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中南中心底板大体积混凝土蓄水养护技术
2024-03-22王帅亮宗秀金张智勇顾烨烽
王帅亮,陈 川,钟 世,宗秀金,张智勇,顾烨烽
(江苏中南建筑产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江苏 南通 226100)
0 引言
随着经济和技术的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大面积、大长度、大体积混凝土被运用在高层、超高层建筑的基础底板之上。
大体积混凝土的核心质量控制要点就是对裂缝的控制,涉及到混凝土施工的全过程阶段。
在混凝土浇筑后的养护阶段,传统的混凝土养护措施多为棉被、塑料布、麻袋片等材料堆叠覆盖,以达到保温的目的。但是在墙柱插筋密集区域传统材料无法做到完全密封的状态,不仅会造成表面混凝土失水,更影响局部一定区域内的混凝土保温效果。同时在混凝土养护期间受大雨、大风等不利气候影响较大。
基于这些问题,本项目采用蓄水养护,根据温差变化便于控制保温层厚度[1],保持混凝土的整体湿度,同时使整个保温层呈完全密闭状态,对混凝土形成良好的养护。
1 工程概况
1.1 基坑概况
本项目基坑总面积约 26 260 m2,其中地下 6 层区面积 23 430 m2,地下 2 层区面积 2 830 m2。项目采取“裙房先逆作、塔楼后顺作”的施工顺序,待裙房底板混凝土浇筑完后进行塔楼区域的施工。
1.2 底板概况
裙房区域挖至-28.4 m,板厚 1.4 m,混凝土等级为 C40P10。塔楼一般区域挖至-33.4 m,深坑区域挖至-35.2 m,垫层为 200 mm 厚 C20 混凝土,筏板为 6.1 m 厚C50P10(R60)混凝土,混凝土量约 4.5万 m3,钢筋约 9 411.8 t。底板平面面积约 7 800 m2,形状呈十二边形,东西长 92.5 m,南北长 93.4 m,如图1 所示。
图1 塔楼底板示意图
1.3 浇筑部署
本工程裙房底板混凝土先行浇筑,在裙房底板浇筑完毕后,开挖塔楼区域底板土方,进行塔楼底板各项作业。塔楼底板混凝土一次性浇筑,浇筑顺序为由东向西退管浇筑,如图2 所示。
图2 塔楼底板混凝土浇筑示意图
1.4 混凝土配合比
经过反复试配,确定应用 220 kg/m3、P.O42.5 水泥、总胶材 444 kg/m3配比,如表1 所示。
表1 C50P10-R60 基础底板混凝土配合比 kg/m3
2 混凝土蓄水计算
2.1 混凝土绝热温升计算
混凝土绝热温升计算如式(1)所示。
式中:T(t)为混凝土龄期为t时的绝热温升,℃;W为每 m3混凝土的胶凝材料用量,kg/m³;Q为胶凝材料水化热总量,(kJ/kg);C为混凝土的比热容,可取0.92-1.00[kJ/(kg·℃)];ρ为混凝土的质量密度,可取2400~2500(kg/m3);t为混凝土龄期,d;m为与水泥品种、用量和入模温度等有关的单方胶凝材料对应系数。
3 d 绝热温升为 46.28 ℃,7 d 绝热温升为 50.09 ℃。
2.2 混凝土蓄水层厚度计算
混凝土蓄水层厚度计算如式(2)所示。
式中:δ为混凝土表面的保温层厚度,m;λo为混凝土的导热系数,W/(m×k)];λi为保温材料的导热系数,W/(m×k);Ts为混凝土浇筑体表面温度,℃;Tq为混凝土达到最高温度时(浇筑后 3~5 d)的大气平均温度,℃;Tmax为混凝土浇筑体内的最高温度,℃;h为混凝土结构的实际厚度,m;Ts-Tq为可取 15~20 ℃;Tmax-Tb为可取 20 ~25 ℃;Kb为传热系数修正值。
取混凝土养护水厚度为 600 mm。
2.3 蓄水厚度实时调节计算
根据混凝土绝热温升计算及同济大学对本项目塔楼底板模型的计算,得到养护层厚度与时间的理论关系表,如表2 所示。
表2 蓄水厚度与时间关系表
3 混凝土蓄水养护实施
3.1 测温方案
监测点布置在大体积混凝土的对撑轴线之上,其中自动测温点平面布置 17 个点、立面布置 12 个点,合计 204 个点;浇筑体表层、底层 2 个测点距混凝土表面各 150 mm,中部距离为 500 mm/550 mm,如图3 所示。监测的频率为每半小时记录一次数据,每≤8 h 提交一次汇总性报表。
图3 底板测温点平立面布置图(单位:mm)
3.2 蓄水养护
1)采用蒸压加气混凝土砌块砌筑挡水墙,迎水面粉刷水泥砂浆,根据浇筑顺序和时间差划分四个养护分区,先行浇筑完成部位先行养护,养护分区采用砌体分隔墙,如图4 所示。
图4 塔楼底板养护分区现场图
2)表层混凝土终凝后开始分区养护,根据方案内的绝热温升计算确定两个阶段水体保温层厚度,首先在混凝土表面铺设一层大棚薄膜,开始蓄水至第一阶段厚度,按此方式完成所有分区的第一阶段蓄水养护工作。采集并分析混凝土测温数据和温升曲线,逐步蓄水至预定第二阶段厚度,最后在水面上部覆盖彩条布,完成所有分区的第二阶段蓄水养护工作。
3)根据混凝土测温数据,确定降温曲线和趋势,降温达到预定温度值后,综合混凝土养护龄期,逐步抽水减少水体保温层厚度,至水完全排出完成混凝土养护。
4 温度数据
本项目大底板混凝土浇筑时间为 2021 年 5 月 31 日晚上 7 点 54 分~2021 年 6 月 3 日早上 8 点 05 分,历时 60.18 h。温度曲线图内坐标原点取时间 0 h 为混凝土浇筑至底部 12# 测温点位的开始时间,及混凝土最初测得入模温度的开始时间。测温数据统计自测得温度开始至 15 d(360 h)截止,数据选取正中央最具代表性的 A13 点进行分析。
根据温度记录,浇筑期间大气温度为 20.1~33.6 ℃,浇筑期间天气多云转阴,混凝土入模温度为26.1~29.9 ℃。
4.1 整体竖向温度曲线图
混凝土入模后,测温点自动感应,因大体积混凝土初终凝时间长,混凝土约 20 h 后开始水化,中心2 300~3 900 mm 范围内(5、6、7、8# 四点)在入模后第 50 h 温度上升速率明显放缓,放热速率明显下降,基本达到温升峰值,但温度仍呈现轻微上升趋势约 2 ℃,如图5 所示。
图5 5、6、7、8# 测温点温度曲线图
上部 0~1 750 mm(1、2、3、4# 四点)在入模后第 47 h 温度上升速率明显放缓,放热速率明显下降,并达到混凝土的温升峰值。下部 4 450~6 100 mm(9、10、11、12# 四点)在第 55 h 之间温度上升速率明显放缓,放热速率明显下降,并达到混凝土的温升峰值,如图6所示。
图6 其他测温点温度曲线图
4.2 里表温差、温升值及降温速率分析
混凝土中心温度最高值为 78.8 ℃,表面温度最高值为 56.8 ℃,底部温度最高值为 55.4 ℃,混凝土中心温度与表面温度最大差值为 42 ℃,混凝土温升值为 48.9~52.7 ℃,如图7 所示。
图7 1#、7#、12# 测温点温度曲线图
超厚底板大体积混凝土在放热过程中热量层层向上传递,下部降温速率慢,上部降温速率快。由于本项目底板厚度达 6.1 m,局部达 6.9 m,里表温差点位距离 3.4 m,完全区别于传统的大体积混凝土。对里表温差重新进行分析,根据规范要求布置的每 500 mm 一个点位测得层间温差如表3 所示。
表3 500 mm 层间最大温差数据表
根据混凝土温度曲线,测得混凝土温度达到峰值后各点位的降温速率如表4 所示,上部 1#、2# 两点前三天的降温速率较快,后期逐渐放缓,中部及下部的点位降温速率均<2 ℃/d。
表4 混凝土降温速率数据表
4.3 上部混凝土与蓄水层温度曲线分析
现场蓄水养护从表层混凝土终凝后开始,时间为第 75 h,自然水温测得为 23.6~24.9 ℃,水体开始养护后,水温急速上升至约 30 ℃,随着混凝土的持续放热,水温稳定在 32.2~36.2 ℃,如图8 所示,恒温、恒湿的养护层有效保障了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
图8 1、2、3 # 水体测温点温度曲线图
混凝土表面温度1#点位温升峰值及温升速率较 2#、3# 点位明显减小和放缓,如图8 所示。水体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部分混凝土放出的热量,降低了混凝土的温升峰值,减少了混凝土的温度收缩[2],降低了混凝土的开裂风险。
4.4 表面混凝土与大气温度曲线图
混凝土养护阶段,大气温度为 22~36 ℃,昼夜温差 12~14 ℃,从第 100 h 开始,混凝土浇筑体表面温度与大气的温度差值均维持在 20 ℃ 以下,如图9 所示。
图9 1# 大气测温点温度曲线图
4.5 水与大气温度曲线图
混凝土蓄水层在养护过程中,受太阳照射影响,水体温度产生轻微波动,波动的波峰与大气的温度波峰基本吻合,但水体温度变化较小,幅度在 3~5 ℃,如图10 所示。水体由于其自身比热容大的特点,可以很好地调节环境温度变化对混凝土养护的不利影响。
图10 大气、水体测温点温度曲线图
5 结语
1)超厚底板大体积混凝土蓄水养护温控指标基本满足规范给定的数值,混凝土传递层间温度差<25 ℃,降温速率<2 ℃/d,温升值<52.7 ℃。
2)混凝土内的水泥在水化过程中,以水作为反应物,产生强度。蓄水层可以有效地防止混凝土失水,并给予混凝土水化更好的反应环境,起到更好的保湿作用,有效保障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
3)表层混凝土终凝后开始蓄水养护,蓄水层的温度低于混凝土的温度,蓄水层一定程度上吸收了部分混凝土放出的热量,降低了混凝土的温升峰值,减少了混凝土的温度收缩。
4)土体保温效果远好于蓄水层的保温效果,大体积混凝土的热量依靠向上散热为主。
5)混凝土在养护过程中应尽量保证养护环境的稳定和匀质性,忌急冷急热,传统的覆盖材料易受大雨,大风的影响,影响保温层的养护效果。而蓄水层由于其自身比热容大的特点,可以很好地调节环境温度变化对混凝土养护的不利影响。
6)蓄水保温层密闭不透风,可以完全覆盖整个底板面,保温效果更好。但也会造成大体积混凝土中心温度下降慢,混凝土养护时间过长影响后续施工的问题。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