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审计在事业单位内控管理中的作用研究
2024-03-29王莉北京市农林科学院
王莉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
引言
根据党的二十大精神,会计监督与审计监督在事业单位中得到大力应用,助力事业单位在新时期下的高质量发展。内部审计对于事业单位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工作之一,也是考核评价工作部署情况、领导者监督的有力举措。根据对内部审计实施经验的分析,对于协同推进解决事业单位内控管理问题有重要作用。本文以此为侧重点,结合某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和内控管理实际情况展开分析,提出内部审计解决内部控制问题的路径,提高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水平。
一、以内部审计为前提的内控管理实践意义
(一)获得真实可靠的内部审计数据
结合某事业单位实际情况,发现决定内控管理水平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内部审计数据真实性尤为重要,反之,内部审计的数据真实,也可通过内控管理的一系列举措获得保证。事业单位开展的内控管理工作,在现行改革中持续进行,也进入到各项工作创新的关键时期,其间暴露出内部审计与内控管理的一些问题[1]。现阶段很多政策并未在实践中得到验证,导致实际效果不够理想,事业单位的内控管理也缺乏清晰的政策理论作为专业指导,降低了内控管理的实操性。久而久之,不仅会导致内控管理和其他业务的效率下降,还会降低内部审计数据的真实性。因此,站在事业单位内控角度,对内控管理的各项业务加以细化,可以增强相关政策在实践中的指导性,提升内控管理工作的质量,这也有利于提升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各项信息真实性。
(二)为事业单位资产安全提供保证
事业单位资产务必保证完整与安全,利用内控管理的相关措施,便可以达到此要求。事业单位中拥有长期资产以及固定资产,而且在一直以来的内控管理中得到了强有力的保护。通过一直以来的经营管理,工作人员对资产进行调整,确保能够与运营情况相符,单位内部的资产信息传输过程中,也可以保证其有效性、安全性。如此一来,可以凭借内部审计信息,为事业单位的内部管理、外部投资等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保护事业单位中的长期资产、固定资产,免受损失[2]。
事业单位内部资产是否安全与完整,与流动资金也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保证流动资金的安全性,可以在内部控制与管理的作用下加大对流动资金的控制力度,如此便可为流动资金提供安全保证,从而进一步增强事业单位的资产安全性与完整性。另外,考虑到事业单位的很多业务复杂,甚至包括一些流通性业务,资产安全必然受到各项因素的影响。所以,通过内部审计协同推进内控管理,在此期间便可有效控制业务流程,有效规避资产的相关问题。
二、内部审计推进解决内控管理现状
(一)缺少内控管理的风险认识
内部审计在事业单位中实施的关键,始终是对审计监督职能的强调,但在实践中可能存在忽略服务职能的情况。审计具有服务职能,但这其实是为审计监督而服务,本质上为事业单位的经营管理提供服务。通过内部审计,为提升事业单位廉政建设、经济水平而服务。很多内审工作人员在思想认知上存在认知偏差,将内部审计所具有的服务性功能,认为是会弱化审计监督职能,难以在事业单位中真正展现出内部审计职能。单一性的内审工作监督职能,如果没有和审计单位及时建立联系,长此以往势必会与被审计对象之间产生距离,无法按规定流程完成审计,这也会对审计监督职能优势的体现造成影响,对内控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造成阻碍。
(二)相关制度与机制不够完善
事业单位的内控管理环境,是内部控制氛围的重要组成要素,也是构建内部控制制度的关键元素,可以帮助事业单位实现内控管理与内部审计的目标。所以,相关制度与机制的构建,是事业单位内部管理层以及基层工作人员,整体对于内控管理工作的态度,也是高效开展内控管理的前提。尽管现阶段很多事业单位中已经组建了内部审计部门,但是该部门中的工作人员更多是从财务部门选择,且是以兼职的形式工作,而且缺少岗位责任制,导致内审部门的独立性不强。另外,财政部门和审计部门在事业单位中是关键监督机构,如果出现监督机制内容不够细化和清晰的情况,监督对象只是以普通的经济事项为主,势必在内控管理制度执行过程中产生直观的影响,尤其会体现在监督、考评等的实施效果上。
三、内部审计推进内控管理的路径
(一)加强事业单位整体内控管理风险意识
1.工作人员应树立规范性工作的态度
事业单位以内部审计推进内控管理,工作人员作为主要的实施者,应从个人工作态度与思想认知着手,无论是内部审计还是内控管理,都要树立规范性工作的态度。不能在工作中出现疏忽或者是与规范要求不符的行为,以免因此影响到事业单位的经营与发展[3]。这就需要所有工作人员端正个人工作态度,尤其要建立正确的工作观,并参与内部审计与内控管理中,不断扎实合规思想,通过主观意识产生的能动性驱动作用,保证事业单位的所有合规制度得到有效落实,增强内控管理合规风险的防范效果,真正立足于源头,规避各项业务潜在的风险。
2.审计人员端正职能意识
作为事业单位中的审计人员,更重要的是树立职能意识。因为内审人员主要负责审计控制,需要以提升该项工作质量为工作侧重点。所以,审计人员务必要对自身从事的工作负责,尤其需要对经济活动产生变化具有高敏感性。事业单位实施改革与创新,需要对内部审计给予重视,尤其是内部审计对于内控管理的推动作用。通过端正审计人员工作态度的方法,可以及时发现审计监督期间存在的一些问题。
(二)建立健全事业单位内部协同管理机制
1.以审计发现问题为根据细化内控管理制度
事业单位开展内部审计,对于审计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应及时予以补充和完善。将内部审计发现的问题当作着手点,更加全面、深入地整理内控管理潜在的其他风险与隐患,再按照业务特征,优化内控管理业务的流程,对内部管控制度内容作出补充与细化,使内控管理制度更具可操作性。在此期间,工作人员需要以实际发现的问题为重点做出分析,审计环节发现问题需要细化分类,加强内控管理的规范性,也为事业单位改革提供推动力。
2.根据审计整改结果补充制度内容
事业单位在改革中,应始终发挥问题的导向性作用,尤其是要发挥内部审计整改的驱动作用,面对所有待整改问题分类。根据事业单位实际,可将待整改问题分为以下几类:(1)立行立改型问题;(2)分阶段整改型问题;(3)持续整改型问题。在事业单位正式开始审计整改之后,全面排查问题和隐患,保证现有问题整改的深入性,且最终整改结果也应符合工作规范。例如事业单位在完善、补充内控管理制度时,应以内控管理工作中发现的问题为抓手,分析管理的不足,树立制度构建与执行之间的必然联系,遵循前瞻性、全局性原则,使事业单位的内控管理实力在内部审计的推动下得到显著提升。
(三)凭借内部审计工作发现事业单位潜在风险与隐患
事业单位开展内部审计,最为重要的是定期开展此项工作。例如可以每3~5 年实施经济责任审计。基于此项机制,事业单位可以保证3~5 年内进行全面审计,检查经济运营情况,增强事业单位在此方面的主动性,主动配合审计工作[4]。实施内部审计的过程中,必须与工作人员保持密切的交流,保证内部审计人员了解近一段时间内的变化,如此便可以让内部审计人员及时掌握业务中存在的不确定性问题,协商后提出可行的处理办法。如果在审计中发现隐患与问题,可以通过后续的内控管理协商解决。
(四)工作人员积极优化内控管理效果
1.组织工作人员学习审计报告
事业单位组织相关人员学习审计报告,以此为着手点提高内控管理规范性。将审计报告作为工作人员的学习资料,如果事业单位在内控管理方面存在缺失,便可以有的放矢地进行相关培训,例如组织工作人员参与内部审计与内控管理的专项学习,提高工作人员内控专业素质,其间还可以加强对内控管理工作的重视。对于事业单位内部普遍存在的内控意识缺失,需要以提高内控管理水平为目标,构建内控管理培训为核心的管理机制,实现内控管理学习的常态化。在此期间,事业单位可以借助新媒体技术,作为宣传与培训的工具,联合多平台创新培训学习渠道,以线上和线下双管齐下的形式,使工作人员可以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汲取经验,从而在事业单位内部营造浓厚的内控管理环境,通过日常内控管理、定期培训等活动,使事业单位的内控管理实力得到显著提升。
2.工作人员遵循成本效益原则
事业单位长期发展目标除了“效益”外,还需要实现健康发展。这就需要在事业单位内部组织经济活动,且要遵循成本效益原则,内部审计也不例外。通常情况下,事业单位在内部审计的前期,应提前做出评估,明确内部审计需要实现的目标、此次内部审计的支出等,使实际支出成本可以发挥出应有的效用。如此一来,发挥出成本效益原则优势,可以真正体现出内部审计对内控管理的推动作用,反之也可以在内控管理活动的作用下,优化内部审计效果。
3.工作人员始终秉持谨慎工作的态度
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人员,在参与内部审计工作中,务必严格按照审计准则进行,其间还需遵守职业道德,秉持谨慎的工作态度,按规定内部审计程序进行,以免在内部审计中出现重大纰漏。作为内部审计人员,既要在工作中了解被审计对象的基本情况,又要熟悉业务流程、管理制度、人事管理与配备等,明确此次审计工作的侧重点。
4.工作人员参与案例分析与交流
事业单位定期安排相关工作人员交流活动,对内部审计与内控管理相关案例进行分析,这可以对工作人员起到警示作用,促使所有工作人员能够规范参与内部审计以及内控管理工作。要想避免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出现失误,事业单位可以组织合规业务培训的方式,在培训活动中内审、内控管理业务操作要求,通过融入案例的方式规避风险[5]。其间工作人员需要真正树立内控合规观念,引入激励机制,在内部审计与内控管理中逐渐形成合规习惯,从而在内控管理中可以真正发挥出内部审计的推动作用,解决内控管理现存问题。
(五)创新内部审计方法
1.信息化内部审计
现代化技术在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中应用,以电算化会计为基础,但这可能会使内部审计工作面临一系列挑战。事业单位为了适应信息化、数字化环境,着手实践信息化内部审计,其间引进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可以在内部审计工作中进一步提高数据的处理效率。另外,事业单位广泛普及计算机审计方法,凭借计算机拥有的数据处理能力,联合专业审计软件,可以实现海量账务数据的高效处理,满足数据分析、校对、复算等的需求。利用审计软件进行自动化分析,可以发现审计工作的线索,采集审计证据,这与传统方法相比,可以有效规避因数据分析片面引发的风险。同时,事业单位在内部审计中,针对信息系统实施审计,可以及时发现系统是否存在程序被修改的情况,这也是信息化内部审计的一项优势,对于内控管理起到技术层面的推动作用。
2.全过程评价
以往事业单位开展内部审计,更多是进行事后评价以及事后审计。换言之,事业单位内部组织的经济活动,以及形成的各项财务收支,往往是在已经完成后才开始安排审计。作为内部审计人员,在发现了内控管理存在的问题后,其实已经在单位内部付出了一定成本,为了避免再发生此类问题,建议展开全过程评价,也就是开展事前与事中审计,真正发挥出内部审计的推动作用,实现对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全过程的有效评价。
结语
一直以来,事业单位在转型与改革中,在内部审计基础上推进内控管理,给事业单位中的管理人员输送了真实、准确的数据信息,帮助其判断事业单位管理与运营的方向,从而提出符合事业单位实际的经营性战略,以免外部风险给事业单位内部运营带来影响。如此一来,事业单位也可以在大环境发展规律的助力下,构建更具系统性的内控机制,充分发挥内部审计与内控管理的协同作用,加强经营风险的防范与规避。另外,在内控管理基础上开展财务管理,譬如预算监督和预算管理,均可以有效控制事业单位的运营成本,使其始终在合理的预算范围中,保证事业单位的经营管理工作实施情况与资金条件相符合,也为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创造了条件。久而久之,事业单位凭借高效能的内部审计,不仅可以解决内控管理的问题,还有利于提高内控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