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地理教学中美育的培养与渗透

2024-03-29福建省漳州市南靖县南靖第四中学胡国容

家长 2024年2期
关键词:美育古诗词情境

□福建省漳州市南靖县南靖第四中学 胡国容

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回信中强调:“美育是塑造美好心灵的有效载体,教育者应全力做好美育工作,始终坚持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借此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推动青年一代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在习近平总书记的指导下,美育在教育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再一次得到了印证,广大教师应充分认识到美育的重要性,并将其渗透到学科教学之中。基于此背景,在中学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学科知识、学科理论和地理学习技能等与美育思想融为一体,创建以美育为特色项目和主要目标的地理教学模式,为学生创造优质的审美环境,引导他们在地理学科知识中挖掘审美要素,进而循序渐进地提升学生的审美感知、鉴赏和创造能力,真正实现美育目标。

一、中学地理教学中美育的渗透原则

在中学地理教学中渗透美育,教师应遵循两项基本原则,即五育并举和理实结合的原则。

(一)五育并举原则

蔡元培先生曾经说道:“美育者,与智者相辅而行,以图德育之完成者也”,强调了美育与智育、德育等教育举措的重要关系。地理学科中蕴含着现象美、艺术美等美育元素,这些元素需要与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相融合,才能体现出预期中的效果。

在中学地理教学中渗透美育,教师要坚持五育并举的原则。第一,以立德树人为导向。在教学中,客观地展示当前阶段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中存在的环境、人口等问题,引导学生从科学的角度看待问题、形成正确的人地观念,并形成“以天下为己任”的格局,涵养优秀的道德素养,让学生发掘地理学科中富含的审美要素。第二,以课程教学为基础。课堂是实现美育目标的主阵地,在地理教学中渗透美育,教师务必将课堂教学活动、地理教材与美育融合起来,深度挖掘地理教材中包含的审美资源,让学生感知地理现象、地理问题中涵盖的审美要素,促使其形成健全的人格。第三,以健康体魄为支撑。在建设体育强国背景下,将体育与美育相融合,为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是十分必要的。在实践操作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明确人类与环境、环境与灾害之间的辩证关系,也能在提升身体健康水平的前提下,进一步掌握防震救灾、野外生存、保护环境等基本方法,还可以发掘自然环境中丰富的审美元素,进而形成积极探索、奋发向上的乐观态度以及健康的体魄。第四,以劳动探索为亮点。地理学科的课程内容为劳动教育提供了素材,在参与劳动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树立正确的劳动观,还能自主挖掘地理教材、自然世界中涵盖的审美要素,进而厚植劳动精神,提升地理核心素养。

由此可见,“五育”是紧密融合、互相关联的整体,教师要始终坚持五育并举的原则,将“五育”与地理教学融合起来,从而在地理教学中推动中学生的全面发展与共同进步。

(二)理实结合原则

“知行统一”是学科教学中的理想状态,其中“知”即理论知识、“行”即实践行为。基于美育的中学地理教学,教师应遵循理实结合的原则,引导学生利用课内所学的理论知识、学习技能,在自然、社会中寻找地理现象、解决地理问题,并在此过程中发掘地理现象、地图等内容中涵盖的审美要素,从而增强感知美、体验美以及创造美的能力,真正体会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二、中学地理教学中美育的渗透策略

(一)巧创情境,增强审美感知

现代化的审美教育理念倡导教师以多种方式开展美育,让学生从多种途径积累审美体验、接受审美熏陶,从而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在众多方式中,情境化教学方式以其直观性、生动化等特点脱颖而出,成为了中学地理教学中渗透美育的重要举措之一。教师可以立足于美育的视角,在地理课堂上创设多样化的情境,全力激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学习体验。

1.借助影视素材创设情境。

影视作品来源于现实生活,以艺术化的手段再现了生活中的现象和场景。一部优秀的影响作品,不仅可以丰富人们的业余生活,还有助于激活学生的审美情趣。将影视作品与地理学科教学相结合,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审美主动性,使他们认识到地理知识中蕴藏的审美内涵。在认识到影视作品的重要性后,教师可以借助影视材料创设审美情境,让学生在观赏影视作品的过程中感知到某一种自然地理现象或人文地理现象的审美特征。

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土地资源”一课以真实的数据、丰富的图片等素材,展现了中国自然土地资源的基本概况,并从“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的角度引出了“保护土地资源”的主题。针对“土地资源”主题,教师可以截取电影《我和我的家乡》中主人公回乡的视频片段,要求学生反复观看,了解“毛乌素沙漠”的特征,从地理学的角度溯源其成因以及当地的开发政策,从其前后变化中感知自然地理的环境美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美。在影视化的情境中,学生可以积累有关于自然地理的知识,初步形成鉴赏美的意识和能力。

2.借助诗词作品创设情境。

古代文人墨客在游览祖国山河时,通常会记录下他们的真实见闻、主观感悟,并以古诗词为载体将这些见闻和感受呈现出来。所以,古诗词不单单是古人主观感情的流露,还揭示了一些客观的原理和规律。在地理教学中适当地引用古诗词,既可以帮助学生深入地理解地理学科知识,还能提高学生的审美品位和文化素养。教师可以在地理课堂上举办专项活动,以“古诗词中的地理现象有哪些?”为主题创设情境,鼓励学生寻找与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等相关的古诗词,让他们在古诗词诵读中领略祖国山川的壮阔以及自然地理现象的奇妙,以此强化其审美意趣,增加他们的知识积累。在情境中,学生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积累的古诗词素材,解读和分析“古诗词中的地理现象”,如“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反映了垂直地带性这一地理现象,“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是暖风气候下的自然现象,“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则体现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诸如此类,学生广泛搜寻与自然地理相关的古诗词,分析古诗词中的地理现象,在地理现象中感悟环境美、生态美。

3.借助音乐资源创设情境。

音乐是激活审美体验的有效载体,音乐情境能够增强学生的审美感受,教师可以在地理教学中引用相关的音乐资源,借此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体会自然现象的变化,并将情境中获得的审美感受迁移到地理学习中。

以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2“区域发展的自然地理基础”教学为例,为了让学生领略不同地区的自然风光、优渥的自然条件,并理解自然条件与区域发展的关系,教师可以借助《采茶歌》《黄河颂》《天堂》等歌曲,配备不同地区自然风光的图片,如江南茶园、黄河奔腾以及绿草一望无际的图片。在音乐资源和图片素材的双重支持下,学生随即进入情境之中,感受祖国不同地区的自然风光,直观地体会自然地理中涵盖的景物美、环境美和人情美。

(二)探求原理,强化地理思维

在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中,景观美是学生获得的初级审美感受,这些审美感受即使是未参加地理学习的人也能获得。中学地理教学目标旨在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让他们鉴赏更高层次的审美元素,促使他们从地理概念、原理等角度出发,领略自然科学中的理性美。为此,教师可以在地理教学中指导学生探求学科原理,让他们依据地理学科的属性,对理论知识、现象成因等进行深度探究,推动他们从感性美向理性美的过渡。

以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常见地貌类型”一课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组织“走进罗布泊”研学活动,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图片资源,要求学生观察和判断罗布泊的地理位置,鼓励他们推理和预测该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通过细致观察图片、研读教材中的理论知识,学生可以获得“罗布泊南北两侧为山地”“地形闭塞”等基本的信息,而后推理出“该地区气候干旱”“地表水稀少”“风力作用突出”等结论,进而明确罗布泊的自然地理特征及其成因。

在探求原理的过程中,学生以科学缜密的思维展开系统化的预测和推理,进而得出结论。基于此,学生既能把握基础的地理知识,还能强化地理思维以及科学精神,并体会到自然科学中的理性美。当学生明确“罗布泊”的地理特征和真实成因后,教师可以进一步组织审美鉴赏活动,带领学生共同欣赏“龙城”的地貌特征,了解风蚀地貌的形成过程,并通过观察图片、解读原理等方式感受到风蚀地貌的形态美。

经过对地理学科理论知识与客观规律的探究与总结,学生不单单可以学习丰富的学科知识、掌握科学探究和理性思考的技能,还能在探究的过程中感受到自然科学的理性美、自然景观的形象美等。长此以往,学生的审美品位、探究能力自然而然地会不断增强。

(三)设计任务,推动艺术创造

在传统的中学地理教学中,多数教师更为关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自主创造和实践探究。地理学科中的美育不能仅仅停留在知识层面,还要覆盖到学生的实践探究方面,让学生真切地认识到地理学科之美。对此,教师可以着力推动学生展开艺术创造,通过实践任务的方式,让学生创造色彩鲜明的地理图像、制作直观形象的学科标本与模型,并在地理研学、课堂实验等活动中创造一个又一个学科艺术品。

以学习任务为载体推动学生的艺术创造,重点在于设计和应用任务。从美育的角度来说,教师可以设计实践探究类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实践探索的过程中完成欣赏美和创造美的任务。以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球和地球仪”一课教学为例,此时正值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初级阶段,他们尚未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也未能深入理解地理学科的专业知识。对此,立足于美育视域下设计学习任务,教师要更加注重学生的自主体验和真实感受,以趣味化的实践探究任务为主,推动学生展开艺术创造。结合本课的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思维特点,教师可以设计如下三项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一:观察教材中的地球仪,说一说地球仪由哪些部分构成?

学习任务二:制作简易版地球仪。

(1)所需材料:乒乓球、胶带、剪子、橡皮泥、铁丝、铁片等。

(2)制作步骤:①寻找赤道,摸清间距;②计算角度,修整铁丝;③定点钻孔,穿过铁丝;④缠上胶带,固定球体;⑤包裹橡皮泥,增强稳定性。

学习任务三:展示制作成果。以小组为单位,分组展示制作成果,阐释制作原理和思路,并以口述的方式与同学交流,共同体会地球仪中富含的形态美、对称美。

依照上述三项学习任务,学生可以自主划分小组,与小组成员共同研读教材、制作地球仪。首先,在任务一中,学生要细致观察教材中的地球仪,从地球仪的形态、作用和构成要素等角度展开系统化的分析和解读,进而初步领略地球仪之美。其次,在任务二中,小组成员互帮互助,利用生活中常见的材料着手制作地球仪。在动手操作和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增强团结合作、科学探究的意识,体会到中华优秀传统美德以及地理探究活动的理性美。最后,在任务三中,学生可以从审美鉴赏的角度出发,与其他小组的同学进行多元互动,围绕地球仪的形态是否优美、要素是否健全等方面,科学评价每一个小组的制作成果。

经过三个阶段的积累和探究,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合作探究意识会得到明显增强,其审美鉴赏和艺术创造的能力也得到大幅提升。

(四)课外拓展,深化地理精神

地理学科是一门实践性相对较强的科目,所以在中学地理教学中渗透美育的过程中,教师也要认识到地理学科的特性,组织和开展课外实践拓展活动,为学生创造开放、自由的探究环境,让他们在兼具深度、广度的课外拓展活动中进一步领略自然地理中涵盖的审美元素,以此深化学生的地理精神,培养其地理思维,将美育理念厚植于地理教学的土壤之中。

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地形和地势”教学为例,教师可以组织野外研学类课外拓展活动,带领学生前往当地的特殊地理区域,如盆地、丘陵等,让学生利用指南针、地图等工具,自主摸索和推测不同区域的地势和地貌特征,并及时记录相关信息。当一个区域的自然摸排工作结束后,学生便可以在草纸上画出此地区的地势和地貌图,将实践中所积累的知识和经验以图形的方式呈现出来。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将视觉映像记录下来,还能进一步增强科学探索的意识和地理精神,体会到地理研学活动中包含的科学美和人文美。

三、结语

综上所述,中学地理教学与美育的深度融合,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审美情趣,还有助于落实素质教育的理念,培养一批又一批拥有健全人格和优秀品质的人才。从上文中可知,教师通过巧创情境、探求原理、设计任务和课外拓展等方式,既能传授给学生基础的理论知识,还能促进他们以审美的眼光感知和解读地理知识,并使他们由抽象思维向审美思维过渡,推动他们展开艺术创造,最终深入理解地理学科中蕴含的精神内核。

猜你喜欢

美育古诗词情境
情境引领追问促深
不同情境中的水
踏青古诗词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我和古诗词
趣读古诗词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