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全球战略传播中“哑嗓子”问题及其对策
2024-03-28赵可金
【内容提要】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进入了动荡变革期。置身于大变局的时代,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心地带,但在国际舆论斗争中存在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哑嗓子”问题。新时代我国的全球战略传播应聚焦解决“哑嗓子”问题,着眼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变动的大视野,坚持守正创新的指导方针,从战略上明确积极争取中间地带对我国支持的重点, 立足打赢舆论斗争的持久战,把握不同时期国际舆论斗争的力量对比和战略态势,明确总体目标和不同阶段的主要任务,不断加强能力建设、创新工作方法、完善体制机制,为中国的和平发展赢得良好的舆论环境,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伟业营造更有利国际环境、提供更坚实战略支撑和舆论保障。
【关键词】动荡变革期;战略传播;“哑嗓子”;舆论斗争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本质上是处于民族复兴“青春期”的中国碰上处于霸权衰落“更年期”的美国。作为老牌的霸权国家,美国对“青春期”中国的成长表现出了压制的行为,声称开启了“第二次冷战”,从各个方面打压中国,竭力维护美国主导下的霸权秩序。中国日益走近国际舆论的“风暴眼”,不仅面临着高科技领域的“卡脖子”问题,也面临着在国际舆论环境中的“哑嗓子”问题。尤其是2017 年底以来,美国将中国明确界定为战略对手,向外释放战略对抗的信号,在国际范围内聚焦多个议题发起了舆论战,我国际舆论环境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总体来看,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相互交织、彼此激荡,中国已被推到国际舆论的的风口浪尖,长期以来中国坚持的韬光养晦的战略模糊方针已经越来越空间有限,要求中国逐步从战略模糊走向战略清晰,制定奋发有为的全球传播战略,增强定力,守正创新,引领潮流,引导民意,维护和巩固中国和平发展的势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尤其是面对国际舆论风云激荡的新形势,中国如何适应国际舆论环境的根本性变化,制定正确的国际舆论斗争策略,牢牢把握国际传播战略主动权,更好地维护中国国家核心利益和正当权益,树立自信自立、胸怀天下、开放包容的大国形象, 是当前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大变局下中国所处的国际舆论环境特点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步入动荡变革期,所有国家都面临着逆风逆水的外部环境,两面性、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成为世界政治经济形势的新现实。尤其是新冠疫情影响深远,乌克兰危机旷日持久,巴以冲突引发中东地区形势动荡,世界各地均面临着复杂的局势。作为当今世界少有的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社会安定有序的国家,中国已经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在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快速上升的同时,也面临着失语挨骂的严峻挑战。随着中美关系竞争烈度的日益升温,国际社会对于中国的关注度急剧攀升,对中国的批评、指责甚至谩骂也在增多,中国已经成为国际舆论场的风向标和风暴眼。具体来说,主要存在以下特点:
(一)中国成为国际舆论中心的风暴眼
我国正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期, 世界各主要媒体新闻报道的中国元素成倍增加,构建国际传播和国际话语体系的任务十分紧迫。从主流媒体来看,《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和其他国家的主流媒体对中国的报道几乎天天都有,而且大都是放在显著的位置。从新媒体来看,中国的热度更高。根据国内机构2021 年调研发现,“中国”连续三年居于海外用户群体量最大的社交媒体“脸书” (Facebook)热词榜首位,连续两年居于海外最主流视频网站“优兔”(YouTube)热词榜首位。中国媒体在海外平台开设的账号的关注度也逐渐增高,2018 年中国国际电视台在“优兔”(YouTube)平台上的粉丝量进入前三名。a 新冠疫情暴发后,中国在国际舆论中的曝光度急剧攀升,世界各地的主流媒体和社交媒体都高度关注中国的声音。
在关注度不断飙升的同时,中国也成为各方争论的焦点。尤其是2018 年中美贸易冲突之后,这一关注度不断升温,而且在态度上呈现为两极分化的态势。很多主流媒体站在欧美发达国家立场上,用他们的价值观、制度观来评价中国,对中国持有的负面舆论反应比较多。皮尤中心等机构近年来发表的报告比较明显地印证了这一点,表明国际社会对中国仍然存在不理解、误解和偏见的问题,在一些国家和地区甚至被意识形态化、政治化和安全化了, 已经成为制约中国发展的重大障碍。
(二)西强我弱的国际舆论格局没有根本改变
近年来,中国高度重视国际传播能力和话语体系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表现为国际上理性客观看待中国的人越来越多。但是,从国际舆论格局的力量对比来看,西方主导国际舆论的格局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中国在国际舆论中仍然面临失语挨骂的问题。尤其是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以来,国际舆论环境更加复杂, 以欧美发达国家政府和媒体为主力,在涉华事务和涉华报道上污名化、标签化和意识形态化, 标志着对华舆论战出现升级趋势。相比之下,中国在舆论战上总体上还处于被动防守的地位,有理讲不出、讲了传不开的局面没有本质性突破。
(三)舆论环境压力明显不平衡
中国面临的舆论压力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存在着显著差异。根据《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分析报告(2019)》的调查数据,2013— 2019 年中国国家形象整体得分走势在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有明显不同。在发展中国家中的形象得分走势呈稳步上升趋势,在发达国家中的形象得分則从2016 年开始逐年走低。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具体领域的认同度上,发展中国家受访者的对华印象也普遍好于发达国家受访者。b 在广大发展中国家,随着“一带一路”倡议和一系列合作项目的推进, 越来越多的国家和民众认识到中国发展经验的重要性,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兴趣在迅速上升, 学习中国经验成为发展中国家的潮流。
同时,中国面临的舆论压力在不同领域也存在着不平衡。根据国内机构2020 年在海外民意调查的结果,海外受访者对于中国最认可的三个领域分别是科技(66%)、经济(63%) 和文化(57%)。科技领域中,高铁、超级计算机、载人航天是海外认知度最高的三项;经济方面,海外舆论普遍认为中国经济将会持续发展,中国对外经贸合作会为世界带来正面影响;文化方面,中餐、中医、武术仍是海外认知度最高的中国文化名片,对当代中国文化则认知度较低。c 近年来,随着电动汽车、太阳能和锂电池等新技术产品的走俏,越来越多的国家高度重视中国在新发展领域取得的成就, 但也出现了抵制中国制造的消极声音。
从中长期来看,随着中国越来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中国成为国际舆论关注的焦点是不可逆转的。对中国而言,问题的本质在于如何因势利导,化危为机,转危为安,在维护和巩固中国和平发展势头的前提下,妥善化解对中国的舆论压力,通过推进全球战略传播,不断营造客观友善的国际舆论环境。
二、新时代我国全球战略传播的总体评估
意识形态是事关国家政治安全的核心,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一个政权的瓦解往往是从思想领域开始的,政治动荡、政权更迭可能在一夜之间发生,但思想演化是个长期过程。思想防线被攻破了,其他防线就很难守住。”d 冷战结束以来,某些西方国家对中国的西化、分化图谋一直没有停止,尤其重视从意识形态领域突破,搞乱人心,然后达到浑水摸鱼、乱中取胜的目的,希望达到改旗易帜、颜色革命的效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牢牢把握意识形态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我们不仅要防止落入‘中等收入陷阱,也要防止落入‘西化分化陷阱”。e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日益壮大,中美战略竞争日益激烈,引发了对是否陷入“修昔底德陷阱”的激烈争论。f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中国面对更多来自美国的外部环境压力,必须做好防范化解风险挑战的充分准备,国际传播和舆论斗争在中国战略全局中居于日益突出的地位。概括起来,新时代我国国际传播战线呈现出新的特点:
(一)官强民弱的舆论战线
从舆论战的参战主体来看,中国舆论战存在着明显的官强民弱问题,即官方机构和个人在舆论战中占据了主体地位,民间力量的参与不足。在舆论斗争中,外交系统和外宣系统承担了最为主要的任务,不仅与美国和西方在涉华议题上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还主动将舆论战场推进到X(原推特)等境外社交媒体,围绕一些重大敏感问题与美国和西方短兵相接、唇枪舌剑。
相比之下,民间力量在舆论战中显得非常薄弱,只有部分偶发亮点,如网络画手“乌合麒麟”用画作批判澳大利亚军队在阿富汗的暴行,引发国外舆论关注乃至时任澳大利亚总理莫里森亲自回应。总的来看,大多数中方民间媒体和个人,更多是在做面向国内民众的舆论工作,发声方向和受众都限于国内,而非与美西方进行交锋。在国际上被广泛使用的X、Instagram、YouTube、Telegram 等社交媒体平台发挥作用严重不足,导致在这些国际受众云集的知名社交平台上严重缺乏中国声音。国内主流的微博、微信、知乎、抖音等社交平台,国内用户占了绝大多数,国外用户极少, 造成国内的舆论场自成体系,与国际无法触通。但是,中国同美国与西方舆论战的主战场主要集中于国际舆论场上,造成了舆论战中中方一侧民间力量明显不足。
(二)内重外轻的舆论格局
中国拥有14 亿多人口,舆论资源和总体实力并不逊色于美国。然而,中国的舆论场主要集中于中文世界,在国际社交媒体平台开设账号进行传播者、熟练使用外语同国外进行辩论者、能够内知国情外知世界者仍然比较少。即便是在国内舆论场上,能够长期聚焦热点问题发表意见且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专业学者比较少,能够理性发声、举止有度者更少。相比在舆论风险较高、容易引发争议的境外媒体平台发声,以及接受境外媒体采访,中国学者更多选择通过论坛、会议等专业、公开度低的形式与海外精英进行交流。舆论战中中国学者声音的稀少,使得中国一侧的声音少了很多智力支持,也造成美国和西方学者声音在国际舆论上形成一边倒的声势,急需提升中国学者在舆论战中的参与度。
同时,目前中国对美舆论战的明显问题是网红多,学者少。在国际上具有一定影响力、知名度的中国发声者基本以网红为主。研究表明,2020 年境外网络平台中国主题网红传播力前十中的中国籍网红分别为李子柒、滇西小哥、美食作家王刚、宇哥讲电影,其传播内容主要为手工、美食、旅行等文化体验内容,以视频为主要传播形式,依靠画面表达来降低语言壁垒。外国籍的中国主题网红中,除了上述内容的主题外,还有部分网红传播内容以涉华国际事务、中国社会热点、青年文化现象等主题为主,这一定程度上补充了中国籍网红因语言等限制而涉及不足的中外对话、观念探讨等领域,对于提升国外受众对中国文化通识和现代化形象认知有所贡献。在疫情期间,部分外国网红为外界知悉中国抗疫举措与成果打开了窗口,对破除部分国外媒体和政客对华抹黑发挥了积极作用。g
(三)美攻我守的舆论态势
从舆论战的内容上来看,美攻中守是基本态势。在议题设置方面,美国在多数时候占据了议题设置的主导权,中国处于被动应对的情况居多。以近年来美国攻击中国的舆论议题为例,所谓新疆“种族灭绝”“强迫劳动”,新冠病毒“实验室泄露”“人工合成”等都为美国编造创设并煽动传播的针对中国的舆论攻击议题,中国面对美方的污蔑和攻击,不得不进行防御和“自证清白”。凭借自己在国际媒体资源上的优势,美方在舆论战中抛出的众多虚假内容,往往能够在国际舆论中搅动局势、混淆视听、栽赃嫁祸,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并且掀起輿论巨浪向中国施加压力,迫使中国不得不进行应对,这是目前中国在舆论战中的劣势所在。
(四)言多行少的互动短板
言论和行动是舆论战的两个维度,且两者相互配合、相得益彰。目前,国际互联网平台上来自中国的声音中,展示中国和解释中国的内容居于主导地位,而与国外受众交流探讨的内容则缺少。有研究发现,海外社交媒体上的涉华内容基本以名人、文化、新闻、趣事等内容为主,内容性质多是单向介绍、说明、展示中国,缺乏中外融通的互动和交流,海外社交媒体上中国媒体账号点赞量较高,分享量和评论量则表现平平,大大限制了影响力和竞争力。在舆论战中,言辞上的立场陈述固然重要,围绕某一焦点话题口诛笔伐、短兵相接更加重要。对于一些在第一线开展舆论战的指战员来讲,战略设计和原则立场是必要的,但一定不能过多限制,要有一定的自由度和临机处置权,否则就会造成戴着镣铐跳舞,不能最大限度地释放战斗力。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领导人基于对世界大势的准确把握而贡献的中国方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与世界梦不可分割,需要建立富有生命力的中国特色话语体系,争取世界各国人民对我国发展道路的理解和认可。在战略主动阶段,我国的主要目标是,构建并推广为世界所普遍接受的话语体系和思想体系,实现对美舆论战全面战略主动。在过往舆论战积累的经验和专业传播人才基础上,结合我国治国理政的有效发展经验,科学设计、创新构建、积极推广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中国道路、中国方案的了解和认同,在中美舆论战中争取实现全面优势地位。
在新时代,更需注重技术发展和行业新业态,利用数字网络、新兴媒介等渠道进一步创新传播的模式,用创新方式讲好中国故事,和传统舆论工作形成相互呼应、多方联动的格局,为舆论斗争准备更趁手的“工具箱”。基于综合国力和创新手段的提升,我国将能够全面地向国际社会介绍中国的治理经验、历史智慧、中国方案,向世界提出区别于西方的知识体系、思想体系和学术体系,发展形成具备中国特色和国际影响力的新理论体系,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五、结论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进入了动荡变革期。置身于大变局的时代,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心地带,整个世界长期处于中美两种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长期共存、持续竞争的态势,新时代的国际舆论斗争也将具有长期性,是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外交斗争,是当今世界“一体两翼”和“一球两制”之间内在张力的释放产物。
面对中国国际舆论斗争存在的有理说不出、说了传播不开的“哑嗓子”问题,新时代我国全球战略传播应坚持守正创新的指导方针,从战略上明确积极争取中间地带对我国支持的重点,立足打赢舆论斗争的持久战,把握不同时期国际舆论斗争的力量对比和战略态势,明确总体目标和不同阶段的主要任务,不断加强能力建设、创新工作方法、完善体制机制,为中国的和平发展赢得良好的舆论环境。尤其是在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将进入一个可以更有作为的新阶段。新时代我国全球战略传播应紧紧围绕党和国家中心任务,稳中求进、守正创新,坚定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不断开辟新领域、新途径、新境界,积极塑造我国和世界关系新格局,把我国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提升到新高度,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营造更有利国际环境、提供更坚实战略支撑和舆论保障。
【注释】
a 高伟、姜飞:《全球传播生态蓝皮书:全球传播生态发展报告(2020)》,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1 年, 第213 页。
b 當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课题组,于运全、王丹、孙敬鑫: 《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分析报告(2019)》,载《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0 年第20 期,第90—95 页。
c 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课题组,于运全、王丹、孙敬鑫: 《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分析报告(2019)》,载《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0 年第20 期,第90—95 页。
d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年,第465 页。
e《 习近平关于总体国家安全观论述摘编》(二),人民网, 2018 年8 月15 日,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8/ 0815/c419481-30229193.html,访问时间:2024 年1 月 25 日。
f 倪世雄:《未来的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挑战与前景》,载《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7 年第6 期,第50—55 页; 陈永:《反思“修昔底德陷阱”:权力转移进程与中美新型大国关系》,载《国际论坛》,2015 年第6 期,第8—13 页;徐坚:《美国对华政策调整与中美关系的三大风险》, 载《国际问题研究》,2018 年第4 期,第1—18 页。
g 李思明:《以中国为主题的“网红”国际传播现状与态势分析》,载《对外传播》,2021 年第2 期,第48—51 页。
h 赵可金:《“软战”及其根源——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危机下中美关系相处之道》,载《美国研究》,2020 年第3 期, 第9—34 页。
i 原玥:《美国对华舆论战及我国的应对策略》,载《国际关系研究》,2021 年第2 期,第134—154 页。
j《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新华社,2021 年3 月12 日。
(截稿:2024 年3 月 责编:黄 蕙)
作者简介 赵可金,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副院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