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路径研究
2024-03-26李林伟
李林伟
摘 要:2019年3月18日,全国思想政治教育座谈会后,国内高职院校纷纷成立了独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马克思主义学院。至此,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体”,以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为“两翼”的一体两翼协同育人工作格局进一步健全和完善。这不仅为高职院校思政工作开辟出新路径,也为全面提升和促进学生的终身成长奠定了基础。但大学生思想政治引领主要依赖于思政课教师,校园生活和思想动态的监管主要依靠辅导员,导致了“两翼”没有形成“1+1>2”的合力。由此可见,在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促进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的协同与联合,是全面提升思想政治工作有效性的关键。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协同育人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4.06.043
0 引言
高职院校是社会高素质技能人才的主要输出地,不仅承担着传授学生职业技能的使命,也担负着引领他们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任务。近年来,围绕守正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国内各高职院校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和改革,特别是在思政课教学上脱颖而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提升了大学生思想政治引领的有效性。另一方面,辅导员队伍在协同育人模式下,更加积极地发挥作用,努力健全“三全育人”工作格局,基本形成了自觉育人同向同行的良好局面,有力将协同育人推向深入。
1 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的意义与价值体现
1.1 有利于构建大思政工作格局
新时代的高职院校,要系统性构建课程育人、组织育人、教育育人,要营造处处育人、时时育人和事事育人的氛围。无论是只靠思政课教师,还是只靠辅导员都不能很好地发挥其育人作用,因为,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如果将思政课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与辅导员的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有机衔接,把课堂作为有效落实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协调发挥作用,推动构建齐抓共管的大思政工作格局。
1.2 有利于促进育人主体能力的提升
从国内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现状来看,学校一般比较关注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发展,很少会注意到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力。一些高职院校对辅导员的入职“门槛”较低,工作要求停留在完成日常事务性学生管理工作和教育工作。这就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辅导员队伍的思政教育优势难以发挥。针对这一现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构建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有利于提升辅导员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为辅导员加入思政课教育教学及相关研究提供机会。另一方面,还能够提升思政课教师的综合能力,使思政课教师能够更好地围绕学生的思想动态实施有针对性的教学改革。
1.3 有利于提升思想政治育人的效能
构建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路径有利于,推进两者之间的优势互补,使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都能够及时弥补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漏洞和不足,进而提升思政教育水平。相较于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更能够通过自己与学生之间建立的关系,全面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从而围绕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在此基础上联合思政课教师共同分析问题,制定合理应对策略。思政课教师也能够依据资源整合,更多的思政课内容在思政课教学中教学实施,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思政问题。这样的协同育人实施路径能够全面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和效率。
1.4 有利于突破传统育人方式的瓶颈
高职院校辅导员是学生的管理者和服务者,平时与学生接触较多,相对于思政课教师,辅导员更加了解学生。因此,学生出现思想波动时,辅导员往往能够第一时间察觉,采用个别谈话和一对一辅导等方式疏导。但由于辅导员学科背景和专业方面的限制,只能帮助学生解决困难本身,无法解决学生思想、态度、情感和價值观方面的问题,这又恰恰是产生问题的根源。针对这样的现状,构建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机制,能够充分发挥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的双重优势。既可以让辅导员借助思政课教师的专业化能力,对学生实施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又可以让思政课教师借助辅导员对学生思想动态的情况,从而进行因材施教。这就很好地形成了思政工作合力,有力推动了两翼协同育人走深走实。
2 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2.1 对协同育人的认识不足
通过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的现状研究不难发现,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过程中存在认识上的不足。首先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分工来看,思政课教师更多地承担了思政课理论课教学,普遍的定位是专任课教师,而辅导员则因为绝大部分工作是负责学生的日常教育和管理,成为师生眼中的管理者。在此定位下,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会被分化成两个不同的阵营,在这样阵营划分下,导致了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在思想认识层面缺乏协同意识。虽然高职院校围绕协同育人纳入了多元化主体,也构建了一系列保障措施。但实际上多元主体在融合过程中并没有形成有效的平台与机制,高职院校发布的一系列协同育人政策性文件,大多都只是纲领性的基础文件,无法具体实施,涉及的实施措施也相对较少,协同育人更多地停留在文件层面上,没有落实的细则和办法。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更多的都是把精力集中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中,很少有协调沟通的意愿。在实际工作中,思政课教师关注的重点是思政课授课工作量、科研成果、思政课成绩合格率等。而辅导员主要关注学生违纪率、学生第二课堂参与情况、就业率以及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等。两者间工作重点各有侧重,很难交集,影响了协同育人效果。
2.2 缺乏协同育人的机制和平台
从育人方向上来说,无论思政课教师还是辅导员都是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展开的。但实际上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由于岗位性质以及角色分工不同,工作上又各有侧重,在日常工作以及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两者间缺乏良好的沟通机制和平台,也较难形成相辅相成的育人局面。究其原因:辅导员对学生的教育与管理,更多的是以问题为导向,以解决问题作为目标。思政课教师更多的关注能否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落实教育教学任务,工作方式大多晓之以理,更关注学生在课堂上是否能够认真听讲,是否能够完成教学任务等。
2.3 协同育人工作格局尚未完全打通
高校辅导员队伍主要由学生工作处和所在的二级学院分别负责整体管理和具体管理,而思政课教师归属于马克思主义学院,两者之间既不属于同一党组织,也不属于同一分工会。这便导致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无论是在思想政治理论学习,还是在业余文化生活等各个方面都交流较少。从岗位性质来看,思政课教师更加关注的是教学,辅导员更加关注学生的日常,两者间的工作几乎没有交叉。从师资队伍建设来看,思政课教师往往会被划分为专任教师,侧重教育教学改革,侧重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等各个方面实施。辅导员更多的被划归为学生工作队伍,侧重培养辅导员的管理服务能力、应急处理能力、谈话谈心能力、活动组织能力等。由此可见,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之间被割裂成两支队伍的原因是具体存在的。
3 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的路径研究
3.1 以党建为引领,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高质量发展
高职院校应聚焦“双高”创建,以支部联合的形式组成党建共同体,以“三会一课”为契机,以“周末理论大讲堂”等理论学习平台为抓手,在协同育人理念和机制下,定期组织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开展形式多样的政治理论大学习。以此增进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间互动和交流,促使“两翼”寻找到协同育人的共同着力点。
在开展理论学习后,应以座谈会、学习沙龙或工作交流分享会等主题,及时进行学习消化,进一步提高学习转化率,具体来说:思政课教师应围绕最新的理论研究成果,并就近期学生在思政课上的整体表现、提出的问题等与辅导员展开交流;辅导员也应结合学生日常管理工作与思政课教师展开沟通。既可使辅导员学习到最新的理论,提升自身的职业专业能力,又能使思政课教师接触和了解到更多的学生教育与管理经验,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协同育人的两大主体便可实现互助、互补、互辅,有效弥补协同育人过程中的短板,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育人。
3.2 丰富思政课实践形式,深入推进协同育人
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要依托校内外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思政课实践活动,在实践过程中充分发挥协同育人优势。在实践中,思政课教师可以根据辅导员提供的学生近期活动情况融入有效的活动内容,并且策划活动形式,由辅导员共同进行管理,推动思政实践课活动的实施,更有利于引导学生在协同育人机制下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另一方面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可以作为双主体,共同参与学生的志愿服务指导,共同对学生的社会实践进行指导,或者共同进行理论宣讲,在双主体的共同领导下,以协同育人的方式引导学生把理论付诸实践,学以致用。思政课教师可以全程参与学生社团指导,辅导员则可以对学生的社团活动参与情况进行评价。促使思政课和辅导员之间形成共同配合的局面,依托市政实践活动,全面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和效率,提升育人效果。
3.3 以思政课建设为契机开展集体备课
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思政课教学部门,应主动担起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这副大梁,以思政课集体备课作为抓手,以教研室为备课单位,推动辅导员融入思政课集体备课中。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要围绕思政课教学内容,主动融入学生关心的时政热点,根据学生专业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辅导员则可以围绕日常学生管理与真实案例,为思政课教师提供思政课教学素材,通过两翼协同,围绕高职院校学生打造有深度有广度的思政课,使思想政治教育活起来。除了开展集体备课之外,辅导员在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难过程中,应积极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引导学生在学以致用的同时感受理论指导实践的魅力。通过这种互为支持的方式实施双主体教育与管理,保证协同育人的持续深入。
3.4 以科研为平台,促进“两翼”共同发展
无论是思政课教师还是辅导员,从高校教师职业生涯的角度出发都是需要不断成长的。从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普遍发展规律看,辅导员队伍的成长普遍较为缓慢,究其原因是辅导员的科研意识较弱,科研能力也随着日常事务性工作的挤兑逐渐变弱。但思政课教师却正好相反。因此,定期展开学术研讨,促进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间的经验互通,不仅可以强化辅导员的科研能力,也为思政课教师在科研选题时打开了一扇大门。
通过科研合作,不仅整合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有价值的经验做法,也进一步保证了协同育人产生的实际效果。辅导员可积极发挥自身作用,邀请本学院专业课教师、企业教师以及思政课教师等共同合作组建思想政治工作机构,在此基础上开发思想政治教育校本课程,通过多样化的内容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思想政治教育,持续提升协同育人的有效性。
3.5 打通协同育人壁垒,加强双向沟通交流
加强双向沟通交流,首先要构建有效的沟通机制,破除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沟通存在的壁垒。马克思主义学院应与学生处(部)建立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相互兼任的机制,积极鼓励思政课教师兼任学生班主,同时也让思政课相近專业的思想综合素质过硬的辅导员参与到思政课教育教学中。通过种方式,让思政课教师和学生辅导员增进彼此在工作上的了解,在协同育人过程中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其次,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之间可以建立弹性协同机制,互相结对帮扶。在这样的机制下使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都能够各取优势,协调互补,形成比、学、赶、超、帮的氛围,为协同育人构建更加积极的氛围。最后,要构建协同育人机制下的考核评价体系。思政课教师在关注思政课教育教学评价的同时,要关注学生通过思政课学习,在思想政治素养方面发生了哪些变化,为辅导员评价学生工作提供更多的参考,使辅导员能够更加全面地立体地评价学生。辅导员在评价学生这一环节中,要更多的从思想政治素质角度对学生进行评价,全面评估学生的思政课学习情况以及学生在校时的思想动态,以此构建更加完善的评价机制,持续提升思想政治工作的协同育人效果,促进学生的成长成才。
4 结语
综上所述,新时代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已然发生了深刻变化,要想进一步提升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就要着眼于全面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构建起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机制,形成“1+1>2”的合力,助力学生成长。
从当前来看,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是大思政课背景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趋势,也是思政课“三教改革”的面临的新课题。通过理论学习,加强科研合作,丰富思政课实践教学等形式,可以实现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的共同成长,实现了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上的双向奔赴。
参考文献
[1]王永红.高职院校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协同育人路径研究[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21(05):8892.
[2]赵雪洁.课程思政视域下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机制探索与研究[J].山海经:教育前沿,2021,(24).
[3]廖良.提升新时代高职院校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协同育人成效的路径探析[J].知识经济,2020,(14):150,153.
[4]千瑶.高职思政课教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的路径思考[J].才智,2019,(11):211.
[5]毕冉.课程思政视角下高校辅导员与专业教师协同育人路径探索与实践[J].求知导刊,2018,(30):145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