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算一体化视角下的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研究
2024-03-28贾巧梅
贾巧梅
(神木市煤矿信息统计服务中心,陕西 榆林 719300)
0 引言
近年来,我国针对事业单位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改革政策,但是当前部分事业单位在预算管理环节还存在诸多问题。 例如,在预算编制流程中存在着对各项目的分析不细致,在执行阶段存在反复追加或预算结余过多的问题,再加上缺乏合理的资金配置机制,各项资金信息缺乏透明度,导致预算管理工作不够精细化以及预算及时性不足,阻碍了预算管理工作的开展。 针对预算管理流程中存在的风险,事业单位要通过采取恰当的措施,制订合理的规划,确保传统预算管理工作中的各类问题得到及时解决。 自我国启动预算一体化改革以来,从预算一体化视角有效提高了事业单位预算工作的规范性,使事业单位在开展预算管理的环节中各项工作流程规范、数据来源准确、信息全面,有效提高单位预算管理工作的质量。 基于此,文章对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工作进行研究,对单位未来的发展具有一定价值。
1 预算一体化的特点
预算一体化是事业单位深化改革的突破口,能够有效解决传统管理体系中存在的不足,并制订恰当的改进措施,推动事业单位各项工作实现转型。
第一,使得事业单位的各项工作得到规范化管理。 事业单位在执行预算管理的过程中,包括对人员、资金等方面信息进行全方位管理。 在预算一体化背景下,单位的人员可以借助预算一体化的相关要点,保障信息化工作更具合理性。 预算一体化可以促使单位对各类工作流程进行统一控制及有效分析,达到提高单位信息分析效率的目标。 同时事业单位对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单位想要实现稳健运营,需要重视预算一体化。 借助预算一体化的管理机制,实现对各类数据的全方位采集,并以此帮助单位制订更加合理的资金使用方案,为资金的科学管控提供有力保障,让预算管理工作更具计划性及前瞻性[1]。
第二,使得事业单位各项工作得到有效协调。单位内部的各部门在执行预算的过程中,往往需要多部门之间实现协调。 事业单位涉及较多项目,在各环节工作执行的过程中,为确保各部门之间能够积极沟通,要通过预算一体化最大限度地提高沟通效率。 借助信息系统的应用,能够使得事业单位的资源得到科学配置,促使单位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目标。 借助预算一体化管理,能够让预算管理工作中的不同经济业务事项得到全体人员的参与及讨论,并提高全员的沟通、协作能力,让人员在工作中具备合作意识,促使预算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
第三,在规避风险的基础上实现发展。 在预算一体化的管理模式下,事业单位要对管理流程进行细致分析,对预算工作进行全方位探索,从而制订科学的预算管理措施。 在事业单位发展过程中,如果未对资金进行科学控制,资金一旦出现问题,就会出现单位整体的效益下降,甚至部分工作无法完成。借助预算一体化开展各项工作,有利于事业单位的预算工作规避管理流程中可能发生的风险,形成以单位整体战略规划为导向的资源配置机制。
第四,建设以项目库为核心的预算管理机制。项目库是预算管理工作的基础,预算项目也是预算管理工作的核心。 在预算一体化的模式下,所有预算支出都要以预算项目的形式纳入项目库。 单位在执行预算一体化建设环节,要树立先有项目,再安排预算的理念,提前谋划各项工作,实现对项目全生命周期的管理。 在管理环节中,要在全方位论证之后再确定项目是否立项,并进一步确定预算方案,确保预算在编制以及资金使用等环节都能够得到全方位监控及预警。 在项目完成之后,要及时对项目的情况进行评价并总结经验。 通过建立以项目为核心的预算一体化,有利于提高预算管理工作的精细化程度以及管理工作合理性。
第五,构建统一的预算管理框架。 在事业单位执行预算一体化的背景下,能够结合单位的实际特点,将所有收支全额纳入预算管理的框架中,充分体现出预算一体化的理念。 预算一体化机制可以转变传统管理模式,对资源形成全方位的监督以及优化配置措施。 在实施预算一体化环节中,单位要结合自身的发展实际,构建完善的管理框架,对预算工作的收支进行梳理、分类和优化,做到量入为出。
2 预算一体化视角下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问题
第一,人员管理存在缺陷。 在预算一体化的背景下,要求事业单位在开展预算环节全员参与其中。但是当前部分事业单位在开展预算管理的环节中,未形成科学的管理体系,人员参与预算工作的积极性不足,再加上预算管理未得到统筹,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很可能产生一定问题。
第二,预算编制流程不合理。 事业单位在预算一体化的模式下,要形成以项目为核心的预算编制机制,积极采用零基预算的方法。 但是当前部分单位仅采用增量预算法,无法确保各类预算项目得到合理管控。
第三,预算执行不科学。 事业单位开展预算执行时,要实现对各类资源的配置。 但是部分单位在预算执行的过程中,资源配置流程不合理,没有落实预算执行的要求,没有定期分析预算执行的效果,不利于及时发现预算偏差,从而导致偏差无法得到及时整改。
第四,预算考评不规范。 事业单位在完成工作之后,要形成科学的考评机制,分析预算工作的要求及具体的奖惩措施。 但是部分事业单位的预算考评机制不规范,无法通过科学的考评及奖惩方案提高人员参与管理工作的积极性。
3 预算一体化视角下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的建议
3.1 加强人员管理
第一,构建完善的预算管理组织架构。 为确保事业单位在执行预算一体化时,要由专门的组织进行统筹及规范控制,促使人员主动参与预算管理工作以及改善管理模式。 虽然当前部分事业单位在编制预算时都会成立预算编制小组,但是在完成编制工作之后就解散,无法起到对工作事项的统筹作用,从而出现各部门之间相互推诿的问题。 首先,事业单位要建立预算管理小组,让单位负责人和各部门负责人参与其中,对预算进行总体性控制及统筹安排,确保预算工作能够得到全体成员的执行及监控。在预算编制环节,预算管理小组要做到对单位的整体规划。 在预算执行环节,要形成对预算工作的管理。 在预算管理环节,形成对预算工作的全员配合。其次,事业单位的财务部门作为预算管理工作的主要工作部门,财务部门要明确预算管理工作的具体要求,形成全员主动参与预算工作的体系,形成更加规范的控制措施。 再次,单位可以在各部门设定兼职的预算员,各部门兼职预算员要针对本部门预算执行的情况进行定期汇报和反馈,并针对预算工作流程中的问题形成整改方案。
第二,提高管理层对预算工作的重视。 事业单位管理层要形成正确的预算管理理念,能够结合单位的发展要求,确保预算工作能够得到动态把控,从而充分发挥人员工作的积极性。 在此过程中,管理层要正确认识相关规章制度要求,能够结合单位的特点以及预算管理部门的要求,建立适合单位自身的制度体系,并对制度进行不断更新,确保预算管理流程能够对单位各项工作形成强有力的约束机制。
第三,形成全员参与预算管理的工作机制。 事业单位在执行预算管理时,要强调全员参与工作的要求。 通过形成各部门人员全方位参与预算工作流程的体系,明确不同层级人员在预算工作中的要点,确保全员掌握预算工作关键点。 同时财务部门作为预算管理工作的主体部门,财务部门要定期对预算管理工作进行调整,并能够在预算执行过程中与各部门的成员进行积极配合。 为达到此目标,单位要定期与财务部门开展培训,让财务部门掌握预算工作的要求,在充分了解预算管理要点的基础上,统筹预算工作。
3.2 合理编制预算
事业单位要对预算编制的方式进行更新。 在当下传统预算编制方法所存在的问题日益暴露,产生了预算编制不细致、预算执行差异大等一系列问题,无法满足事业单位发展需求。 事业单位要积极探索零基预算模式,对各项业务支出形成细化管理标准,在充分考虑单位未来发展实际的基础上设定预算流程。 例如,在编制差旅费等经费时,单位要结合发生差旅费的项目中人员人数及人员经费标准计算得出预算。 同时,在编制预算的环节,为确保各项预算编制的信息更加准确、详细,编制的各项项目要附上项目运行计划报告,详细写明项目来源、运行必要性、项目支出标准、各阶段计划等,以此确保所编制的各项预算更加切实可行,实现对预算工作流程的有效监控,达到改进资金管理效益的目标。
3.3 有序执行预算
第一,以量入为出的原则开展各项资源配置。事业单位在执行预算管理的环节,要处理好资金和各项工作任务之间的关系,确保单位能够将有限的资金安排在急需之处。 在预算一体化管理下,通过协调内部的各项管理,为单位有序发展奠定基础。因此,单位在预算管理活动中,要不断强化单位预算执行严肃性,确保预算在执行环节掌握各项支出工作要点,将支出工作的具体任务要求进行细化,确保不同层级人员的责任得到落实,让人员能够根据自身的工作任务要求强化对资金使用的规范化管理,并结合自身特点形成合理的问责机制。 通过建立严格的管理措施,确保预算一体化管理流程要求能够得到严格执行,并以此形成对预算全环节的科学评价,以此达到优化预算管理流程,促使预算任务顺利达成的目标[2]。
第二,构建预算偏差预警机制。 事业单位在预算执行过程中,要针对预算的偏差形成恰当的控制机制。 单位应针对预算建立偏差预警标准,当单位的管理活动达到偏差值时,就要在单位内部进行认真讨论,并详细研究具体的纠偏措施,结合不同偏差的情况形成相应的方案。 例如,当预算执行偏差超过5%,此时单位在内部需要讨论纠偏的方法。 当偏差超过10%,除了由单位内部的人员进行讨论,还要由管理层制订具体的预算偏差纠偏计划,确保偏差能够得到有力整改。 当预算偏差超过20%时,由主管部门参与其中,督促单位整改工作,并且跟进整改的方案,确保预算偏差能够得到严格处理。 为确保预算偏差得到及时纠正,单位在管理的环节中要形成全员参与控制的机制,充分提高工作规范性及管理流程合理性,使预算执行流程更加严肃。
第三,针对预算执行建立内部评审机制。 事业单位建立预算内部评审机制,能够针对预算管理工作的情况进行科学评价,根据预算管理工作的要求以及单位整理发展的方向,分析预算管理工作的标准以及管理工作中相关项目的合理性。 例如,在预算执行环节,要根据各项目要点,明确项目执行的情况,分析预算工作流程是否规范、完善等,以此对预算工作进行评价。 同时,还要重点审查预算监督是否到位、预算指标控制是否规范。 通过对预算执行的各类材料进行全方位分析的方式,判断预算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结合各项预算项目的情况,提高预算管理工作的清晰度以及工作流程的规范性,帮助事业单位构建更加完备的管理流程,并对相关工作中的问题提出可行性建议。
3.4 改进预算考评
第一,建立完善的预算绩效评价指标。 事业单位开展预算一体化管理环节,要解决预算绩效评价指标设置不合理等问题。 通过建立科学的考评机制,结合事业单位实际情况,围绕提升单位的社会公共服务水平,合理评价各项预算项目的效益。 在业务维度开展评价,要分析项目完成质量、完成时效、产生收益等[3]。 在财务维度的指标方面,要关注资金落实效率、审批流程规范性等。 通过构建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的指标体系,全方位关注管理要求以及任务落实的情况。 例如,单位在对某项预算项目进行评价环节,可以评价预算项目资金是否及时到位、预算的相关项目是否建设完成并通过验收、是否在预算执行环节存在追加的问题、追加程序是否合理、公众满意度是否达标等。
第二,针对预算执行情况开展审计。 事业单位在开展预算绩效评价环节,通过定期审计的方式,能够合理分析预算绩效指标的情况。 在此过程中,事业单位要引入第三方评审机制,对预算绩效的情况进行科学审计。 从预算执行、社会效益、单位长期发展、政策法规等全视角开展审计,并将结果进行公示,让单位主动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以此构建透明、高效、规范的预算机制。
第三,建立科学的奖惩措施。 科学的奖惩措施是预算考评的关键。 如果单位缺乏必要的奖惩措施,那么预算管理工作的要求将无法得到严格执行,进而影响预算工作的开展。 单位要形成明确的奖惩制度以及细致的奖惩计划,由财政主管部门牵头,将预算绩效评价纳入对单位年度考核及对人员的奖惩中,以提高单位人员参与预算工作的积极性。
4 结论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对事业单位的预算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预算一体化的模式下,有效优化了资源配置流程,但与此同时对事业单位相关工作的要求进一步提高。 为确保事业单位能够适应预算改革的要求,单位要结合预算一体化管理工作的要点,推动预算管理流程实现转型,促使单位适应时代发展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