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不上晚自习不只是一道选择题
2024-03-28胡印斌
● 胡印斌
上不上晚自习,如今成了一道选择题。
因深圳多所初中取消晚自习,家长呼吁恢复初三晚辅课迎中考。对此,深圳市教育局回复称,理解家长的心情和想法,但为了切实落实国家“双减”政策,不提倡初中阶段开设晚自习。
此事迅速引发舆论热议,家长们也是吵翻了天。也难怪,家家都有读书郎,教育的事牵动家长的心。上不上晚自习的话题,触碰到了很多家庭的痛。
事实上,这并不是一个孤立的时间安排问题,更不能被视作非此即彼的家校“拉扯”,而是应放置在教育升学的大背景下来考量。
家长为什么愿意让孩子去学校上晚自习?无非是在家学习效果不理想。毕竟,晚自习只是承载学习过程的一个载体,而非课业负担本身。即便孩子们按要求不上晚自习,课业负担也不会消失。
可见,只是“不提倡初中阶段开设晚自习”,似乎并不能真正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孩子们晚上待在家里,照样还得写作业。从经验看,对于部分缺乏自制力的孩子而言,在家里的学习效率往往不如在学校高。
新教育研究院院长李镇西在线开展的一项学校“双减”满意度调查显示,基本满意者占比32%,满意者占比4%,不满意者占比26.5%。初中主科作业依然较多等,成为大家对“双减”不太满意或不满意的原因。
这也从一个侧面佐证了“减负”后并不轻松,还有很多孩子的课业负担并没有减轻。以我家的初中生为例,他每日的作业负担,不仅仅是主科,而是所有的学科。河北中考要考8科,哪一科都很重要,都需要全力以赴,孩子每晚在学校上完晚自习后,回家还要继续忙到将近12点。
有时候看着成天喊累的儿子,我有些恍惚。孩子们不应该是眼神清澈、举止灵动、元气满满吗?可他们却每天都这么累。
孩子们为啥这么累?学习为啥这么卷?我想,这或许是“不努力就考不上好高中,考不上好高中就考不上好大学”的惯性思维所导致。
当升学的门槛依然存在,家长和孩子就别无选择。这样的逻辑看似“简单粗暴”,但在现实中确实很有市场,家长、学生很难从中抽离出来。
除此之外,社会上日益激烈的就业竞争,或许是另一维度的提醒。这也是当下为什么会出现“校内减负校外补”的原因。单兵突进式的“减负”,当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学生的部分负担,但整体效果如何仍待观察。
在2023年年底举行的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第十届年会上,原国家副总督学、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原司长、清华教授王文湛指出,工资制度、劳动制度和社会观念是当前分配、分工、分层的决定因素。因而,学生负担重,源头在社会,不在教育。
这话说得已经很透彻了。当下的“减负”,除了从学校、校外培训着手外,还应多一些系统思维、多一些辨证施治、多一些全局考量,更加聚焦破解工资分配、劳动分工、社会分层等深层次问题。
至于“晚自习”,则不妨视作一个浮动的风向标,以为“风信”。一句话,晚自习固然要治理,但更要治理和管理的,是孩子的学习时间和课业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