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内蒙古生态治理共同体的系统审视和型构路径

2024-03-26李玉璞苏双平

内蒙古林业 2024年1期
关键词:共治中国式共生

李玉璞 苏双平

1.内蒙古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2.内蒙古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多年来在中国生态治理实践中发现和总结的人与自然关系的全新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在当代中国的最新成果。提高生态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契合中国式现代化的现实要求。生态治理是生态文明的重要实践,也是内蒙古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关键抓手,要坚持系统观念,在明晰人与自然休戚与共的生命共同体关系的基础上,确立生态环境的整体性、系统性治理思路,统筹谋划、综合推进,形成生态环境整体治理之合力。文章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要求,科学审视当前内蒙古生态治理的现实问题,提出内蒙古生态治理共同体的内涵及其价值,在此基础上,深刻阐述内蒙古生态治理共同体构建的理论逻辑与理性路径。

一、内蒙古生态治理的系统审视

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深情关切内蒙古各族人民,先后四次赴内蒙古考察调研,连续五年在全国两会期间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并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新时代内蒙古生态治理兼具筑牢祖国北疆生态安全屏障和贯通华北、东北、西北“绿色长城”的历史使命。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推动内蒙古高质量发展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的意见》,先后出台《构筑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规划(2020—2035年)》《内蒙古自治区建设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促进条例》,全面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内蒙古生态资源富集,生态系统复杂,生态环境脆弱。面对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内蒙古新篇章”提出的更高要求,内蒙古生态治理面临的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四方面:

1.生态理性价值认同分化

生态理性与经济理性、工具理性不同,主张对生命共同体内在规律的科学认识,从而自觉遵守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规律,实现生态效益。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色之一就是要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理念谋划未来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治理共同体间存在生态理性价值认同分化,导致全区各地生态治理水平良莠不齐。就地方政府贯彻生态建设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而言,并没有将经济利益与生态利益、人民利益相统一,没有将生态治理的价值理性贯穿到民生福祉与生产力建设中。一些地方政府缺乏全局观念、整体意识,“以资源换效益”的观念普遍存在,引发“一刀切”、不作为、乱作为等现象。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根子上是长期以来对经济规律、自然规律、生态规律认识不够、把握失当。” 生态理性价值认同分化困境亟待解决。

2.治理主体共同行动不协调

生态治理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和治理共同体相统一的重大工程,需要吸收各类主体的功能与行动优势,并以协商、合作、共赢的模式促成共同行动。近些年,在地域联合、部门联通、协同共治生态环境方面,内蒙古一些地方缺乏跨层级、跨部门、跨公私的资源整合机制和利益协调机制。“条块分割”“区域本位主义”利益关系错综复杂,使得政策执行主体出现公共利益摇摆,陷入集体行动困境。

3.生态系统分割化治理依然存在

尽管内蒙古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系统治理实践有了很大进步,但某些地区对流域综合治理关注依然不够,尚未在全流域形成生态系统全要素整体性发展的统一战略与布局,比如在黄河流域仍存在分割化管理现象。以内蒙古“十大孔兑”治理为例,习近平总书记针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出,黄河流域问题“表象在黄河,根子在流域”。现实中,下游风蚀与水蚀、风沙与水沙过程相互交织,上游过度放牧、矿山开采又造成水土流失,上下游分割化治理带来全域泥沙淤积,出现“悬河”以及“四汛”现象。生态系统各要素分割化、局部化治理替代系统化治理,上下游、干支流、南北岸之间各自为政,加剧了生态恶化,阻碍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进程。

4.生态治理数字化转型艰难

互联网时代,生态治理大数据来源复杂多元,数据格式、类型和算法标准不一,为数据识别、整合、汇聚、分析带来技术障碍。信息技术在内蒙古生态治理领域的应用推广不够广泛。一些地区仍停留在数字信息收集阶段,忽视数字集成与标准统一等功能,引发“运动式治理”“九龙治水”“数据孤岛”等难题。数出多门、部门数据对接困难,影响动态监测、趋势预测、风险研判等数据应用场景,阻碍了数据内在价值的有效开发。生态治理数据平台遍地开花,却在赋能生态治理协同发展方面成效甚微,与数字技术“僵化嵌入”生态治理有着密切联系。内蒙古生态治理数字技术还面临自主创新能力有限,对生态产业、生态安全和生态监测的支撑能力有待提升等现实难题,影响了省际或国际生态环保经验和技术的互动交流。

二、内蒙古生态治理共同体的内涵特征

内蒙古生态治理共同体进一步明晰了人与自然互惠共生、互生共长的多维关系,并以多元主体协商、交流、对话的行动机制推动共同体由“机械团结”向“有机团结”“和谐有序”转化。不仅提升了生态共治行动整体效能,更为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应对生态治理挑战提出内蒙古方案。

“共同体”一词最早由亚里士多德提出,共同体是一个由同质化个体所构成的“关系亲密、休戚与共、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的具有共同意识、情感和愿景的社会生活集体。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对生态治理与全球治理进行宏大叙事,创造转化中国传统生态思想,批判发展西方共同体思想,基于人与自然关系,提出“生命共同体”理论,认为人与自然是和谐共生、动态平衡关系,是探寻人与自然矛盾的破解之道。

基于“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发展前提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时代意义,阐释生态治理共同体的内涵,指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客观规律,契合现代化所遵循的路径指引,通过一体化保护和系统化治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协同共治、全面繁荣的共同体。其特征主要表现在:一是共生性,强调生态系统本身的资源要素有机融合、互相依存;二是共责性,不同主体参与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应统一履行规则共商、责任共担的使命;三是共享性,强调生态治理带来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惠及所有治理主体,共同享有;四是可持续性,生态治理共同体建设是一个漫长过程,应长久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奠定坚实的生态文明基础。

从概念要素来看,生态治理共同体包括“生态共同体”和“治理共同体”两个概念,生态共同体是研究讨论的核心范畴,侧重生态治理共同体各要素的“有机团结”,治理共同体是研究讨论的共治主体,强调以整体性治理为支撑,建构生态治理单元体与治理共同体“协调有序”的新形态。

三、内蒙古生态治理共同体的型构路径

全球生态风险及危机频发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及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压力与挑战。2017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首次完整提出“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主张从系统观寻求新的治理之道。基于内蒙古生态环境系统性治理的现实考量,提出从全方位、全地域、全要素、全过程四方面型构内蒙古生态治理共同体。

1.重塑生态理性价值,推动全方位有机结合

处理好人与自然、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的协同发展关系,始终是内蒙古生态治理现代化道路的核心问题,将生态观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辩证统一关系、“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障民生,改善生态环境就是改善民生”等一系列重要论断,深刻印证了生态治理是一个系统治理,涉及诸多领域和要素的整合与协调,是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四个领域相互影响、共同发展的有机整体。遵循生态理性价值,在认同生命共同体内在共生共建共荣多维关系的基础上,以全方位发展为目标,将生态价值、生态优势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建设相融合,推动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

2.明确治理共同体职责定位,构建整体性的生态治理体系

整体性的生态治理体系立足于整体思维方式,通过重塑网络治理结构,落实协调、整合以及信任机制,实现跨层级、跨部门、跨公私的整合与协调。面对内蒙古生态系统的复杂性、生态风险的不确定性及生态经济非良性循环的现实压力,应从两方面明确内蒙古生态治理共同体的职责定位。一方面,持续加大全区生态治理中地域合作、部门合作、公私合作力度,通过制度优势把多元主体和社会要素主动吸纳到生态治理结构中;另一方面,进一步厘清政府、市场、社会三者间的互惠互利关系,依托互信交流,传递合作意愿,形成资源依赖关系,构建整体性生态治理体系。

3.明确全要素治理方案,构建系统性治理机制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生命共同体”这一论断指明了内蒙古生态治理的系统方向,即从生态治理共同体的系统观出发,依据生态系统要素各自特征及相互联系,采取整体性全要素协同治理,方可实现生命共同体的可持续发展。内蒙古生态治理共同体的共治行动必须改变治水、治沙、治山、护田等各自为战的工作格局,应统筹协调生态系统各要素的治理方案,确保各要素间相互依存关系,构建系统性治理机制,促成生态系统整体与局部间的相互协调、共建共治新格局。

4.依托技术创新与重构,提升共同行动效能

生态治理数字化转型是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道路、赋能全域环境治理的实践需要。构建内蒙古生态治理共同体需要数字技术与治理理念的融合,以数字化技术创新与重构实现生态治理结构、治理方式及治理机制的优化重组。依据《生态环境大数据建设总体方案》《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等国家相关政策精神,以数据赋能为动力,引领生态环保产业变革和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发挥数据技术的创新效应,实现协商合作、共治共享的生态治理图景;运用数字化思维提升全民数字素养,加快绿色生产生活理念的全民培育节奏;提升生态治理多边协作能力,增进生态治理共同体的区域合作和共治效能。

猜你喜欢

共治中国式共生
“多元共治”乐融融
中国式民主
人与熊猫 和谐共生
共生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中国式失败
“社会共治”中的话语权争夺战
探索代建制 共治团结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