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一个人的成语传奇
2024-03-27吴光辉
吴光辉
韩信,淮阴(今属江苏省淮安市)人,西汉开国功臣,军事家,被后世奉为“兵仙”“神帅”。他一个人创造出了几十个成语,每一个都是经典,流传千古。这确是中华文化史上的一个传奇。
一
在苏北淮阴的韩信故里,“信钓于城下”之处的古淮水边,耸立着一座“韩信钓鱼台”的石碑,石碑的后面便是那片清澈见底的韩信湖。
在韩信湖的岸边,少年韩信正在耐着性子钓鱼。他年龄在二十上下,满脸油污,一身灰垢,穿着乞丐似的衣服,破破烂烂,腰间还挂着一柄长剑。这时,他用两只小眼睛紧盯着鱼饵,生怕鱼儿不肯上钩。他的肚子饿得呱呱直叫,脸上也渗出了一层冷汗。
韩信自小丧父,家境十分贫寒,后来他的母亲也去世了,连葬母的钱都没有。他每天除了钓鱼练剑,就是到亭长家里蹭吃蹭喝。时间一长,亭长妻子对韩信也就不耐烦了,于是采取提前起床烧火,提前吃早饭的方法,让韩信来了什么也没吃到。韩信心里十分恼火,就这样饿着肚皮,提着钓鱼竿,离开亭长家,到这里钓起鱼来。
关于贫困户韩信少年在淮水边的垂钓故事,清代诗人沈菊庄还专门写过一首《韩淮阴钓竿歌》:“千金之重酬漂母,一竿之微还忆否?”诗里说的“一竿之微”便是一个成语。也是在韩信湖的南岸,韩信在饿昏之际遇到了漂母,这就引出了另一个成语“一饭千金”。
当然,在淮阴故里,韩信最出名的成语则是“胯下之辱”。
那一天,有一个屠夫在街上看到韩信,故意羞辱他说:“你看上去身高马大的,又喜欢带着一柄宝剑,在我眼里你不过就是一个胆小鬼!”围观的人群听了屠夫的话后哈哈大笑。那个屠夫更加得意了,当众指着韩信说:“你要是有种,不怕死,就拿剑刺我,如果你认怂,就从我的裤裆里钻过去!”说着,他就张开了两条腿。韩信想了好一阵,什么话也没说,真的俯身趴在地上,跪着从那个屠夫的裤裆下一步一步地钻了过去,脸上居然表现得十分平静。韩信的这一举动使在场的人再次哄堂大笑。那时,谁也没有想到,眼前这个一竿之微、经受胯下之辱的韩信,后来居然会成为叱咤风云的王侯将相。
二
现存于陕西省汉中市南门外的那座古朴苍凉的拜将坛, 始建于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 年),是汉高祖刘邦设坛敬祭天地、拜韩信为大将的地方。
那天清晨,汉军将士全被集中在这個坛下,所有人都知道刘邦将要拜将授符,他早在七天前就已开始恭恭敬敬地斋戒了。
吉时已到,刘邦走上高坛,汉军的一批将领在台下立着。而韩信只是一个无名晚辈,站立在远处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
首先是祭祖,接着,擂响了战鼓,吹奏起号角。这时,萧何恭请刘邦宣布大将军人选。只见刘邦身穿一件玄色汉服,头戴一顶金制王冠,表情严肃,走到了拜将坛的前面,高声说道:“自今日起,本王封韩信为大将军,统率三军!”全体将士都猛吃了一惊,他们谁也没有想到刘邦会将汉军的指挥权交给韩信这个小混混。这让那些跟随刘邦南征北战的将领们很不服气。
韩信出身确实寒微,在秦末农民起义爆发之后,投身到项梁义军却不被重用,多次给项羽出谋划策均遭拒绝,后来又改投刘邦军下,也是不得志。在萧何的极力举荐之下,刘邦这才破格录用,在此筑台设坛祭祖拜将。其实,刘邦的心里并没有底,可他这时屡战屡败,必须起用新的人才,这才将象征将军权力的斧钺,递交到了韩信的手中。
韩信立马跪在地上,双手接过斧钺说道:“大王既然将三军统率大权交给我韩信,我就一定会以死报国!”
当然,因为萧何在向刘邦推荐韩信时,用了“国士无双”来评价韩信的指挥才能,这就给后世留下了这个成语。自此,“筑坛拜将”这个成语也就顺利诞生了。
三
韩信曲折传奇的人生随着这些成语向前奔走。
自从在拜将坛接过刘邦授予的斧钺之后,韩信便率领汉军一路远征,用“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之计,出汉中,定三秦,连续击败了魏、代、燕、赵、齐五国,百战百胜,从而形成了对楚军的战略包围,接着便一直将项羽追到了垓下。
此前,用兵如神的韩信精心挑选了十位汉军将领,包括樊哙、英布、彭越等人,把汉军的主力部队也分成了十队,命每个将领各率一队,然后以十面埋伏布阵,阵与阵之间层层相围,层层接应,从而形成密不透风之势。这就是著名的“十面埋伏”之计。
汉军布阵完毕之后,韩信亲率三万精兵前去挑战项羽,楚汉大决战的序幕由此拉开。主动出击的韩信使出诱敌深入之计,将项羽的三万残军诱入汉军在垓下设下的十面埋伏之中。就这样,垓下古战场,杀声震天响。
当天夜里,风雨大作,为了进一步动摇瓦解楚军,韩信又组织一批士兵进行大合唱,演唱时一律使用楚国的方言,目的就是用厌战、思亲、思乡之情来瓦解楚军的战斗力。垓下之战的结果是,项羽霸王别姬,自刎乌江,也成就了韩信创造的成语“四面楚歌”和“十面埋伏”。
在几年时间里,韩信率领汉军,度陈仓,出函谷,泅黄河,越井胫,决潍水,战垓下,灭西楚,完成了大汉一统的大业。在征战过程中,他施展胸中韬略,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势不可当,其中暗度陈仓,木罂渡河,背水一战,半渡而击,垓下之战,更是出神入化,至今仍被人们津津乐道。韩信这位军事天才,创造出一系列军事传奇,开创大汉帝国四百年的基业,也创造出“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背水一战”“置之死地而后生”“多多益善”“智者千虑,必有一失”等军事成语。
四
冬天的长安城到处弥漫着肃杀之气,长乐宫的天上翻滚着乌云,钟室里刮起了一阵阵刺骨的寒风。这里便是韩信人生的终点。
汉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 年),韩信被吕后和萧何联手骗进长乐宫,押解到钟室。此前几个月,刘邦就离开长安亲征陈豨去了。吕后知道刘邦一直忌惮提防着韩信,但因为韩信的功劳太大,又不忍心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把他除掉。因此,她决定趁着刘邦不在长安,和丞相萧何密谋杀掉韩信。
韩信的头被屋顶大梁上高悬着的一口三千斤重的巨大钢钟罩着,这让他感到眼前的一切都阴森森的。他的双脚高悬于地面,全身被捆绑了无数道绳索,四肢已经动弹不得,身体上的鲜血一点一滴地洒满了钟室的地面。
能够杀人的地方很多,吕后为何要在钟室里杀害韩信?其原因自然是由于韩信灭楚兴汉统一中国的功劳极大,因此,据说刘邦曾对韩信有过许诺,对其“三不杀”,即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铁器不杀。所以,吕后抓获韩信之后,就将韩信捆绑起来,悬挂在长乐宫钟室的大钟里面,让韩信上看不见天,下看不到地,然后不是用铁器,而是用竹枪将韩信活活刺死。
关于韩信之死,班固在《汉书》中的记载是“具五刑”,也就是先黥面、割鼻,再砍掉双脚,用竹条抽死,最后将脑袋悬挂示众,把尸身剁成肉酱。因此,韩信的下场确实惨不忍睹。最后,韩信的父族、母族、子族也被吕后派人杀光,就连几个月大的婴儿也没能留下。
至此,中国历史上的又一个成语“钟室之祸”也随之诞生。当然,在韩信被杀的主要原因上面,又留下了“战无不胜”“功高震主”“伪游云梦”“鸟尽弓藏”“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等成语。
韩信只活了约35 岁,从一竿之微的乞丐,到叱咤风云的统帅,最后变成惨死钟室的肉酱,他这短暂的一生就是传奇性、英雄性、悲剧性相结合的一生。因此,后人对他为大汉一统所做出的卓越贡献深深地崇拜,并对他人生的悲剧结局产生无限的同情。也正因为此,关于他的成语才高达34 个之多,使他在成语的世界里得以永恒。
(摘自《太湖》,本刊有删节,佟毅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