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传染性胃肠炎的防治
2024-03-30刘昊鹏
刘昊鹏
(民权县畜牧发展服务中心 河南 民权 476800)
猪传染性胃肠炎是由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以呕吐、水泻、脱水为特征,被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列为B 类动物疫病,此病可发于不同年龄阶段的猪群。
1 发病原因
猪传染性肠胃炎病毒是冠状病毒的一种,其形态多样化,存在于猪各个器官、排泄物以及体液中,其中空肠、十二指肠存量最多。该病毒耐低温,不耐光照,粪便中的病毒在强光下3 ~5 h 即可失去毒性,紫外线光照下半小时可灭活。此病传染渠道有多种,主要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经消化道传播。
2 流行特点
猪传染性肠胃炎春秋季节高发,特征是高烧、水泻、呕吐、拉稀、食欲不振、粪便呈黄色带有白色黏液和泡沫,夹杂有未消化的饲料残渣,并伴有恶臭味道,严重的脱水死亡。该病的潜伏期根据猪体免疫力和年龄差异不同而不同,通常仔猪发病1 周死亡率高达100%;育肥猪死亡率稍低;成猪染病之后会有轻度腹泻或者大便不成型,大部分不会发病,即使发病了也是很轻微,无其它明显症状,死亡率也很低。
3 临床症状
2 周龄仔猪感染后1 ~2 d 会出现呕吐,继而出现喷射式腹泻,粪便呈黄色夹带有未消化的乳块,腥臭,体重下降,基本上发病1 周脱水死亡,发病期间,精神萎靡、脱水严重、极度口渴、体重下降。个别治愈仔猪,后期发育受到严重阻碍。仔猪、育肥猪和母猪染病后,采食量降低。
4 病理变化
病死猪尸体有明显的脱水迹象,胃部和小肠是猪传染性胃肠炎发病的主要病灶。解剖死亡哺乳期仔猪,发现其胃部有残留饲料,未消化的凝乳块。病猪的胃底部出现充血和出血斑点,小肠内充满气体,肠呈泡沫状,肠壁变薄,呈透明或半透明状,弹性消失,淋巴结肿大。此外,肠道黏膜出血,上皮细胞脱落,破坏小肠吸收功能。
5 诊断
传染性肠胃炎、流行性腹泻以及猪轮状病毒共同特征都是呕吐、腹泻,为确保临床诊断无误,必须通过临床症状并根据流行病学以及猪的病理变化进行初步判断,是否为传染性肠胃炎,还需结合实验室诊断,采用免疫荧光抗体检测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血清学检测法进行确诊。
6 猪传染性胃肠炎的防治措施
6.1 预防措施
6.1.1 养殖场消毒。养猪场应确保圈舍清洁、卫生、通风、干燥,保障圈舍冬暖夏凉,平时定期全方位无死角消毒,必须进入的外来人员要经消毒室更换衣服和鞋并严格消毒,进出的车辆必须经过消毒池进行消毒。消毒药物要定期更换,以防长久使用一种药物产生耐药性。病毒暴发流行阶段,进出生猪和运输车辆要采取严格的消毒措施。
6.1.2 坚持自繁自养。引进生猪时检疫和隔离措施不到位,容易引入各种病毒,为保证养猪场的安全,不能从疫区养殖场引入生猪,以防疾病的暴发流行。
6.1.3 重视饲养条件。为提高生猪机体免疫力和体质,在生猪不同生长阶段应提供不同营养配比的饲料。一些养殖场(户)加工制作发酵饲料,使用发酵饲料能够提高肠道的免疫功能,有助于预防该病的发生。发酵饲料是将发酵的原料底物与菌种按比例混合,经发酵过程而制作成的饲料,制作过程中确保干物质与菌种充分接触压实,防止出现空隙导致饲料发霉,自制发酵饲料一般有浓香味道,适口性好,易于进食,同时可以杀灭虫卵和其它有害微生物,减少寄生虫病和消化道疾病的发生。另冬季气温较低,需预防仔猪冻伤和腹泻。冬季生产的仔猪,应提供供暖设备,使用干燥、清洁的垫料。为降低该病发病概率,最好不要在冬季育仔。
6.1.4 疫苗接种预防。猪传染性肠胃炎一般与传染性腹泻临床症状相似,这两种病容易混合发生,对于猪传染性肠胃炎和流行性腹泻可接种二连灭活疫苗,接种2 周后即可产生免疫力,免疫期为半年。对于妊娠母猪,在产仔前2 ~6 周接种,仔猪通过初乳可以获得被动免疫,免疫期为整个哺乳期直至断奶后2 周。
6.2 治疗方法。没有针对性的药物治疗传染性肠胃炎,治疗时只能根据患病猪的临床表现采取对症治疗措施。补充机体流失的大量水分,常用的药物有葡萄糖氯化钠溶液等,与此同时,为提高患病猪机体的抵抗力,及时提供干净卫生的饮水、营养液,以及便于消化、吸收的饲料等。为防治患病猪继发感染,可适量服用磺胺类、黄连素等抗菌药物。近年来,采用中药预防和治疗传染性肠胃炎效果较好,可以将大黄、白头翁、黄柏、黄连按照适宜的比例组方,碾磨成粉,使用温开水冲泡后给患病猪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