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文言文教学初探

2024-03-26王跃能

云南教育·中学教师 2024年2期
关键词:文言用法古人

王跃能

本次课程改革,将实现我国中小学课程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历史性转变。对于初中文言文教学,也必将面临改革。过去传统的教师串讲、完全的灌输式、填鸭式教法将要变化。怎样变化?根据新课程标准,我们知道,应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应倡导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因此文言文教学应真正以学生为主体,把課堂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近几年来,各地的文言文中考文段转向选材课外或课内外对比阅读,这就须培养学生能力,积累课内文言知识,运用于课外,“授人以渔”。

一、重视朗读,搭建学生学习桥梁

顾振彪老师说:“语文课必须大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使学生学习更多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而要达到这个目的,必须多学习文言文。”多学习文言文,增强文化自信。学习文言文,其重要方法还是诵读。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过去的教学,很多老师只注重自己读,然后讲。而现在应该把读放给学生,让学生多读,读可以个人读、分组读、全班读、分角色读,可以默读,小声读、放声朗读。让学生至少能读正确读通顺读流利。在读的过程中,教师显然不是旁观者,而是指导者,督促者,学生在初读以后,教师须范读,一些古文读音在今天汉语词典中查不到或多选一。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就必须范读时读好,读完后还必须指出重点。如一些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等,虽不须系统讲解古今字、通假字,但出现在相关文章中的,要能指出其正确读音。如《论语六则>》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说”,假如不特别说明读作“yue”,学生将会误读为“shuo”,《陈太丘与友期》中“客问元方,尊君在不”中的“不”应读作“u”而非“bù”等。朗读时还须让学生读出节奏读出情感。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又文者披文而入情。”初读之时,学生确未能完全理解,但多读后,就会产生语感,慢慢感悟。古人读书时,开始未能解,后来长大,随着知识、经验增多,方悟。现在学生多读,加之老师的点拨讲解,理解起来就较为容易。学习文言文,若忽视了学生的读,无论教师怎样讲,学生也将会云里雾里,不知所云。读让学生产生感悟,进而理解文章内容,作者感情。比如《答谢中书书》中“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学生反复读,一点一点地悟,就能悟出:对谢灵运的赞赏钦佩;对世人不懂欣赏山水之美的惋惜,对自己的审美能力审美情趣的自得。又如《记承天寺夜游》中对“闲人”的理解,学生会读出苏轼被贬的悲凉,漫步的悠闲,赏月的欣喜,旷达的情怀等。学生不读就讲或者读的不熟老师就讲,将会是事倍功半,反之,教师则只需要点拨指引即可,真正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二、疏通文言大意,引领学生联通古今

过去翻译几乎是教师包揽,学生只抄然后背,这只能把学生培养成“两脚书柜”“知识的容器”。现在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翻译。学生在初翻译时,要充分结合注释,把不会翻译的划下来,然后让学生分组合作,把不会翻译的句子拿到组上,共同探讨共同翻译,如再遇不会就记下来,在全班同学中探讨,由个人自主探究到集体合作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教师要做的是方法上的指导,重难点的讲解,教师可以对重点和难点的句子进行翻译,同时就把翻译的方法讲给学生。怎样直译怎样意译,直译需意译进行补充,直译后又怎样调整语序,怎样增减词语。对于有争议的句子,教师需讲清讲明。

三、积累文言词语,引导学生融通课堂内外

文言文非常重视词语的积累。现在考试由课内转入课外,如不积累以用之,那么课外文言文几乎就不能读懂。平时学习中,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它的一般用法及意义要通过多篇文言文归纳总结出来,然后运用于课外。如“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中的“可以”,教师就要让学生知道这是两个词,理解为“可以凭借”,这样一来,在“可以调素琴,阅金经”中的“可以”同样理解为“可以凭借”,这是古今异义字。再到课外,学生一见到,也就知道了它的意思。出现在不同篇目中的一些相同的词语,我们让学生找出来,看看它们在不同语言环境中有何不同;如“属”、“司命之所属”、“神情与苏黄不属”、“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等。一些用法特殊的词语,在我们教师讲过一些后,让学生自己去搜集一些,试着解释,如意动用法,使动用法等。文言虚词,学生常常很难理解其用法与意义,可让学生在文中找出来,试着比较一番,教师加以点拨,下一篇文章中出现,又让学生试着去理解,最后可让学生归纳其用法。有的用法确实很复杂,要让学生多举例多分析,如之、其、所、则等。

四、理解文章内容,指导学生生活拓展

学习文言文的目的,不只停留在为学习而学习上,学习文言文,就是要了解中国文化,了解古人的思想生活,从中受益,增强文化自信。继承,要运用古人的优秀的思想美好的德行,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并运用之。我们学习了《论语〈六则〉》,知道“学而时习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从中我们就明白了许多学习与做人的道理,注重在生活中运用;学习了《答谢中书书》、《三峡》、《与朱元思书》等,我们就知道了自然人文之美,受到了美的熏陶,热爱祖国河山热爱大自然;学了《岳阳楼记》、《醉翁亭记》就知道了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抱负、与民同乐的情趣等等。在理解文章内容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做些拓展。学了《陈太丘与友期行》,让学生思考陈元方的做法,今天还有没有现实意义?你认为“入门不顾”这种做法好吗?学习《愚公移山》,问:愚公精神在今天社会还需要吗?你怎样看待愚公?学了《三峡》,问:古人笔下的奇境现已荡然无存,对此谈谈你的看法等等。学生结合文章内容,结合现实分析思考,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写法的理解,而且让学生更好地去思考生活,注重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五、背诵优秀篇、段,培养学生文学素养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里说的是重视读的范围,实际能对一些优秀文章熟读成诵,就更能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及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多背,是文思泉涌的基础。古人从小背一些一知半解的书,后来才慢慢去悟,以此培养了诸多大文学家。现在,我们在理解的基础上去背诵,学生背起来,就更为容易,至而可活学活用。当然,我们强调背和记,绝不是限制创造,文学是继承性很强的,只有记住了前人的东西,才可能进一步创新。古人诗文中有许多名句都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作品,宋代词人秦观的“斜阴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就是从隋帝杨广“寒鸦千万点,流水绕孤村”演化而来。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则脱于庾信的“落花与芝盖同飞,杨柳共春旗一色”,我们应让学生多背一些优美篇、段,好去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文言文教学还须更多的探讨。但我认为,应多让学生自己去做,叶圣陶说:“教是为了不教”。我们应放开学生被束缚的手脚,“授之以渔。”

猜你喜欢

文言用法古人
address的高级用法你知道吗?
好玩的古人
古人怎么洗澡?
古人到底姓什么?
摭谈闻一多的文言诗
“作”与“做”的用法
古人如何睡眠养生?
文言断句判断法
文言实词50例
文言实词推断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