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背景下土壤污染修复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2024-03-27姚猛李忠玉赵远薛金娟王明新

高教学刊 2024年7期
关键词: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教学模式

姚猛 李忠玉 赵远 薛金娟 王明新

摘  要:土壤污染修复技术是一门涵盖土壤物质组成、理化性质、污染控制与修复“全过程”的专业课程,如何在课程讲解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及使命感,是实现课程思政教育的重点。该课程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土壤污染问题为导向,针对国家目前对土壤污染修复领域的科学技术和人才需求,将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以理论教学为基础,设计实践为重点,创新教学方法,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原则,结合“成果导向”(OBE)的教育理念,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多种教学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意识。

关键词:土壤污染修复技术;课程思政;教学改革;OBE;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4)07-0128-04

Abstract: "Soil Pollution Remediation Technology" is a professional course covering the whole process of the soil material composition,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pollution control and remediation. How to cultivate students' professional identity and sense of mission in the course explanation process is the key poi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 course is oriented towards preparing students to solve the soil pollution of practical sites. In view of the current national demand for science technology and talents in the field of soil pollution remediation, the professional course andideology and politics of the courseare organically combined, design the practice based on theoretical teaching, innovate teaching methods, highlight the student-centered teaching principle,combine the education concept of "Outcome based education" (OBE). Various teaching forms based on the student-centered methods hould be carried out to guide students' active participation, and cultivate students' feelings of home and country and sense of mission responsibility for applying what they have learned.

Keywords: Soil Pollution Remediation Technology; ideology and politics of the course; teaching reform; OBE; teaching mode

土壤污染修复技术是建立在土壤学基础上,并结合环境工程进行交叉的一门学科,它以土壤和污染物為研究对象,是一门涵盖土壤物质组成、理化性质、污染控制与修复“全过程”的专业课程[1]。土壤污染修复技术课程建设是环境工程专业建设的核心课程与基础课程之一,也是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接触到场地修复方向的第一门课程。

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2],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3]。2022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要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4]。围绕我国发展战略,针对国家目前对土壤污染修复领域的科学技术和人才需求,将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有机结合,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多种教学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意识,让学生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实现“共振”。

围绕土壤污染修复技术这门环境工程学科类的地下环境专业课,聚焦新工科建设,将本课程中的知识点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的结合,深度挖掘知识点中的思政元素与目标,改革传统线下的课堂教学方式,创新教学方法,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原则,结合“成果导向”(OBE)的教育理念[5-6],坚持“两性一度”的教学要求;以理论教学为基础,设计实践为重点,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全面提升,让学生明确土壤污染修复技术课程意义,了解课程内容与目标,培养学生以身作则、学以致用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意识,以及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

一  课程思政理念下土壤污染修复技术课程存在的问题

(一)  课程思想认识不到位

土壤污染修复技术这门课主要讲解土壤环境污染过程及修复等相关内容,学生需要掌握土壤环境污染,及土壤环境污染修复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了解国内外土壤修复的动态,特别要求学生们熟悉并掌握土壤污染修复技术相关知识,当面对实际土壤污染修复工程时能够正确选择合适的修复手段。另外,土壤污染控制与修复方案的设计具有复杂性,工程实践性强,学生现有理论结合工程实践思维能力不足,难以很好理解复杂实际工程的解决过程和方法,影响学生对土壤污染修复目标的确定及修复方案的设计。此外,目前学生普遍对课程重要性的思想认识不到位、对自身学业及未来职业规划不明确,课上学习注意力难以保持长期集中,课堂管理难度大。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明确课程思政理念下土壤污染修复技术课程的意义,实现环境工程专业课程的全过程育人理念。

(二)  课程思政目标单一化

本课程具有学科交叉的特点,且与工程实践联系密切,课堂教学难以使学生对场地相关基础理论、污染防治技术手段有深层次的理性认识,知识体系和授课内容需要不断更新,如何及时掌握发达国家有关污染场地控制与修复方面最前沿的理论知识和典型案例,并与我国污染场地控制与修复工作的国情深度融合,在学生能够接受的前提下,基于“两性一度”的标准,深度挖掘知识点中的思政元素与目标,探索课程知识点与思政的有机结合点,实现内化于心与知识传授的统一,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们解决科学问题的能力,最终形成符合国家战略需求的课程体系,是目前面临的首要问题。因此,有必要在课程思政理念下,拓展课程培养目标,增强课程思政的深度。

(三)  课程思政与教学方式融合度低

目前,土壤污染修复技术课程思政主要采用说教的教学方式,且课程思政内容与课程内容强行联系,缺乏有机的统一,导致学生产生强烈的抵触心理,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较差,难以实现课程思政目标。另外,专业课程理论内容与工程实践脱节,学生缺乏场地污染防控的工程经验,专业技能水平偏低,工程设计能力较弱,解决实际环境问题的能力不足,难以实现学生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之间的“共振”。因此,有必要深度挖掘课程内容中的思政元素,并围绕这些思政元素,改变传统的说教教学方式,通过师生互动、学生研讨等多种教学方式,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公,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真正激发其对学习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求,实现思政建设与人才培养的良性互动。总的来说,如何构建学生深度参与的课程思政教学方式,增强课程过程中学生的“体验感”和“责任感”,才是课程思政的内核所在。

二  明确课程思政理念下土壤污染修复技术课程的意义

随着工业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人们产生的有毒有害物质已经超过了环境的自我清除能力,使得土壤污染日益严重[7]。其中,有机污染物和潜在有毒元素造成的土壤污染,即使在很低浓度的情况下,也会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植物生长等;而在高污染水平下,种子无法发芽,甚至成熟的植物也无法生长[1]。另外,人们在长时间接触或吸入有毒有害物质时,可能会感到头痛、恶心、呕吐、乏力等,严重时会出现抽搐、昏迷,并会伤害到人的肝肾、大脑和神经系统等,有的还有强烈致癌性[8]。因此,有必要不断深化土壤污染修复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在大工程观理念的指导下,构建理论教学为基础,实际场地修复案例为先导,工程设计为目标的三位一体的土壤污染修复技术教学新模式。更重要的是,将思政要素融入到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注重加强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积极引导当代学生树立正確的国家馆、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课程思政做到协同育人、立体多元、显隐结合、科学创新,使学生获得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实现环境工程专业课程的全过程育人理念。

三  课程思政建设探索

(一)  课程培养目标多元化,增强课程思政的深度

本课程致力打造一门涵盖土壤物质组成、理化性质、污染控制与修复“全过程”的专业课程。通过课程的教学与修复案例讲解,加深学生对“万物土中生”的深刻理解,培养学生保护土地资源的意识,以及对未来职业的认同感及使命感。在此基础上,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水平专业人才,为我国实现“绿水青山”的国家战略提供土壤污染修复方面的人才支撑。

本课程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原则,结合OBE的教育理念,课程建设目标实现了多元化,分别从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价值目标与素质目标四个方面,完成了课程目标的拓展。另外,本课程从挑战度、高阶性、行业需求与课程思政四个方面,实现了课程目标与课程思政的高度融合与交叉,具体如图1所示。

(二)  课程培养内容前沿化,增强课程思政的广度

土壤污染修复技术课程主要为理论课,课程内容共包含8章32节,系统讲解了包括土壤的概念特征、土壤物质组成、土壤的理化性质及环境意义、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在土壤中的环境行为、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技术、有机污染土壤修复技术在内等多项内容。

课程内容涵盖从土壤污染形成到完成修复的全过程,土壤污染基础理论及污染物迁移转化规律部分可使学生从定义、特点、类型上了解污染场地,明确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行为;风险评价和策略制定是修复过程重要的前期工作,通过对调查手段和方法、风险评价模型、污染修复原则的学习,可使学生对土壤修复工作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土壤修复技术是课程重点的内容,将各项技术与实例研究相结合进行讲授,可使学生系统掌握各项技术的原理、方法、适用性和操作要点。另外,关注热点问题,紧跟国家政策,如“土十条”和“水十条”等,时刻以“环境人”身份关注环境问题。

将本课程中的知识点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深度挖掘知识点中的思政元素与目标,探索课程知识点与思政的有机结合点,实现内化于心与知识传授的统一。比如,土壤的概念特征,其思政元素在于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基于知识点的思政元素,从课程意义、理想信念、传统美德等方面深度挖掘思政目标,见表1。

(三)  课程教学形式多样化,增强课程思政的力度

教学过程融合了教师讲授、师生互动、学生研讨等多种教学方式。通过新型教学方式,反向教学,学生讨论为主导,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公,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真正激发对学习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求,同时培养团队精神。将团队学习模式贯穿课程始终,授课教师要深入挖掘课程思政与本课程的最佳结合点,以实现思政建设与人才培养的良性互动,多采用案例式教学,以问题为导向,拓宽学生国际视野,提高学生独立分析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设计应用能力、科学思想和工程思维。研究团队不断针对课程内容结构和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梳理课程内容间的内在关系,补充重点内容,团队协作式教学模式贯穿课程始终,最终实现思政与本课程相互融合升华的良性循环。

理论教学方面,将思政内容、课程知识点与教学方式高度融合创新,即时更新领域最新研究进展和工程案例,同时邀请业界专家在课上或线上为学生开展讲座,提升课程内容的吸引力与前沿性,在增加讲授知识深度的同时,提升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课堂的主动性,加强师生互动。比如,学生自发分成3~4人小组,由教师拟定主题,小组成员相互协作,课后查阅相关文献并制作幻灯片、准备讲义,课上由教师指定成员进行讲解,并围绕讲解内容进行讨论。小组合作,有助于从不同层面理解问题,引发思考,实现了知识的输出整合。锻炼了学生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归纳总结能力。提升课后作业难度,转变仅考察书本知识的传统作业模式,依据“两性一度”的教学要求,课程不断强化非标准化、综合性的过程评价内容,增加探究式、报告答辩式等评价方式,合理弱化期末考试成绩占比。润物细无声地将思政教育“渗透”进本课程的知识点中,实现思政教育与本课程的知识点完美的融合,实现“寓教于乐”。

通过理论课程、案例教学等环节的实施,培养学生形成预习、自主学习的习惯,培养“从无到有”的思维逻辑,有助于解决遇到的问题。同时,思政元素的融入,能够有效增强学生沟通表达能力,在讨论中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同时“求同存异”,锻炼团队合作意识。将学生们培养为具有宽厚基础知识和专业能力、良好道德品质和人文素养、较高综合素质和较强创新精神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另外,学生应同时具有科学思想和工程思维,能够独立解决土壤污染相关的关键科学问题和复杂工程问题,并具有一定的沟通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具备以身作则、学以致用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意识。

四  结束语

大学是学生进入社会的最后一道关卡,教师们不仅要传道书本知识,还要加强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积极引导当代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关、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课程思政做到协同育人、立体多元、显隐结合、科学创新,使学生获得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土壤污染修复技术课程同时兼具有理论高度和应用属性,与当今世界环境领域的科技发展趋势紧密结合。课程始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学的根本任务,将思政要素融入到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旨在全面激发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学生的设计应用能力,培养创新思维,让学生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实现“共振”。

参考文献:

[1] 孙铁珩,李培军,周启星.土壤污染形成机理与修复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2] 习近平: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EB/OL]. http://jhsjk.people.cn/article/30982234.

[3] 王伟.《大气流体力学》课程思政教改探索[J].教育现代化,2020,7(11):66-68.

[4] 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 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 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EB/OL]. http://jhsjk.people.cn/article/32408562.

[5] 肖娴,赵远,欧红香,等.疫情背景下基于OBE的环境工程微生物学教学设计与实践[J].科技资讯,2021,19(25):122-125.

[6] 侯湖平,张绍良,公云龙,等.课程思政理念下不动产估价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高教学刊,2022,8(21):148-151.

[7] 贾坤同,李俊,米舒,等.“海洋微生物学实验”课程思政探索和实践[J].微生物学通报,2022,49(1):383-391.

[8] 吴启堂.环境土壤學[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下水原位空气扰动修复中水力环流形成机制及其对VOCs去除的影响”(42207085);2022年江苏省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课题“价值引领、成果导向下的研究生导师能力建设研究”(JGKT22_B040);常州大学优质研究生课程建设项目“OBE理念下研究生课程建设研究”(ZMF21020442);2022年常州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研究课题重点课题“环境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优质教学资源建设的研究与实践”(YJK2022008)

第一作者简介:姚猛(1993-),男,汉族,江苏徐州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地下水土污染控制与修复。

*通信作者:王明新(1979-),男,汉族,江苏常州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为土壤与地下水污染防治。

猜你喜欢

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微课时代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