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幻导演维伦纽瓦越过“沙丘”

2024-03-26高塬

环球人物 2024年6期
关键词:沙丘原著科幻

高塬

维伦纽瓦在电影《沙丘2》拍摄现场。

《沙丘2》电影海报。

3月13日,北京阳光晴暖,科幻导演丹尼斯·维伦纽瓦到故宫游览。晚上他又现身影院,宣传自己的新作《沙丘2》。影迷交流环节,有人送上一面锦旗,上面写着“牛哇牛哇”。“牛蛙”是中国影迷对这位导演的昵称,与“牛哇”谐音,不仅表现出影迷对《沙丘2》的赞许,更有对他实力的认可。

《沙丘》系列电影便是这份实力最好的例证。该片改编自美国作家弗兰克·赫伯特于1965年创作的同名小说,这部被誉为“太空歌剧”的长篇科幻小说,是首部同时获得雨果奖与星云奖的作品,科幻界的大IP。因为世界观恢弘壮阔,并涉及大量宗教、政治、哲学隐喻,《沙丘》自诞生起便被视为“不可能被拍出来的小说”。从1974年开始,包括大卫·林奇在内,前后有3位导演执导翻拍,最后都折戟沉沙,反响平平。直到2016年,维伦纽瓦披挂上阵。从尝试接触《沙丘》的影视化项目,到如今第二部上映,前后8年时间,这位导演交出的答卷无疑比前人优秀。

在国外,《沙丘1》甫一面世,便被媒体奉为“我们这一代的科幻经典”。更有媒体写道:“现在看《沙丘》,就像身处1968年看《2001太空漫游》。”在国内,《沙丘》系列电影也成为许多影迷翘首企盼的科幻大餐。

“近些年放眼全球,《沙丘》这种鸿篇巨制的科幻电影少之又少,这种稀缺性叠加观众对IP本身的好奇心,助推它取得了不俗的市场表现。”科幻文化推广组织“未来事务管理局”创始人姬少亭分析道,“科幻电影最为核心的视觉任务之一,就是建构奇观,维伦纽瓦成功做到了这一点。”

电影《沙丘》中,巨大的沙虫体现出维伦纽瓦的巨物审美。

老老实实,不魔改

维伦纽瓦版《沙丘》的成功,首先在于吸取了前人的教训。“大卫·林奇是我最喜欢的导演之一,我非常敬重他。但他对《沙丘》的改编偏离了原著。”维伦纽瓦说。大卫·林奇版《沙丘》与原著故事线相去甚远,赛博朋克画风也削弱了其史诗质感,成片糟糕以至于导演本人也羞于启齿。

于是,尊重原著、还原“沙丘”史诗成了维伦纽瓦坚持的铁律。根据原著的设定,距今几万年后,一场宇宙大骚乱摧毁了高度发展的科技文明,各大家族势力散落在星际之间,其中的厄拉科斯星球,因为盛产“香料”成为兵家必争之地。主人公保罗被这个星球上的人奉为救世主,在命运的指引下投入战争……严格遵循着这样的故事逻辑展开,老老实实,不魔改,2018年5月,维伦纽瓦和团队完成了《沙丘》的电影剧本。

接着,便是还原沙丘世界。靠特效吗?不,这位执着于实景拍摄的导演一早便告知团队:“不用绿幕,演员必须进入真实的场景,这是不容妥协的原则。”辗转多地,团队最终选定约旦南部的瓦迪拉姆沙漠作为厄拉科斯星球取景地。寥廓的瓦迪拉姆沙漠占地74000公顷,如月球表面般宁静、沉寂,其中耸立着被风化的巨大岩石,这里的悬崖、峡谷、风沙沉默不语,居高临下地旁观一切。放眼此地,维伦纽瓦大呼:“这就是我想要的。瓦迪拉姆沙漠的诗意很符合原著气质。”

沙漠中的“诗意”是靠夏季白天超过40摄氏度的气温烘烤出来的。高温增加了拍摄难度,大多数时间,摄制组不得不选择清晨和半夜赶工。另一方面,好莱坞高度模式化的团队协作始终令维伦纽瓦不适。一直以来,这位作者型导演习惯于单打独斗,编剧、摄影、导演,一个人就是一支队伍。“我喜欢的工作方式是一台相机和一个三角架,这就够了。但拍摄沙漠中的戏份时,时间有限,工作量却很大,所以这是我有史以来第一次和多个单位合作,不得不同时调度几个小组。我记得很清楚,刚开始在沙漠拍摄的时候很兴奋。完成120天的拍摄之后,我整个人筋疲力尽,累个半死。”

所有的努力甚至偏执都是值得的。在IMAX影厅,呈现在观众眼前的厄拉科斯星球满目苍凉,猎猎狂风吹起漫天黄沙,人行天地间,如蝼蚁般渺小,史诗般的宿命感呼之欲出。

尊重原著之外,维伦纽瓦还张扬着强烈的个人风格——独一无二的视听语言。《沙丘2》中,作为大反派出现的哈克南家族所在的杰第主星,也得到充分展现。不同于厄拉科斯的棕黄色调,杰第主星只有黑白两色。这是摄影师在导演要求下,采用特殊的红外相机拍摄的结果。“只有在光线过于刺眼以至于所有颜色都被冲淡的杰第主星,才能滋生出一个好战而暴虐的环境。”他解释道。

以《沙丘2》中的一场角斗戏为例,即使没有落败者鲜血喷涌的感官刺激画面,冷峻的黑白之中,哈克南人阴鸷、疯狂的一面同样展露无遗。好莱坞配乐大师汉斯·季默专门在这场戏的配乐中添加了具有金属质感的打击乐音色,挑动着观众的感官,使人仿佛身临短兵相接的角斗场,紧张而兴奋。

电影《降临》中,外星生物身影模糊,使用一种特殊的圆环状文字。

而電影最后,当帝国军团兵临城下,保罗一呼百应,带领众人驱策着庞大的沙虫,浴血奋战。黄沙漫天,战鼓隆隆,人声鼎沸,环绕的音效甚至让观众感觉影厅座椅在微微震颤,古战场的既视感瞬间拉满。

“精细的制作,宏大的场面,《沙丘2》在视听沉浸感上超越前作。”“导演让《沙丘》这颗掩埋了半个世纪的宝石在沙漠中闪耀。”许多影迷大呼过瘾。

成为“维神”

赞誉之下,也有观众并不买账,“沙漠版《阿凡达》,科幻版《哈姆雷特》,新瓶装旧酒罢了。”“这年头,谁还信救世主啊?”

“《沙丘》原著的确对维伦纽瓦那一代欧美读者产生了很大影响,但将近60年后再看,不管是书里还是电影里,对战争的展示、对救世主概念的推崇,都已和当下的时代精神脱节。” 姬少亭也做出这样的分析。

但从业界口碑和市场表现来看,维伦纽瓦版的《沙丘》已经算是成功了,这也足以使维伦纽瓦扬眉吐气。毕竟,《沙丘》之前,这位热衷科幻题材的导演一度面临叫好不叫座的尴尬境地。

维伦纽瓦最早涉足科幻题材,是在2016年执导《降临》。这是一个关于外星文明与人类文明相碰撞的故事。某天,12架巨大的不明飞行物突然出现在地球上,其中的外星人使用一种特殊的圆环状文字,两名科学家被安排合作破解这些语言之谜。该片基调沉静,节奏缓慢,广角全景下尽是寥廓的原野和巨大的天外之物。

“展示巨大的沉默物体其实是科幻作品中一个由来已久的桥段,在今天,仍然被反复呈现。”姬少亭说,“《降临》并不好拍,但维伦纽瓦的完成度很高。”

专业领域的確一片好评,否则好莱坞大厂不会在《降临》之后,纷纷向维伦纽瓦抛来橄榄枝。只是市场表现平平,累计1.6 亿美元的全球票房堪堪够出品方派拉蒙影业收回成本。而这样的情况在影片《银翼杀手2049》上映后重演。为了诠释这一科幻界知名IP,维伦纽瓦花费1.5亿美元制作成本,最终票房却不及3亿美元。不过,艺术与商业天然地互斥,早在1968年,公认的科幻电影大师斯坦利·库布里克执导的科幻经典《2001太空漫游》刚上映时,也曾遭冷遇。

两部顶流科幻IP改编都叫好不叫座的情况下,维伦纽瓦仍没有放弃,这才有了如今的《沙丘》,让他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沙丘2》有望刷新他的个人票房纪录。

从《降临》《银翼杀手2049》再到《沙丘》,维伦纽瓦的科幻三部曲助推其跻身当代科幻电影名导之列,北美权威评分网站烂番茄曾经进行“25年来最佳导演”的投票,克里斯托弗·诺兰和维伦纽瓦分别当选冠、亚军。“最能打破科幻桎梏”“科幻电影新教父”是媒体给他的头衔,而一直陪伴他的观众,更喜欢叫他“维神”。

“重返”科幻领域

维伦纽瓦并不是一开始就在拍科幻片。

1967年,维伦纽瓦出生于魁北克,这个加拿大最大的省份,冬季最低平均气温可达零下25摄氏度。成长在这片广袤冷峻的土地上,维伦纽瓦却拥有法国人的浪漫气质。1988年,21岁的他凭借一部颇具法国新浪潮电影特点的剧情片,进入加拿大独立电影界,正式开启职业生涯。“我的首部导演长片《8月32日》讲述了一段发生在沙漠中以失败告终的爱情。”维伦纽瓦回忆,“创造图像是电影的美妙之处,而图像产生情绪,情绪又能反映你内心的问题,这是我选择成为一个电影人的原因。”2010年,电影《焦土之城》获得第八十三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提名,开启了这位加拿大导演征战好莱坞的大门。此后,《囚徒》 《宿敌》《边境杀手》接连上映,维伦纽瓦在好莱坞中等投资剧情片中摸爬滚打,一步步成长起来。

至于为什么转到科幻领域,维伦纽瓦解释:“我不是‘去到那个领域,而是‘重返那个领域。我爱科幻,我从一开始就梦想着拍科幻片。”

这个梦想的引子便是《沙丘》。维伦纽瓦常常讲起14岁那年,他第一次读到这部小说时的场景。“我被封面上那双蓝眼睛深深吸引。一个男孩离开家乡,不得不适应新生活,并以一种谦卑的姿态去拥抱新的文化。这让当时的我深受感动。同时这本书探讨了政治、经济以及如何解决自然资源的开发和环境的破坏等问题,通过一个强大又简单的故事,探讨复杂的议题。”此后,每当有人问他“当导演的终极目标是什么”时,他的脑海里总是浮现出《沙丘》这本书。

如今,当年14岁的少年终于实现了梦想,这曲太空歌剧仍未落幕。他会为沙丘世界画下怎样的休止符?那时的世界科幻舞台又将是怎样一番天地?一切都是未知。

丹尼斯·维伦纽瓦

导演,编剧。1967年出生于加拿大魁北克。先后执导科幻影片《降临》《银翼杀手2049》。近年来,凭借《沙丘》系列电影,引发广泛关注。

猜你喜欢

沙丘原著科幻
读原著学英语(三)
PL-01:科幻飙车党
到达科幻里的未来
漂流瓶
沙丘
会弹琴的沙丘
拔牙
沙丘
水家乡
国庆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