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大学更好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2024-03-22冯泉

群众 2024年5期
关键词:高水平江苏科技

冯泉

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江苏工作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赋予江苏“四个走在前”“四个新”重大使命。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一系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科技创新是总书记一直念兹在兹、要求江苏必须抓好的大事要事。2024年,从省委全会、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省“两会”到龙年“新春第一会”均对落实好总书记赋予重大使命做出了新的部署、提出了新的措施,“更加扎实地推动科技自立自强”成为全省上下的广泛共识。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和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高校理应不断加强科技创新的前瞻性、战略性、系统性布局,通过扎扎实实、踏踏实实的工作,为江苏服务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更好支撑。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工作,着力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驶入快车道,初步形成了层次清晰、布局合理的高水平大学群体。从多个方面看,江苏高校均为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了关键支撑。

高校是创新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近十年来,我省发挥高教资源位居全国前列的优势,大力实施“333工程”“江苏特聘教授计划”等人才工程,坚持引进培育“双轮驱动”,持续优化人才环境,打造了一大批高水平科技创新团队。包括16所“双一流”建设高校在内的众多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为凝聚高层次创新人才队伍树起了“人才苏军”金字招牌。目前,江苏高校建有各类科研基地(平台)7000余个;国家大学科技园20家,较十年前增长近2倍,位居全国第一。全省高校获批牵头建设全国重点实验室12个,获批参与建设全国重点实验室16个,占全省获批总数60%以上。2023年,江苏新增6位两院院士,全部来自高校。截至2022年底,江苏高校科技人力资源总量为9.9万余人,较十年前增加3.8万人,增长62.3%;拥有两院院士80人、国家高层次人才2000余人,高层次人才总数约占全国高校10%。

高校是重大科技成果的“供给库”。培养人才和科技创新是高校的两大核心职能。近十年来,江苏高校获得的国家科技三大奖励占全省50%以上,承担了全省70%以上的基础研究、90%以上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一些重要科技成果也表明,江苏高校在科技创新方面的能力不断提升,正以创新引领破解卡点堵点痛点。南京大学参与研制的我国首颗太阳科学观测卫星“羲和号”成功发射并在轨应用,开启我国空间探日的新时代。东南大学面向信息通信领域国家重大发展需求,在6G无线传输核心候选技术以及关键核心器件方面取得系列重大突破并走在世界前列。苏州大学研制的米量级高阈值介质膜脉冲压缩光栅打破了国外技术封锁和产品封锁,柔性白光OLED效率达到国际最高。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攻克多项国家急需解决的关键核心技术,研究成果近五年应用于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等30多个国家重大工程。

高校是卓越创新精神的“点火器”。科技创新离不开精神支撑。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激励一代又一代科技工作者前赴后继、接续奋斗,肩负起科技创新重任。在推进科教强省战略进程中,江苏高校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充分发挥文化传承、知识创新及国际交流功能,对全省培育卓越的创新精神具有显著引领和反哺作用,深刻影响着全社会创新能力的提升。南京理工大学王泽山院士,始终以“强军兴国”为使命,用“一辈子专注做一件事”的执著与坚韧为中国的军事设备赢得国际话语权。南京农业大学张绍铃院士,在世界上率先牵头绘制完成梨全基因组精细图谱,掌握了控制梨性状的“通关密码”。2023年,20名江苏省“最美科技工作者”中,有7名来自高校。他们敬业奉献、担当作为,以实际行动践行科技报国之志,生动诠释了科学家精神的真谛,为科技工作者服务国家战略、服务生产一线树起了标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高等教育要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心怀“国之大者”,把握大势,敢于担当,善于作为,为服务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江苏高校在服务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但也存在科研供需“两张皮”、资源集聚不协同、成果转化率低下等亟待破解的难题。推动江苏高校更好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还需在以下几方面持续发力。

着力破解科研供需衔接难题,推动高校科研导向与全省高质量发展需求相协同。高校科研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求对接不够紧密,不仅是全国高校的普遍问题,也是江苏高校亟待破解的难题。针对这一问题,省委省政府要与在苏高校形成合力,坚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提出重大科技计划和工程,加大培育支持力度,有序推动相关计划和工程纳入国家科技计划。围绕高水平大学建设高峰计划,支持高校开展应用牵引、问题导向的基础研究,引导高校瞄准科学前沿和关键技术领域,主动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和江苏关键核心技术(装备)工程化攻关项目,努力取得更多“从0到1”的重大原创性、引领性成果,并将建设成效纳入监测体系。工信、科技等部门要聚焦“1650”和“51010”产业体系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建设需求,有效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细分领域做好科研供需双向匹配推送,促成供需对接。

着力破解科技资源集聚难题,推动高校科研平台与高水平科技力量培育相协同。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跨行业、跨学校、跨学科、跨专业的协同创新机制亟待探索和完善。要以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为牵引,集中全省最核心的资源、集成最优势的力量,加强科技创新重大平台建设,力争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在江苏高校落子布局。支持高校创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前沿科学中心、集成攻关大平台等高水平创新平台,并赋予平台或团队职称评定、绩效考核、经费使用、人才引进等自主权,以此打破学科专业界限,打造我国相关基础前沿领域的学术高峰。推动高校专职科研队伍建设,以共同价值观、共同攻关目标为牵引,让更多博士生及硕士生、本科生中的优秀人才,参与到重大科技任务或工程中来,打造协同化、建制化、有“战斗力”的攻坚团队,并在实战中发现和造就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及创新团队。

着力破解科技成果转化难题,推动高校科研服务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相协同。要基于创新链条的分工,强化高校与企业协同创新,把高校特色与企业主导更好结合起来,实现优势互补,着力突破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以需求为牵引、问题为导向,强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组建体系化、任务型创新联合体,推动高校科研“富矿”产出更多成果。引导企业加强对接和创新投入,健全前沿科技研发“沿途下蛋”机制,让更多高校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走向大市场。加大科技经纪人培育力度,引导高校设立技术经理人专业,为科研人员提供价值评估、技术孵化、市场定位、产品推广、法律政策等专业指导,打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加强科技、教育部门协同,进一步推进高校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建设,促进科技成果高水平创造和高效率转化。

(作者系民盟江苏省委会专职副主委、省政协副秘书长)

责任编辑:张 宁

猜你喜欢

高水平江苏科技
高水平开放下的中概股出海与回归
广西高等学校高水平创新团队
数读江苏
数独江苏
数读江苏
盘点全方位、高水平的对外开放重大举措
江苏
科技助我来看云
跨界、跨项选拔高水平运动员要重“体”更要重“心”
科技在线