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崇尚包容性很强的东方文化”

2024-03-26冯璐周昱龙

环球人物 2024年6期
关键词:加西亚

冯璐 周昱龙

2024年1月,加西亚在北京接受本刊专访。(周昱龙 / 摄)

接受采访时,哈维尔·加西亚经常会陷入沉思,斟酌自己的表达,表现出内敛的一面。但谈话中又不乏西班牙式的热情与豪放,爽朗的笑声不时擦破咖啡馆的宁静。他的目光锐利又不乏温情,这是多年从事新闻工作加上在中国6年生活交织出的独特气质。

加西亚曾是西班牙埃菲社资深驻外记者,被派驻过多个国家和地区,报道过不少重大新闻事件。2021年,他辞去埃菲社驻华记者站负责人工作,以大学教师的身份留在了中国。他希望帮助更多中国的青年记者走向世界,讲述真实的中国故事,戳破西方民众身处的“信息茧房”。

不久前,加西亚出版了新著《中国:威胁还是希望》。他告诉《环球人物》记者:“从中国的历史和传统看,从中国与世界各国开展贸易的风格看,以及从中国致力于提高本国民众生活水平的目标看,我都不认为中国有兴趣‘征服别人,或向他国‘出口自己的理念。中国不是威胁,而是希望。”

加西亚和女儿在中国旅游。

女儿属猴,他属龙

采访加西亚时,正值龙年新春来临之际。他自然而然地聊起了关于农历新年的种种,比如和家人在长城附近的一个小村庄里过春节,周边烟花爆竹的声音衬着雪景,一家人穿着红衣服,吃着团圆饺子,俨然一副“老北京”的模样。而2024年春节已经是他在中国过的第四个年。

“我一直有个疑问,过年是在隆冬时节,外面气温低,还下着雪,你们却称之为‘春节,也就是春天的节日,这很不符合逻辑。”没等记者想好怎么回答,他已经给出了自己的解释,“可能这是中国人一种美好的期望,盼望着春天的到来,所以叫‘春节。”

加西亚很喜欢过春节,中国人不远万里与家人团聚的仪式感深深唤起了他的共鸣。他说,西班牙人和中国人一样,家庭观念很强,喜欢一家人围着桌子谈天说地,北京街边唠闲嗑的大爷大妈,让他想起了家乡加利西亚的街景。

说起家人,加西亚兴冲冲掏出手机,翻出微信聊天记录里的一段视频:“恭喜你发财,我恭喜你精彩……”熟悉的音乐响了起来,是童声合唱的版本。加西亚一邊跟着哼唱,一边指了指合唱队里的一个小女孩说,“这是我女儿,今年7岁,属猴!”女儿两岁便随他来到中国,能讲中文,会唱《恭喜发财》和《明天会更好》,也能用钢琴弹出这两首歌的前奏。她交了不少朋友,节假日里还会带中国小朋友到家里玩耍。女儿对中国文化的喜爱,离不开加西亚的熏陶。加西亚不光知道女儿属猴,自己出生在农历龙年年底(阳历为1965年1月),还能说出1976年是丙辰龙年,而2024年是甲辰龙年。得知来访的两位年轻同行也属龙,他笑着说 :“这是一场特殊的‘三龙聚会。”

加西亚对中国的二十四节气也很感兴趣。他说,这种将时间与自然规律相结合的传统智慧很有趣,是一种穿越时空的文化现象,它把深厚的传统传递给后人,是人类珍贵的文化遗产。在他看来,二十四节气不仅是农业生产时间表,更是一种生活哲学,它教导人们顺应自然,体悟天地之变化,从而在繁忙的现代生活中寻求平衡和谐。

这种和谐的理念在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随处可见。加西亚常读李白、杜甫的诗歌,“他们的诗词表达了人类普遍的情感,我非常向往崇尚和平且包容性很强的东方文化”。他还十分喜欢《道德经》,给自己取的中文名“随风”就表达了“道法自然”、自由自在的生活态度。

加西亚认为,对中国社会和文化有过深远影响的思想家几乎都是热爱和平的人。中国人性格里的平和谦逊并不是孤立的个体特质,而是深受东方哲学思想尤其是儒家思想影响的集体烙印。从人们的交往礼节到对待工作的态度,再到对家庭和社会关系的处理,这种影响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加西亚相信,正是这些哲学的教导,使得中国社会能够在快速的现代化进程中,仍然保持着一种内在的秩序与安宁。

“中国的治理风格就像竹子”

在中国的6年时光中,加西亚到过北京、上海、广州,也去过南方众多宁静的小城。中国城市的绿化程度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他高度评价中国的环保政策,并分享了他的观察:“中国领导人展现出强烈的生态保护意识,这令人印象深刻。”

加西亚说:“中国在绿色发展方面的投入远超其他国家。作为利用可再生能源的先锋,中国是太阳能和风能领域的领跑者。共享单车的普及也彰显了中国在推进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努力。北京的大气污染物排放量比过去少得多,问题得到了明显缓解,蓝天也越来越多了。”

作为中国发展的观察者,加西亚对中国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也十分关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不仅仅注重基础设施建设,还涉及数字化、能源转型和绿色发展,对于世界各国寻求共同繁荣有积极作用。这是拉美、非洲等地区国家参与全球发展的绝佳机会。”

更加重要的是,中国对外提供的援助不预设政治或经济条件,不干涉受援国内政。“在相关援助中,中国展现了和平发展的意图,没有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其他国家的倾向。”与之相反,西方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往往带有苛刻的附加条件,干涉受援国的国家政策,甚至干预政权更迭。加西亚说,那些国家往往被迫实施一系列措施,如私有化、减少对教育和医疗保健的投资,作为获得相关贷款的条件。

为了将自己多年对中国的观察立体、客观地呈现给西方读者,加西亚到新疆、广东等地开展田野调查和深度访谈,写成了新著《中国:威胁还是希望》。

在书中,他特意解释了“中国式的务实”。在他看来,几千年来,中国文化一直崇尚务实。如今,中国的改革也是非常务实的。当面临现实问题时,中国政府经常通过“试点”的办法,尝试不同的解决方法,并从中找到最佳的方案。这种治理风格“非常有意思”。

“中国的治理风格就像竹子,灵活、务实且有韧劲,一节一节地稳步生长,走的是长远的发展路线。”加西亚说。

以西方视角看中国的片面性

在《中国:威胁还是希望》一书中,加西亚强调了以西方视角看中国的片面性。“对西方世界而言,中华文明是一个完全不同的文明,而西方人一直试图将自己的价值观应用在中国人身上。”

对西方媒体在涉及中国民主、人权、污染治理等问题上的种种说法,加西亚也提出了质疑。他说,西方媒体存在着损害中国国际形象的系统性运动。“这场运动由西方强权主导,意图塑造一个信息框架,把中国所有的政治行为都描绘为消极和不利的。这种报道方式无助于真正理解中国,反而加深了西方公众对中国的误解。”

左图:《中国:威胁还是希望》一书日前出版。右图:加西亚经常在社交媒体上讲述自己看到的真实中国。

2024年1月,加西亚参加“道中华”文明对话国际会议。

他说,具体而言,如果西方媒体的从业者不像这场“系统性运动”所期待的那样行事,他们就不可能得到新闻类奖项,工作机会和表达机会都会少得多。“媒体、文化,所有的因素都推动你去把中国描述成负面的。西方媒体的记者很难摆脱这一切的影响。”

加西亚注意到,即便中国在某些政治色彩不强的领域取得显著成就,如在癌症治疗领域取得突破,西方媒体在报道中依然会质疑其代價或副作用,而不是将这些成就作为科学进步来报道。

这种偏见也体现在用词上。

在西方媒体笔下,中国富裕的企业家不是“企业家”,而是“寡头”;中国的对外投资不是“投资”,而是“债务陷阱”。在环境保护、国际贸易以及全球治理体系建设方面,中国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但西方媒体在报道中国时,往往直接忽略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所扮演的积极角色。

最令加西亚失望的是,中国在消除极端贫困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功,本来应该是全球关注的重要议题,但在西方媒体上却极少被提及。为此,他特意在书中详细介绍了中国的共同富裕理念,以及中国政府努力解决贫富差距的尝试,并细数中国开展精准扶贫的做法和成效。

“中国(40多年来)贫困人口的减少占全球同期减贫人数的近四分之三,为全球减贫事业带来了希望和信心。这样的成就应当被全球广泛报道和赞扬,而不是被忽略或带有偏见地报道。”加西亚对《环球人物》记者说。

来自西班牙的加西亚,对诸多欧洲媒体独立性的丧失也感到极为失望。

他说,很多欧洲媒体简单跟随美国媒体的报道路线,而不再秉持独立的立场,对新闻事实进行详尽的调查。“如果美国的《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发表了一些关于中国的报道,欧洲媒体通常都会跟在后面做。”他认为,这种题材、角度的趋同意味着在重大的国际问题上国际舆论场缺乏必要的多元声音,尤其是在报道涉及中国的敏感议题时,西方媒体的报道往往充满偏见,忽略了切实的证据和现实的复杂性。

“这种报道不仅伤害了中国的形象,也损害了公众对国际事务全面而平衡的理解。”加西亚说,要想真正理解一个国家,就必须深入了解该国的历史、文化、社会和人民。他呼吁西方媒体更为公正和全面地报道中国,从多个角度观察中国,并关注到中国在解决全球性问题中所展现的责任感和不懈努力,以帮助世界更准确地理解这个日益重要的国际参与者,而不是一味地通过西方的视角来解读中国。

值得一提的是,加西亚曾于2021年9月在境外社交媒体推特上连发14条帖文,宣布自己将离开从事30余年的新闻工作。他说,“令人厌烦的反华‘信息战几乎耗光了我的新闻职业理想”。

如今,他在中国人民大学任教,对国际新闻专业的学生充满了期待。“他们总是准备得很充分。他们是真正的理想主义者,关心世界也了解世界。如果有好的机会,他们都会成为优秀的记者,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哈维尔·加西亚

1965年生于西班牙加利西亚,马德里大学毕业,曾为西班牙埃菲社记者,常驻巴勒斯坦、委内瑞拉、德国等国,2018年任该社驻华记者站负责人。现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教授。

猜你喜欢

加西亚
逃不掉的密码
逃不掉的密码
逃不掉的密码
加西亚:四个量级的拳王
智能拳王 加西亚
人生赢家
阿尔法星球
把信送给加西亚
陈忠实对加西亚·马尔克斯的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