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温病条辨》“复脉法”起源及应用探析

2024-03-25徐文华

安徽医药 2024年2期
关键词:吴鞠通复脉温病

徐文华

作者单位:深圳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医科,广东 深圳 518027

复脉法源于复脉汤[1]。张仲景《伤寒论》第一百七十七条曰:“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炙甘草汤能补气养血、滋阴助阳,有恢复血脉正常功能的作用,是经典的复脉良方,所以又叫复脉汤[2]。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一书中,将加减复脉汤化裁,衍生出“复脉辈”六个方剂,吴鞠通将其统称为“复脉法”或“复脉辈”,治疗温病的脉结代,心动悸。现将《温病条辨》“复脉法”的起源、应用探析及经典案例简述如下。

1 《伤寒论》“复脉汤”“复脉中之阳气”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第一百七十七条曰:“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伤寒证因常由寒邪损伤心阳所致,心阳虚衰,失于温养,鼓动无力,心动失常,故见悸动不安于心;心主血脉,心阳不足,温煦推动无力,血液因寒凝滞,或血脉拘急导致血运不畅,则脉气不相接续,故脉象结代[3]。治疗当益心气,温心阳,滋心阴,养心血,以复脉定悸[4]。

炙甘草汤又名复脉汤,方由炙甘草四两,桂枝三两,生姜三两,切,去皮,人参二两,麦门冬半升,阿胶二两,麻仁半升,生地黄一斤,大枣三十枚组成。煎煮方法:除阿胶外的八味中药,先加七升清酒和八升清水,用武火煮开,再用文火慢熬至三升,后加阿胶烊化。服用方法:一次一升温服,一日口服三次。方中炙甘草为君药,能补中气以充化源,使后天之本生化有源,则气血周身皆复,脉中阳气自然复原;配伍桂枝温通心阳,生姜温阳利水;加人参补气健脾;用生地黄滋阴补肾,再配阿胶养血润燥,加强生地黄滋阴养血的作用。炙甘草汤配伍精妙,方中炙甘草、人参、大枣能健脾补气,培补中土;配伍生地、阿胶、麦冬、火麻仁补血滋阴润燥;配伍桂枝、生姜、清酒辛温之品,有温补胸中之阳,活血通脉的作用。因此,复脉汤温而不燥,通阳而不伤阴,滋阴而不损阳,有益气温阳,滋阴养血,复脉定悸之功[5]。

炙甘草汤为气血阴阳双补之方,具有恢复血脉功能之效,因其在滋阴补血药中加入了姜、桂、酒辛温通阳之剂,其“复脉”之重点,在于“复脉中之阳。”

2 《温病条辨》“复脉法”“复脉中之阴液”

吴鞠通《温病条辨》中的“复脉辈”是在《伤寒论》复脉汤的基础上经过中药增减变异,化裁出六个复脉辈方剂:加减复脉汤、一甲复脉汤、二甲复脉汤、三甲复脉汤、救逆汤、大定风珠[6]。吴鞠通指出“伤阴”是温病发展的疾病关键,阴精的盛衰是温病传变预后的关键问题,临证上强调“救阴”[7]。吴鞠通认为“热邪深入,或在少阴,或在厥阴,均宜复脉。”《温病条辨·下焦篇》第一条说:“风温、温热、温疫、温毒、冬温,邪在阳明久羁,或已下,或未下,身热,面赤,口干舌燥,甚则齿黑,唇裂,脉沉实者,仍可下之;脉虚大,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者,加减复脉汤主之”。“加减复脉汤”组方炙甘草六钱,干地黄六钱,生白芍六钱,麦冬(不去心)五钱,阿胶三钱,麻仁三钱。水八杯,煮取八分三杯,分三次服。剧者加甘草至一两,地黄、白芍八钱,麦冬七钱,日三、夜一服”。吴鞠通认为在仲景当日,治疗伤于寒者之脉结代,有取人参、桂枝、生姜、大枣以复脉之阳气,今伤于温者之阳亢阴竭,不得再补其阳也,使用古法而不拘于用古方。

笔者领悟方证理论精髓,认为温病的脉结代,心动悸,是因为脉中之阴液大伤所致,故吴鞠通在复脉汤原方中去人参、桂枝、生姜、大枣之补阳,加白芍收三阴之阴,组成加减复脉汤,使之成为复脉中之阴的方剂。方中的炙甘草并不是用来补气,而是与白芍配伍,酸甘化阴以补充阴液,再配入其他滋阴养血的药物滋补肝肾之阴,通过滋阴以复脉中的阴液,是治疗下焦温病真阴耗损证的基础方[8]。加减复脉汤:若出现阴虚热炽,阴液下泄,症见便溏者,治宜滋阴固摄,当选用加减复脉汤去麻仁、加牡蛎等组成的一甲复脉汤;若见真阴欲竭,虚风内起,证见手指蠕动者,治宜滋阴潜阳熄风,方用二甲复脉汤,以加减复脉汤加生牡蛎,生鳖甲组成;若见心中憺憺大动,甚则心中痛,脉细促,则为阴亏已甚,虚风内动之征,治宜三甲复脉汤主之,即在二甲复脉汤中加生龟板一两以加强滋阴熄风之力;若见心中震颤,舌强神昏,汗自流,心无所主,救逆汤主之,救逆汤由加减复脉汤去麻仁的滑泄,加龙骨牡蛎之收涩而成;若见神倦瘛疭,脉气虚弱,舌绛苔少,有时时欲脱之势者,此乃真阴大亏,虚风内动之证,急用滋阴养液之味厚补品,柔肝熄风,以大定风珠主之。大定风珠是由三甲复脉汤加五味子、鸡子黄组成。五味子味酸性温,有敛阴养五脏之功,为生津收敛之妙品,鸡子黄能补脾益胃,有滋阴润燥之功,两药合用滋阴熄风尤佳;麦门冬、生地黄、白芍滋阴补肝;龟板、鳖甲滋阴潜阳熄风;麻仁可以养阴润燥;牡蛎平肝潜阳;诸药相合,有滋阴潜阳,柔肝熄风之效[9]。

3 《温病条辨》“复脉法”与《伤寒论》“复脉汤”的异同

《温病条辨》“复脉辈”均有育阴清热之作用。“复脉辈”虽由“复脉汤”加减化裁而成,因为“伤寒”与“温病”病因病机的不同,“复脉辈”在“复脉汤”的基础上去掉了参、桂、姜、枣之补阳之品,不同的“复脉方”中分别加上了“白芍、牡蛎、生鳖甲、生龟板、五味子、鸡子黄”等滋阴潜阳之品,使之作用由“复脉中之阳气”变为“复脉中之阴液”,主要用来治疗热邪深入下焦,损伤肝血肾精,导致真阴耗损之证。

4 《温病条辨》“复脉法”应用探析

《温病条辨》加减复脉汤具有滋阴助阳、益气养血功效,常用于外感温病、内伤杂症的临床治疗及胎前产后的一系列病症。尤其广泛用于心血管疾病。

4.1 复脉阴阳法“复脉法”实为“育阴清热”法,可益气助阳、滋阴补血,对以“肝肾阴虚”为主要病机的阴阳失调亦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如心血管疾病、心脏神经官能症等。如表现为胸闷气短等症状,均可采用“复脉辈”加减治疗;眩晕、不寐、汗证等内科杂病,以“阴虚内热”为主要病机者,用“复脉辈”加减治疗均能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帕金森病其病机为“肝肾阴虚,虚风内动”,治当“滋补真阴,潜阳熄风”,用“大定风珠”加减治疗,能取到固本填精,有效缓解疾病进展的效果[10]。还有“瘿病”“消渴”“痉证”等杂病,主要以“阴虚内热”为主要病因病机者,用“复脉辈”加减治疗均可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11]。

后世学者继承了“复脉法”的核心病机,引申出多种“复脉法”,如补脾益胃生金复脉法、益肾健脾复脉法、滋补肝肾精血复脉法、温补心中阳气复脉法等,化裁出多种“复脉类方”。本文作者认为,守补温涩法既延续了传统的建中培本以复脉的理念,又基于脏腑生克制化及与血脉的关系,发展了复脉法的变化与应用,从而使其在治疗多种疾病上取得良好的效果,通过益胃生金以复脉,或滋水生金以复脉,或培土抑木以复脉,或滋水涵木以复脉,或扶正摄纳以复脉等,有效地治疗呃逆、咳喘、肝风、眩晕、痉厥、脱证、外感温病等一系列疾病[1]。

4.2 复脉脏腑法吴鞠通指出,温病会伤害人体的阴气,因此他认为应该采用甘寒、甘咸等药物来拯救阴气。他认为热病无不伤阴者,其耗之未尽者胜,尽则阳无所留恋,必脱而亡。并以此确立了复脉脏腑法,可温补心阳、滋补肝肾,方见加减复脉汤。加减复脉汤以甘润存津法,主治下焦、肝肾阴伤温热者;热邪伤阴,阴虚风动者,则均采用咸寒甘润法,用一、二、三甲复脉汤滋阴潜阳从而熄风。方中用牡蛎、鳖甲、龟板滋阴潜阳;而大定风珠,则是在三甲复脉汤的基础上,加入了滋阴生津、敛阳的药物,如鸡子黄、五味子等。以治疗热邪伤阴,阴虚阳脱证。

“热邪伤阴”是“温热病”为主要病因病机,治疗中应以“清热护阴”为主要原则。阎氏根据吴鞠通在温热类温病中,视不同疾病阶段的温邪,有不同的特点。阴伤不同部位及程度运用养阴方药的规律进行归纳,认为大体有四个方面:肺津被伤,甘润之品生其津;燥伤肺胃,甘凉濡润复其津;胃阴被灼,甘凉复阴咸润便;肝肾阴亏,滋填下焦生精血[12]。本文作者认为“复脉法”属于滋填下焦生精血的有效方剂,若掌握了温热病的发病过程,治疗原则及用药规律,则可防止疾病的发展,缩短疾病的疗程,取到“既病防变”的效果;反之,若对疾病认识不够,治疗不及时或治疗不当,则可导致阴耗阳脱之重证,预后不佳。

5 《温病条辨》“复脉法”临床应用典型案例

5.1 冠心病男,73 岁,退休职工,初诊时间为2019 年10 月16 日。诉1 年前因过度劳累后自觉胸闷,气短,自觉症状逐渐加重,现诉胸闷气短,头重如裹,肢体沉困,食少倦怠,面色晦暗无泽,唇紫,大便干,小便调。既往否认其他病史。查体:神清,消瘦,心肺(-),腹软,无压痛,无触及包块,双下肢不肿,四肢肌力正常,舌质暗,苔白腻,脉沉涩。西医诊断:冠心病,心功能Ⅲ级;中医诊断:心衰病。中医证型:心肾气虚。中医治疗原则:益气温阳、祛湿化瘀。方药:加减复脉汤加味:人参10 g、麦冬15 g、五味子8 g、玉竹8 g、桂枝12 g、阿胶10 g(烊化)、生地黄10 g、沙参10 g、黄芪12 g、生姜8 g、大枣10 g、山茱萸8 g、煅龙骨8 g、煅牡蛎8 g和炙甘草10 g。14剂水煎口服,1日2次,1次150 mL。口服中药2周后自觉乏力、口干症状稍缓解,中药守上方继续口服14 剂,病人自觉胸闷气短症状缓解,仍有肢体沉困症状,遂守上方加菟丝子15 g、附片6 g、当归10 g 温阳活血,30 剂口服,共口服中药2 月,病人肢体沉困症状消失,舌苔、脉象恢复正常。

按语:病人因劳累后胸闷、气短,食少倦怠等症状,中医诊断为心肾气虚,舌质暗,苔白腻,脉沉涩均为心肾气虚的表现。中医认为心主血脉,“阳化气,阴成形”,治疗以心肾气虚为主的心血管疾病,当调和气血、化痰祛瘀、益气养阴,先滋补肝肾之阴,以赋其形,待病人肝肾之阴症状缓解,脉象充盈后,再加入温阳活血剂治疗,达到阴阳双补,复脉阴阳的作用。

5.2 心脏神经官能症女,54岁,无业,初诊时间为2020 年1 月14 日,病人诉胸闷、阵发性心慌1 年余,自觉症状加重1周。自诉既往曾于本地区某医院检查胸片、心电图未见明显异常,否认其他病史。现常胸闷,气短,心慌,乏力疲惫,食欲差,便秘,睡眠不佳。查体:消瘦,心肺(-),腹软,无压痛,无触及包块,双下肢不肿。舌红,苔薄白,脉结代。西医诊断:心脏神经官能症。中医诊断:心悸,阳气虚弱。中药治疗原则:通阳复脉,益气滋阴。方药:生地黄15 g、玄参15 g、麦冬15 g、五味子10 g、阿胶10 g(烊化)、丹参15 g、龟板15 g(先煎)、浮小麦30 g、桂枝6g、大枣10 g、枸杞子15 g 和炙甘草12 g。15 剂水煎口服,1 日2 次,1 次150 mL。二诊:口服中药2 周后病人症状较前缓解,夜间仍有胸闷,气短,睡眠不佳,中药守上方继续口服14剂;三诊:病人自觉症状已无,睡眠好转,中药守上方7 剂水煎口服进行调理。病人症状稳定,舌苔恢复正常,病情未有复发。按语:心脏神经官能症病人阴损及阳,气血两虚,心脉失养,出现胸闷、心慌、乏力等症状,治疗以复脉阴阳、滋阴益气为主。复脉汤中麦冬、生地黄、丹参可活血补气、益阴养心,五味子、阿胶可生津益肾、养血滋阴,辅以益脾通脉的炙甘草、桂枝、大枣等,可共奏益气复脉、滋阴通阳之功效。

5.3 帕金森病女,60 岁,退休职工,初诊时间为2020年6月18日。诉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手震颤,近3月来消瘦明显,双手震颤,持物不稳,静止时明显,纳食一般,二便调。3 月前住神经内科治疗,西医诊断为帕金森病,给予安坦、左旋多巴等药口服治疗,效果不佳,否认其他病史。查体:神清,心肺(-),四肢时有不自主震颤,颅神经(-),四肢肌力正常,病理反射未引出,苔质偏暗,苔薄白,脉沉细。西医诊断:帕金森病;中医诊断:颤证。中医证型:肝肾亏虚。中医治疗原则:复脉脏腑,育阴熄风。方药:加减复脉汤:鳖甲15 g(先煎)、龟板15 g(先煎)、牡蛎20 g(先煎)、生地黄15 g、阿胶10g(烊化)、当归10 g、五味子10 g,全蝎10 g,蜈蚣3 g,陈皮6 g,砂仁3 g,炙甘草6 g。14 剂水煎口服,1 日2 次,1 次150 mL。二诊:口服中药14 剂后自觉症状稍缓解,后守上方30 剂口服,症状明显缓解,后用上方守原法徐徐调之,病情控制稳定,渐轻。

按语:帕金森病属中医“颤证”的范畴,病因病机为肝肾亏虚,水不涵木,血虚生风,风盛则动,而震颤不已。治疗当滋补肝肾、熄风止痉、复脉脏腑。方用加减复脉汤,柔肝熄风,再加三甲、虫类药物熄风止痉,阴血得复,则风动自息,能起到复脉脏腑的作用。

6 小结

《温病条辨》中“复脉辈”虽由《伤寒论》的“复脉汤”化裁而来,因药物进行了加减变化,其作用由“复脉汤”的“复脉中之阳气”变为“复脉中之阴液”,主治热邪深入下焦、肝肾精微亏虚、真阴耗损之证。“复脉法”实为“育阴清热”法,临床上针对“肝肾阴虚”引起的多种疾病及症状,只要辨证正确,用“复脉法”治疗,均能起到较好的效果。

猜你喜欢

吴鞠通复脉温病
山阳医派宗师吴鞠通
浅谈温病特色诊法之舌诊
运用吴鞠通寒湿理论治疗中焦寒湿证疗效观察
复脉汤治疗心脉痹阻型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分析
胺碘酮联合益气复脉注射液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分析
复脉汤对心肌缺血大鼠心律失常发生率及Cx43蛋白表达影响的研究
钩吻
参与式教学法在温病学教学中的应用
留学生温病学教学体会
稳心复脉汤联合心律平治疗房性心律失常45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