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智媒体时代下VR技术在主题报道中的融合研究

2024-03-29张知惠

新闻传播 2024年4期
关键词:受众

张知惠

(西藏民族大学 陕西 咸阳 712082)

一、Web3.0下的新闻生产:VR技术搭建场景

2016年中国C+移动大会上,李鹏提出了“智媒体”将会成为未来的传播形式,其特点是“智能+智慧”,智媒体背景下的信息采集、信息分发都具有强时效性,这极大地提升了新闻生产效率。Web3.0即移动互联时代,如果说Web1.0的本质是搜索,Web2.0的本质是交流,那么Web3.0可以称之为创造。这是一个全新的科技时代,各方利用各自优势万物互联,网络的各方都成为接口,5G技术凭借其高速率、低时延和大容量的特点在众多领域被广泛利用,随着智媒体时代的到来,同样赋予了新闻业勃勃生机,一场技术与力量的变革正在逐渐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如此新态势下,新闻领域依托VR技术在国内外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VR技术又称为虚拟现实技术,是一项数字媒体技术领域的新技术,通过构建虚拟场景带给用户身临其境的体验,1984年,虚拟现实之父、美国杰伦拉尼尔提出了VR技术的概念,至此之后VR技术开始被利用在各行各业。VR技术的使用充分地将人的听觉、视觉相融合,扩展了人的行为和感知能力,但其归根结底作为媒介,是为人服务的,即媒介即人的延伸。目前VR技术使用两种模式呈现,一种是360度实景拍摄,另一种是通过3D MAX或UE4进行模型搭建,再通过Unity3D引擎得以实现,目前国内的虚拟现实技术硬件设备发展并不先进,核心技术主要依靠进口,很难做到独立自主生产,软件方面也基本依靠国外,国内目前制作VR软件的公司也十分有限。所以从技术方面来说,我国目前的科技水平具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VR新闻即利用VR技术展现新闻的形式,相较于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新闻,其沉浸式的特点尤为突出,这极大地提高了新闻接收者的体验感。根据1993年Burdea G在Electro93国际会议上对于虚拟现实技术特征的总结可知,VR新闻还具有交互性和构想性等特征。这种“眼见为虚”的技术用在新闻报道上,可以让观众有如身处“第一现场”,通过立体化、多维度的视觉效果更真切、清楚地了解事件发生的现场。不同于传统的新闻媒体是利用文字、图片、声音和视频的方式传递信息,VR新闻将事件置于全景中,加以声音的引导,声情并茂地展现事实。2012年8月《成都商报》推出“拍拍动”应用是中国沉浸式新闻兴起的标志性事件,用户可以通过“拍拍动”,在移动设备上体验家装,沉浸式的体验使该广告大火,吸引众多年轻的消费群体。与传统的单一性新闻报道不同的是,传统报道难免会融入新闻记者主观的视角,是单向的传播形式,而VR新闻中受众不再是简单的接收者,而是通过在多维空间中操作,以多种角度感知新闻。在此过程中新闻媒体只是场景的搭建者,不再是信息的构造者,话语权从新闻媒体下放到受众本身。

主题报道与我党和政府高度关联,直接影响政策传达的效果与人民的切身利益,我国主流媒体在进行主题报道时,通常是以教条的文字、图片及视频进行传播,很难激发受众兴趣,但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一直是新闻领域所追求的,近年来同样被提升到显著地位。同时讲故事的形式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技术的迭代不断更新完善,VR新闻在此关键时刻应该充分发挥其优势,在主题报道中发挥力量。如今VR新闻在我国正处于发展阶段,伴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不断赋能新闻领域,相信VR新闻今后会成为新闻行业的突出手段。

二、VR新闻创造全新接收方式:用户实现新闻“在场”

VR新闻最显著的特性是沉浸式,用户通过虚拟场景实现新闻“在场”,通过第一视角沉浸式近距离感受新闻。由于VR新闻制作技术偏复杂,投入成本远大于普通新闻报道,据资料显示,2015年《纽约时报》制作的难民题材VR纪录片《流离失所》,每分钟大约需要花费10万美元,仅制作11分钟的内容花费竟高达100万美元以上。而且重大主题报道往往需要更深入人心,所以我国的VR新闻更多的被使用在重大会议或重大历史事件中,无论是中央媒体还是地方媒体对VR新闻制作都有着深刻探究。

例如2015年9月3日《人民日报》在阅兵期间将VR技术融入到报道中,生动形象在展示了国家的实力,让观众们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近距离感受阅兵式的壮阔,体验军队步伐整齐震撼、天安门广场上56个民族的热情,不再仅仅是阅兵式的旁观者,实现了媒体与受众间的交互传播,促使主流媒介调整传播“语态”。《带你“亲临”深圳滑坡救援现场》也是典型的代表作品之一,这是一篇灾难性主题报道,滑坡发生后新华社总社联合全景视频制作公司及VR团队,第一时间奔赴救援现场,录制了救援工作的全景视频,并将视频上传到各大平台,实现多媒体的联动。是VR技术让观众更加真切地感受到灾难的无情以及救援的艰辛。在体育方面,央视网首次对“体坛风云人物颁奖典礼”进行360度全景视频直播,引发粉丝欢呼,给粉丝带来独特的观看体验感,使不能亲临现场的粉丝也有与偶像近距离接触的体验,粉丝不再仅仅通过第二天的新闻报道了解颁奖典礼情况,而是通过虚拟技术实现“在场”。在两会期间,新浪网推出VR全景报道H5互动产品《人民大会堂全景巡游》,用全景图片呈现人民大会堂外、主席台、金色大厅、二楼记者席和外宾席等场景,并加入虚拟人物,用户可以以总理、省长、群众、记者、外宾、黑衣人等视角,多维度体验感知人民大会堂这个巨大政治隐喻空间,这种多线索的体验方式增加了受众对于两会的兴趣,使会议更加贴近百姓,提升百姓的参与感,同时也给大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芒果TV也在其官方客户端上线了旗下热门综艺节目《我是歌手》的VR专区,给观众带来独特的视听盛宴。近年来新冠肺炎无疑是全国乃至全球涉及范围最广的病毒,而在抗击“新冠肺炎”的全民“战疫”中,2020年央视特别推出“全景看战疫前沿”报道,通过VR技术360度还原“抗疫”前线场景,给用户带来丰富的“沉浸”与“临场”体验,也更好地宣传了抗击疫情的信息,同时为重大突发性报道赋予了新的传播手段。广州日报在建党100年前夕使用VR技术推出了《走进新开幕的中共一大纪念馆》,通过虚拟现实设备使用户感受中共一大的细节,通过声音、交互的方式让观众“穿越”到一大现场,这不仅是庆祝建党100年,同时也更好地传播了党史。从传统媒体到新媒体,从新媒体到融媒体,再到如今的智媒体,VR新闻使新闻接收方式完全转变,受众可以以第一人称视角感知、寻找新闻。这种新的接收方式更容易吸引受众,受众的身份从被动接受转变为直接目击,受众对新闻事实有着独特理解,而不再被新闻传播者控制。

三、VR新闻的壁垒:多重矛盾限制VR新闻发展

如何把握这场技术与力量的变革,做好新闻媒体技术的转型对今后新闻与传播领域的发展至关重要,所以直视VR新闻目前的矛盾可以更好地发展新闻业。

(一)虚拟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VR新闻的场景为虚拟场景,但其想要传播的新闻确是事实,建构新闻会降低新闻的真实性,新闻真实是新闻的特性,同样也是新闻选择和新闻报道的第一标准,不具备真实性的新闻无法称之为新闻,这也是目前各方对于VR新闻争论不休的一点。VR新闻将受众置于全新的“拟态环境”中,在通过技术制作新闻的过程中,传播者依旧可以决定哪些内容被重构,哪些内容被展示,所以受众无法真正地感知新闻的真实性。但“超真实”的感观刺激往往会让受众分不清现实世界还是虚拟世界,现实与虚拟的界限模糊化,VR体验本就会带给受众“千人千面”的体验,并更倾向于受众的主观探索获取信息,但是如果用户因为个人爱好或者对信息的遗漏,导致某些新闻信息被互略,这不仅消耗了VR新闻制作方的时间、经历和成本,同时对新闻是否真实全面也造成很大的影响。

(二)正式性与娱乐性的矛盾

VR技术是一项偏娱乐性的计算机技术,大多被用在游戏、展览等方面,但主题报道大多内容正式且具有政治性,新闻内容的正式性与新闻技术的娱乐性产生了矛盾。所以VR新闻的选题至关重要,这也是VR新闻无法大面积被应用在全部新闻领域中的重要原因,VR新闻只适合应用在非事实性的新闻领域,比如庆祝仪式、灾难报道、展览参观介绍等。由于VR新闻制作周期长,制作成本高,所以在突发性报道以及日常报道中无法使用,仅可以用在可预见新闻报道。对于一些事实性新闻,往往图文介绍或视频介绍的方式,更容易让受众清楚新闻细节,例如关于党政新闻,如果采用VR新闻报道形式,可能会让受众错失新闻重要细节,所以做好选题报道是VR新闻今后发展的重要一步。

(三)传统与变革的矛盾

VR新闻所需设备更加专业,且受众更多的是青年人,而中老年人往往更倾向于传统的新闻接收方式,另外VR设备的门槛较高,经济方面不如报纸、电视、广播等媒介成本更低廉,更易获得。操作方面也需要有专业人士指导,所以整体使用VR新闻的门槛远远高于普通新闻接收方式。从硬件看现如今VR技术的硬件设备还有待提升,使用VR设备时间长会产生头晕目眩的感觉,长此以往VR新闻对于受众的筛选标准过高,会产生知识鸿沟。

四、突破壁垒,新闻媒体坚守“把关人”身份

VR新闻代表着新的传播方向,也是一种突出的表现形式。随着新兴科技的不断引入,新闻从业人员应保持清醒的头脑,海德格尔曾经说:人们在技术座驾的促逼下按照技术的逻辑来遮蔽世界。科技越发达多变,新闻从业者更应该规范媒介素养,提升专业技能,做好新闻把关,拒绝技术对新闻真相的捆绑。

(一)政府加强信息生产过程把关

政府及相关广电部门可以在新闻报道生产流程中对VR新闻进行规范,从新闻法规方面规范新闻报道制度,在新闻生产中制定VR新闻制作流程,明确技术界限,设置审查部门,例如不同的主题报道采用不同的规范流程,以此最大限度回避目前VR新闻良莠不齐的现状。

(二)媒体人增强信息选择过程再把关

拉扎斯菲尔德和莫顿曾指出大众媒介存在负功能,其中之一就是麻醉作用,过度沉溺于媒介提供的表层信息和通俗娱乐中会不知不觉地失去社会行动力,所以此时更需要记者对信息的强制选择和引导,不要在追求技术的同时,丢失新闻本身。当下VR新闻技术在新闻采写、新闻编发、新闻传播阶段都有涉及,这就意味着内容制作团队的技术人员,同样需要具备专业新闻理论,同时,采编人员也需要掌握相关的技术技能,双方相互把握与约束,才能在一定程度上确保VR新闻作品能够准确传达新闻信息,肩负起相应社会责任。这就要求高校在新闻专业人才培养上加大对相关技术的授课强度,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目标。同时也要求新闻媒体加强社会责任论,提升媒体人媒介素养。

(三)平台加强信息传播过程终极把关

VR技术在向可穿戴化方向上发展,潜在地会造成“赛博格”现象的加剧,人的主体性地位受到挑战,同时其对于现实的高度仿真潜在地带给人们一种逃避社会现实的途径,造成行动力的丧失。所以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平台把关人的作用不可忽视,平台应注意新闻筛选及舆论监督的作用。另外多平台联动不仅可以弥补VR新闻的不足,同时也使受众更全面地了解新闻,例如制作主题报道时,重点事实性报道以图文形式展现,对于没有VR设备的受众可以采用AR新闻,即增强现实技术弥补,或采用H5互动等更简单易操作的技术。

VR技术的出现对于新闻生产方式进行了全新的重构,但科技只是手段,尤其在制作主题报道时更要注意坚守新闻的客观性和真实性。“传播的仪式”地位显著提升,但面对诸多现实矛盾,VR新闻的发展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现在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媒介技术飞速发展,面对科技与新闻伦理之间的矛盾会越来越多,新闻从业者应发展“四力”,通过实践解决现有矛盾,实现全新的新闻传播方式。

结语

新技术的出现必定会引起新的传播现象的挑战,这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尤其是经历了三年疫情后的社会下,VR技术可以为受众带来身临其境的感受。所以如果想在主题报道中融合好VR技术,不仅仅要在技术上深耕,更要在新闻内容上做到创新。我国的新闻从业人员要坚守住新闻的客观性,为党和人民发声,避免新技术昙花一现。

猜你喜欢

受众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浅析新闻炒作下受众逆反心理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从受众需求角度看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从受众需求角度看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电视新闻如何获得受众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