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体育参与促进的研究
2024-03-28刘方禄
刘方禄
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双减”政策明确强调要科学地利用中小学生学生课余时间,开展内容、形式多样的舞蹈、体育、美术、劳动、阅读等兴趣小组及社团活动。同年相关部门也发布了一系列关于中小学生体育促进的文件。通过汇总研究发现,在相关文件中都有对保证中小学生每天校内、校外各一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的要求,因此,我们要充分保证中小学生体育参与活动的时间,从而积极促进每位学生都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去,使得中小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促进学生对于体育活动的参与热情。体育活动时间的保障不仅能够培养学生多种体育参与的锻炼方式,而且有利于学生体育活动意识的提升和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从而对中小学生的体育参与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学校是中小学生体育参与促进的主要场所。学校要在贯彻国家制定的一系列中小学生体育促进政策方针的基础上,制定适合于本学校的方案,要根据具体的学校实际情况、学校规模、学校背景、地域特色、学生特点等进行合理规划。例如在满足国家课程要求开足开齐体育课的同时,我们可以根据学校实际,通过整合各种资源开展选项走班教学。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兴趣等选择一个运动项目进行参与学习。学生可根据自主需要,每年调整一次自己选学的运动项目。选项走班既能让学生充分感受不同运动项目的魅力,又能达到掌握不同专业运动技能的目的,充分落实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课程理念。学校还可以设置每天上午、下午各30分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时间,先组织全校统一的体育运动项目,再让每个年级自主开展选项体育活动,运动项目可以包含传统、特色以及新兴类运动等。体育选项大课间不仅能够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体育锻炼,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而且还能够让学生在快乐中得到全面发展。
学校体育活动设施建设也直接影响中小学生对于体育活动的参与情况。在学校环境对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的影响调查中发现,儿童青少年体育活动的开展与学校体育设施息息相关,学校体育活动设施的完善程度将会直接影响中小学生体育活动的参与程度。学校体育活动场所设施的建设要逐步完善,应加大对体育活动设施的投资力度,满足学生义务教育阶段对于体育活动设施的要求。在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中,学校每年可以通过设置专项资金进行整体规划,例如把篮球、足球作为特色项目的学校,每年的球类的损耗往往较大,在学年开始时可以根据一学年的教学计划进行预算、购买,以防影响学生体育器材需求不足。在场地建设中,我们可以积极开拓新的场地,利用学校教学楼外的通道,以及田径场的空余场地积极开发体育活动场所,以满足学生体育参与的场地需求。如教学楼前的空地我们可以根据一年级学生体育活动的身心特点,画上跳房子、九宫格等图案,供学生课间出来进行体育锻炼,达到放松身心的目的。羽毛球场地、立定跳远场地、排球场地等场地,可以设置在田径场周围的空余场地,达到“地”尽所用。在课余活动时间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利用花池边的路牙石,组织学生进行单脚跳、双脚跳、双脚交换跳等跳跃的下肢力量练习,既能让学生在欣赏花园美景的同时,又让学生参与了体育锻炼,丰富了体育参与的形式,促进了学生良好的体育兴趣的形成。
在中小学生体育促进过程中,体育教师的专业技能及知识技能对于学生能否正确、健康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也尤为重要。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管理的工作通知》中强调,要让每位学生掌握1-2项运动技能,这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不仅要掌握自己擅长专业的运动技能,还要掌握不擅长专业的运动技能和教学本领,让自己的业务技能更全面。要通过培训、交流和教研等各种途径,来增加教师的各种专业技能学习,增强教师基本功能力,开发教师“一师多能”的教育教学能力,丰富教学手段,以此来满足学生的日益增长的体育参与需求。另外,并不是所有运动项目都适合中小学生学习,这就需要体育教师对现有的运动项目进行升级与改造,改造成适宜中小学生学习的运动项目,使改造过后的项目不仅能够促进中小学生体育参与,还符合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特点,同时还能够促进中小学生个体对于运动项目兴趣的产生。在对运动项目进行改造时还要遵循適配性、健康性、趣味性、合理性、有效性等原则,使运动项目更加有利于学生参与和掌握。学校要保证学生运动过程中的安全。例如在体操运动项目中,体操器材不能供低年级学生使用,但可以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把双杠设置成障碍物,让学生进行障碍跑游戏,提高学生躲避障碍奔跑的能力。
我们还可以通过布置独立或者亲子合作完成的体育家庭作业,积极组织和引导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或竞赛。运用信息化教育技术,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手段,拓宽体育参与的方式,以丰富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例如,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利用各种运动软件,把运动搬到线上,既能让学生正确认识到运动锻炼对自身发展的意义与作用,又能满足学生的健身需求,以促进学生逐步养成体育参与锻炼的习惯,更好地形成其核心素养。
不管是体育教学方式、学校体育活动设施、体育教师的配备以及运动项目的提升与改造,关键还是认真落实和执行,及时优化改进。在完善体系的过程中,及时做出修改,丰富评价形式和内容,切实关注中小学生对于运动过程中的实际体验,以保证中小学生体育参与锻炼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