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产玉米栽培及主要病虫害绿色防治研究

2024-03-28杨存弟

种子科技 2024年4期
关键词:斑病玉米螟高产

杨存弟

(繁峙县砂河镇综合便民服务中心,山西 忻州 034300)

玉米是我国较为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在社会发展和经济进步的背景下,社会生产生活对玉米的需求量逐渐扩大。面对这种情况,高产玉米成为专家学者研究的重点,并将重点放在高产玉米栽培工作上,为农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借助绿色技术完成高产玉米主要病虫害防治工作,保障高产玉米健康生长,为社会和大众生产生活提供优质的玉米。

1 高产玉米栽培技术

1.1 选种、播种

选种时,种植人员需要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结合气候、天气、光照、风力、降水、土壤、地形等多方面自然条件选择高产玉米品种,这是提高玉米产量和质量的基本条件[1]。科学选种可以有效提高玉米产量30%~50%。选择本土品种,或者选择生长条件与当地自然环境相符的高产玉米品种,杂交良种的产量与质量较好,种植人员可以因地制宜进行选择。从产量、质地、出籽率、抗病性、抗倒伏性等多个层面初步筛选种子,并剔除其中干瘪、发霉的籽粒,结合种衣剂等药剂处理种子。此时,种植人员需要慎重选择施用药剂,禁止施用有剧毒、有害的药剂,避免对人体造成损伤。播种时,需要关注天气变化与未来一段时间内的温度变化。适宜高产玉米种子发芽的温度为6~7 ℃,应在适宜的温度条件下播种,以免过早播种受到低温冷害的影响,出现损坏、失去活力、感染微生物、腐烂等现象,从而导致发芽时间延长、发芽率下降。为了保证高产玉米种子的发芽率,应在土壤表面温度高于5 ℃以上时播种。在当地气候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适当推迟播种。要合理控制行距以及播种深度,保证种子播种的科学性。

1.2 田间管理

田间管理是一项持续性的工作,贯穿了高产玉米从播种到收获的全过程。种植人员需要时刻关注玉米植株的生长状态和阶段,合理应用管理方法和技术手段。

种子出苗后,种植人员需要查看出苗情况,及时补苗。另外,应该观察玉米植株生长情况,拔除病弱残株,保证产量。

玉米穗期,种植人员需要重点清除小株、弱株,提高产量,中耕1~2 次。拔节期过后深耕土地,提升土壤肥力,增加土壤透气性和透水性,使玉米植株根系可以更好地吸收水分和养分。另外,穗期是玉米植株生长的关键时期,应该根据玉米植株长势进行追肥。

花粒期,种植人员田间管理的主要任务为人工去雄与授粉,可以拔除雄穗和未授粉植株的1/3 顶叶,隔1 行去1 行雄株,清除病弱雄花。人工授粉时,可以使用毛笔蘸取雌穗花丝,完成授粉。

除田间管理外,还需要加强除草,避免杂草与玉米植株争抢养分。种植人员可以在杂草生长前期采用人工方式进行拔除,或是喷洒不伤害玉米植株的除草剂,从而达成除草的目的。

1.3 施肥管理

正确施用肥料可为玉米植株提供充足的养分,在很大程度上提高玉米的产量和质量。在玉米栽培工作中,种植人员需要加强施肥管理,保证玉米植株正常生长。

现阶段,许多种植人员忽视了有机肥的施用。为了提升施肥管理的科学性,种植人员可以综合运用有机肥和无机肥。有机肥中含有大量养分,肥效持久,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土壤中有机质,起到了改善土壤结构的作用。无机肥见效较快,可以在短时间内提高土壤肥力。应根据土壤以及玉米植株实际情况调整有机肥和无机肥的施用比例,实现玉米增产。

玉米生长发育需要较为充足的光照条件,对养分的需求较大。氮肥是玉米主要施用的肥料,经过长期种植经验的总结以及大量实践活动的验证,每生产100 kg 玉米籽粒需要2.2~4.2 kg 氮肥、0.5~1.5 kg磷肥、1.5~4.0 kg 钾肥。

为了在最大程度上发挥肥料的作用,种植人员应尽可能在植株根系上方施肥,避免肥料直接接触根系后造成根部组织灼伤,从而影响产量。控制好施肥量,避免肥料过多、营养物质过剩,造成土壤结块。

1.4 灌溉管理

玉米植株在生长早期具有较强的耐旱性,水分是玉米植株生长的必备条件,种植人员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灌溉[2]。

从玉米植株生长期入手,种植人员可以科学规划灌溉管理工作的细节。幼苗期,玉米植株对水分的需求量较大,需要大量灌溉,为幼苗生长提供所需的水分。同时,还需要关注开花初期、授粉期开始至乳熟期结束等关键时期,及时补充玉米所需的水分。玉米成熟期对水分的需求量相对减少,可以适当减少灌溉量,保持一定的干旱度。由于玉米不同生长阶段对灌溉量的需求不同,因此当种植区域内存在不同生长期的玉米植株时,种植人员需要分地块开展灌溉工作,根据玉米生长需求提供充足的水分,满足玉米生长所需。需要注意的是,苗期较早浇水在某种意义上有利于玉米植株生长,应把握好灌溉时间。

同时,应完善田间水利设施,注重开展田间排水工作,避免积水浸泡植株根系,导致根部组织损伤,影响玉米植株健康生长,导致产量降低。

1.5 种植技术

在高产玉米栽培工作中,种植人员可以使用相应的种植技术,提高质量与产量。

出于边际效益的考虑,种植人员需要调整耕作方式。使用大垄双行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具有较为显著的种植优势,提高了玉米植株的光合效率,在最大程度上利用水肥管理措施,保证产量。使用该种植技术时,需要调整原有的垄距60~65 cm,合并两垄,将垄底宽设置为120~130 cm,垄顶宽设置为90 cm,其上种植2 行玉米,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小行间距40 cm或大行间距80~90 cm。

玉米宽窄行探墒沟播技术是栽培效果较好的技术之一,将玉米种植与施肥工作相结合,在保证玉米产量、质量的同时,降低了种植活动对土壤造成的伤害。使用深开沟浅覆土方式时需要在湿土中播种,减少上层土壤的覆盖量,进而提升玉米出芽率。另外,需要控制探墒沟播量,利用现代化农业机械设备联合播种,工作难度较低,流程简单,可避免对周围环境造成较为严重的破坏。探墒沟播技术的覆土方式较为特殊,尽可能保留了土壤中的水分,可有效缓解干旱对玉米种植活动造成的困扰。

2 高效防治病虫害的措施

2.1 虫害防治

2.1.1 玉米螟

玉米螟别名玉米钻心虫,对玉米产量会造成很大影响,是较为常见的玉米病虫害之一。可以综合利用生物、农业与物理方法防治玉米螟。

赤眼蜂是玉米螟的天敌,在玉米植株以及种植区域附近发现玉米螟时可以根据玉米植株数量、害虫实际情况以及实践种植经验判断此时玉米螟的发生数量,投放一定数量的赤眼蜂,从而减少玉米螟成虫与幼虫的数量,遏制玉米螟种群的生长和繁殖。在投放赤眼蜂的基础上,还可以投放瓢虫、步行虫等捕食性益虫,进一步杀灭玉米螟。

物理防治方法是从玉米螟生活习性出发,针对昼伏夜出以及趋光性的特点设计捕杀手段,如设置吸虫灯、趋光灯,该方法对玉米螟成虫有着较为显著的灭杀效果。

2.1.2 玉米蚜虫

玉米蚜虫常见于玉米植株叶片,蚜虫分泌物阻碍了叶片进行光合作用,减缓了玉米植株生长速度,使其产量降低[3]。防治玉米蚜虫可以从秋冬季节开始,涂白种植区域周围树干的基部,灭杀其中存在的蚜虫虫卵,减少越冬害虫数量。生物防治方法在灭杀蚜虫方面有着显著优势。利用草蛉、瓢虫等杀灭蚜虫。在玉米生长阶段出现较多蚜虫时,种植人员可以施用50%抗蚜威或40%吡虫啉,按照使用说明书施药,可有效防治蚜虫。

2.2 病害防治

2.2.1 大斑病

大斑病常为害玉米叶片,阻碍叶片进行光合作用,影响玉米植株正常生长。防治大斑病需要选择抗病性强的种子,并在玉米植株生长阶段补充土壤中的微量元素,以免营养物质缺乏导致玉米植株患病。施用生物菌肥,在玉米植株幼苗期喷施1 次光碳有机菌肥;在玉米植株生长期可以混合施用50%多菌灵和5%百菌清,按照一定比例稀释,给药2 次后可以保护玉米植株,有效防治大斑病。除此之外,可以施用甲基硫菌灵、代森锰锌、克瘟散、苯菌灵等多种药剂,按照说明书施用,可有效防治大斑病。

2.2.2 小斑病

叶斑病常见于玉米穗期,分为大斑病和小斑病,其中小斑病在玉米整个生长期内均可发病,抽雄期和灌浆期发病最为严重[4]。小斑病会通过气流进行传播,越冬菌源分布范围较广。基于此,在播种前整地,清除土壤中存在的越冬菌源,用消毒剂灭杀病菌,减缓小斑病的扩散和蔓延速度。发现玉米植株出现小斑病后,种植人员可以施用70%代森联(品润)水分散粒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等500 倍液喷雾防治,每隔7~10 d 喷药1 次,施用2~3 次后可以达到较为显著的效果。

2.2.3 病毒病

病毒病的传播途径为灰飞虱,主要为害玉米植株。防治病毒病时,种植人员需要合理规划不同品种的种植范围,尽可能避免在同一区域种植单一品种。通过提前播种预防病毒病,播种时间应该根据当地自然条件,在灰飞虱大量繁殖前完成播种,并确保玉米植株生长出至少10 片叶,从而抵抗病毒病。为了提高防治效率,可以适当施用吡虫啉、锐劲特或新农宝等化学药剂。出于绿色农业发展的考虑,种植人员需要稀释药液,降低药液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2.2.4 茎腐病

当种植区域内环境湿度较高时,玉米植株的根系和茎部可能会出现腐烂、变软等现象,发生倒伏后会降低玉米产量。针对茎腐病需要重视品种选择工作,挑选适应性较强的玉米品种,从根本上降低茎腐病出现的可能性。

除此之外,种植人员需要加强水肥管理,在施用化肥农药的基础上结合有机肥或农家肥,为玉米植株提供充足的养分,并适时调整种植密度。当种植区域内出现大面积茎腐病时,种植人员可以在种植区域喷洒绿色环保的药剂,在防治茎腐病的同时维持生态平衡。

2.2.5 黑穗病

黑穗病是玉米病虫害中传播速度较快的病害类型之一,极大威胁了玉米植株正常生长以及最终产量。根据发病原因有效防治黑穗病,该病害以土壤为媒介快速传播,土壤温度为20 ℃、环境湿度在20%以上为病菌创造了较为良好的生长环境。

因此,种植人员需要利用绿色防治手段调整土壤环境,监控土壤温度、湿度,减少病菌的滋生。种植人员可以根据玉米植株的患病情况选择较为适宜的药剂,控制好施用量,避免造成额外的伤害。施用福美双、多菌灵、菲醌粉剂、井冈霉素、甲基托布津等药剂防治玉米黑穗病。

2.3 防治方法

生物防治技术是利用物种之间的食物链关系完成病虫害防治工作,主要应用于玉米病虫害防治中。种植人员可以适当引进害虫天敌,从而减少种植区域内害虫的数量。在病虫害防治工作中,种植人员可以使用以菌治菌的方法,通过人工方式将病原微生物加工成生物制剂以防治病虫害。

化学防治技术存在一定的污染性,会破坏种植区域以及周围环境。在农业绿色化发展趋势的引领下,种植人员需要合理选择化肥农药的种类、使用次数以及范围,最大程度地减少化肥农药残留量。生物农药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代替了传统的化学农药,实现了环境保护和病虫害防治双赢的目标。

物理防治技术的安全性较强,顺应了绿色农业的发展需求。物理防治技术利用害虫趋光性的特征,结合害虫对特定颜色的趋向性,在种植区域内设置相应的诱捕器进行驱赶。另外,土地轮作是利用不同作物对养分需求的差异,以保持土壤肥力良好,抑制土壤中的病虫害。

3 提高高产玉米栽培质量的策略

针对高产玉米栽培以及病虫害防治工作,种植人员应当采取相应的措施提高工作质量,充分发挥种植技术以及绿色农业应有的作用。

1)组建优秀的工作团队。政府、有关部门、各大高校应当肩负起培养人才的重要职责,为玉米种植业输送高质量、复合型人才。基层单位可以在农闲时间组织种植人员集中学习,以讲座和培训等形式提升其专业能力,采用更加科学的方式栽培玉米,以有效防治病虫害。

2)加强信息技术的利用。信息技术为高产玉米栽培以及病虫害防治工作提供了科学高效的手段和工具,种植人员可以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利用数据库技术、3S 技术等辅助农业生产。在信息化背景下,可以促进农业种植效率的提高,并获得更好的生产结果。

3)重视种植行为的监管。高产玉米栽培和生产活动是一项长期性工程,为了保证玉米的产量和质量,种植人员需要时刻关注玉米植株生长情况以及开展相关管理工作,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种植措施。

4 结束语

在种植高产玉米时应从选种和播种入手,加强田间管理,将工作重心放在灌溉和施肥上,保证玉米植株健康生长,利用科学的种植技术,妥善完成高产玉米栽培工作。在此基础上,种植人员需要按照病虫害类型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综合运用生物、物理、化学等病虫害防治技术,排除高产玉米生长中存在的隐患,提高玉米产量和质量。

猜你喜欢

斑病玉米螟高产
茶轮斑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其拮抗菌筛选
黄瓜靶斑病咋防治
二代玉米螟防治方法
小麦高产栽培技术探讨
二代玉米螟发生趋势预报
秋茬蔬菜高产有妙招
临河地区玉米螟的发生与综合防治措施
浅谈赤眼蜂防治玉米螟的意义及发展前景
超级杂交稻广两优1128高产栽培技术
无公害大葱高产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