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州“大运河文化景观带”语言景观调查
2024-03-27张雅洁马英新
张雅洁, 马英新
(1. 中国传媒大学人文学院;2. 沧州师范学院中文系)
1 引言
语言景观指公共区域内出现在公共路牌、广告牌、街名、地名、商铺招牌以及政府楼宇的公共标牌之上的书面语言,它们共同构成了某个属地、地区或城市群的语言景观[1]。语言景观是公共空间建构的重要资源,是公共空间文化建设的重要手段。
近些年,国外的语言景观研究呈现跨学科特点,将语言学、经济学、政治学等学科结合,分析语言景观建设的动机与价值。国内语言景观研究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尚国文、张天伟等学者对语言景观研究的理论、方法、路径等问题进行了梳理;更多的学者将关注点集中在了语言景观的实践研究,主要涉及城市空间、旅游景点、少数民族地区等典型空间的语言景观实践。特别是在旅游产业越发兴盛,各地政府纷纷挖掘本地旅游资源,打造“文化旅游”名片的背景下,学者们开始结合语言经济学理论对旅游城市的语言景观展开研究并指导实践。
沧州是京杭大运河重要的流经地之一。近年来,沧州政府响应国家号召,积极投身大运河保护传承工作,全力打造“大运河文化景观带”。目前,在“大运河文化景观带”上已建成的大运河生态修复区、百狮园、南川楼文化街区、园博园已经成为沧州热门城市文化新地标,极大地改善了城乡面貌,提升了城市的品质,丰富了居民的文化生活,带动了城市文旅经济的发展。语言景观是沧州“大运文化景观带”建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构建运河文化、提升城市形象、保护文化遗产等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结合语言景观相关理论,叙述沧州“大运河文化景观带”内的语言景观现状,并针对问题提出改进建议。
2 “大运河文化景观带”语言景观现状
本研究选取了大运河生态修复区、百狮园、南川楼文化街区三处公共区域作为调查对象,这三处区域均位于大运河沧州市区段沿岸,从南到北依次相连,是近年来沧州“大运河文化景观带”建设的重点项目,现已成为沧州市民休闲游玩的重要场所。本研究通过对三处区域内的语言景观进行拍照,删除重复景观,共获取有效语言景观样本174个,并以此为样本,分析“大运河文化景观带”内语言景观现状。
2.1 语言景观的类型及空间分布
从设置主体角度划分,语言景观标识主要分为两类:一类为官方设立的,如官方公告、公益广告、交通指示牌等;一类为私人设立的,如私营商店的招牌和广告牌[2]。在本研究中,我们将这两类分别称为“官方语言景观”和“非官方语言景观”。
在收集到的174 个样本中,官方语言景观共有108个,占比62%;非官方语言景观66个,占比38%。从语言景观的空间分布来看,所有非官方语言景观均分布在南川楼文化街区,而大运河生态修复区、百狮园内的语言景观均为官方设立。三处区域语言景观类型及空间分布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大运河文化景观带”语言景观类型及空间分布表
由表1可知,大运河生态修复区、百狮园内均为官方语言景观,无私人设立的非官方语言景观;南川楼文化街区内非官方语言景观的数量要远多于官方语言景观。三处区域在非官方语言景观的设立上差别最大,这与三者的功能定位不同有关。大运河生态修复区、百狮园定位于生态修复区,主要功能是提升城市生态品质。该区域内无私人商业活动,因此商店招牌、广告等非官方语言景观较少。而南川楼文化街区定位于依托历史景观的商业街区,区域内的建筑多为商铺,商户设立的招牌、广告众多,成为该区域语言景观的主体。
2.2 语码种类及语码取向
语码种类指语言景观中包含的语言种类,可以分为单语、双语及多语。语码取向指含有两个及以上的语码标牌中,语言排列的不同顺序和空间位置反映出的该语言的所处地位。三处区域内语言景观的语言种类如表2所示。
表2 “大运河文化景观带”语言景观语码种类分布表
由表2 可知,三处区域内单语语言景观数量最多,且均为汉语;双语语言景观均为汉语和英语的组合;只有一处语言景观包含汉语、英语、泰语三种语码,该处为一间泰式餐厅。
由此可见,汉语在三处区域的语言景观中占绝对优势,英语是外语中使用率最高的语码,这是由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的优势地位决定的。而且在所有“汉语+英语”的语言景观中,汉语均位于突出位置,更加凸显了汉语的优势地位。
2.3 语言景观的功能
语言景观具有信息功能和象征功能。信息功能指通过语言文字、图片等符号为人们提供信息,这是语言景观最基本的功能,是一种显性功能。象征功能指语言景观具有反映权势、意识形态、社会地位等功能,是一种隐性功能[3]。
2.3.1 信息功能
根据语言景观承担的作用,信息功能分为指示、行为调节、认知、互动等次功能。地名、路名、指路牌等承担指示功能;警示牌、公益宣传牌等承担行为调节功能,规范人们的行为;公告牌、景点介绍等承担认知功能,帮助人们了解对象的相关信息;迎宾牌、问候语等承担互动功能,与到访主体构建和谐关系。我们按照此标准对三处区域内的语言景观样本进行了功能分类,具体分布如表3所示。
表3 “大运河文化景观带”语言景观信息功能分布表
由表3可知,在三处区域内,承担指示功能的语言景观占比最大,承担认知功能的语言景观占比最小。各功能的语言景观在具体分布及类型上也有一定差异。指示类语言景观在南川楼文化街区内分布最广,主要为店铺招牌;大运河生态修复区、百狮园内的指示类语言景观主要为地名、指路牌。行为调节类语言景观在大运河生态修复区内分布最广,在南川楼文化街区内数量最少。大运河生态修复区、百狮园内的行为调节类语言景观类型相似,包括公益宣传标语和警告牌两类,其中公益宣传标语数量最多。认知类语言景观在三处区域分布数量接近且较少,以历史遗迹介绍为主。互动类语言景观在南川楼文化街区内数量最多,多为商家招揽顾客所设。
2.3.2 象征功能
首先,汉语占绝对优势的语码取向反映出沧州在建设“大运河文化景观带”时“立足本土”的定位。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景点介绍采用“汉语+外语”标识,是沧州在立足本土的同时,扩大对外宣传的重要手段。三处区域语言景观类型、功能差异明显,反映出建设规划中注重功能分区的理念,发挥区域优势,满足不同群体的需要。
其次,公益宣传标语具有宣传教化作用,能够反映设置主体的价值导向。三处区域内的公益宣传标语均为官方设置,内容包含文明倡导、健康生活、实干兴市、旅游宣传四类。具体分布如表4所示。
表4 “大运河文化景观带”公益宣传标语主题分布表
由表4可知,在官方设置的公益宣传标语中,传递文明生活、实干兴市观念的标语数量最多,反映出沧州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建设文明城市的决心。
3 “大运河文化景观带”语言景观优化建议
“大运河文化景观带”是沧州城市形象提升的重要举措,合理的语言景观设置有助于沧州运河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有助于沧州文旅产业的建设,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带动经济发展[4]。
1)创新语言景观的形式
语言标牌是语言景观的主要表现形式,语言标牌的外在形象设计是影响语言景观功能发挥的重要因素。目前“大运河文化景观”带内的语言标牌,尤其是官方语言标牌的外观较为单一,容易形成审美疲劳,降低语言景观的功能性。在“大运河文化景观带”的语言景观建设中,可以从标牌材质、模态组合、色彩搭配等方面进行创新设计,提升语言景观的整体形象,带动城市形象的提升。
2)增强语言景观的区域文化特色
沧州不仅积淀了深厚的运河文化,还形成了不少极具代表性的地方文化,如杂技文化、武术文化等,这些都构成了沧州独具特色的区域文化。在语言景观建设中,应利用多种形式增加介绍本地文化资源的景观,以此展现城市的文化内涵,凸显城市的区域文化特色,助力沧州文旅产业发展。
3)优化语言景观的空间布局
优化语言景观的空间布局是提高城市空间利用率,充分发挥城市功能的必要手段。“大运河文化景观带”的语言景观要在配合景观带主体功能的前提下进行合理布局,使其既醒目,又不占用主体功能。
4 结语
沧州“大运河文化景观带”语言景观的设置关系对发挥景观带功能、构建城市形象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本研究调查发现,“大运河文化景观带”内的语言景观以官方语言景观为主,语言景观的语境化特征明显,语言景观的设置因区域功能不同而存在差异。语言景观的语码以汉语为主体,双语及多语数量较少。语言景观以具有指示功能、行为调节功能的景观为主。语言景观的设置传递出沧州建设文明城市,提升城市形象的决心。该区域的语言景观还存在形式及内容重复度较高、文化特色不凸显、旅游性宣传度不够的问题,需要在这些方面进行优化,助力沧州文旅产业的发展及城市形象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