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语言视域下“大思政课”引导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路径研究
2024-03-27高明刘皆成
高明 刘皆成
摘 要:网络语言作为大学生在网络中与社会发生联系的基础性载体,其深刻引导着大学生的群体意识,折射出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状况。该文聚焦当代大学生网络语言的使用现状,探究大学生网络热词使用背后的价值取向、意愿诉求、政治认同,指出在当代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领域,部分学生仍深陷“娱语”化、“暴语”化、“西语”化等不良网络语言的侵袭中,制约着主流意识形态对大学生的凝聚力和引领力;为解决不良网络语言使用给当代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带来的潜在风险,需进一步聚焦思政课这一“立德树人”关键性课程,在“大思政课”维度下,通过打造网络思政教育云平台、拓展思政育人内容、创新思政育人方法和加强学校总体谋划等渠道,在网络语言使用层面,不断塑造、深化、坚定和巩固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维护主流意识形态安全,进一步推进意识形态治理的现代化,最终助力谱写新时代网络强国建设新篇章。
关键词:“大思政课”;网络语言;网络意识形态;网络强国;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07-0181-05
Abstract: As a basic carrier for college students to connect with the society the internet, internet language profoundly guides the group consciousness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reflects their recognition of the mainstream ideology.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current usage of internet language among college students, and seeks to explore the underlying value orientations, intentions, and political identities behind the usage of popular online terms. In the field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internet ideology, some students are still involved in the invasion of bad internet languages such as "entertainment language", "violence language" and "western language", which restricts the cohesion and leading force of mainstream ideology on college students. In order to solve the potential risks posed by the use of bad internet language among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it is essential to further focus on ideological course, which play a critical role in moral education and character building. Under the dimension of "big ideological course", by building a interne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loud platform, expanding the content of ideological education, innovating the methods of ideological education, strengthening the overall planning of the school and other channels, at the level of internet language usage, we should constantly shape, deepen, strengthen and consolidate college students' recognition of mainstream ideology, so as to maintain the security of mainstream ideology and further promote the modernization of ideological governance. Finally, it will help to write a new chapter in the construction of network power strategy in the new era.
Keywords: "big ideological course"; Internet language; Internet ideology; network power strategy; college student
習近平总书记指出:“网络已是当前意识形态斗争的最前沿。[1]”党的二十大报告也明确提出“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推动形成良好网络生态”[2]。这一系列科学论述明确了网络空间作为意识形态工作新阵地,是当下关涉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最大变量”。而在网络意识形态形成和对青年大学生发挥重要“形塑”作用的过程中,正如海德格尔[3]所言,“语言是存在的家。人以语言之家为家”,网络语言已成为今天青年大学生在网络这一个体成长空间中与社会发生联系的基础性、根本性载体,其深刻引导着青年大学生的群体意识,折射着青年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状况。
然而正如人民日报痛批“鸡你太美”等在青年大学生中泛滥的网络恶俗烂梗所反映的那样[4],在当代青年大学生使用网络语言情况中,我们不难发现,在网络空间中,不良网络语言在大学生中确实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传播和使用的情况,对其的“烂用”“滥用”正严重冲击着主流意识形态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实际上,尽管多数大学生能够主动甄别和避免“烂梗”式不良网络语言的使用,但部分大学生仍深陷“娱语”化、“暴語”化、“西语”化不良网络语言之中,然而正是对网络语言使用的“娱乐化”“暴力化”“西式化”,形成了对大学生学习与接收主流意识形态的“遮蔽”性力量,阻碍着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宣传与传播,给当前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带来了极大挑战。
一 当代大学生网络语言使用现状中的网络意识形态突出问题
(一) “娱语”为王,削弱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性,易引发学生理想信念扭曲
“娱乐化”网络语言通过无限放大热点议题的娱乐属性进行内容创作和滥情“表演”,从而使青年大学生获得心理快感。“娱语”大行其道,其原因包括:一是青年大学生心理需求的异化。当下大学生学业任务相对繁重、就业环境相对严峻,其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与长期遵从校园规章的现实矛盾突出,以上种种使得部分学生存在着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由此,当前的大学生群体天然怀有对释放情绪、缓解压力的迫切需求,从而戏说明星丑闻、调侃公共政策、评议鬼畜作品的“娱乐化”网络语言恰逢其时地充当了满足该群体纵情狂欢的“助推器”,使之产生对娱乐的过度心理依赖,走向心理需求的异化。二是网红媒介的技术支持。抖音、微博等网红媒介凭借各种新型技术手段,无限放大“娱语”所具有的吸睛效应和娱乐内涵,在热点舆情事件的议题中大肆发展注意力经济,长时间接触这些信息,青年大学生极容易被戏谑化、解构化的“娱乐化”网络语言吸引。三是资本逻辑的无度扩张致使大众文化庸俗化。大量传媒企业遵循利益至上的原则,争相在文化产品中嵌入“娱乐化”网络语言,致使大众文化向着追求感官刺激的庸俗文化转变,其占据青年大学生的视野,侵夺了主流意识形态在网络文化市场的生存空间。
(二) “暴语”滋长,分化主流意识形态整体性,易激化学生群体性对立
“暴力化”网络语言主要指部分网络语言的施暴与对抗倾向。“暴语”层出不穷,原因在于:其一,自我保护促成群体极化。热点舆情事件中的网络语言使用与现实社会关系具有一定同构性。青年大学生因现实中自身所处的经济状况、教育背景及个性差异等,存在不同的阶层归属感、文化立场,为维护自身的存在感与尊严,相同圈子的青年大学生自发集聚,在使用不同网络语言的过程中对持不同意见的异己圈层具有进行无理性攻击的潜在倾向。其二,算法技术构筑圈层壁垒。算法技术实现了网络语言的长期精准推送,这使得青年大学生的整体视野遭到窄化,很容易处于一种碎片化的、窄化的阅读和信息接收状态,不自觉地陷入价值内嵌的“意识形态茧房”中[5],从而构筑起个人无法逾越的圈层壁垒,圈层内的群体意见逐渐借此形成了对个体观点的支配,进一步加剧了圈层之间的对抗与冲突。
(三) “西语”冲击,挑战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性,易颠覆学生政治认同
鼓吹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的西方思潮在境外势力的“煽风点火”下,不断渗入国内的网络空间之中,其借助“西式化”网络语言的形式,干扰热点事件舆情走向,阻碍、分化舆情中大学生群体对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认同,从而削弱主流意识形态的凝聚力与向心力,影响国家政治权威。“西语”泛滥成灾,原因在于:其一,主流意识形态对当下多元网络化思潮的影响力有待加强。即时化、碎片化的“西语”在网络空间中出镜率高、感染力强,一定程度上延缓了主流意识形态的“进场”,削弱了后者在网络空间中的向心力。其二,西方价值观的恶意渗透。西方敌对势力利用资本手段和技术优势,在国内各类网络热点舆情事件中,借助对内含错误导向的网络热词的恶意散播,不断向我国网络文化市场输出含有特定意识形态内容的文化产品、文化观念,从而对当代青年大学生进行隐匿式渗透,妄图消解主流意识形态对大学生群体凝聚效力的发挥。
二 网络语言视域下“大思政课”引导青年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路径
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问题是当下网络时代中高校“立德树人”工作所面对的关键性问题。针对这一问题,应在坚持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对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作出的“十个坚持”重要原则的基础上,突出“坚持正能量是总要求、管得住是硬道理、用得好是真本事”的原则[6],更好发挥“立德树人”的关键性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在网络意识形态教育中的引导作用。尤其考虑到这一问题的社会性和复杂性,更需我们在“大思政课”的维度下,注重开门办思政课,强化问题意识,突出实践导向,“创新改进网上宣传,运用网络传播规律,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7],在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和资源,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建好“大师资”的过程中,不断强化高校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增强主流意识形态对高校大学生群体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维护主流意识形态安全,最终推进高校意识形态治理的现代化。
(一) 打造网络思政教育云平台,推动传播媒介升级,以智能技术助推主流正能量网络语言传播,塑造主流意识形态认同
第一,要加强对智能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加速学校新媒体矩阵等媒介平台的升级。基于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如“文心一言”)等新技术,实现学校新媒体矩阵平台等对大学生需求回应的精准定位,从而在更加有效地回应当下大学生实际需求中,以正能量网络语言实现对主流意识形态更为广泛的传播,塑造主流意识形态认同。
第二,要加强学校新媒体矩阵平台等对正能量网络语言的奖励和激励,借“网红”效应激发正能量“梗”等的传播效力。通过聚焦在学校新媒体矩阵平台等中传播的各类正能量网络语言,如评选“最具正能量网红”“最具正能量梗”等,对其进行正向引导、奖励、激励,形成更多学生对其“围观”,从而打造“网红”式正能量网络语言,促使对其的广泛使用,实现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有效传播。此外,学校新媒体矩阵平台等可以软性吸纳、打造学校青年“网红”代表,利用其粉丝号召力和平台影响力,扩大正能量网络语言的受众广度与深度,从而借助“网红”的正能量传播效应,有效塑造主流意识形态认同。
第三,坚持“开门办思政课”“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和资源”[8],拓展社会化的网红媒介对正能量网络语言的推广和宣传途径,让更多的人形成对其的了解、认可与自发推广与使用。可以通过各种新式媒介手段,如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论坛等,构建社会化正能量网络语言传播矩阵,向青年大学生宣传正能量“梗”等网络语言,助力主流意识形态的广泛传播。
(二) 拓展思政育人内容,提升大学生辨识能力,以大学生文化涵养反制不良網络语言,深化主流意识形态认同
第一,在宣传教育方面。一方面,高校可以增设汉语言文化、技术哲学、传播学等相关通识课程,推动形成网络意识形态工作与学生语言专业素养教育双线推进的育人路径,拓展思政育人平台;另一方面,在学校“课程思政”优质课程培育过程中,应注意引导专业课教师,充分利用本专业知识回应有关社会热词(如“武器姬”等对武器的娱乐化描述),使学生能够清楚认知不良网络语言、言论的错误导向,使其明白不良网络语言对社会和个人的危害,引导其正确理解和用“梗”,避免使用“娱乐梗”“暴力梗”“西式梗”等不良网络语言,从而增强学生的语言识辨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最终在辨明“对”与“不对”的过程中,深化其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
第二,在个人素养方面。有效发挥高校学分引导作用,积极助推、鼓励学生参与兴趣课程、读书会、社区活动等,提升高校大学生群体整体文化素养,使尊重他人、分辨是非、遵守公德等真正形成自觉性的“入耳”“入脑”与“入心”,建立起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实现其对不良网络语言的全方位自觉抵制。
(三) 坚持以人为本,创新思政育人方法,建构高校党的创新理论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等的新型、契合学生认知特点的“供给仓”,坚定主流意识形态认同
第一,针对当前党的创新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等面向青年学子阐释的供需矛盾,充分利用学校、学院各类网络平台,发挥网络语言作用,积极调整供需结构。要精确把握大学生心理诉求,依托大数据尤其是后台数据库资源,汇总大学生使用的高频热梗,分析其语义内涵、适用场景、传播逻辑,以此透视大学生兴趣偏好、思想动态、心灵地图,为建构、调整与优化针对高校青年学生的党的创新理论等的创新型阐释路径提供航标靶向,从而能够更加有效地以党的创新理论等回应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的所思所感,有效消弭不良网络语言的负面感染力,缩减不良价值观的传播空间,一“增”一“减”中,坚定主流意识形态认同。
第二,借力网络语言,优化党的创新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等供给模式,实现面向高校青年学生主流价值传播模式的主动应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要“推进网上宣传理念、内容、形式、方法、手段等创新”[9]。围绕大学生认知规律与特点,需进一步做好党的创新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等的宣讲、阐释路径优化。通过借助网络语言,将理性内容赋予学生喜闻乐见的感性面貌,在主动推出学校各类官方号引导的、具有高等学校特色的正能量“梗”(如在校史校情教育与认同方面,很多高校采用将校名以特定昵称形式表达所形成的“昵称梗”,有效实现了学生对高校校史校情的自觉了解、认同与主动传播,社会效应、育人效应显著)的过程中,实现主流价值传播模式的主动降格,从而有效迎合大学生的认知需要,实现党的创新理论等阐释的真正的“内化于心”。
(四) 加强学校总体谋划,做好有关部门统筹协调、推进落实,督导大学生网络语言使用,巩固主流意识形态认同
第一,聚焦学生网络语言使用,完善学校网络意识形态前沿阵地管控机制。一方面,提升网络语言“入校”门槛。依托学校有关部门收集、记录的高校部分学生使用的暴力情色化、娱乐庸俗化、历史虚无主义等相关的不良网络语言文本,形成针对网络“梗”等的“黑名单”,与有关政府部门积极配合,对“烂梗”等采取“入校”前的拦截与除根,严防错误网络意识形态借助网络热词的使用流入校园。另一方面,完善网络语言使用管理阵地建设,严格实施大学生网络语言使用方面的舆情监控机制和意识形态督导工作。
第二,建立健全学校针对网络语言使用所可能引发的网络舆情应急处理工作机制。一方面,科学预测、准确研判大学生短时间、密集、大规模使用的热点网络“梗”所可能引发的网络舆情走向。针对大学生高度关注、参与其中的网红媒介中的网络“梗”及其背后突发公共议题要采取实时警戒的态势,动态识辨舆论场中的不良网络语言使用苗头和风险动向,提升学校网络意识形态治理的预见性和前瞻性。另一方面,坚持主动引导,切忌只堵不疏。对辅导员等群体所发现的大范围传播不良网络语言的高校青年学生,要统筹组织有关部门力量,积极采取适当的人文关怀和教育;及时针对热点舆情事件中的青年敏感话题和网络语言(如最近由川大女生事件等引发的性别对立这一敏感的、青年学生广泛参与话题下的“xxn”等网络热词),进行面向大学生的针对性的情绪疏导和引导;面对由大学生使用相关网络热词所引发的负面网络舆情事件,要借助网络语言的力量,抓牢应对窗口期机遇,利用恰当网络语言,及时发布有效辟谣信息,巩固官方媒介公信力,妥善做好有关舆论善后工作,从而助力有关问题的有效应对和积极稳妥处理,借助网络语言的力量筑牢可能出现的“暴雨疾风”式负面舆情下的网络意识形态防线。
三 结束语
如前文所述,当下“娱语”化的不良网络语言削弱了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性,易引发学生理想信念扭曲;“暴语”化的不良网络语言分化了主流意识形态整体性,易激化学生群体性对立;“西语”化的不良网络语言挑战着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性,易颠覆学生政治认同。因此,不良网络语言的使用,消解着主流意识形态对大学生群体的凝聚力和引领力,严重制约大学生在网络时代的成长成才,已成为制约新时代推动网络强国建设的关键问题之一。
针对此,我们应进一步聚焦思政课这一“立德树人”的关键性课程,在“大思政课”维度下更好地发挥其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宣传与传播作用。首先,通过打造网络思政教育云平台,以智能技术助推正能量网络语言传播,塑造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其次,通过拓展思政育人内容,提升大学生文化涵养,反制不良网络语言侵袭,深化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再次,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创新思政育人方法,建构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等的新型、契合学生认知特点的“供给仓”,坚定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最后,通过加强传播平台总体谋划,做好有关组织和部门的统筹协调、推进落实,督导大学生网络语言的正确使用,巩固主流意识形态认同,从而以创造性发挥“大思政课”在大学生网络语言使用领域的意识形态引导作用的方式,不断强化当代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度,增强主流意识形态对大学生群体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为维护主流意识形态安全,推进意识形态治理的现代化提供新的工作视域。最终,在做好大学生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基础上,助力推动新时代网信事业高质量发展,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上奋力谱写网络强国建设新篇章。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26.
[2]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44.
[3] [德]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M].孙周兴,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358.
[4] 人民热评:不能让恶俗的网络烂梗毒害孩子[EB/OL].[2023-03-07](2023-07-16).http://opinion.people.com.cn/n1/2023/0307/c1003-32638939.html.
[5] 李江静.新传播语境下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的风险及其应对[J].思想政治教育,2020(8):89-93.
[6] 大力推动网信事业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对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引发热烈反响[EB/OL].[2023-07-16](2023-07-16).http://news.china.com.cn/2023-07/16/content_9259
3265.shtml.
[7] 习近平:创新改进网上宣传 把握网上舆论引导的时度效[EB/OL].[2014-02-28](2023-07-16).http://www.cac.gov.cn/2014-02/28/c_126205895.htm?ivk_sa=1024320u.
[8] 教育部等十部门关于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的通知[EB/OL].[2022-08-10](2023-07-16).http://www.moe.gov.cn/srcsite/A13/moe_772/202208/t20220818_653672.html.
[9] 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概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基金项目:山东省教育教学研究课题“山东省‘智慧思政课建设的实践痛点与突破路径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2023JXY001);山东科技大学青年教师教学拔尖人才培养项目资助阶段性研究成果(BJ20221104);山东科技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网络语言视域下高校网络意識形态风险及引导路径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无编号)
第一作者简介:高明(1986-),男,汉族,山东济南人,哲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副院长。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科学技术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