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劳动教育教材资源本土化策略初探

2024-03-26郭建国

云南教育·中学教师 2024年2期
关键词:课本劳动师生

郭建国

《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标准》)明确指出:“劳动课程要培养核心素养,即劳动素养,主要包括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与品质、劳动精神。”教育部印发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也明确要求:“在大中小学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中小学劳动教育课平均每周不少于1课时”。为指导开展劳动教育必修课教学,云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编制了《云南省初级中学劳动与技术教育实验课本》(以下简称《劳动课本》)供全省各初级中学使用。

云南省劳动课本内容包括《家政》《手工》《栽培与加工》《木工、金工、机械维修》《电工、电器》、《养殖与加工》。教材中设置的“实践活动”,本着贴近生活的原则,尽量采用了学生熟悉的素材,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了操作方法步骤,对指导初级中学开展劳动教育必修课教学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就目前而言,部分教学素材随着社会发展和时代变迁正逐步远离学生生活,需要被更贴近学生生活,更切合学生实际的素材。例如,《简单机械-自行车的维修》(选自《课本》八年级下册第三章第四节)中,即便在我县这样的民族贫困地区,自行车都在逐步被各类型的电动车所取代。教学中照本宣科组织学生进行自行车的维修的实践操作,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如,《菜肴制作》(选自《课本》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四节)中安排的实践活动“制作‘过桥米线”,虽然云南人对“过桥米线”耳熟能详,但需要准备的材料太多,制作过程复杂。教材对此一笔带过,没有做过多的阐释。这些情况在整套教材的使用中屡屡遇到,不再一一列举。究其原因,还是由于教材内容对于寻甸县这样的民族贫困地区来说不够“接地气”。所以,创造性使用这套教材,赋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更多的本土气息,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劳动素养。

一、结合师生阅历,推进教学内容本土化

当前,寻甸县大多数的初级中学劳动教育课程实施现状是:绝大部分学校缺乏劳动教育专职教师,劳动教育课程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教师的专业素养差,学生的生活阅历浅。劳动教育困难重重。“要想给孩子一杯水,自己先要有一桶水。”半路出家的劳动教育兼职教师们自身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技能,怎能教好学生修自行车、手工刺绣呢?初中学生大多没有接触过“钣金材料”,他们又该如何学会“钣金加工方法”(《劳动课本》八年级下册第二章第四节)呢?所以,从师生的家庭、学校、社会生活入手,了解他们的生活阅历,捕捉他们熟悉的素材设计教学内容,有利于提高劳动教育课程的效能。

我们认为,在“在学科专业中有机渗透劳动教育”是劳动教育的重要实施途径。各学科教师可以结合学科特点,在正确理解《劳动课本》章节内容编排意图的基础上,选择师生熟知的事物对《劳动课本》内容进行合理的增删、替换,有助于将师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希望达成的教学目标有机结合,提升教育效果。

如物理、化学、体育教师不会修自行车,那就改为教学生修实验器材、修体育器材,同样可以教会学生掌握维修的基本知识技能。数学老师不懂“插花技术”(《劳动课本》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二节),可以改为“图案设计”。结合插花色彩和谐、主题突出、构图均衡、比例适当、环境协调等的基本原理,教师可以通过数学图案设计来加以呈现,因为,欣赏插花艺术和欣赏图案的感悟也有异曲同工之妙。这种对教学内容的增删不是简单的取舍,而是建立在師生阅历上的一种素材“再生”,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根据师生阅历、结合学科特点“改造”教学内容,有助于实现“在学科专业中有机渗透劳动教育。”

二、借助乡土资源,促进教辅材料本土化

《纲要》要求劳动教育要抓住关键环节,通过“讲解说明、淬炼操作、项目实践”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劳动课本》设置了很多实践活动,如果各学校有条件参照实施必然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但现实是:多数初级中学,特别是民族贫困地区的初级中学,硬件设施不配套,实践活动所需的器材严重匮乏,让劳动教育陷入一种“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境地,“因材施教”成为纸上谈兵,教育效果大打折扣。作为劳动教育一线教师,就需要从生活中“取材”,用作教育辅助材料。

笔者在《居室的美化》教学中,带领学生自己设计图案,用包装盒制作模型,学生画自己喜爱的图画来装饰宿舍,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在《插花》的实践活动中,从家里、学校餐厅、学校储藏室收集杯、盘、碟、酒瓶、废弃量筒等作为花器,从学山的山坡上、校外的荒地里采摘野花作为花材,带领学生轻松完成插花实作。在《盆景制作》实践活动中,自己到山上收集钟乳石、风化石、树皮、枯木,到河里收集鹅卵石、贝壳、浮石等,学生利用周末在家长带领下挖苗木和树坯等,高质量设计并制作了盆景。此外,利用校园植物教《修剪》、利用废旧报纸教《纸品制作》、利用包装袋教《编织》……这是真正的就地取“材”、因“材”施教。教“材”没有高低好坏之分,能够帮助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的教“材”就是好“材”。教师要善于开发利用身边的本土材料,配以适当的教学方法,让劳动教育落在实处,真正实现卓有成效。

三、传承民族文化,引入本土特色素材

教材资源的本土化,方法之一就是借助乡土资源,对《劳动课本》内容进行归纳整理,提炼出适合师生使用的教学素材并融入地域文化特色。《纲要》指出:“中小学要以使用传统工具、传统工艺的劳动为主,引导学生体会劳动人民的艰辛与智慧,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兼顾使用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劳动”。

寻甸县属于回族彝族自治县,区域内有汉、回族、彝族、苗族等16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比达21.8%左右(数据来源于《云南回族彝族自治县概况》)。各民族有其独特的传承文化,例如,回族的传统美食牛干巴、油香,茶饮“小罐烤茶”;彝族被称为“活化石”的传统服饰;苗族的刺绣、蜡染、剪纸等。初中劳动教育可以把适合学生的民族工艺带入课堂,赋予教学素材地域特色,同时也传承了乡土文化。如上文提到的《劳动课本》设置的劳动实践活动“制作‘过桥米线”,教材中介绍的原材料多大十余种,用到的厨具也相当多,工序复杂,师生的实践活动难以完成。寻甸县牛干巴属于云南特色美食,是学生家庭生活中的常见菜肴,制作方法简单易学,不少学生品尝过,多数回族学生看到过甚至亲自动手做过这道菜。因此笔者在教学中引入回族美食“油淋干巴”的制作,先通过短视频让学生了解制作要点,随后教师示范,再到学生的实践操作,直至完成评价反思。

教学素材贴近学生生活,极具乡土气息,学生在实践中比较容易掌握劳动技能,培养规范操作等劳动习惯与品质,品尝自己的劳动成果,从中感受劳动创造价值、创造美好生活的劳动精神……在达成劳动教育目标的同时,也传承了优秀的民族文化。此外,还可以在《手工》教学中引入苗族、回族的剪纸,在《手工刺绣》中引入苗族的蜡染、刺绣等。

综上所述,“劳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应坚持以核心素养发展为导向,紧密结合地方经济文化和学生的生活实际,满足劳动教育教学的实际需要”(丛子伟《培智课堂教学有效策略探索》)。教材资源作为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指导必修课教学来说是不可或缺的。但是,教什么?用什么教?怎么教?是我们每个一线劳动教育专兼职教师都应该思考的问题。简单按照《劳动课本》开展教学,容易脱离师生实际,事倍而功半。只有积极探索,敢于创新,开发教学素材,实现教材资源的“本土化”,才能让教材真正为我所用,在不断优化的教学方法配合下,必然能实现培养学生劳动核心素养的宏伟目标。

猜你喜欢

课本劳动师生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热爱劳动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麻辣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