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歧杆菌活菌辅助蒙脱石散对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患儿症状改善和细胞免疫的影响

2024-03-25查秀英吴焕婷袁光华

罕少疾病杂志 2024年3期
关键词:活菌片蒙脱石四联

查秀英 吴焕婷 袁光华

濮阳市妇幼保健院儿科 (河南 濮阳 457000)

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主要是由轮状病毒感染引发,疾病高发于每年的11月至来年5月,多发于5岁以下的儿童,是引发患儿不良预后的主要疾病之一[1]。儿童感染轮状病毒后以水样腹泻、同时合并发烧、呕吐、腹泻等症状,严重者甚至可因脱水、中毒性心肌炎等导致死亡[2]。相关报道指出,小儿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的发生与细胞免疫功能、T淋巴细胞亚群异常等之间存在密切联系[3]。蒙脱石散治疗小儿腹泻效果确切,可对病原菌所引发的肠道内细胞坏死进行修复,从而有利于临床症状的缓解,但单用该药物治疗的效果仍有待提升[4]。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中主要包含双歧杆菌、蜡样芽胞杆菌等,采用该药物治疗吸收速度较快,且可对肠道菌群结构进行改变,从而对致病菌进行抑制,有效缓解患儿临床症状[5]。本研究中共纳入90例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患儿,均来源于濮阳市妇幼保健院,选取时间为2020年9月至2022年9月,进行回顾性分析,将所有患儿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A组(45例,单纯采用蒙脱石散治疗)和B组(45例,在A组患儿的前提下应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治疗),重点探讨了双歧杆菌活菌辅助蒙脱石散对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患儿症状改善和细胞免疫的影响,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文中共纳入90例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患儿,均来源于濮阳市妇幼保健院,选取时间为2020年9月至2022年9月,进行回顾性分析,将所有患儿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A组(45例,单纯采用蒙脱石散治疗)和B组(45例,在A组患儿的前提下应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治疗)。A组中男、女患儿分别为24、21例;年龄4个月~6岁,平均(3.62±0.19)岁。B组中男、女患儿分别为23、22例;年龄5个月~6岁,平均(3.58±0.33)岁。对比两组患儿资料无明显差异(均P>0.05),可比。纳入标准:与《儿科学》[6]中标准相符,轮状病毒抗原检测阳性者;患儿每天的大便次数在4次以上者等。排除标准:存在精神疾病无法正常沟通者;患有重大脏器疾病者;由其他原因导致的腹泻患儿者等。

1.2 治疗方法两组患儿入院后均对电解质紊乱、酸碱失衡等采取相关纠正措施。给予A组蒙脱石散治疗,按照患儿的年龄应用不同的剂量,其中对于1岁以下的患儿3 g/d,而对于3岁以下的患儿则给予3~6 g/d,对于6岁以下的患儿则给予6~9 g/d,3次/d,温水冲服。给予B组患儿在A组患儿的前提下采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治疗,剂量为2片/d,3次/d,两组患儿均进行为期7d的治疗。治疗期间应注意日常饮食以清淡、易消化食物为主。

1.3 观察指标①将两组患儿各项症状改善情况进行对比。②将两组患儿免疫功能指标进行检测并对比。③将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肠道菌群数量进行对比。④将两组患儿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统计并对比。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4.0进行分析数据,两组患儿治疗前后各项症状改善情况、免疫功能、肠道菌群数量以(±s)表示,行t检验;两组患儿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例(%)]表示,应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有统计学差异。

2 结 果

2.1 两组患儿大便次数、体温等改善情况比较B组患儿大便次数恢复正常、体温恢复时间等均比A组缩短(均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大便次数、体温等等改善情况比较(d)

2.2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IgG、IgA及CD4+/CD8+指标比较治疗后两组患儿IgG、IgA及CD4+/CD8+比值均比治疗前上升,且B组患儿上述指标相较于A组上升(均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IgG、IgA及CD4+/CD8+指标比较

2.3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肠道菌群数量比较治疗后B组患儿双歧杆菌、乳杆菌与治疗前比均增多,且B组患儿双歧杆菌、乳杆菌比A组多,大肠埃希菌与治疗前比下降,且B组患儿大肠埃希菌比A组减少(均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肠道菌群数量比较(CFU/g)

2.4 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将两组患儿恶心、便秘等发生率进行对比,无明显差异(均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例(%)]

3 讨 论

相关研究指出,小儿腹泻因轮状病毒感染引发的不良预后事件发生率较高,且其在住院腹泻患儿中占比较高,特别是在秋冬季节,轮状病毒的传播率迅速上升,且该时段腹泻的发生大多是由于轮状病毒感染引发,患儿发病后病程较长,需要接受住院治疗[7]。相关报道指出,该疾病的发病机制主要在于患儿肠道遭受病毒入侵,从而使空泡性坏死,肠黏膜上皮细胞脱落,引发水电解质紊乱,最终导致腹泻的发生[8]。既往临床针对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患儿,多采取常规治疗手段有纠正脱水、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但由于患儿的免疫系统发育不成熟,治疗效果并不理想[9]。

蒙脱石散主要由八面体蒙脱石散组成,该药物在对消化道病毒进行抑制、吸附的同时,还可降低消化道中的病毒含量;且该药物还可使肠道对外来细菌的侵袭能力增强,使肠黏膜屏障的防御功能增强,且患儿服用后安全性较高,但单独采用该药物治疗其治疗效果仍有待提升[10]。有报道指出,双歧杆菌可以补充人体所缺乏的生理性细菌,抑制致病菌的繁殖,减少肠源性病毒的产生[11]。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作为一复方制剂,其主要成分包含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粪肠球菌等,其在对肠道菌群失调所引发的腹泻或功能消化性不良进行治疗时,疗效显著[12]。且有学者的报道指出,在对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患儿进行治疗时,将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与蒙脱石散联合治疗,对于患儿的肠道营养状况改善明显,且治疗效果显著[13]。本研究中,分析结果得出,B组患儿大便次数恢复正常、体温恢复时间等均比A组缩短,提示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患儿临床治疗过程中,在蒙脱石散的前提下辅助应用双歧杆菌活菌,可促进患儿水样腹泻、发烧等症状得以缓解。

患儿腹泻和免疫功能紊乱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对患儿免疫功能指标进行检测可对患儿是否存在免疫功能紊乱予以判定。本研究中将两组患儿治疗前后各项免疫功能指标进行对比得出,治疗后两组患儿IgG、IgA及CD4+/CD8+比值均比治疗前上升,且B组患儿上述指标相较于A组上升,证实了临床在治疗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患儿时,在蒙脱石散的前提下辅助双歧杆菌活菌治疗,可对免疫功能紊乱状况进行纠正,临床疗效确切,这是由于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的应用可对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患儿体内的有益菌予以补充,纠正肠道菌群失衡状态,促进患儿吸收营养,并促进机体免疫功能有效激活,从而使CD4+T表达水平上升[14]。肠道菌群的数量众多,所有菌群的存在共同组成了一个完成的微生态系统,可发挥生物屏障的效果,屏障的表面主要有肠球菌、大肠埃希菌等,而屏障的内部则主要有双歧杆菌、乳酸菌等,且上述菌群均在平衡状态下。当患儿机体遭受感染后,各肠道菌群的平衡状态被打破,双歧杆菌、乳酸菌等的数量减少,且会使感染的概率上升。本研究中,上述数据结果得出,治疗后B组患儿双歧杆菌、乳杆菌与治疗前比均增多,且B组患儿双歧杆菌、乳杆菌比A组多,大肠埃希菌与治疗前比下降,且B组患儿大肠埃希菌比A组减少,表明在对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患儿治疗时,将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与蒙脱石散联合,可对患儿机体肠道菌群紊乱状况予以调节,其原因可能在于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主要包括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等,可在患儿肠道内快速生长,对双歧杆菌、乳杆菌进行补充,而适当对大肠埃希菌进行清除,促进肠道菌群平衡状态的形成[15-16]。本研究中还对比了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得出,治疗后两组患儿恶心、便秘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无明显差异,证实了在对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患儿治疗时,将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与蒙脱石散联合,不会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安全性较高。

综上所述,临床在治疗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患儿时,在蒙脱石散的前提下辅助双歧杆菌活菌治疗,可促进患儿各项临床症状快速改善,纠正与调节免疫功能和肠道菌群紊乱,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安全性较好,值得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活菌片蒙脱石四联
酪酸梭菌肠球菌三联活菌片(适怡)与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 (思连康)在小儿胃肠型感冒的治疗中的疗效对比
葛根固敛汤联合蒙脱石散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观察
法洛四联症根治术中左肺动脉狭窄的处理
“四联工作法”走活老促会这盘棋
儿泻停颗粒联合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治疗小儿急性腹泻的疗效分析
草酸对蒙脱石的作用及机理研究
口服补液盐Ⅲ联合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治疗儿童急性腹泻的效果观察
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在急性胰腺炎患者肠内营养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碳化钨与蒙脱石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与电催化活性
聚合羟基铁改性蒙脱石的制备、表征及吸附Se(Ⅵ)的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