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龙运光教授从调护脾胃入手辨治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经验

2024-03-28龙运光兰维娅刘才木

当代医药论丛 2024年2期
关键词:痹证运化健脾

江 瑶 ,蒋 总 ,唐 芳* ,龙运光,兰维娅,李 婷,陆 婷,刘才木

(1·贵州中医药大学,贵州 贵阳 550002;2·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贵州 贵阳 550003)

强 直 性 脊 柱 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 属于风湿免疫性疾病,是一种临床常见的慢性进行性炎症性疾病,以中轴关节慢性炎症为主,病变主要累及骶髂关节和周围软组织。临床以脊柱和骶髂关节处僵硬、疼痛为主要表现,最终可发展为脊柱强直畸形[1]。本病发病机制目前尚未明确,但有研究表明其与白细胞介素-17(InterLeukin-17,IL-17)、白细胞介素-23(InterLeukin-23,IL-23)有关[2]。目前尚无根治办法,相关治疗药物主要是通过控制症状和炎症、防止渐进性结构损伤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西医现有的治疗药物包括非甾体抗炎药(NSAIDs)、TNF 抑制剂、靶向单克隆抗体以及改善病情抗风湿药(DMARDs)等[3],临床上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但是有复发率高、副作用多及价格较为昂贵等缺点,因此临床应用相对受限。中医药治疗本病运用整体观念,通过中药内服调整患者体质,改善机体内环境,以达到控制病情进展,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目的。中国古代医学对AS 并无记载,但与AS 相似的临床症状及表现在古籍中常被提及。AS 被归为“痹证”范畴,临床上多以“补肾强督”为治疗原则。龙运光教授结合时代特点,认为脾胃虚弱是其基本病机,在AS发病的全过程中均有脾胃亏虚, 痰瘀阻络的表现。因此治疗中宜健脾益气,祛痰化瘀。笔者有幸跟随龙运光教授学习,现将其对AS 独到的诊疗经验介绍如下。

1 病因病机

AS属于中医学“历节”“脊强”“竹节风”“龟背”“尪痹”等范畴,龙运光教授认为正气存于体内,邪气不能侵犯机体。正如《素问·刺法论》所言:“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痹证是因为正气亏虚,外邪如风、寒、湿等入侵人体肌腠,致使经络壅滞不通,不通则痛,人体气血运行受阻,造成腰背部疼痛、僵硬、关节肿大。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内在根据,人体正气来源于先天和后天之精,先天之精为肾中精气,后天之精为水谷之精微物质;水谷之精微物质的运化主要依赖脾胃,脾主运化水谷的功能,胃主受纳腐熟水谷功能,共同化生水谷之精微物质,脾胃运化功能失司,导致正气生成不足,则外邪易入侵人体。正如《素问·评热病论》所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脾胃将水谷精微运化,以生成营卫气血,若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乏源,致使营血虚,血虚则气血阻滞,全身的筋骨、肌肉以及关节失于濡养,发为痹证。营卫虚,卫外不固,风寒湿邪易侵犯人体,则发为痹证。龙运光教授认为,痹证的发病机制包括两种:不通则痛与不荣则痛,这两种机制都和脾胃有密切的联系。痹证病人长期服用多种药物,最易伤及脾胃,导致脾胃虚弱,水谷运化不利,水液停滞,阻滞气血运行,不通则痛;脾胃虚,则脾气无力推动气血运行,四肢肌肉失于濡养,不荣则痛。因此,龙运光教授强调在治疗痹证的同时要重视脾胃的调护。

1·1 脾胃为致病之本

《素问·经脉别论篇》中说:“饮入于胃……上归于肺。”饮入于胃里,运行水谷至脾,化而散精,脾主运化水谷之精微,胃主受纳水谷;脾主升清,胃主降浊;脾通过运化精微物质,化生血液和体液来濡养全身。故脾胃被称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素问·太阴阳明论篇》中说:“四肢皆禀气于胃……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4]。”脾胃气虚,无法运化水谷精微使四肢充盈,故形体消瘦、肌肉萎缩。脾气不足,全身气血生化乏源,水谷精微不能输布全身,四肢关节不得濡养,故有“不荣则痛”的表现。脾在人体中焦位置,在人体水液代谢中起着重要的枢纽作用,龙运光教授认为脾虚不能运化水液,水液停滞,湿气壅盛,湿盛则肿,因此,AS 关节肿胀等临床症状与脾胃虚弱相关。龙运光教授在治疗痹证的同时更加注重调护脾胃,常以白术、山药、茯苓等药物配伍,可起到健脾祛湿的作用。

1·2 痰瘀阻络为标

《素问·太阴阳明论篇》曰:“脾者土也,治中央。”脾胃居中焦,以灌溉四旁。若脾气虚弱,脾脏的升降功能失常,则运化水谷失调,水湿停聚于体内,聚湿生痰。内生痰湿之邪,阻碍气机运行,导致气血壅滞,又兼挟外湿,湿邪缠绵难去,日久则痰瘀互结,痹阻经脉及脊柱关节,不通则痛,故导致腰背部疼痛、脊柱僵硬及变形。由于久病致瘀,痹阻于经络,不通则痛,导致AS 多表现为夜间疼痛、皮色暗沉等。脾主统血,脾气虚弱,则脾不能统血,营血逸于脉外,气不统摄营血,血不行而致瘀。《难经·四十二难》有云:“脾主裹血,温五脏。”脾在五志主思,思则气结,气结则易致气郁,郁久则亦多有瘀血;脾为生痰之源,水湿停滞,瘀而成痰;同时,脾胃病多有食积,亦为瘀之证候[5]。

脾胃虚弱以致营卫虚弱,风寒湿三邪侵入人体,一则脾胃虚弱,失于布化,不能推动阴精濡养四肢骨节,不荣则痛;二则复伤脾胃,内外湿邪相合,湿气更重,使气机运行受阻,血瘀于脊柱关节,不通则痛。故认为脾胃虚为致病之本,瘀血夹杂为标。

2 用药经验

李东垣在《脾胃论》中说道:“善治病者唯在调理脾胃”,现代研究也表明,健脾治法能有效减轻AS 相关临床症状,降低炎症因子水平[6]。宋子怡等[7]发现肠道菌群紊乱可通过调控淋巴细胞亚群的数目和功能来影响AS 疾病活动度,并参与AS 的病程进展。龙运光教授认为AS 病位在脾胃,当以健脾益气、祛痰化瘀为治法,调护脾胃应贯穿治疗的始终,临证时常以参苓白术散、四君子汤、平胃散等方剂化裁应用。龙运光教授强调:使用补益药的同时配伍行气药,如厚朴、枳壳之类,可使补而不滞,避免补益药过于滋腻,妨碍胃气;久病多瘀,痹阻经络,在补虚的同时要配合祛痰湿、化瘀血,注意在补益的同时使用少量活血药如蜈蚣、红花等(充分体现了“祛瘀生新”的治则)。由于AS 患者长期服用药物,药物毒性会损伤脾胃,脾胃运化水液功能失常,停滞为湿,故需添加祛湿药,如茯苓、黄连等,使湿邪去而痹病好转。龙运光教授结合几十年的临床用药经验,强调临证时要结合患者的症状、体征制定方药,灵活运用。治疗痹病要标本同治,既要顾护脾胃,又要兼顾祛痰化瘀,调和气血。

3 医案举隅

叶某某,男,40 岁。因“反复腰骶部疼痛僵硬7+年,复发加重1 周”于 2022 年 12 月 2 日初诊。患者1 周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腰骶部关节疼痛僵硬,活动后疼痛可缓解,晨起脊柱僵硬感明显,平卧翻身困难。刻下见∶ 关节皮色不红,皮温不高,伴少气懒言、腹胀,无低热、盗汗,无胸闷、胸痛,病来精神一般,纳差,睡眠尚可,小便调,大便溏。舌淡胖、苔白腻,脉濡缓。

西医诊断∶ AS。中医诊断∶ 脊痹(脾气虚弱证) 。治法∶健脾益胃,祛寒除湿。初诊处方∶ 太子参30 g、茯苓30 g、炒白术15 g、山药15 g、炒鸡内金20 g、猫爪草15 g、黄连8 g、独活15 g、桑寄生15 g、秦艽15 g、细辛10 g、制草乌(先煎)6 g、路路通30 g、雷公藤10 g、徐长卿15 g、防风15 g、蜂房15 g。12 剂,水煎服,日1 剂,分3 次服。

二诊(12 月15 日)∶ 脊柱僵硬疼痛及腰骶部疼痛症状较前减轻,仍感乏力,腹部仍有饱胀感,纳差,大便软,舌淡紫、苔白腻,脉濡缓。前方加黄芪30 g、党参15 g、鸡血藤25 g、当归6 g。12 剂,水煎服,日1 剂,分3 次服。

三诊(12 月30 日)∶ 食后腹部稍有胀满不适,大便成形。前方加厚朴15 g、薏苡仁15 g。12剂,水煎服,日1剂,分3 次服。

按语:患者以“反复腰骶部疼痛僵硬”为主症,龙运光教授辨病为“脊痹”,患者腰骶部关节疼痛僵硬,纳差,小便少,大便溏。舌淡胖、苔白腻,脉濡缓,属脾气虚弱之证。患者久病脾虚,龙运光教授运用“顾护脾胃”的思想诊治,观其症,与舌脉相结合,可辨证为脊痹脾气虚弱证,病性属本虚标实。一诊时,龙运光教授以参苓白术散加减益气健脾,祛风除湿;以太子参、山药、茯苓、炒白术、炒鸡内金健脾益气,和胃祛湿;以独活、桑寄生、秦艽、细辛、制草乌、路路通、雷公藤、徐长卿、防风、蜂房祛风除痹、舒筋活络;辅以猫爪草化痰散结、黄连清解食积所化之热。纵观全方,扶正与祛邪兼顾,使扶正不敛邪、祛邪不伤正。二诊时脊柱僵硬疼痛及腰骶部疼痛症状较前减轻,仍感乏力,腹部仍有饱胀感,纳差,大便软,舌淡紫、苔白腻,脉濡缓。患者久病气虚血瘀,故在一诊原方基础上加黄芪、党参、鸡血藤、当归益气活血,气行则血行,瘀血自散。三诊时,诸症好转,但食后腹部稍有胀满不适,此为脾虚不足以运化水谷所致,故在二诊处方基础上加厚朴、薏苡仁以加强健脾化湿。

综上所述,全方以健脾为根本大法,使脾胃功能调和,痰瘀自除,痹痛改善。后续复诊在原方基础上加减,对症处理,标本兼治,疗效良好。本例患者的治疗重在脾胃功能的恢复与重建,循序渐进,症状明显改善。服药期间,龙运光教授建议患者适当进行功能锻炼;选择五禽戏适当锻炼,同时注重患者心理变化,时常让患者保持心情愉悦。

4 小结

《脾胃论》曰∶“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雷骏轩等[8]发现脾胃与AS 之间的联系密切。目前有研究发现健脾类中药具有保护肠黏膜屏障、维持肠道微生态平衡的作用[9]。曹芳等[10]指出,健脾方药可通过减轻肠道炎症、影响肠道相关IL-23/Th17/IL-17 通路治疗AS。综上可知,从脾胃论治AS 不但可以减轻炎症反应、调节骨代谢,还能通过改善肠道菌群影响AS 发展过程。因此,从脾胃入手论治AS不仅能丰富中医学对AS发病机制的认识,也为中医治疗AS 提供了新的思路。龙运光教授认为,脾胃位于中焦,是人体五脏六腑气机升降的枢纽,亦是运化水谷精微的枢纽,脾胃运化功能正常,则五脏六腑和,水液运化调和。脾胃与AS 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脾胃功能虚弱,卫外不固,导致外邪入侵机体而发病;二是脾胃运化水谷精微失司,痰瘀互结,滞于骨节导致病情缠绵难治,加重AS 症状。

龙运光教授提倡“顾护脾胃”的治疗原则,认为引起AS 的病因病机复杂多样,可归纳为正气不足,外邪侵袭机体,疾病初期治疗应以恢复脾胃功能为主,中期治疗应以健脾益气祛瘀为主,后期治疗应以补益脾胃、调养气血脏腑功能为主。用药上更要配合行气、除湿、祛痰、化瘀等治法。同时,龙运光教授还注重调和阴阳气血,病证结合,根据患者的体质情况,配合锻炼身体等综合治疗。

猜你喜欢

痹证运化健脾
脾不好的人不能多喝水吗
从“营卫倾移”角度探讨痹证的中医理论机制
老年健脾操(一)
老年健脾操(二)
老年健脾操(四)
老年健脾操(三)
从《黄帝内经》认识脾的作用
祛邪蠲痹汤治疗风寒湿痹证92例
仲景痹证药对略谈
舒筋立安汤内服并外敷治疗痹证16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