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写作始末

2024-03-26钟燕林

红岩春秋 2024年2期
关键词:燎原林彪革命

钟燕林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是毛泽东于1930年1月5日写给林彪的回信。此文以党内通信的形式印发给部队干部,对广大指战员进行形势与任务的教育,后被收入《毛泽东选集》。在这篇经典著作中,毛泽东在进一步总结井冈山红色区域斗争经验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中国革命“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基本思想,揭示了中国革命胜利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客观规律。

拨云见日:全文的诞生

1929年末,时任红四军一纵队司令员的林彪给毛泽东写了一封新年贺信,主张采取“比较轻便的流动游击方式”走州过府“扩大政治影响”。他对前委和毛泽东关于建立赣南、闽西20余县根据地和“一年争取江西”的战略计划感到疑虑重重,认为“中国革命高潮未必很快到来”。

来信引起毛泽东深思:林彪这种“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思想并非小众,代表了党和红军内部一种“对时局的估量比较悲观”的情绪。毛泽东感到有“对此问题加以解释的必要”。

1930年1月5日,经再三思考,毛泽东在闽西古田赖坊协成店完成题为《时局的估量与红军行动问题》的长篇复信(即《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答复林彪的疑问,并借以教育全党、全军。信中,毛泽东批评了林彪及党内一些同志对时局估量悲观的思想,一针见血地指出:“你认为在距离革命高潮尚远的时期做这种建立政权的艰苦工作为徒劳,而希望用比较轻便的流动游击方式去扩大政治影响,等到全国各地争取群众的工作做好了,或做到某个地步了,然后来一个全国武装起义,那时把红军的力量加上去,就成为全国范围的大革命。他们这种全国范围的、包括一切地方的、先争取群众后建立政权的理论,是于中国革命的实情不适合的。”

在批评林彪错误思想后,毛泽东笔锋一转,进一步从理论上阐述“以乡村为中心”的中国革命正确道路。他强调:“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无疑义地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朱德毛泽东式、方志敏式有根据地的,有计划地建设政权的,深入土地革命的,扩大人民武装的路线……无疑义地是正确的。”

结合中国革命的具体情况,毛泽东作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科学预见。他指出:“这里用得着中国的一句老话:‘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就是说,现在虽只有一点小小的力量,但是它的发展会是很快的。”“‘星火燎原的话,正是时局发展的适当的描写……这个‘星星之火,距‘燎原的时期,毫无疑义地是不远了。”

信末,毛泽东以一个革命家的豪情和诗人气魄,描绘了中国革命“星火燎原”的发展前景:“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历史公案”:长篇复信更名

对于林彪写信给毛泽东这件事,50余年后,黄克诚客观评论道:“林彪不隐瞒自己的观点,尽管观点错误,但敢于向上级反映,就这一点说,是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态度。在党内有什么意见就应该提出来,现在应该提倡这种精神。”

然而,随着职务的不断提升,林彪变得越来越矫饰。1941年编印的《六大以来》、1944年编印的《抗战以前选集》以及1947年编印的《毛泽东选集续编》等文献中均原文收录了毛泽东致林彪的这封回信。但在1948年2月中共中央决定编辑出版《毛泽东选集》,准备收入这封信时,时任东北野战军司令员、中共中央东北局书记的林彪却致电中宣部,表示同意在党内外公布这封信。为了不引起误解,他希望只公布信的内容,而不公布他的名字,这样也可避免“种种无益的推测”。

毛泽东同意了林彪的要求,并作出工作指示。在将该文收入《毛泽东选集》时,毛泽东对文中批评林彪的文字作出删改,并将题目改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1969年9月,林彪在重游井冈山后,授意军委办公厅的一位秘书代笔填写了《西江月·重上井冈山》一词,并送呈毛泽东阅。词中第七句,代笔人写的是“何疑星火燎原”,林彪看后不满意,改为“岂疑星火燎原”。虽说只有一字之差,但语气却加重了。毛泽东看后,用红铅笔在“志壮坚信马列,岂疑星火燎原”一句下画两条粗杠,并打了一个问号,说道:“这是历史公案,不要再翻了。”

燎原火种:指引革命前行道路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是一种信念,一经提出,就产生了巨大的精神效应,指引将士要坚定信念,永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坚持发扬斗争精神。《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是毛泽东继《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之后,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创作的又一篇关于中国红色政权理论的光辉著作。

在风雨如晦的战争年代,革命意志稍不坚定者,很容易产生悲观情绪,甚至失去革命信心。面对暂时低迷的革命局势,毛泽东敏锐地察觉了中国革命运动的发展趋势,提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乐观预见,并提出了中国特色的民主革命道路。

对于党内不少同志存在“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虑,毛泽东以大无畏的革命热情,提出“燎原之势”是革命的必然。这种预见是基于对共产主义的崇高信仰、对革命必胜的信心,更源于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如黑夜里的一盞明灯,指引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一步步走向新的胜利。

作者单位:瑞金市史志研究室

编辑/董婉妮

猜你喜欢

燎原林彪革命
火凤燎原——一图看懂北京大兴国际机场
先锋引领致富路
——记嘉荫县红光乡燎原村党支部
油改水革命谁主沉浮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成语巧连线
粉红革命
但愿那爱心星火早燎原:记太和县关工委主任廉月富
一个真实的林彪
黄克诚要我们实事求是地写林彪
高岗、林彪是否反对出兵抗美援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