源。

将5 个采样断面的20 个表层底泥样品中的污染物含量与不确定度输入EPA PMF5.0 软件,进行正定因子矩阵分析,5 种重金属均被归类为“Strong”,软件采用Robust 模式,在因子个数为2、迭代次数为20 次时,模拟效果最佳,此时样本残差为-3~3,实测值与预测值相关性良好,Cr 拟合曲线相关系数R 最大,为0.92,Cu 和Pb 的R 较小(分别为0.72 和0.52),Hg 和Cu 的R 值均超过0.80。

采用PMF 法共解析出2 个因子即2 个污染物来源,2 个因子的相对贡献率分别为41%和59%。底泥重金属源成分谱图见图3。因子1 对Cu、Pb、Cr 和Ni的贡献率较高,对Hg 的贡献率较低,与主成分分析结果相似,根据推测因子1 为工业生产源,贡献率为41%;因子2 对Hg 和Cu 的贡献率较高,由相关性分析可知Hg 和Cu 具有相似来源,结合Hg 和Cu 分布特征可知,2 种重金属受藻类堆积影响较大,因此推测因子2 为藻类堆积,贡献率为59%。工业生产源在PCA、PMF 两种受体模型中的贡献率存在差距,原因可能是不同方法在应用过程中所选的不确定度和污染物之间存在差异[26] ,但两种模型结果均显示工业生产为重金属主要来源。

3 结论

1)汾河中游底泥重金属垂直分布特征为:Hg 和Cu 在D 断面0~40 cm 深处底泥富集,在A、B、C、E 断面40~70 cm 深处底泥富集;Pb、Cr 和Ni 在A~E 断面40~70 cm 深处底泥富集,其垂直分布规律可能与当地历史工业污染有关。

2)分析汾河中游0~40 cm 深处底泥重金属沿河道分布特征发现,底泥中Pb 和Hg 含量均超过当地土壤背景值,为主要重金属污染物。5 种重金属含量沿河道变化情况相似,受支流汇入、上覆水污染及藻类污染影响,磁窑河入汾口和文峪河入汾口底泥重金属含量较其他非支流汇入断面的高。

3)解析0~40 cm 深处底泥重金属来源可知,Cu、Pb、Cr 和Ni 具有相似来源。由PCA 法可知采样区底泥重金属主要来源于工业生产,其是Cu、Pb、Cr 及Ni的主要来源,是Hg 的部分来源;采用PMF 法分析可知重金属主要来源除工业生产外,还有藻类堆积,藻类堆积对Hg 和Cu 的贡献率较高。

参考文献:

[1] 张義,于一雷,李胜男,等.潮河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特征及生态风险评价[J].环境科学与技术,2020,43(7):169-179.

[2] 王佩,卢少勇,王殿武,等.太湖湖滨带底泥氮、磷、有机质分布与污染评价[J].中国环境科学,2012,32(4):703-709.

[3] 白冬锐,张涛,包峻松,等.苏州古城区域河道底泥的重金属污染分布及生态风险评价[J].环境科学,2021,42(7):3206-3214.

[4] 张明礼,杨浩,林振山,等.太湖竺山湾底泥中有害物质含量与环境污染评价[J].中国环境科学,2011,31(5):852-857.

[5] 李志清,王俊,吴苏舒,等.长荡湖表层沉积物营养盐与重金属分布及污染评价[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19(11):115-118,128.

[6] 李梁,胡小贞,刘娉婷,等.滇池外海底泥重金属污染分布特征及风险评价[J].中国环境科学,2010,30(增刊1):46-51.

[7] 韩金龙,杨兰琴,王培京,等.北京通惠河底泥重金属风险评价及溯源[J].人民黄河,2022,44(4):107-111.

[8] 夏建东,朱韻洁,高亚萍,等.基于双模型的星云湖沉积物重金属溯源及风险评价[J].环境科学研究,2020,33(9):2103-2109.

[9] 龚玲兰.山西汾河河流生态地球化学特征与重金属污染机制[D].长沙:中南大学,2011:150-151.

[10] 赵丽霞,张勇,雷亚春.汾河底泥中重金属元素污染状况研究[J].光谱实验室,2005,22(1):106-108.

[11] 牛云景.汾河底泥耗氧速率测试[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21(4):66-69.

[12] 武新朝.汾河夏季底泥耗氧速率试验研究[J].水资源开发与管理,2017,3(9):49-54,11.

[13] 张引栓,武新朝,贺金花,等.基于人工脉动循环装置的汾河底泥耗氧速率試验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9(10):222-227,234.

[14] 肖艳春,于会彬,宋永会.河流底泥DOM、营养盐与重金属空间分异特征及响应关系[J].环境科学,2022,43(5):2489-2499.

[15] 匡荟芬,胡春华,吴根林,等.结合主成分分析法(PCA)和正定矩阵因子分解法(PMF)的鄱阳湖丰水期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源解析[J].湖泊科学,2020,32(4):964-976.

[16] PAATERO P,TAPPER U.Positive Matrix Facrorization:ANon?Negetive Factor Model with Optimal Utilization of ErrorEstimates of Data Values[J].Environmetrics,1994,5(2):111-126.

[17] 史伟生.文峪河水库藻类组成及季节变化简析[J].山西水利,2013,29(1):19-20.

[18] 黄宏,王霄,罗予杉,等.大型海藻对重金属富集作用、影响因素及应用[J].上海海洋大学学报,2022,31(5):1158-1167.

[19] 余辉,张文斌,余建平.洪泽湖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分布特征及其风险评价[J].环境科学,2011,32(2):437-444.

[20] FORSTNER U.Lake Sediments as Indicators of Heavy MetalPollution[J].Naturwissenschaften,1976,63:465-470.

[21] 杨士荣,张振国,付天清.汾河中游存在的问题和治理措施[J].人民黄河,2001,23(1):42-44,46.

[22] 代静,赵玉强,李欣,等.小清河济南段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和营养盐污染现状评价与来源分析[J].环境化学,2021,40(6):1795-1807.

[23] 张劲,武闯,李兆华,等.东荆河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特征及生态风险评价[J].环境科学与技术,2020,43(8):229-236.

[24] 张鹏岩,康国华,庞博,等.宿鸭湖沉积物重金属空间分布及潜在生态风险评价[J].环境科学,2017,38(5):2125-2135.

[25] PAN L B,MA J,WANG X L,et al.Heavy Metals in Soilsfrom a Typical County in Shanxi Province,China:Levels,Sources and Spatial Distribution[J]. Chemosphere,2016,148:248-254.

[26] YANG B,ZHOU L L,XUE N D,et al.Source Apportionment of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in Soils of HuanghuaiPlain, China: Comparison of Three Receptor Models [ J].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2013,443:31-39.

【责任编辑 栗 铭】

猜你喜欢

汾河底泥来源
一图读懂《山西省汾河保护条例》
将来吃鱼不用调刺啦
河道底泥脱水固化处理处置技术的研究
试论《说文》“丵”字的来源
汾河水韵
“赤”的来源与“红”在服装中的应用
底泥吸附水体中可转化态氮研究进展
幂律流底泥的质量输移和流场
依托百里汾河工程构建体育健身绿道的思考
德兴铜矿HDS底泥回用的试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