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医科背景下医学院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探究
2024-03-26张冬梅刘红芝
张冬梅,刘红芝
(徐州医科大学 图书馆,江苏 徐州 221002)
0 引言
2019年4月,“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提出要突破现有学科格局,促进跨界融合,凝练文理医工农科教育的新理念、新模式,大力培养复合型、创新型高素质人才[1]。2021年12月,教育部高教司吴岩司长在“继承与创新:大学图书馆现代化新征程”学术研讨会上指出,高校图书馆要改革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新时代育人新范式[2]。《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教高〔2015〕14号)第31条指出,图书馆应全面参与学校人才培养工作,应重视开展信息素质教育,采用现代教育技术,加强信息素质课程体系建设。信息素养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近两年来徐州医科大学图书馆本科生信息素养培育为例,结合新医科建设背景,通过分析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改革的突破口,探讨改革的具体实现路径和建议,以期为新医科背景下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提供有益参考。
1 新医科背景下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的突破口
人工智能、深度学习、材料科学、互联网技术等在医学图像识别、航天医学、海洋医学、机器人手术、远程医疗等方面研究热点频出,也为新医科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医学教育除了厚专业、重临床要求,还要有关联、协同、跨学科、创新能力[3]。为实现新医科医学人才培养目标,迫切需要突破现有的医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模式。
1.1 信息素养教育在新医科建设中的独特价值
基于新医科背景下医学院校图书馆改革的迫切需要,应不断优化资源和馆员队伍结构,引领带动作为新医科的医学生信息素养建设整体水平的提升。本质而言,信息素养教育并非一门独立的学科,而是一项综合实践能力训练,并且与图书馆有着天然的联系。一方面,图书馆资源与服务可赋能信息素养教育,拓展思维、开阔视野,为新医科改革提供动力;另一方面,新医科建设反向赋能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并为其提供方向上的指引[4-5]。
1.2 新医科背景下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模式需要变革
新医科建设要求医学院校图书馆在知识资源的组织与发现过程中要注意与医学相关学科资源和人才的储备[6-7]。首先,信息技术推动着图书馆研究范式的变革,也带来了信息素养教育模式持续创新的必然诉求。其次,新医科背景下多学科体系的交叉融合要求信息素养教育拓宽视野。随着计算机网络化的普及,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广泛应用,传统的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在本科教育课程体系设置中的作用在下降,面临着角色被逐渐弱化的尴尬境遇。
2 徐州医科大学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调研分析
2.1 研究对象、思路和方法
徐州医科大学本科生医学文献检索课程性质设定为选修限选课,课时设置为18学时,开设年级为3年级,因此本文以2021级为调查对象,开设医学文献检索课程的专业仅有麻醉学(348人)、预防医学(133人)、医学影像学(140人)3个专业,共计621人。调查内容主要围绕文献检索课程、阅读推广活动和数据库培训系列讲座。共发放问卷621份,回收有效问卷600份,有效率为96.6%。利用SPSS 22.0软件进行调查结果统计分析。
2.2 调查结果及分析
从调查结果数据(见表1)来看,72.7%的学生认为图书馆在个人信息素养提升过程起着重要作用,本科生对图书馆的学习环境和服务满意度以及信息素养教育的系列工作与活动整体较为满意,但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有待进一步改进。
表1 2021级本科生对图书馆现有信息素养教育服务的态度
2.2.1 重视力度不够
徐州医科大学2021级本科生招生专业22个,招生总数2 849人,开设医学文献检索课程的仅有3个专业,621人,专业占比13.6%,人数占比21.8%。调查显示72.3%的学生认为文献检索课较为重要,有助于个人学习成长;27.7%的学生认为课程开设意义不大甚至无用,这说明大部分学生对课程开设持支持与认可的态度,少数尚存在认知和重视程度上的偏差。对于图书馆阅读推广活动和数据库培训系列讲座调查情况均不尽如人意:54.2%的学生认为馆阅读推广系列活动意义不大或不关注该;67.8%的学生认为数据库培训系列讲座对个人意义不大或从不关注。数据分析表明,图书馆仍是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阵地,但学校对本科生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视度整体表现较弱。一方面,学校教务管理部门在本科生课程安排上未能给予所有医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课堂空间;另一方面,医学本科生由于学业任务重,没有毕业论文的撰写要求,导致部分本科生参与信息素养教育的主观意愿不强烈。
2.2.2 与专业结合力不够
在调查图书馆现有信息素养教育与专业结合力问题上(见表2):56.9%的学生认为文献检索课程与专业学习结合力一般或者差;90.0%的学生认为阅读推广系列活动与医学专业学习关联性一般或差;87.5%的学生认为数据库讲座、培训与医学专业学习关联性一般或差。数据分析表明,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课程、阅读推广和数据库系列讲座在内容与模式上与专业结合力是不够的,缺乏个性化、精准化,使其在本科生中的调查结果不尽如人意。
表2 2021级本科生对图书馆现有信息素养教育影响因素评价分析[人数(%)]
2.2.3 教师引导力不够
在调查教师对信息素养的引导力问题上(见表2):44.0%的学生认为图书馆老师发挥的作用一般或差;58.0%的学生认为专业课老师在学生信息素养形成中的作用一般或差。数据分析表明,无论图书馆老师还是专业课老师在对学生引导力的作用发挥上都是不理想的,大部分老师只是单纯教授课程知识,在授课环节中未给予学生足够的信息素养教育培养空间,如何在课程中加强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仍需进一步进行科学规划。
3 新医科背景下医学生信息素养教育路径的思考
3.1 以新医科思维重构医学生信息素养的教育理念
医学本科教育改革迫切需要以理念更新凝聚新医科建设共识,需要利用好图书馆的主体作用,推动医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方法、内容及模式的更新。第一,信息素养培育重构要以新医科建设理念为先导。新医科建设意味着医学教育转型的新时代,所谓变则通、通则久。医学院校图书馆要主动适应新要求,在新起点上重构信息素养培育体系,将新医科的概念落实到工作的各环节[8]。第二,继续深入教育方法的改革,多元化的教育资源,多元化的组织形式,多学科的融合培养将是未来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新型模式重点考量。第三,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信息素养中的价值。数字化环境更加呼吁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工作融合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教学方法的创新与实践。
3.2 重塑以学习为中心的生态系统
新医科建设要求打破学科壁垒,关键是要调动学生自主学习,引导创新和自我发展。第一,将信息素养培育嵌入本科生教育教学体系中,注重知识教育与素质教学紧密结合,协调处理教学环节中(目标、大纲、内容、方法等) 错综复杂的关系,既要符合大纲要求,又要契合学生学习需求。第二,加强信息素养教育的组织与管理,由学校管理部门牵头组织各部门,各学科教师共同参与。第三,教师角色的重定位,教师不再是知识传授的主体,而是组织者、研究者、引导者,整个学习生态环境各环节之间的协调者。
3.3 构建跨学科的复合培养体系
信息素养教育是为新医科建设培养跨学科知识视野和思维方式的医学人才,但目前,信息素养教育体系尚不完善,限制了构建多元、复合的培养体系。一方面,本科生信息素养教育缺乏实践层面的应用与检验,尚停留在理论教育层面,需要搭建更多的平台进行实践检验。另一方面,受医学本科生培养方案与学业任务繁重的直接影响,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仅阶段式地面向少部分专业学生。跨学科的复合培养体系需解决以下问题:第一,围绕信息素养教育目标,不断创新和完善从理论向实践应用转移的教育方案,重点关注信息素养教育团队成员跨学科知识与思维能力的提升。第二,重视信息素养教育本身的图书情报学属性,体系构建上除信息服务、数据挖掘和知识传播的理论外,还应融入信息管理、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相关知识内容,实现对信息素养教育内容与理论体系的全新开发,提升学生的数据素养和智能化应用能力。
3.4 垒筑立体化的信息素养教育空间
新医科背景下的信息素养教育改革呼吁做好整体规划和顶层设计。应打破时空、地域的限制,由单一走向多元的立体化空间体系。第一,构建开放式数字化平台。提供信息素养教育学习资源,让全体学生按需选择性学习,且可实现信息的实时共享与交互讨论。第二,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新媒体介质以及线下空间,做好营销推广工作和学习互动空间建设。第三,构建信息素养实践空间,打造服务于医学生信息素养教学改革与学生全面发展的特色化空间,基于所设问题进行集学习汇报、协同讨论、观摩研训、综合评价等教学研功能于一体的成长空间。
3.5 完善多元化评价与反馈体系
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工作的效果评价与持续发展离不开两个主体(学生和图书馆)的共同作用。第一,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标准的重要依据是学生的学习收获,这也是当前“以学习为中心”时代理念的要求。信息素养收获评价标准主要是学生对信息的采集、判断和利用,从而增进自我学习能力。第二,注重学生体验,为学生需求和工作评价提供畅通的反馈渠道,定期面向校内师生大规模地开展问卷调查,了解当前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并进行改进,以更好地满足师生需求,提高满意度。
4 结语
新医科将医学教育推向新高度,信息素养教育是培养跨学科人才的主要途径,特别是面向被赋予了“大健康”的新医科建设要求和期待的医学人才培养尤为关键。新医科建设目标的提出以及新技术的快速迭代均要求医学人才信息素养教育整体布局的开放协同。作为信息素养教育主体的医学院校图书馆,教育范式须由医学文献检索课程输入为主,向多元化培育模式转变。生逢伟大时代,新医科予以医学院校图书馆建设与发展新的机遇[9],图书馆人需重新审视当下全新的社会环境,秉承新医科建设的理念,与时俱进,勇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