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贸文化视角下龙溪口古镇商业空间类型及其特征研究
2024-03-29周红朱玲
周红,朱玲
0 引言
古镇承载着一个地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变迁与发展。潕水流域现存古镇古村较多,其文化特色有军屯文化、商贸文化、盐运文化、多民族融合文化,而龙溪口古镇因地处湘黔交界,航运便利,明清时期发展为潕水流域少有的商贸与多民族融合的古镇。龙溪口古镇隶属于潕水流域,目前对于该流域在传统集镇、历史建筑与保护发展方面研究相对较少。
随着时代发展,科技进步,我国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传统集镇保存难度加大,而龙溪口古镇作为潕水流域明清时期人群生产、生活遗留下的物质遗存,能为延续至今或已消逝的文化或文明提供特殊的佐证,对研究我国封建社会晚期商业经济发展以及古镇空间形态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龙溪口古镇位于潕水北岸,因坐落于龙溪入潕水之口,故名龙溪口。古镇地处湖南省西部、沅水一级支流潕水中游,东连芷江,南邻贵州天柱、三穗,西接贵州镇远、玉屏,北靠贵州万山特区,是连接云贵地区的一个重要水路交通中转站,全镇面积约为12.5万m2(图1)。2011年3月,龙溪古商号建筑群列入湖南省历史文物保护单位。据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古镇汉族居民约占76.6%,侗族占22.1%,苗族等少数民族占1.3%,故龙溪口古镇是位于侗族聚集地区的以汉族为主多民族杂居古镇。
图1 龙溪口古镇区位图
1 古镇贸易形成的商业环境
龙溪口古镇航运便利,自明朝以来一直是湘黔水路的重要节点,也是沅水三大码头(常德、洪江、龙溪口)之一。据《沅州府志》记载:“市上五谷俱集,饭豆尤多,凡产自贵州境内马鞍山、平崖场诸处者,由玉屏朱家场肩货于此……至于江、浙、闽、粤之货亦毕集于此。盖西来廊闸之盛区也。”[1]可见,古镇当时商贾云集。龙溪口古镇之所以兴起、繁盛,乃至成为湘黔边区的一个重要集镇,与它本身所具有的商业交通环境优势、丰富多元的商业人文环境和富饶的贸易物资环境分不开。
1.1 商业交通环境
龙溪口古镇交通便利,水运发达,以潕水航道水运为主,同时辅助古驿商道和5条花街商旅通道,形成水路并行的商业交通环境。
1)贯穿湘黔的潕水航道。潕水是沅水最大支流,发源于贵州省瓮安县尖坡,自西向东经黄平、施秉、镇远、岑巩、玉屏入龙溪口,再过芷江、鹤城、中方汇入沅水。龙溪发源于贵州万山,由北向南从悬崖峭壁的峡谷流向龙溪口,汇入潕水。潕水和龙溪“两河交汇”的独特环境,成就了古镇的环抱之势。因蜿蜒曲折的龙溪没有通航条件,古镇仅有的四个码头均分布在潕水沿岸(图2)。
图2 龙溪口古镇在沅水流域位置示意图
2)连接中原至云南的古驿商道。它起于洞庭湖畔的常德,沿水陆两路溯沅江而上,经桃源、辰州、沅州、晃州(龙溪口所在地)等地,进入贵州境内。过贵州境内的16个驿站由普安入云南,再经5个驿站至云南府[2]。而龙溪口处在湖南和贵州的交界处,故上连湖南境内,下接贵州至云南的驿道。
3)五条花街商旅通道。五条花街商道是侗族地区的农副产品进入龙溪口的重要通道,也是侗族腹地获取日用商品的唯一通道[3](图3)。
图3 龙溪口花街商路图
1.2 商业人文环境
龙溪口古镇交通便利、物产丰富,吸引了大量的异省客商,加上本土少数民族,形成了多民族混居的古镇。多样的民族、多元的习俗,形成了多元融合的商业人文环境。
1)多民族杂居文化。古镇居住着汉、侗、苗等多个民族,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杂居古镇。明清时期受商贸文化的影响,以江西为代表的汉族商贾们大规模迁入古镇,来自不同民族的文化相互渗透,出现了高大气派的窨子屋、沿河吊脚楼和侗族风情的三拱桥,体现了汉族与当地土著少数民族共融的特征。
2)商业文化习俗。龙溪口古镇商业文化习俗丰富,地域特色浓厚,许多民风民俗都与商业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其中颇具特色的有圩市活动、祭祀活动。如赶圩活动,每逢农历四、九日赶集日,潕水河岸的四个水运码头异常繁忙,来往船只上百艘,街市人山人海。
表1 1982年龙溪口古镇汉族、侗族、苗族概况(作者整理)
1.3 贸易物资环境
龙溪口古镇所在的晃县境内林业资源丰富,桐油、木材、药材、粮食作物、汞矿等天然物产在古镇及其周边村镇普遍存在,除此之外棉制品、纸制品等手工商品也举不胜举[4]。龙溪口古镇的贸易物资大致可分为三类:农副土特产、日用百货商品和矿产化工商品。
1)农副土特产类。古镇农副土特产主要有桐籽、木材、粮食大米、豆类五谷、茶叶、木炭、山果、药材等,来自黔东湘西各地的农副土特产大都来此集散,其中以桐油为大宗,据《晃县工商史料》记载:桐油最高年聚集量为350万斤,桐籽为150万斤[4]。
2)日用百货商品类。古镇日用百货商品主要为外省进口,包括江、浙、闽、粤等地的纺织、川盐、日用百货等轻工业商品,据《晃县工商史料》描述,龙溪口物资输入以川盐输入量最大,贵州镇远盐商陆宪清在此设庄,专营川盐业务[4]。
3)矿产化工商品类。古镇矿产化工商品包括晃县境内的汞、铁、铜、铅、锌、钒、金、银、钾、磷、石煤等十种,其中以汞矿贸易居多。
表2 龙溪口古镇物资统计表(作者整理)
2 龙溪口古镇商业活动类型
龙溪口古镇的商业活动丰富,包括商业贸易、生产加工、娱乐休闲、商业运输等各个环节。通过查阅史料和走访调研,可将龙溪口古镇的商业活动类型按照不同的功能性质划分为商、产、乐、运。
表3 龙溪口古镇商业活动类型划分(作者整理)
2.1 商——商业贸易活动
古镇商业贸易活动主要以桐油、布匹、粮食、食盐、百货类物资贸易为主,主要承担商品之间的交换行为,对应的活动场所有店宅、檐下空间、廊桥、会馆等。其中桐油类商业贸易活动,主要通过潕水航运和花街商路汇集起湘黔山区的桐籽,然后由洪江油号收购加工,有庆元丰、杨恒源、徐荣昌、复兴昌、刘同庆、大德等六家油号在龙溪口驻庄;布匹类商业贸易活动,主要为宝庆手工业者进行加工生产小土布、纱袜、手巾等活动;粮食类商业贸易活动,主营湘黔山区肩运于此的粮食,如大米、麦面、玉米、小米、黄豆、饭豆等;食盐类商业贸易活动,明清时期龙溪口为川盐入湘的一大口岸,镇远盐商陆宪清在此常年设庄,每逢场期前一天(三、八日),二十吨位的运盐船只有3~5艘,在第二天的赶集方可销完;百货类商业贸易活动,主要经营回程时购入的花纱、百货等日用百货商品,湘黔山区的山民们通过花街商路前往龙溪口换回自己所急需的日用商品。
2.2 产——生产加工活动
龙溪口古镇的生产加工活动主要是围绕纺织业展开,以家庭手工生产为主,大多数侗族居民置有纺纱车、织布机,自设染缸,自染土布,各家的制作工艺和产品各有特色。1913年,有宝庆人申兰亭、赵德轩、尹特凡、申可群等为谋生计,相继来到龙溪口从事纺织手工业生产,引进了较为先进的纺织生产工具和操作技术,纺织手工产品的质量有所提高。1922年,有为数较多的宝庆织染手工业者陆续到来,开始经营来料加工业务,他们之中,绝大部分是只有1~3台木质织布机的小手工业户。生产经营规模较大的有曾义生、申保元、禹文周等户,他们各拥有织布机7~8台之多,兼营染坊,雇用工人,带有学徒。1931年,龙溪口手工织布机已发展至近300台,染布踩岩达60多具。
2.3 乐——商业服务、商业集会、商业文化活动
龙溪口古镇的商业娱乐活动分为商业服务活动、商业集会活动、商业文化活动。
1)商业服务活动。例如旅游、医疗、金融、娱乐等,对应的有客栈、医馆、银行、青楼等物质消费场所。如旅游服务类活动,主要体现在食宿上,例如胡岩寿客栈内设小吃馆,为旅客提供包子、馒头等面食。
2)商业集会活动。商业集会活动主要围绕地域帮系和行会开展。前者乡土观念浓厚,以维护同乡商人与手工业者的利益为宗旨,主要有祭祀“许仙真君”、大禹王和关羽神主的活动。后者主要是在同行中拟定行情市价,主要有手工业行会和商业行会活动,如“鲁班会”“天星会”“轩辕会”等。
3)商业文化活动。龙溪口古镇的商业文化活动既吸收了汉族特色,又传承了当地侗族习俗。其中侗族商业文化活动主要有三种:一是对自然万物的崇拜;二是对自己祖先的崇拜;三是对本民族历史上的著名人物和传说中的英雄、法师的祟拜,如祭祀灶王神的灶王宫。汉族商业文化活动主要是各同乡会的祭祀活动。
2.4 运——仓储、运输等商业辅助活动
龙溪口古镇的商业辅助活动主要围绕物资运输展开,按照不同的运输方式可分为码头运输活动、花街商旅运输活动。码头运输活动,主要在潕水沿岸的四个水运码头进行物资集散,每逢农历“四、九”赶集,各省商贾纷至沓来,来往船只上百艘。例如万寿宫码头,控制着江西来晃县行商的“八大油号”,主要装卸八大油号的桐油、布匹、农副土特产等货物;再如沅州码头(即芷江码头),专门停泊由芷江来的船只,从芷江、黄平、镇远、玉屏等地运来的红粮、大米、黄豆、花生等农副产品都暂存在粮行李高钧家。花街商旅运输活动,主要活动对象为湘黔十里八乡的山民们,肩挑背扛,将大山里的茶叶、桐籽、药材、山果、木炭等物产,运送至龙溪口,换回自己所需的日用商品。这些花街商路还在要冲的山坳上建有凉亭,供过往行人歇凉避雨,赶场天有当地人卖凉水、甜酒。
3 龙溪口古镇商业空间类型
商业空间是承载商人进行商品交易、生产、服务、运输以及行业管理与文化信仰的空间。根据实地调研与整理,本文按不同的功能性质将其划分为以下四种类型(见表4)。
表4 龙溪口古镇商业空间类型划分(作者整理)
3.1 商——贸易型商业空间
贸易型商业空间是商业活动发生的主要集中之地,根据其所处地理位置不同可将其分为店宅、会馆及大商号、廊桥及节点空间。
1)店宅类。抗战时期古镇商号共计560余座,现存31余座,其中11座位于龙溪口正街,11座位于万寿街,5座分布在福寿街,余下几座散布在巷道,反映出龙溪口正街和万寿街为古镇主要的贸易场所。古镇内的店宅有的自带作坊,自产自销,如位于龙溪路64号的姚记裁缝铺;有的仅是代销当地物资,如徐荣昌油号(图4)。
图4 徐荣昌号平面图
2)会馆及大商号。龙溪口古镇的大型商号建筑多采用“窨子屋”形式,表现出汉族和侗族共融共通的特征。其建筑占地面积较店宅类大,在灵活适应地形的基础上,保证正房的方正。如刘同庆油号,建筑呈现以“明三间”为主的“日”字形平面形制,建筑平面纵向串联,沿轴线对称布局(图5)。
图5 刘同庆油号平面图
3)廊桥类。古镇廊桥空间共2处,其一是位于龙溪口正街街尾的三拱桥,具有侗族特色,桥身为硬山顶穿斗式结构长廊(图6);其二是位于大码头附近连接龙溪口与晃县的浮桥,由10余只载重6 t的木船串联而成(图7)。
图6 三拱桥剖面图
图7 龙溪口浮桥图片(现已毁)
4)节点空间。古镇节点空间主要有道路交叉口、古镇入口、四个水运码头。
3.2 产——生产型商业空间
龙溪口古镇的生产型商业空间主要以纺织作坊为主,主要功能是用于自纺、自织、自染的生产活动。古镇生产型商业空间根据经营方式的不同可划分为两种类型:其一是仅加工生产的织染作坊,主要经营来料加工和土布远销业务,不涉及对外交易,一般分布在较为偏远,原材料获取便捷之处,如离商业街较远的姚家院子、贵竹湾、三拱桥附近;其二是自产自销,直接售卖给当地居民的“前店后坊”式商号,如位于龙溪路110号的付氏布庄(图8),有对外经营的店铺空间、内部制作空间、材料堆积空间与居住空间。
图8 付氏布庄平面图
3.3 乐——服务型、集会型、文化型商业空间
商业空间不仅仅局限于以物易物的交换空间,还包括随着经济发展带来的娱乐空间,龙溪口古镇的娱乐空间有服务型商业空间、集会型商业空间和文化型商业空间。
1)服务型商业空间。服务型商业空间有客栈、医馆、银行等。如位于龙溪口正街的胡岩寿客栈,由门房和正房构成两进院落,门房主要经营小吃和入住服务,正房主要用于旅客休息(图9);再如位于福寿街13号的孝友堂,由商贸空间、天井和住宅空间构成,占地面积276 m2,现存建筑面积502 m2(图10)。
图9 胡岩寿客栈平面图
图10 孝友堂平面图
2)集会型商业空间。集会型商业空间有禹王宫、万寿宫、太平宫,如规模最大的万寿宫,是三进两廊的宫殿式建筑,第一进为400 m2的大院,靠近右边院墙为酒楼;第二进为戏台,两侧设有耳房;第三进为正殿,后设有会客厅。
3)文化型商业空间。古镇内的文化型商业活动空间有寺庙、祠堂和戏台。例如保存较好的灶王宫,由牌楼大门、正殿、东西厢房和天井构成,东西北三面建青砖高墙,南面为8 m高的牌楼式高墙。正殿供奉灶王神,西厢供奉慈航真人,东厢供奉财神。
3.4 运——运输型商业空间
运输型商业空间的主要功能是交通运输、空间连接、物资集散与储存,主要包括承载物资集散的码头空间、物资运输的街巷空间、物资存储的仓储空间。
1)物资集散的码头空间。龙溪口古镇主要是通过潕水航运与外界互通物资,古镇共有4处滨水码头,分别为大码头、万寿宫码头、沅州码头、水码头,均分布在潕水沿岸。为方便商船装卸货物,每个码头均设有6~7 m2的平地,用青石板铺平(图11)。
图11 龙溪口古镇总平面图
2)物资运输的街巷空间。承载物资运输功能的街巷空间多依托潕水河形成,同时将码头空间和仓储空间串联起来,为物资运输提供连续的场所。通过实地调研共统计到街巷空间9处,呈现“三街六陌”的格局。
3)物资存储的仓储空间。古镇仓储空间有独立的仓储空间(仓库),如杨永泰钢铁锅行仓库,为单开间二层木结构楼房,占地仅11 m2;有与商号相结合布置的,如庆元丰油号为五进院落,将仓库置于第四进。
4 龙溪口古镇商业空间形态特征
龙溪口古镇与其他古镇最大不同在于它的“商业性”[5],在布局模式、功能特征、街巷格局以及建筑布局等方面皆有体现。
4.1 “因势赋形、沿河生长”的布局模式
龙溪口古镇所处地势北高南低,东北两侧的山脉形成环抱围合之势。古镇发展顺应山形水势,形成东西向带状延伸态势,促成形似“熨斗”的古镇平面形态。古镇的布局模式受潕水河、龙溪河的影响,南北向的龙溪与东西向的潕水河对古镇形成环抱之势。龙溪口古镇在两水相依格局下,缘水之便,呈现“沿河生长”的古镇脉络,紧邻河道以潕水沿岸四个码头为生长点呈弧带状布局,内部的主街自东向西贯穿全镇,沿潕水河平行布置,形成了街道沿河生长,房屋临街而建的形态。
4.2 “多重属性、复合叠加”的功能特征
古镇商业空间从功能特征上看,通常为多重属性的复合叠加[6]。龙溪口古镇的多重属性一方面表现在多民族融合上,在整体布局、街巷格局和建筑风貌上均呈现出多民族融合的特征,如古镇大部分商业建筑在中轴线保持对称的前提之下,入口空间和外墙边界是灵活布局的,充分体现了汉侗结合的特点。另一方面从功能上来说,龙溪口古镇具有商业、居住、加工生产、运输等多重属性,但以商业属性为主。龙溪口古镇的复合叠加模式主要有以下四种:其一是商业与交通功能的复合叠加,如街巷空间;其二是商业与居住功能的复合叠加,如“前店后宅”或“下店上宅”的空间形式;其三是商业与运输、集散功能的复合叠加,如四个码头市场;其四是商业与商贸管理、祭祀等功能复合叠加,如古镇内的两湖同乡会馆、江西同乡会馆。
4.3 “河街相依、三横六陌”的街巷格局
总体来看古镇街巷空间结构清晰、层次分明,呈现“河街相依,三横六陌”的空间格局。龙溪口古镇受到潕水航运影响,河街相依特征突出,以东西向的三街为主轴呈现弧形带状沿河布置。龙溪正街、福寿街、龙溪口河街构成了古镇的“三横”格局,均沿潕水河平行布置,呈东西走向;万寿街、糠弄子、万寿巷、斌星巷、鸡弄字、姚家巷子构成了古镇的“六陌”格局,大部分呈南北走向,纵向连接着古镇内部与码头,便于古镇物资运输。街与巷共同构成了“三横六陌”的街巷格局,具有脉络清晰、双向通达的特点。
4.4 “灵活多元、紧凑集约”的建筑布局
龙溪口古镇内部存在较大高差,且建设用地有限,为最大限度地利用土地资源,建筑内部空间方正,轴线灵活,通过不规则的天井院落消解场地高差,将各个功能分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了“灵活多元”的平面布局模式。例如,庆元丰油号吸收了汉族传统建筑讲究对称、纵深布局的空间格局。同时打破传统的方正平面布局,选择了曲尺形的布局形式。在用地紧张的情况下,古镇建筑空间呈现“紧凑集约”的空间形式,常常采用“前店后宅”或“下店上宅”的形式,通过天井院落来过渡衔接商与住的空间[7-8]。位于龙溪路的单开间两进院落的陈氏油号,面阔仅2.4 m,单开间的平面布局很好地与用地紧张的商业空间相契合,内部天井占用半间偏于一侧用以采光。
5 结语
龙溪口古镇是具有300多年历史的传统集镇,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杂居古镇。古镇因水而生,因商而兴,依靠水运优势逐渐发展为沅水三大码头之一。由于湘黔交界地区山地多、平地少,且传统集镇用地紧张,龙溪口古镇在空间形态与建筑布局方面表现出强大的适应性与地域性[9]。如群山环抱,两水相依的环境下形成了“沿河生长”的布局模式。同时受商业经济发展的影响,古镇商业空间类型丰富,建筑规模较小、平面灵活多元、空间紧凑集约。受多元文化影响,古镇的商号多采用“窨子屋”形式,在灵活适应地形的基础上,保证正房的方正,表现出汉侗结合的特征。从商贸文化的视角对龙溪口古镇商业活动空间进行解析,总结了古镇商业空间形态特征,以期为龙溪口古镇的保护与发展奠定基础,从而为新时代乡村振兴提供思路。
图片来源:图1-11作者自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