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产学联动赋能乡村振兴的路径探索
——以临汾市永和县和介休市张壁村为例
2024-03-30李欣蔚
李欣蔚
(太原理工大学 山西 太原 030000)
2022 年1 月,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指出:大力发展红色旅游,突出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提升红色旅游规范化发展水平[1]。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2]。临汾市永和县红军东征纪念馆、永和乾坤湾两景点为主的沿线旅游带,具有差异化的红色资源与黄河风情,是发展一村一景的独特景色,更是适合旅游者的新奇体验。张壁村,是一个千年古村落,在这里可以探究古人的军事智慧,发展乡村文旅。在本次调研过程中,笔者发现拥有特色文旅资源和产业资源的乡村存在发展困境,临汾市永和县东征村、会里村和介休市张壁村在宣传营销和公共服务等方面仍存在较多问题。
1 “旅产学” 资源现状
1.1 永和县东征村的“旅产学”资源。东征村拥有厚重的红色文化底蕴,毛泽东、彭德怀曾率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进行了著名的渡河东征,壮大了红军力量,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东征村围绕东征纪念馆这一核心资源,修建红色文化墙、红色文化广场等,打造东征村红色文旅新风貌。“十年九旱,靠天吃饭”是访谈时村民和乡村企业代表人多次提到的东征村真实写照。该地土层深厚、土质疏松、低温干燥、光照充足,主导产业为红枣和苹果,自红军东征永和纪念馆开馆,全村旅游开发逐步开展起来,旅游产业已成为全村的又一支柱产业。在对X 公司负责人进行访谈的过程中我们了解到,该村实行“公司+基地+农户”模式,依托永和县X 公司带动,进行规范化管理,产业发展和脱贫攻坚取得良好成效。与此同时,东征村积极争取资金帮扶,改造闲置土窑洞,以农户自家窑洞作为资产进行入股,将“资产”变“股权”,发展具有本地特色的窑洞农家乐,也为村民带来了一定收入。东征村丰富的革命文化是党员干部和青年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党性修养的生动教材。通过专职讲解员讲好红色故事,搭建红色课堂,带领青年学生及党员干部重走东征路,能够唤醒学员红色记忆,学习红军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精神,深入贯彻学习毛泽东廉政思想。
1.2 永和县河会里村的“旅产学”资源。永和黄河蛇曲国家地质公园所在地区经历了漫长的地质演化过程,保存了从中生代三叠纪、新生代第四纪及黄河形成等的地质演化记录,具有十分重要的保护价值。调研过程中途经大量梯田,森林覆盖率高,除发展农业外还有发展康养旅游的巨大潜力。乾坤湾展示了河流地貌景观,在博物馆内还可以了解黄土的成因和黄土高原的各种地形。除此之外,黄河沿岸砂岩岸坡的风蚀壁龛地貌,是特殊地层在特殊环境下形成的华北地区少有的地貌景观,具有很高的研学价值。
1.3 介休市张壁村的“旅产学”资源。张壁古堡是“村企合作”的典型开发案例。张壁古堡的构造遵循了古代军事防御原则。调研过程中,我们重点关注了体现夏的文化遗址与北朝地道,时至今日,元代戏台、明清民居以及可汗庙等依然保存完整,很有看点。 A 集团积极引导张壁村民由务农转变为从事民宿、饭店、观光农业等与旅游相关的产业,安置了张壁及周边400 多名村民就业,形成了村企共建与旅游共生的“张壁模式”。除此之外,张壁村村民在家门口搭建起了特产小摊,分散售卖张壁特色醋糕、杏仁粉、蓝莓枣、葫芦纪念品等,也为村民带来一定收入。张壁古堡内含丰富中国古代先人的军事智慧,并且有“张壁之战”“张壁起义”等红色历史,在抗日战争期间曾是八路军、新四军的重要据点。张壁古堡悠久的文化历史、红色资源、琉璃烧制工艺以及多民族建筑风格可以满足不同类型专业学生的研学需求。
2 “旅产学” 融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 永和县乡村振兴发展困境。永和县两村以东征纪念馆和黄河乾坤湾为主要依托,牢牢抓住红色文化核心内涵来发展红色旅游,并进一步拓展出农产品采摘、窑洞农家乐等衍生产业,推动发展转型。“一馆一湾”基本为全部游览资源,观赏性强但景点单一。东征村地理条件适合种植苹果和红枣,企业牵头的“产供销”一体化模式让村民的参与感降低,且分成较少,不能够有效缓解青壮年劳动力流失问题。据了解本村距城镇距离较远,且没有学校,居民上学就医都极其不便。旅游业发展后,东征纪念馆和乾坤湾提供了一些就业岗位,但由于基础设施的不健全,很难留住青壮年。本村劳动力均龄较高,且文化程度不高,难以满足第三产业发展的劳动力需求。红色资源、自然景观以及农产品宣传营销体系尚不完善。除高校及党政机关定期到东征村进行主题培训外,周边省市的散客对红军东征的历史了解甚少,这也就局限了土窑农家乐的入住率。当地村民谈到苹果产销时指出,企业帮助时销售较易,但如果没有帮扶很难找到合适稳定的销售渠道,售卖价格也不理想。
2.2 张壁村村落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张壁村以张壁古堡为发展依托,其本身拥有的地理环境及历史文化都赋予了张壁村在乡土文化旅游上绝佳的条件。村落三面临沟,一面靠山,是古代兵家重要倚靠之地。张壁村积极依靠现代媒体来宣传,在近几年邀请综艺嘉宾前来体验、举办摄影展等,这些举措增加了村落客流量,吸引了各大艺术院校前来参观学习。但是在调研过程中笔者发现,政府和企业对庙宇、戏台等规格较高的建筑投入较大,而原村落居民进行了整体迁移,对其原始村落缺乏保护和修缮。由于文物较多,古堡游客容纳量有限,体验地道时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景区内缺乏纪念品售卖服务点,多为村民自行发起的特产售卖,进货渠道和安全不能得到保证;基础设施不太健全,游客休憩的地点设置较少。
3 “旅产学” 联动受阻的成因分析
3.1 乡村振兴建设主体流失。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大多数村内青壮年劳动力选择进入城镇谋求更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在调研过程中通过访谈我们了解到,东征村的土地条件和气候环境本身不适宜发展农业,农业劳动力需求较少,加上没有第二产业支撑,缺乏多元化的经济发展机会,无法留住年轻人才;再者,东征村通城公路为近几年新修,村内缺乏良好的交通和基础设施条件,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设施不完善,导致居民出行、就医不便;最后,乡土文化逐渐式微,不少乡村年轻人突破地域思维选择到更大的城市寻找自身价值。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人,而两村都存在较为严重的人力资源流失,导致村内老龄化问题凸显,养老和医疗问题给乡村振兴带来了莫大挑战,也使村庄缺乏吸引企业对村投资的根本动力。
3.2 乡村治理理念新旧碰撞。在与东征村X 公司负责人的交流中我们了解到,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本村传统的发展方式与新兴的治理理念发生冲突。村民习惯于传统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在种植苹果、发展农家乐、开发景区研学资源时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抵触情绪。然而在新发展阶段,乡村振兴要求调动全部资源,这需要切合乡村发展的顶层设计,也需要村民的积极配合才能实现。而在乡村振兴过程中,政府希望通过理念创新来给予乡村更多引导和支持,这种新型理念可能会与本村实际需求和发展利益发生一些冲突,并且两村均未发现研学市场的巨大活力。通过挖掘本村“旅产学”三面资源来构建现代化乡村治理体系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怎样处理好新旧治理理念的碰撞和冲突,是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3.3 乡村振兴依托产业匮乏。东征村和张壁村都具备“旅产学”联动发展的文化内核。东征村主要依托红色文旅资源,张壁村则融古堡地道、宫殿庙宇、军事宗教、民俗历史、星象文化于一体。但是,东征村红色文旅的相关产业链却不够完整,其并没有持续开拓现代媒体宣传渠道去打造当地红色名片,没有利用电商平台对苹果、红枣等优势农产品进行售卖,与东征精神相关的文创产品匮乏,与高校艺术学院的合作也不能达到长期效果。现有产业尚未创造足够且稳定的就业岗位,这也进一步导致了青壮年劳动力的流失。以东征村华农果业为例,新发展的苹果产业为当地农户增收和脱贫起到一定的带动作用,但当地居民没有种植苹果经验,在种植技术理论接收方面需要一定培训周期。在与东征村书记交流时我们了解到,近年来当地政府加大对东征纪念馆投资,创造了一定的就业岗位,但村内人员的受教育水平普遍较低,难以承担讲解和培训工作。张壁村商业化程度较低,村落仍然保持着原始和古朴的气息。但从共同富裕视角来看,张壁村缺乏“旅产学”联动发展的敏感度。我们发现村内有不少售卖当地特产的个体摊位,却缺乏纪念品、文创产品、当地特产的统一售卖点。除此之外,张壁村着力打造梨园经济,但在品牌培育、香梨附加值方面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3.4 乡村基础设施有待优化。东征村和张壁村的基础设施不太完善,主要表现为几个方面:首先是交通不便,尽管近几年新修了公路,但与城镇的距离较远,且缺乏公共交通,导致村民出行仍然很困难。在与东征村的一位老农交流时笔者了解到,本村的老年人大多都有基础病,而每天只通两趟班车,购药变成了一大难题。又因为地处山区,较为偏远,交通运输成本高,制约了苹果和红枣等农产品的流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其次是教育资源匮乏,两村均无学校,缺乏优质教育资源,这驱使两村许多年轻父母为给下一代提供教育条件而外出务工。再者是医疗条件薄弱,两村的卫生所医疗资源不足,卫生条件较差,医疗服务不便,影响了当地村民的生活质量。最后是景区公共设施不齐全,在对张壁古堡调研过程中,小组发现其餐饮设施、公共厕所休息区不足,并且指示牌不清晰,消耗了游客的时间和精力,并降低了游客的满意度,而张壁古堡本身复杂的地理构造让这一不足更加凸显。
4 “旅产学” 联动赋能的发展路径
4.1 激发主体活力,加强技术支持和人才培训。村民是建设乡村的主体力量,统筹管理村内人力资源是“旅产学”联动发展的前提。政府可以加强对乡村人才的培养和引进,鼓励本籍大学生助力家乡发展,并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村内农产品企业应积极承担社会责任,面向村民开展周期性技术培训班,并整合各方资源,提高农村地区的技术水平。要注重群众在发展中的主体性地位,对“旅产学”联动的创新理念进行落实时尊重村民的文化和习惯,尊重村民的利益诉求。大力发展民生事业,鼓励村民积极投身农村特色产业、农村电商、农村文旅建设中去,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3]。
4.2 推动理念创新,适应新形势和新要求。激发研学产业的巨大活力,探寻本村文旅资源与研学产业的契合点。例如东征纪念馆可以推出青年红色研学游和党员干部主题游,对青年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对党员干部进行廉洁主题教育;黄河乾坤湾景区则可以推出黄河的形成与发展、黄土高原地质地貌等地理专题研学游;张壁古堡建筑独特,星宿文化尤其典型,更有地道军事智慧、琉璃和拓碑等高水平工艺值得我们了解和学习,可以据此推出不同的研学线路。积极推广乡村振兴新技术和新模式,促进农业科技的应用,鼓励在村年轻人创新创业,并注重生态农业、绿色农业建设,推动乡村可持续发展[4]。
4.3 延长产业链,筑牢经济基础。注重打造文旅特色,减少同质性。定位于东征村一类的红色乡村可以结合当地的红色历史,讲好红色故事,定位于张壁古堡一类的历史名村则可以结合当地的名人名地,讲好历史。要注重拓宽和延长产业链,通过现代直播、网红宣传等新型方式对特色农产品进行宣传,同时设计特色纪念产品,构建系统的特产和纪念品售卖体系。注重发展与当地文旅发展相关的其他项目,比如打造农产品采摘基地,利用当地原始古朴的自然环境与院校建立摄影绘画合作关系。推动农村和城镇协同发展,加强城村之间的经济联系和合作,促进当地农产品流通和市场拓展。继续发展优势产业、深入发掘特色产业、着力开拓衍生产业。
4.4 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提升基础设施建设。针对乡村公共服务体系不完善现状,政府首先需要加大对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优先保障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需求[5]。其次,面临东征村土地利用率不高等类似情况,要引导农民参与其他生产,并合理规划利用土地,留住村内青壮年劳动力,保证基础设施建设的效率和质量。加强教育体系建设,首先引进教育人才,建设村内小学,接下来逐步改善教学条件,解决农村教育资源不均衡问题。同时着力完善医疗卫生体系,针对乡村老龄化程度高的问题,推动农村医疗卫生资源向贫困地区倾斜,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6]。依托丰富的红色文化、神话故事、历史故事,建设文化馆、图书馆,促进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提高村民的文化水平,满足村民对文化和娱乐的需求[7]。
5 总结与展望
调研过程也发现了乡村振兴发展过程中的诸多问题,亟需积极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扎实稳妥地推动乡村发展和建设。“旅产学”三元一体融合发展是新时代走向共同富裕的创新之举,笔者希望通过实证调查、分析典例,探索出旅游资源、农工业资源、研学资源联动发展的新模式,能够对破除乡村旅游发展困境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赋能乡村振兴。同时希望实现“旅产学”联动在教育维度、发展维度、经济维度的多维价值,真正达到“文旅惠民、产业富民”的理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