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交媒体中女性形象与女性困境探析

2024-03-29杜美一刘文欣

新闻传播 2024年4期
关键词:污名女性主义妇女

杜美一 刘文欣

(哈尔滨师范大学 黑龙江 150000)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展,妇女角色也慢慢开始在劳动力市场体现,并和男人角色发挥着类似的社会功能。在今天,经济全球化让女性社会主义的思想由西方流传至东方。中国最早于1954年将男女平等问题载入宪法,于2012年又将男女平等问题作为一项基本的国策写入报告。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行至今,通识教育全面兴起,相比于改革之前,中国妇女能够更好地受到教育、得到工作机会、获得上升途径,同时也在中国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了主力军。而随着网络科技的迅速发达,妇女主义者也获得了更多的发声途径,女性主义的思潮也被逐步普及。

而在与此同时,女性自身形象以及女性权利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审视和质疑。在中国社会化网络信息扩散的进程中,被曲解的“中华田园主权”“女拳主义”等污名化中国女权主义的字眼也频繁出现。社交媒体中女性形象被抹黑,女性在社交媒体中陷入新的困境。该论文试图探讨社会媒体中为何女性形象被耻辱感化,这种现象所产生的问题以及社会如何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反省,以便切实推动男女性别公平的达成和整体社会的和平安定。

一、社交媒体中女性形象的阐述

在以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时代,社交媒体中的信息具有典型代表性。在社交媒体中,女性形象呈现出两个方向:多样化自由化和边缘化耻辱感化。而边缘化耻辱感化远远多于多面塑造积极表达,这不利于在社交媒体重女性形象的正确建构并且进一步推入女性陷进新的困境。

(一)女性形象自由化和多样化

社交媒介中对女性形象展现出大多是负面而消极的,但人们却仍须正确看待。社交媒介中对女性形象的多元刻画,有助于女性争取妇女话语权。在社交媒体中发酵的“宇芽家暴”、“空姐滴滴顺风车遇害”以及“迪士尼电影花木兰”等事件中仍然可以窥视到在社会中女性遭受不公平的待遇以及女性形象表达仍然出现不正确的解读。

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以及社会的进步,女性形象产生正面化的发展,呈现出自由化与多样化的趋势。如在选秀节目创造101和青春的你2中,参赛选手王菊打破了对女爱豆“白幼瘦”的期待,一跃成为了人气选手,而参赛选手刘雨昕尽管是短发型,走中性风,但还是依靠着自己过硬能力拿到了大赛的冠军;而在高分影视剧中,《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中的盛明兰,给观众呈现出坚韧、进取、机敏的女性形象;《风吹半夏》中的许半夏,给观众呈现出从未在荧屏中出现过的,在男性丛林中闯荡出成果的、果敢刚毅的女企业家形象。新闻人物的披露、女性作品的展示都表明本土以及全球普遍产生一个越来越重视女性的潮流,女性形象呈现多元化自由化的趋势。

(二)女性形象边缘化和耻辱感化

妇女耻辱感化现象是指采用耻辱化称谓的形式,以表示对妇女的不满,进而强调女性主义的影响,以此达到社会对妇女的误解。学者顾冬梅曾于2004年就在《网络传播:性别仍未平等》中认为网络仍然缺少对妇女群体的重视与支持,20来年过去,社会网络使人们可以接收更多资讯并获得更多发声的方式,但是这个现象没有改变。如今,社交媒介中关于女人的新闻大多聚焦于娱乐、社交、日常生活等领域,女人形象被日常生活琐碎、低俗娱乐等无关紧要没有内涵的东西符号化。

近年来,由于社会化网络迅速普及至千家万户,互联网热词也如雨后春笋般大量出现和快速普及。与女权形象相关的热词层出不穷,诸如“拜金女”“女司机”“绿茶”“名媛”等字眼,不断地用负面意义来刻画在社会媒体中的女权形象,而其中含有贬低的女性形容词也导致了互联网上的女权形象逐渐被污名化,使女性形象陷入耻辱感化的境地。在社会化媒介中,一篇内容为了最大限度激发阅读感官,获得阅读流量,必不可少的一步便是对其加以标签化管理,如此才能有意无意地引发阅读的认知。这样标签式的新闻处理方式在关于女人的报道中屡见不鲜,有关女人“不理智”、“暴力”和“技术不成熟”方面的信息远远多于体现“智慧”、“拼搏”和“奉献”等精神层面的报道,比如以新浪新闻曾刊登过《女子网恋8年付出70多万“男友”身份揭晓后傻眼》中,讲述了女子在网络中与男子网恋,在8年期间并未见过面,但被骗70多万元,直至真相曝光后才发现网上的恋人不过是现实朋友假扮,真相只为了骗取自己的钱财,在这类新闻中呈现出被感情所左右、不理智的被骗者形象,将女性感情用事和愚蠢的形象传递给大众,其他相关新闻则是将女性物质的形象进一步在大众心中深化,将女性智慧形象边缘化。并且,在UGC崛起的社交平台中,“中华田园女权”遍布每个角落,只要有女性议题的出现,有女性的发声,必然会有“中华田园女权”这一词语的出现,这一词语出现得越多,就会多一个人对女性主义、对女性产生误解。

二、社交媒体中女性困境产生的原因

(一)父权制度与大众传媒合谋构建

女性形象被污名化,本质上是父权制度与大众传媒共同建构的结果,也是现实中男女性别优劣势差别在网络关系中的投射。我国有着漫长的父权制史,在两千余年中所积累的父权制的社会权威始终是不可动摇、不可挑战的,因此我国的女性主义发展也基本停滞不前。由于传统的男尊女卑的父权制思维一直存在于中国多数男人脑中,使得不理性的中国男人们针对女性群体奋力地为自身的社会利益发声,甚至对“me too”这样的社会运动的行动较为反感。而根据巴赫金的“狂欢理论”,互联网中的互动行为具有狂热性。现实中男女性别矛盾投射至网络,造成对女性形象的污名化并进行广泛传播。通过污名化来反对传统女性主义实质上表达了群体中共同的父权制思维与社会意识形态特征,甚至是为争取身份认同感,从而产生了一种网络文化的狂欢盛景。例如,互联网上很多男性网民都习惯于把体型超重的女人称作“坦克”,将女性为了自己权益发声称为“重拳出击”或者“拳皇”等。而如今,“坦克”“女拳”“田园主义”等词汇都已经作为热门词语在社交媒介上广为流传,不但对社交媒介上的女性主义形象进行了污化,而且使他们对女性主义产生了刻板印象,从而曲解了女性主义的基本内涵。

(二)消费主义和商业利益共同影响

在当今社会语境中,群众消费主义泛滥,媒体宣传的作品需要满足群众口味,从而满足市场需求的需要,促进媒体自身的更好传播。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一书中曾说:“身体之所以被重新占有,依据的并不是主体的自主目标,而是以一种娱乐及享乐主义效益的标准化原则、一种直接与一个生产及指导性消费的社会编码规则及标准相联系的工具约束。”为迎合男权社会中大众对女性形象的追求,在社交网站中塑造的女性形象大多是遭遇躯体与心理上双重损害的好女人形象,是出轨别人、破坏别人感情的“坏女人”的负面形象,也是靠身体做资源来包装自己交换价值的负面女性形象。而这种女性形象显然更能抓住大众感官,从而获得了更多大众注意力,以迎合目标受众的某种心理需要和窥私欲,同时也直接增加了浏览量、阅读率等盈利参数。于是,在大众消费主义的精神与大众商业对受众的共同作用下,妇女形象被严重污名化,歪曲了妇女的真正面貌,由此妇女沦为了大众消费的“玩物”,妇女面临着新的问题。

(三)自我凝视与自我规训一起鞭挞

米歇尔·福柯的惩戒凝视理论表明,人们都生活在对环形监狱的凝视下。就如作者本人所言:“不需要手段,也不需要对肉体的强暴或者其他事物上的禁制,而只需一种凝视,一种监督的凝视,某个人就会在这种凝视的重压下显得很卑微,也就会让他的自我感觉得到监督者,所以看似自上而下的面对某个人的监控,实际上是由某个人自行去执行的。”福柯的论述也给了人们启迪,女子身份的产生也绝非是外在力量强加的结果,同样更是女子自我管理、个体治理的结果;女子也不仅仅是“男子为主、女子依附”性别社会秩序的被规定者,同样更是这个社会秩序的主体。女人自一诞生,便生存于强烈的性别思想的笼罩下。所谓的女性文化,贯通于社会物质生产运动、精神制造和传递、社会文化实践等的各个环节,遍布于社会家庭、教育体制、工作职业日常生活等的方方面面,它以一种先在性真理的方式要求全体妇女无条件地顺从。当她们成为母亲后,她们按照子女性别,将自己的思想坚定不移地传输给后代。

三、对社交媒体中女性困境的反思应对

(一)承认男女差别,关注女性利益

社交媒体就是整个社会的缩影,女性形象在社交媒体被污名化,恰恰说明女性在现实社会也面临同样的困境。欲使中国妇女走出困境,一方面,就必须在合理范畴内确认男女的本质不同。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个领域,均赋予妇女与男子同等的权利与作用,以实现男女平等的体制基础与精神保证;另一方面,必须重视妇女权益,维护妇女的基本权利。社会需要积极推动中国女性主义的良性传播,引领大家重新认识中国女性主义,并进行女性主义的去耻辱感化,以保护中国妇女合法权益,推动中国男女性别公平的实现与社会的稳定。让新时期的社会改革发展惠及更多妇女,提升女人的获得性、幸福度和安全性,让每个女人都在共建共治共享社会的新时期中收获精彩生活,共同谱写幸福一生。

(二)解放女性天性,释放女性智慧

无论是社交媒体中,还是现实社会里,女性个体总容易被贴上各种各样的标签,并被禁锢于标签之中。而女人则必须关注自我,从标签中摆脱出来,拒绝“被定义”“被标签”,重新审视自我价值,以此改善被男权秩序所压迫的生活状况。我们并不是要建立取代甚至超过了男权秩序的女性社会秩序,而是要来破除男权秩序中在某些方面夸大了二性差异和忽略良性差异的问题悖论。摆脱传统女权符号化,重新诠释二性关系,重新发现女人在传统男权制符号秩序中所没有表现出来的独特文化基因与美德传承,并大力传播女性重情感、重关爱等精神品格的当代价值,让女人在社交、家庭、工作等各个领域中发出新声音,并展现智慧。突破二元对立的思想陷阱,使女性与男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建立起了融合共存的男女生态秩序。

(三)树立正确认知,增加正面接触

社会媒体上对女人形象的污名化和耻辱感化,究竟对女人本身形成了多大的影响,一方面来自于污名化现象自身,而另一方面取决于对女人的自身认知。当在社会媒体上经历污名化的时候,部分女性或许会惧怕看到其他人谈论自己身边存在着污名标签的事。形成这个问题的根源在于女人自己心中会产生不合理的念头,被专家称为“自我污名”。为了减少这些耻辱感化的影响,女人从自我开始,改变心中不合理的想法,形成合理的自我意识。当女人在面临耻辱感化问题时,必须经常注意不合理的意识,如果认识到自己产生不合理的意识,必须适时地改善,适时地寻找外界的支持。建立自我意识对于妇女群体至关重要,具有合理的自我意识,才能大幅度减少耻辱感化问题所造成的影响。除培养妇女自身合理意识以外,我们也需要增强对正面力量的认识。只有当一个团队对外部组织了解、认识较少的前提下,才可能会发生群体或团队人员利用自身的经历和看法来评判外群体的现象,才有可能造成刻板印象和耻辱感化的产生。

女性形象和女性现状成为近年来频繁引起讨论的焦点,其发展历程中被污名性问题严重,由此导致女性遭遇一系列的问题,其原因是方方面面的。而新时代的女人,不应当是人类社会成长过程之中一颗渺小的尘土,反而应当是一缕灿烂的光辉。而新时代的女人,应当比以往时代更加独立、自信、勇敢,也应当比以往时代更加独立、自尊、自爱、自强。新时代的女性不是男性的翻版再版或附庸,而是不可替代的独特存在与力量。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妇女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创造者,是推进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力量。”而女人若要能够在未来的发展征途上闪耀光辉,谱写半边天的辉煌乐章,就必须要改善自身“第二性的弱势地位”,并通过自己的努力与世界社会共同获取男女平等的生存权、话语权与发展权。在新时期,中国女人被低估、被歧视的处境需要彻底消除,男尊女卑的性别秩序也需要彻底破除。

猜你喜欢

污名女性主义妇女
职业污名与离职倾向:牵连家人污名与家庭卷入的作用*
即刻停止以新冠病毒行污名化之举
大国“制”理:中国用制度优势回应西方污名化言论
当代妇女的工作
《人·鬼·情》中的女性主义
污名的道德解析
《花月痕》的女性主义解读
《妇女法》也要治未病等9则
《飘》的女性主义解读
强奸罪立法和执法中对妇女的性别歧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