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庭养育对中医精神医学的影响和发展探究

2024-03-26胡葳蕤

现代商贸工业 2024年6期

胡葳蕤

摘 要:在大多数生理疾病能得到妥善治疗的背景下,缺乏优质治疗手段的精神问题是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家庭养育,其作为部分精神健康问题的根源性因素,在中医精神医学领域中甚少被阐述。本文旨在揭示家庭养育对精神健康的影响机制,填补理论空缺,为中医精神医学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以及实践指导。通过文献综述和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本研究结果发现家庭教育模式、家庭养育环境以及家庭养育与中医精神医学联系紧密,且家庭养育理念应与中医精神医学理论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关键词:家庭养育方式;精神健康;心理病理;中医精神医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4.06.073

0 引言

当今社会,大多数生理性疾病能得到优质高效的治疗,而精神心理疾病逐渐受到重视并成为社会发展着重关注的要点。而针对不同的精神疾病,家庭养育皆对家庭成员的精神健康产生着不可替代的影响。

中医精神医学作为一门具有中国特色的中西医结合学科,在国家大力发展中医药的时代背景下,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然而,目前中医精神医学中对家庭养育这一根源性因素带来的影响阐述甚少,相关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理论和实践需要进一步探索和深化。

针对上述现状,本研究希望能揭示出家庭养育在中医精神医学中的重要作用和价值,为中医精神医学与西医精神医学的结合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1 家庭养育对中医精神医学的影响

1.1 家庭教育模式在中医精神医学上的影响

家庭教育模式是指父母在教育子女过程中的行为和方法。根据中医精神医学底层构架的“五神理论”,即《灵枢·本神》中“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意之所存谓之志”,中医精神医学强调人的“五神和谐”,而家庭教育模式不当势必引起不同的“五神失调”,阴阳失衡。因此,家庭教育模式对中医精神医学的影响不容忽视。

目前有专制型教育、溺爱型教育和民主型教育等几种教育模式。

专制型教育模式要求子女一切事宜都听从父母安排,不考虑子女的自我意识,这种教养模式使得子女缺乏独立思考、判断的能力,形成缺乏自信的、或狂躁的性格。该模式影响了“魂”和“魄”的发展与和谐,导致“怒”或者“悲”的表达失调,引起精神方面的异常。

而溺爱型教育模式的父母对子女提出的要求百依百顺、有求必应,孩子有缺点和过错却不加以纠正和教育,形成狂傲、目中无人的性格,和“自我中心”式的心理状态。该模式则是影响了“神”和“志”的正常水平,导致子女对“喜”或者“恐”的感受紊乱。

民主型教育模式则是我们所提倡的模式,民主型父母会为子女的成长提供自由发展的空间,在这种环境中容易促使子女的“五神”平衡和谐,塑造孩子积极乐观的心态,为其心理健康奠定基础,有助于中医精神医学治疗的成功。

综上,不当的家庭教育模式所形成的不良心理状态,为其心理疾病的出现埋下了隐患;健康民主的家庭教育模式则为中医精神医学的应用和发展提供了基础。

1.2 家庭养育环境对中医精神医学的影响

家庭养育环境对中医精神医学的影响不可忽视。

家庭养育环境是指家庭为确保儿童的生存和发展所提供的自然物质环境和心理社会环境。心理社会环境包括家庭成员心理健康状况、家庭养育行为等。

中医精神医学是以中医理论为主导,强调个体人的情绪与气血营卫整体循环的稳定与健康。不稳定的心理状态将造成气血的运行不畅或紊乱,是精神疾病的发病基础。

家庭养育环境对中医精神医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情感关系的塑造上。家庭成员之间的亲密关系、关怀和理解能够使儿童建立良好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这对于预防和治疗精神问题有着积极的影响。相反,则进而增加精神医学问题的发生率。

家庭养育环境对中医精神医学的影响还体现在教育与培养方面。中医精神医学重视全面发展,注重平衡人的身心健康,而家庭养育环境对儿童的成长和教育提供了重要支持。良好的家庭养育环境能够培养儿童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适应压力的能力,从而减少精神问题的发生。

另外,家庭养育环境对中医精神医学的影响还表现在行为模式的形成上。家庭养育环境中的行为规范、家庭成员的示范作用会对儿童形成行为习惯产生深远影响。中医精神医学强调生活方式的调节和养生习惯的养成,而家庭养育环境能够为儿童提供相应的示范和引导,帮助养成健康的行为模式,从而维护身心健康。

通过塑造良好的情感关系、提供良好的教育和培养方式、引导健康的行为模式,家庭养育环境能够对儿童的身心健康产生积极影响,促进中医精神医学的发展。

2 家庭養育对中医精神医学的发展

2.1 家庭养育理念与中医精神医学理论的促进和融合

家庭养育理念是指家庭对儿童成长和发展的理念和观念。中医精神医学理论中所包含的整体观念和阴阳平衡观念等,与家庭养育理念有异曲同工之妙,两者在相互融合中共同进步与完善。

家庭养育与整体观念的融合。“整体观念”作为中医精神医学的基本观点,其认为人是一个有机整体,在强调人体内部的协调统一性的同时,又重视机体与外界环境的协统一性。家庭作为个体最初社会化的场所, 有其不可替代的意义,而家庭养育理念是构成不同性格和行为模式的核心问题。因此,个人与家庭均是一个有机整体,只有保持家庭成员之间的协调、和谐、统一及身心健康,这两个既独立又统一的整体才能真正达到和谐。

家庭养育与阴阳平衡观念的融合。家庭养育理论将家庭的结构与组织分为四个亚系统,夫妻亚系统、父母亚系统、父母-孩子亚系统、兄弟姐妹亚系统,四个系统是互补、支持和相互适应的。阴阳学说出自《素问》:“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说明了万事万物都包含阴阳两面。因此就一个家庭而言,不同亚系统可以划分阴阳,其相互作用也可以用阴阳的此消彼长、互根互用及相互转化来解释。那么,无论家庭养育理论如何多变,本着立足于“阴阳平衡”这一关键点,将中医理论运用于家庭养育之中,才能建立起互补、支持与相互适应的良好关系。

两种理论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家庭养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和进步,为中医精神医学理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2.2 家庭养育对中医精神疾病治疗方法的影响

我国从上古时期起就有运用中医精神疗法治疗疾病的先例,该治疗遵循了《黄帝内经》的指导思想,所谓的“善医者,必先医其心”。

不同的家庭养育方式,对中医精神疾病治疗所采取的治疗方法和手段有不同的选择。

例如,专制型家庭的子女普遍感到过大的压力和焦虑。中医精神医学在治疗过程中大多会采取诱导放松法,即诱导患者进入半睡眠状态,然后深入治疗。这种状态使其排除外界思绪的干扰,心身自愈能力增强。

而溺爱型家庭使子女容易出现人格要素的缺失。对于这种家庭养育方式,中医精神医学则会偏向于选择暗示解惑法,即使患者回溯到成长过程的早期阶段,导入可以促进该人格要素发展的小故事,以诱导患者在“无形中”接受医生的治疗意见。

总的来说,家庭养育促进了中医精神疾病治疗方法的更新换代。因此,在中医精神疾病治疗中,医生和家庭成员的互动和合作至关重要。

3 家庭养育与中医精神医学的结合发展路径

3.1 中医精神医学在家庭养育中的运用

中医精神医学在家庭养育中具有重要的运用价值。首先,根据中医理论,人的精神活动与五脏六腑密切相关,而中医精神医学通过分析孩子的体质特点、五行属性,为家庭提供相应的心理调节方法和药物治疗方案,帮助孩子解决情绪上的困扰。

其次,通过对家庭环境的评估和分析,中医精神医学可以识别出可能对孩子心理健康造成负面影响的因素,并提前采取干预措施,通过专业调整,改善家庭关系,预防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发生。

此外,在中医精神医学的运用中,强调“因人而异”。在家庭养育中,可以根据个体的不同,提供个性化的心理调节建议和治疗方案。这种个体化的治疗方式,可以更有效地帮助孩子解决心理困扰。

综上所述,中医精神医学在家庭养育中的运用具有显著的优势和应用价值。不仅可以帮助家庭识别和解决孩子的精神问题,还可以发挥预防作用。

3.2 家庭养育对中医精神医学发展趋势的影响

家庭养育理念的转变对中医精神医学发展趋势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随着社会变革和人们观念的更新,家庭养育理念逐渐从以严格规范和约束为主的传统模式转变为注重个性发展和心理健康的新型模式。这一转变为中医精神医学的理论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为其注入了新的思路。

家庭养育环境的不良因素往往是导致中医精神疾病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例如,家庭中的冷漠、忽视、家暴等不健康的行为模式会对个体产生负面影响,导致精神问题的发生。因此,通过改善家庭养育环境、提高教育质量和关注家庭成员的心理健康,可以预防和治疗中医精神疾病,促进学科发展。

中医精神医学有独特的理论和治疗方法,可以帮助家庭成员更好地解决心理问题和调节情绪。例如,中医的针灸、推拿、药疗等方法可以缓解家庭成员的紧张情绪和压力,促进家庭内部的和谐与稳定。

通过家庭养育理念的转变、对中医精神疾病治疗方法的改进以及中医精神医学在家庭养育中的应用,可以实现家庭养育与中医精神医学相结合的发展路径。

4 结语

本研究通过深入分析家庭养育对中医精神医学的影响和发展,探讨了家庭养育在中医精神医学领域中的重要性。结果表明,家庭养育在中医精神医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本研究還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未来的研究可以从更多研究方法的角度进行深入探究,以完善和扩展本研究的发现。此外,实践方面也需要进一步关注和借鉴家庭养育对中医精神医学的价值。我相信,通过持续的努力和探索,中医精神医学与西医精神医学的结合将为广大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德辰,马友诚,高飞,等.五神理论的内涵与临床价值探微[J].中华中医药杂志,2023.

[2]朱虹.基于“本神”思想的双相情感障碍中医证候特征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21.

[3]汪君怡.专制型家庭教养方式下农村留守儿童自信心提升的个案研究[D].湖北文理学院,2023.

[4]金柱伟,张艳丽.溺爱型家庭教养方式中儿童面临的困境及对策研究——基于社会支持理论的视角[J].陇东学院学报,2022.

[5]王玉红,董永波,王秀群,等.家庭因素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山东开放大学学报,2023.

[6]He SS.The influence of children′s early parenting environment on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J].Chin J Child Health Care,2016.

[7]Li J,Wang XN,Du WW,et al.Research progress on the influence of family nurturing environment on early childhood development[J].Chin J Child Health Care,2021.

[8]白先,宋宗良,杨维肖,等.中医心理学的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

[9]刘倩文,王振宏.亲子关系、感觉加工敏感性与COMT Val158Met多态性对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交互影响[J].心理学报,2023.

[10]张兆琪.单亲家庭儿童心理健康的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22.

[11]刘霁堂.哲思中医[M].暨南大学出版社:医学人文丛书,2020,06.314.

[12]Stapp,EK;Mendelson,T ;et al.Parental bipolar disorder,family environment,and offspring psychiatric disorders: A systematic review[J].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2020.

[13]Sidi R,Shafran DA.Effects of Kibbutz communal upbringing in adulthood: trait emotional intelligence and attachment patterns[J].HELIYON,2020.

[14]张峰,董宝强,林星星,等.基于整体观念的经筋辨证体系构建[J/OL].中国针灸:18[20230813].

[15]曹乃平.家庭系统化视角下亲子关系问题探析[J].决策探索(下),2020.

[16]王新本,刘霖.中医文化与家庭治疗[C]//中国中西医结合心身医学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全国中西医结合心身医学学术交流会论文集,2012.

[17]梁宏山.中医心理治疗对现代心理治疗的启示[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6.

[18]柯新桥.中医心理治疗方法之研讨[J].湖北中医杂志,2015.

[19]李静,郝晋东,梁贵喜,等.浅析中医心理治疗方法临证技巧[J].武警医学,2006.

[20]Yamamoto,K.Association Between Interdisciplinary Collaboration and Leadership Ability in Intensive Care Unit Nurses: A CrossSectional Study.Journal Of Nursing Research.2022.

[21]劉霁堂.哲思中医[M].暨南大学出版社:医学人文丛书,2020,06.314.

[22]Shi,JL; Tao,YR; Yan,CY;Zhao,XD;Wu,XQ;Zhang,TT ;Zhong,C ;Sun,JH;Hu,MJ.A study on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family dynamic factors and depression in adolescents.Frontiers In Psychiatry.2023.

[23]谢丽香.基于移动医疗的心血管病患者中医情志方案构建与实证研究:中医情志和西方心理弹性理论的深度融合[D].浙江中医药大学,2023.

[24]范卿泽,谭轹纱,贾伟,等.立德树人视域下我国家庭教育的价值本真、现实隐忧及发展路向[J].中国电化教育,2023.

[25]张良.基于异常人格发展理论的中医心理疗法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