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保持碳汇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及试点设想
2024-03-27钟小剑卢顺发丁树芳祁新华
钟小剑,卢顺发,丁树芳,4,祁新华
(1.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研究所,350117,福州;2.福建省森林碳计量技术开发应用工程研究中心,350117,福州;3.福建省水土保持试验站(监测站),350003,福州;4.湖南科技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411201,湘潭)
自“双碳”目标提出并纳入生态文明战略部署以来,无论是政策制定还是学术研究层面均试图找寻实现这一目标的可行路径。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一方面始终积极参与各项气候变化应对工作;另一方面坚持基于“双碳”理念的绿色转型路径探索,积极投身各项碳汇能力提升行动中。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作为《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巩固和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的重要途径,为增强生态系统适应性和气候韧性提供了有力支撑。伴随着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推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人心,推动水土保持碳汇的开发和交易成为实现“两山”理论的重要抓手。同时,在碳汇巩固提升行动不断践行的过程中,碳汇生态产品价值的实现也逐渐成为促进碳达峰实现的重要内容。由此看来,水土保持碳汇作为一种重要的生态产品,探究其生态产品价值的实现机制已势在必行。
研究发现,目前水土保持碳汇研究主要围绕项目进行展开,而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多依托于农业、草原、森林、海洋等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构建。因此,水土保持碳汇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探索在学术层面也亟待关注。福建省龙岩市是水土流失治理的示范区,近年在水土保持工作中取得诸多成效,作为全国首单水土保持项目碳汇交易的签约地,为水土保持碳汇的开发与交易提供了极其重要的示范作用。本文对水土保持碳汇生态产品价值进行内涵界定,进一步深入探讨其价值实现机制,同时以龙岩市为试点示范区,阐述其试点基础及必要性,提出有关试点策略,以期为龙岩市及类似地区的具体实践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及经验借鉴。
一、水土保持碳汇生态产品价值内涵界定
由于水土保持碳汇属于生态产品的一类,因此可基于生态产品概念界定水土保持碳汇生态产品。参考李武及李智广等的研究,将水土保持碳汇生态产品定义为“人类对水土流失进行治理产生碳汇后获取的最终产品和服务”。水土保持碳汇生态产品价值则被定义为“水土保持碳汇系统为人类生产生活所提供的最终产品与服务价值的总和”。
二、水土保持碳汇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以“主体—要素—运行”多层次框架展开,提出“多主体参与—多要素投入—全周期运行”的水土保持碳汇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见图1)。其中,多主体参与机制需实现“政府有为—市场有效—社会有序”的协同;多要素投入机制应注重资本、技术和制度要素的供给;全周期运行机制则可划分为前端、中端、末端3个全环节实现过程。
图1 水土保持碳汇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框架
1.多主体参与机制:实现“政府有为—市场有效—社会有序”协同
多主体参与机制实际上也是水土保持碳汇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中多方利益协调的问题,需做到政府有为、市场有效和社会有序。政府层面,政府可凭借其权威、公信力等优势,制定相关政策进行引导,成为把控水土保持碳汇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有形”之手,具体体现在水土保持碳汇产权确认、核证备案、运营管理及生态修复等方面。市场层面,应充分遵循市场规律,基于政府制定的水土保持碳汇交易准则,在交易平台进行交易,将碳汇生态产品出售给需求方获取相应的价款,并按比例将利润用于生态修复和分红。社会层面,社会主体是水土保持碳汇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有力保障,可引入金融服务机构、科研机构、企业、非政府监督机构等社会力量,为水土保持碳汇产品提供资金支持和咨询服务,并发挥第三方监督作用。
2.多要素投入机制:保障“资本—技术—制度”要素供给
多要素投入机制的搭建实际上是水土保持碳汇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保障的问题,应建立“资本—技术—制度”多要素投入机制。资本要素供给方面,由于水土保持碳汇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周期较长,需要较大资金投入,单一的资本结构难以满足其价值实现的资本需求,应通过绿色金融、税费优惠、政府资金投入等多元化资金渠道驱动其价值实现。技术要素供给方面,亟需开展水土保持碳汇调查与评价方法、水土保持修复技术标准、水土保持技术实施、水土保持碳汇监测技术数智化等专题研究,以新技术要素投入支撑水土保持碳汇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制度要素供给层面,需增强水土保持碳汇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政策制度供给,具体包括建立健全水土保持碳汇核算办法和机制、水土保持碳汇生态产品认证制度、水土保持碳汇处置权产权清晰的登记制度、水土保持碳汇交易成效评估制度、水土保持碳汇监测制度等。
3.全周期运行机制:划分“前端—中端—末端”三大环节
水土保持碳汇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全过程是碳汇产品如何实现价值转换的问题。结合相关研究成果和实践进展,提出前端、中端和末端全周期运行机制。
(1)前端环节:水土保持碳汇核算与初步定价
前端环节是水土保持碳汇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项目落地的前提,主要实现碳汇核算与初步定价。一方面,需摸清水土保持碳汇“家底”,利用卫星遥感、智慧监测、区块链等新技术,结合实地勘探结果,刻画水土保持碳汇资源的分布特征,量化其数量、质量、等级等信息,建立各地区水土保持碳汇产品清单;另一方面,应建立健全水土保持碳汇核算规程,对水土保持碳汇资源进行汇总核算及碳汇存量的动态监管。此外,建立相应的水土保持碳汇价值评估中心,对不同区域或主体水土保持碳汇实物量进行核算,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价值估算,制定初步的参考价格。
(2)中端环节:资源核查及配额控制
中端环节主要进行水土保持碳汇资源核查与配额控制工作,重点解决水土保持碳汇资源空间不均、产权关系模糊等问题。在完成价值初步量化工作基础上,进一步发挥水土保持碳汇资源的规模效益,推动水土保持碳汇资源向资产转变,这也是实现市场化交易的前提。为此,搭建相应的资产收储托管中心,根据前端环节的水土保持碳汇资源摸底结果,依托相关水土保持碳汇碳票管理办法等,明确水土保持碳汇的产权问题。其中,水土保持碳汇所有权主体可以根据自身偏好,选择赎买、托管、租赁等单一或综合契约方式,将水土保持碳汇资产流转到交易平台。然后,由相关政府部门评审碳汇价值评估中心所出具的监测报告与核证报告,同时,将水土保持碳汇交易规模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并据此分配到不同地区,解决水土保持碳汇资源空间不均衡问题。最后,对通过评审的项目进行登记和减排量备案,完成水土保持碳汇市场交易前所有准备环节。
(3)末端环节:市场交易及风险隔离
水土保持碳汇核查后,需要进一步推动水土保持碳汇的市场化和产品化,实现水土保持碳汇的资本化。在前端和中端环节的基础上,将水土保持碳汇流入市场进行交易,市场交易流程具体包括“包装—正式定价—收储—售出”。首先,由相关碳汇公司对水土保持碳汇产品进行包装,在前期初步定价的基础上进行正式定价和收储,最后进入交易市场进行售出,将所得的水土保持碳汇利益按照一定比例回馈给水土保持基金,至此水土保持碳汇市场化运作程序完成。此外,风险管控平台会根据水土保持碳汇交易过程中各阶段特征作出风险预警,并及时制定应急方案,为可能出现的风险提供保障,完成水土保持碳汇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最终步骤。
三、龙岩市水土保持碳汇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试点设想
1.试点基础
(1)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龙岩市水土流失治理卓有成效
自2016 年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落户福建后,福建省紧密结合自身省情和现状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特别是地处福建西部的龙岩市曾是福建省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经全市各级部门和人民的长期坚持与努力,龙岩市在水土流失治理方面成效显著。数据显示,2012—2022年间全市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37.62 万亩(1 亩=1/15 hm2,下同),实施造林绿化面积170.23 万亩,森林覆盖率提升至79.21%,长期保持福建省第一;截至2022 年年底,全市水土保持率已从1985 年的86.87%提升至94.16%,这一系列成果为其开展水土保持碳汇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试点奠定了坚实基础。
(2)“长汀样板”为其他相似地区提供案例借鉴
长汀县曾是我国南方红壤区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县份之一,其水土流失面积之广居福建省之首。经过山地植被恢复、崩岗综合整治、生态清洁小流域系统治理等措施的不断实施,长汀县生态治理效果显著,实现了从全国水土流失重灾区到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的历史性跨越。此外,2017 年,长汀成为第一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据统计,2020 年,长汀县累计减少水土流失面积760.84 km2,水土流失率降为6.78%,森林覆盖率提高到80.3%。2023 年12 月7 日,全国首单水土保持项目碳汇交易在龙岩长汀签约,这一创新之举无疑为龙岩其他地区水土保持碳汇工作提供了范例,具有较强的示范意义。
2.试点必要性
(1)水土流失治理的“二次退化”风险亟须防控
尽管近20年龙岩市水土流失治理效果显著,但人为造成水土流失现象却时有发生,已治理区生态系统也相对脆弱,面临“二次退化”风险,治理难度增大。此外,水土流失治理剩余区多位于偏远山区,交通不便带来治理效率下降及成本增加等诸多问题。
(2)水土保持碳汇核算及监管体系亟待完善
有关水土保持碳汇核算体系在不断探索中已初步构建,然而水土保持碳汇能力研究仍未全面开展,关于龙岩市水土保持碳汇的测算及监测则主要围绕长汀罗地河小流域展开。除罗地河小流域外,龙岩市其他区域的勘察和监测力度并不充足,相关数据基础依然薄弱,建立龙岩市水土保持碳汇核算和监管体系迫在眉睫。
(3)水土保持碳汇生态价值实现亟须提升
随着林业碳票、生态银行等项目的落地,不同类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和路径逐渐被提及和关注。水土保持碳汇是生态产品的重要组成,迄今为止鲜见其价值实现的研究和实践。水土保持碳汇项目的开发与交易,是水土保持碳汇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有效衔接渠道,能够有效地将其生态价值转变成经济价值,探究其价值实现机制成为必然。
3.试点策略
(1)各主体协同参与,实现各方利益协调
坚持政府、市场和社会主体共同参与水土保持碳汇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政府层面,不仅要引导龙岩市社会各界参与水土保持碳汇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负责生态文明建设资金安排、转移支付和生态补偿等,还要承担水土保持碳汇生态产品价值核算及结果应用、产品市场交易等机制的制定。此外,要充分发挥市场监督作用,如可通过水土保持补助奖励政策增加其生态产品供给,提高水土保持的补偿标准等。市场层面,应始终遵循市场供需规律。龙岩市水土保持碳汇生态产品交易及相关产业开发均在政府指导下,由市场落实及集中运营,通过市场化经营手段获取经济收益并回馈水土保持基金。市场通过响应水土保护政策、增加资金投入等形式促进水土保持碳汇生态产品价值转化。社会层面,坚持企业、金融机构、科研机构、非政府性组织等社会力量的支撑作用。具体来看,依托福建省碳汇金融机构为水土保持碳汇提供绿色金融支持;相关碳汇企业可为龙岩市生态产品提供包装和售后服务;成立专门的碳汇研究中心等科研机构,为龙岩市水土保持碳汇提供咨询服务;搭建水土保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等非政府性组织,承担水土保持治理任务,并参与水土保持碳汇生态产品经营,进而提高其产品附加值。
(2)坚持多要素持续投入,统筹资本、技术、制度保障
龙岩市需始终坚持资本、技术、制度要素投入保障的持续性。资本要素层面,一方面,可创新绿色金融机制,利用保险服务资本手段,多维度对龙岩市水土保持碳汇开发与交易提供服务,探索建立水土保持碳汇交易和新型金融业态合作机制;另一方面,持续关注水土流失治理剩余区,通过加大政府资金投入等手段,提升龙岩市偏远山区水土流失治理效率。技术要素层面,总体上需依托新技术摸清水土保持碳汇生态底数,可借助“天地空”一体化技术构建水土保持碳汇综合监测体系,为碳汇交易提供实时、准确数据;此外,还需重点加强龙岩“二次退化”地区的水土保持情况监管,准确计算水土保持碳汇系统保护和修复的增汇量。制度要素层面,首先,需建立健全水土保持碳汇调查机制;其次,进一步建立水土保持碳汇资源权属等级体系,支撑其市场化运营;最后,健全水土保持碳汇产品交易机制。
(3)完善全周期运行机制,建立全链条可持续的纵向传导机制
基于运行全周期,建立全链条水土保持碳汇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纵向传导机制。总体上,参考罗地河小流域水土保持碳汇开发和交易模式。前端环节上,需摸清龙岩市水土保持碳汇“底牌”,合理制定水土保持碳汇核算制度,核算全市水土保持碳汇量,解决其“可度量”问题,同时,参考长汀罗地河小流域碳汇价格,对其他地区水土保持碳汇进行初步定价。中端环节上,一方面,需明晰水土保持碳汇产权,利用现代技术搭建龙岩市信息化平台,管理水土保持碳汇权;另一方面,龙岩市在保证市场运行的基础上,对水土保持碳汇配额进行一定控制,实现碳汇资源空间调度。末端环节上,重视水土保持碳汇市场交易流程,依托福建省各大碳汇公司对水土保持碳汇产品进行包装,依托龙岩市政府建立的碳汇交易平台进行产品定价和出售,此外,通过龙岩风险管控平台,实时监管水土保持碳汇全流程运行,针对可能出现的风险及时防范。
四、结 语
推进水土保持碳汇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课题。与其他生态产品相比,水土保持碳汇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还处于起步阶段。本文尝试对水土保持碳汇生态产品价值作初步的内涵界定,并建立起相应的价值实现机制。在未来研究中,可进一步对水土保持碳汇生态产品进行分类,探讨其价值实现的不同模式和实现路径。需始终坚持多主体参与、多要素投入和全周期运行机制,以助推龙岩市及类似地区水土保持碳汇生态价值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